第六十六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

字数:6539

(1099—1321年)

11世纪后半叶,西方基督教文明世界空前繁荣。到了12世纪、13世纪,西方基督教文化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14世纪的前25年中,西方基督教文化开始走向衰落。在黑死病于1348年横扫欧洲大陆之前,11世纪以来的人口激增趋势便已减弱。1261年希腊人收复君士坦丁堡,1291年穆斯林收复阿卡,宣告了西方基督教自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以来对地中海东部地区入侵的失败。1303年法兰西国王派人刺杀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从此结束了自格列高利七世以来教皇对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霸主地位。

另外,在许多著作中,对12世纪、13世纪西方基督教的繁荣,从正反两方面均有所反映:最臭名昭著的事件便是1204年十字军占领并洗劫了东正教中心君士坦丁堡;于1208—1229年又洗劫了清洁派 [305]的朗格多克;对波罗的海南岸斯拉夫领土的霸占在12世纪达到顶峰;教皇顽固地对腓特烈二世 [306]及其继承人进行战争。这两个世纪的西方基督教文化历史还通过四位伟人的经历反映出来:阿西西的圣徒方济各·贝尔纳多尼(1182—1226年),哲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年),佛罗伦萨的诗人但丁·阿里盖里(1265—1321年)和来自佛罗伦萨的乡村画家乔托·邦多尼(1267—1337年)。这四位伟人都是意大利人。但西方基督教雕刻艺术却在13世纪的法国达于巅峰,这就是被称作哥特式的中世纪西方建筑。这种建筑式样实际是12世纪从小亚细亚塞尔柱突厥人那里传入的。今天,人们有幸仍能在阿尔卑斯山两侧的欧洲国家中看到的宏伟遗址,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些遗址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中世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理念。

现存的许多优秀的哥特式建筑——大教堂,是仿照塞尔柱旅行商队的客栈式样而建,这些建筑多在阿尔卑斯山北麓,这并不奇怪。因为在意大利,尽管它在6世纪时也蒙受了不少苦难,但它并不像西方基督教世界其他地区那样彻底地与希腊—罗马文化决裂。所以,在意大利人们仍乐于建造罗马风格的建筑,并不轻易地抛弃它。而且在拉韦纳和威尼斯这样的东罗马帝国的边远地区,也有许多教堂是由东罗马建筑师按照拜占庭风格建立的。例如,现存的完工于1071年的圣马可大教堂,便是根据以前君士坦丁堡的圣徒教堂而建。然而,令人惊诧的是,与其紧邻的总督府却是哥特式的,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乔托竟然摆脱了拜占庭传统,成为现代西方自然主义绘画风格之父。

但丁采用当时意大利民谣形式创作了《神曲》,一改过去以拉丁语六音步诗律创作的习惯,对此后西方世界的诗人采用民族语言写作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丁在使用民族语言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是受了阿尔卑斯山外诗人的影响。对一名托斯卡纳人来说,要摆脱拉丁语及其文学的束缚,比把奥克语和奥依语 [307]作为母语的诗人,要困难得多,更不用说与把罗曼语和条顿语作为母语的诗人相比了。中世纪的意大利人仍拘泥于祖先的拉丁语中。他们写作时一方面离不开严格的拉丁语格律,另一方面在表现手法上又尝试着以民族语言来表现,以此求得平衡。12世纪、13世纪一些优美的拉丁诗歌就是采用这种风格创作出来的。那些摆脱了希腊—罗马语言束缚的中世纪意大利诗人,与同时代的希腊人相比,取得的成就更高。他们的大胆尝试,使他们的创造性获得了解放。到但丁时代,意大利已成为西方文明的启蒙地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其他地区用了两个世纪的时间才达到意大利1300年所达到的文化水平。

在1300年前的两个世纪中,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经济迅速发展。人口进一步增长,生产力水平提高,技术上也更加进步。

这一时期西方人口的增加可由下列事实加以证明:耕种的土地明显增多;城镇的数目增加,规模扩大;向被征服地区殖民。在有关城墙的历史的记录中,可以了解这一时期城镇面积的扩大。有许多这样的情况:1100年修建的城墙,被1250—1350年间修建的新的城墙所取代,以包容更大的城市面积。意大利北部和佛兰德仍是城镇最密集的地区。

在毛纺织生产上,佛兰德在12世纪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直到13世纪末,佛罗伦萨才赶了上来。佛兰德的产业发展,得益于原材料供应的便利:本地原料丰富,又有来自低地国家本身和英格兰的大量原料供应。意大利城镇,尤其是沿海城市的发展,得益于西方基督教世界与地中海东部地区之间的海上贸易。12世纪、13世纪期间,意大利商人和佛兰德商人每年聚会于香槟的四个定期集市,这里成了一个方便的中转地。

人口的增加,城镇数目的增多,及对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殖民,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生活结构。9世纪和10世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动荡不安使得大庄园迅速蔓延,小土地所有者急骤减少。人口的下降又使庄园主将庄园的部分耕地出租给佃农耕作,条件是佃农每周抽出几天在庄园主的领地上劳动,其产品归庄园主所有。在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这种方法能更好地保证庄园内土地的利用,但这种制度经济效益不高,社会效果也不佳。与雇佣劳动力相比,农奴或奴隶只做极少部分的工作。因此人口增多时,庄园主便以货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农奴也感到货币地租比劳役地租剥削量为轻,而更乐于接受之。如果庄园主不付给农奴应得的报酬,农奴便逃往城里到工厂做工,或是逃向易北河东部的殖民区(这里开始是一块自由民的乐土,然而最终却成为欧洲农奴制度的最后堡垒)。

波罗的海地区的殖民运动在乡村和城市同时进行。面向波罗的海的第一座德国城市是吕贝克,建于1143年;但泽建于约1200年;里加建于1201年;雷瓦尔建于1219年。波罗的海成为德意志的一个湖,斯堪的纳维亚和俄国成为其贸易的后方。曾使基督教世界丧胆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到13世纪已屈服于日耳曼的沿海城邦,就像希腊人、穆斯林屈服于意大利城邦那样。波罗的海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小地中海。在1250—1350年的100年间,佛兰德各城不再从德意志、法兰西进口谷物,而改从波罗的海进口。

技术的进步抵消了人口增长带来的土地压力。尽管可耕地的扩大侵占了大片的牧场,造成肥料的减少,但是农作物的轮作制度使三区轮作制代替了二区轮作制,减少了土地休耕的比率。此外,把握耕耘与播种的时机也更多了。使用挽马的深耕法到1200年已趋于完善。12世纪至13世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水车数目有所增加,而风车的安装则开始于1162—1180年间。

与风能、水能、人力不同的是,矿产是非再生性物品。自从公元前四千纪冶炼术发明以来,一种又一种的矿产相继被采光用尽。公元10世纪,德意志和波希米亚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重要的矿产来源。但到了14世纪,表层和浅层矿藏已开采殆尽,要采掘深层的矿藏,必须使用更先进、也更为昂贵的采掘技术。

教皇和国王争夺权力的斗争一直是12世纪和13世纪西方基督教世界政治生活的主旋律。斗争的第一个回合以在授职权问题上的妥协于1122年宣告结束,自此权力政治披上了伦理道德的外衣。而在第二个回合(1158—1268年)中,教皇与复苏的西罗马帝国争夺对意大利(当时已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重要地区)的控制权,权力斗争的性质赤裸裸地表现出来。在这些斗争中,渔翁得利的是意大利北部城邦和法兰西,帝国和教皇都是失败者。

1158—1183年间,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腓特烈一世企图把专制帝制强加给伦巴第诸城邦,遭到了失败。教皇支持城邦为争取独立而反对帝国的斗争。因为教皇在对抗阿尔卑斯山外的帝国权力时,这些城邦能起到屏障的作用。为此,教皇不仅容忍了在伦巴第和托斯卡纳的城邦自治,而且容忍了丕平三世和查理大帝赐给教皇的所有意大利领土上的城邦自治。在12世纪和13世纪,教皇的最大野心是谋求整个基督教世界的霸主地位。这个野心勃勃的目标高于对任何某一地区的统治。因此,教皇在这个时期不仅允许罗马涅(即前东罗马帝国总督在拉韦纳周围的领土)地区各城邦的自治,而且允许包括罗马本身在内的罗马统辖之地的城邦自治。教皇和意大利的一些城邦结成经济和政治同盟。1250—1300年间,佛罗伦萨的银行代表罗马教廷为教皇收税,从中赚取利润。

教皇的另一同盟者是法兰西。法兰西的目的是要削弱罗马帝国的权力。在皇帝与教皇的斗争中,从乌尔班二世(1088—1099年在位)到英诺森四世(1243—1254年在位),历代教皇都把法兰西作为避难所。1194年,腓特烈一世的儿子及其继承人亨利六世,征服伦巴第诸城邦,并自称为两西西里王国的统治者,补偿了其父征服伦巴第的失败。自此,霍亨斯陶芬王朝使教皇和意大利北部城邦陷入两西西里王国和德意志帝国的两面夹击之中。亨利六世的儿子及继承者腓特烈二世(1230—1246年在位)是一个天才,他精通两西西里王国具有世界主义的希腊和阿拉伯文化,并同样精通属于西方文化的意大利诗歌。但是他败于他所激起的反抗力量,他的早死,使他的才干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教皇发动了对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战争,以反对腓特烈对整个意大利的觊觎。在这场斗争中,乌尔班四世(1261—1264年在位)和克雷芒四世(1265—1268年在位)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他们的胜利是在说服一位法兰西王公,路易九世(1214—1270年在位)的兄弟,安茹的查理,让他出兵征服腓特烈二世的继承者们统治的两西西里王国的条件下才取得的。在征服了一个世俗权力的同时,教皇又将自己置于了另一个世俗权力的支配之下。1303年,法兰西王权结束了教皇对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统治,就像当初教皇借助法兰西的帮助击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势力一样。

就神圣罗马帝国来说,征服意大利战争的接二连三的失败,使它也失去了对帝国的本土德意志的控制。在10世纪和11世纪,东法兰克(德意志)国王要比西法兰克(法兰西)国王对其臣民实行的统治更为有效。到1303年,法兰西国王腓力四世(1285—1314年在位)已赢得王国内僧俗两界显要人士的支持,公然反对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称霸世俗的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主张。而此时德意志帝国的贵族们已成为事实上的统治者,他们可以泰然地向皇帝提出挑战。

法兰西国王权力加强的同时,德意志君主的权力却相对削弱,这是由两地封建制度的历史差异造成的。同农奴制一样,封建制度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其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是通过个人劳役实现的(封建义务是服军役,而农奴制义务则是经济性质的)。转让土地时,封建主与其租佃者订立契约,这种契约实际减少的是封建主使用土地的特权,而不是封建主对土地的所有权。而当封建领地成为世袭租佃时,封建主对土地的所有权便彻底丧失。世袭租佃早在9世纪时便在西法兰克出现,但从10世纪末以来,法兰西国王开始逐渐加强其权力。在东法兰克,世袭封建领地出现的时间较晚,却在13世纪加快了步伐。原因就在于德意志国王顽固地梦想统治意大利王国的失败。他这种根本力所不及的控制阿尔卑斯山北麓的梦想,其结果是放松了对本土的控制。帝国皇帝的称号成为一项沉重的额外负担,而法兰西国王却并无这个负担。

在国王和教皇的斗争中,斗争的双方都丧失了一部分权力:国王失去的是政治权力,教皇失去的是道义上的权力。但是正是道义上的损失引起了政治权力的损失。因为自从格列高利七世起,教皇一直寻求通过重建道德权威来间接行使政治权力。这种道德权威的丧失伴随于教皇企图称霸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过程,在教皇对帝国的战争中尤为明显。

为了与帝国作战,教皇需要金钱,为此发明了招人忌恨的增加收入的方法。它在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向僧侣征税的行政制度。这种征税十分有利可图,一些世俗封建主也借机从中渔利,而意大利银行作为教皇的财政代理人更是发了大财。另一税收来源是罗马教廷作为最终上诉法庭(更确切地说,在属于他们本省的由教会律师负责的诉讼案中是作为初审法庭)收取的费用。查士丁尼一世民法典的重新发现,因基督教法规的编纂而并未显示其重要性。当腓特烈一世宣称他作为查士丁尼的继承人应该享有的权力时,他遭到了亚历山大三世(1159—1181年在位)和卢西乌斯三世(1181—1185年在位)两位教皇的反对。这两位教皇都是以教会律师开始其教士生涯的。

教皇对权力的贪婪,并为达此目的而使用财政、法律手段,使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高尚人士感到震惊。位于克莱尔沃的锡托派修女院住持圣伯尔纳(1090—1153年)反对教皇的法规主义和贪婪。圣伯尔纳也不是毫无瑕疵,他性情暴躁,感情冲动。他尤其不能容忍任何宗教上的异端,不论是哲学家阿伯拉尔 [308]煽动性的言论、朗格多克清洁派的禁欲主义,还是异教的波罗的海沿岸斯拉夫人(他以雄辩的口才号召组织十字军征服这些异教徒)和穆斯林(他鼓动对地中海东部地区进行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他自己也卷入了反对教皇的各对立派别的争吵中。他并未给自己谋求更高的教职,显而易见他是献身于宗教的。他出身高贵,然而他放弃了尘世的幸福,而成为严格的锡托会的一名修道士。正是为了主义他牺牲了个人利益,因此他成为同时代西方基督教中最受尊重、最有影响的人物。他对教皇背离其圣职原则的批评是权威的,也是最具诅咒性的。

圣伯尔纳是狂热的正统派(西方基督教的正统观念,而非东正教的)。12世纪和13世纪中其他谴责教皇的人,令人震惊地接受了基督教的异端教派或是反基督教的保加利亚宗教鲍格米勒教派(在西方以清洁派或巴塔里亚会 [309]而出名)。这些反对教皇罪恶的运动领导人在甘愿忍受贫困上是一致的。他们这样做是出于自愿,他们生来并不贫困。和圣伯尔纳一样,他们牺牲个人利益而选择了贫困,以自己的楷模来反对教皇的世俗化,反对基督教法规的世俗化。(11世纪西方宗教改革家们为西方基督教僧侣的独身生活制订了准则,但并未强迫世俗教职人员放弃对财产的占有,也未强迫修道院放弃集体占有的财产。)

阿西西的圣方济各是一个成功的布匹批发商的儿子,他公然蔑视其父,抛弃享乐,而与清贫为伴。他和加尔都西会 [310]修士或清洁派的“选民”一样进行苦修。他过着福音书上所描写的基督般的生活。当他的第一位信徒,金塔瓦里的贝尔纳,请求方济各允许他过同样的清苦生活时,方济各十分高兴,因为他相信基督似的生活才是人类应该过的生活。与此,他也接受了谦卑的思想。他从来没有要批评教皇的念头,哪怕是隐晦地;也不愿发起什么反教皇的运动;更不想担任什么新兴教派的领袖。像基督那样,才是他献身的目标。然而,即使如此,他也未能免于和清洁派与韦尔多派 [311]同样的命运。因为他乐于清贫事实上就是对教皇的谴责,虽非故意,却更具破坏性。教皇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在位)和他的曾侄孙、他的第二个继承人红衣主教乌戈利诺(即后来的教皇格列高利九世,1227—1241年在位)认为方济各对基督的真诚模仿,使罗马教廷陷入困境。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来自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越来越高涨的对罗马教廷的指责。他们决定支持方济各,而不是以他为敌。这是一个明智之举,尽管其动机并不纯正。

圣方济各如果在和罗马教廷的第一次冲突中殉身,那他就会免于以后的精神煎熬,而不是活下来蒙受耻辱,目睹由红衣主教乌戈利诺和他的同伙埃利亚经手而成的方济各会法典与他本人提倡的基督式的生活背道而驰。结果方济各陷入精神和肉体上的极大痛苦之中,就像他当时选择清贫和谦卑时一样。如果乌戈利诺和埃利亚狡猾的手段未能使方济各陷入痛苦的境地,那么方济各精神就不会比方济各本人更长久。在他死后700多年的今天,这种精神仍然流传,尽管受到他的制度的保护者小兄弟会规章的限制,但并未失去其价值。

制度化是为获得持久性而付出的代价。这是人类社会生活面的污点之一,但是对后代来讲,某些具有较高精神价值的东西的制度化,比那些稍纵即逝的精神财富的丧失对人类的危害要小些。圣方济各没有认识到这个严酷的事实,但是乌戈利诺和埃利亚意识到了。他们以此作为行动的规范,他们挽救了方济各精神中的一些东西,也给自己带来了臭名。

圣方济各的同时代人,“布道兄弟会”的创始人卡斯提人圣多明我(多明我·德·古斯曼,1170—1221年)走了一条简捷的道路。他同样安于清贫。两位圣徒都反对贪婪,但圣多明我的精神比圣方济各的精神易于制度化。西方基督教世界新兴的城市,因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的教堂、图书馆和讲演厅的广泛分布,而在精神上受益匪浅。尽管如此,在圣方济各看来,房屋和书籍是令人讨厌的东西,他认为这些东西中是对引导基督式生活的危险障碍。埃利亚从未失去圣方济各对他的信任。如果圣方济各能预见到埃利亚之所以如此热衷获取捐款是为了借他的名义在阿西西建造教堂的话,他一定会万分痛苦。这些建筑和乔托绘画的优美都无法消除他的痛苦,因为这些东西违背他早已献身的清贫和谦卑。

埃利亚和乌戈利诺知道应为方济各修道会做些什么。圣方济各早就预言一个西方基督教徒应该做什么。在圣方济各以前的那个时代,一个卡拉布里亚人,菲奥雷的乔凡尼·代·乔阿基尼(约阿基姆,1145—1202年,他出身贵族,和圣伯尔纳一样,后来又成为锡托会修士)预言动乱高潮过后,1260年将要开创天国降临人间的第三阶段,圣灵时代将继圣子时代而出现,如同基督降生时圣子时代在圣父时代之后出现一般。1260年确是非常重要的一年。1260年,教皇如果没有法兰西的军事帮助,很明显就不会从腓特烈二世的继承人手中夺取两西西里王国。然而,圣灵时代并没有降临,如果圣方济各精神能够盛行的话,这个时代或许才会来到。同时,菲奥雷的约阿基姆在他活着时,作为圣方济各的后来者,接触教皇英诺森三世非常方便,他的一些著作在他死后于1254年出版了新版本,这使他遭受了抨击,因为这些著作曾使罗马教廷惊恐万分。1323年教皇宣布基督和其使徒没有财产的说法是不确切的。这样,方济各会的神圣使徒们,因支持圣方济各效仿基督的观点,都未能幸免圣方济各和菲奥雷的约阿基姆所没有蒙受的殉难的厄运。

物质生活的富裕及都市化的生活使人类远离了大地母亲。在圣方济各时代,这两种弊病都开始困扰西方基督教世界。后世应感激圣方济各,不仅因为他提倡清贫的生活,更因为他那种对所有生命的内在的同情心。从流传甚广的传说故事中,我们了解到圣方济各与野生鸟类和动物建立了一种良好的信任关系,虽然传说并非对历史事实的权威性的记录。这种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在印度以西的旧大陆文明中心是很难见到的。圣方济各的赞美诗如同一个日本神道教徒一般赞美上帝赐予人类大地母亲,赐予人类动物和植物。圣方济各本人的赞美诗原文至此突然中断了。赞美上帝赐予人类不事报复的德行和肉体灭绝的诗节,都是后人附会的思想。赞美上帝赐予人类阳光的诗篇可能是阿肯那顿信徒的杰作,赞美上帝赐予人类各种元素的诗篇可能出自琐罗亚斯德教徒之手。出自于一个犹太教的一神论信徒之口,这些赞美显得尤为难得。


第六十五章 拜占庭世界第六十七章 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