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抚今追昔,以史为鉴

字数:17022

(1973年)

未来尚未降临,过去已不复存在,因此,当我们合上史册的时候,过去了的事情都已是无可改变的了。然而,这不可改变的过去并不总是到处以同样的面貌呈现。处于不同的时空之中,它便会异彩纷呈,而我们所获知的信息的增减,也会改变其面貌。我们对过去事情的相互关系、对它们相应的重要性、对它们的意义的看法,都因现实的瞬息万变而不断改变。同一国家的同一个人,先是在1897年观察同样的过去,然后于1973年再观察它,便会描绘出两个迥然不同的图画。如果在2073年的中国再去观察那完全一样的过去,肯定会得出更加不同的看法;再如果在2173年的尼日利亚再去观察它的话,无疑会作出更为千差万别的描述。

在本章,为了说明问题,本书作者将拣出他在1973年所看到的有关过去记录的一些突出且意义重大的事件,以及在他看来如果在今后的另一个地方观察历史的话,可能重演的现象(这是一个冒险的猜测)。

自我们的祖先成为人类以来,在迄今为止几乎是全部的历史阶段中(除去最后大约十六分之一的时期),都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采集食物和狩猎的地带肯定是狭小的,种群之间彼此相隔很远。从技术和经济角度考虑,人口集中就意味着要有人饿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技术几乎是静止不前的,每一个群体都很小,小到其所有生活于其中的成员都能够互相熟识。这就是延绵至今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背景。

大约在4万年前,至多不早于7万年前,人类在技术方面出现了相当突然和快捷的进步。虽然我们不了解它的原因,但考古学成就已确证它的存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工具,已被该时代晚期经过改进的一系列工具所取代。从那时起,技术持续进步,但它的发展却是时断时续的。技术发明有时接连不断地出现飞跃,但中间伴有停歇。到目前为止,主要的技术飞跃年代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改进了工具、弓箭,驯养了狗),新石器时代(工具得到更好的改进,与之相随的是驯育了更多种类的动植物,发明了纺织、编织和制陶工艺),公元前第五千纪(航海、车轮、冶金和文字)和始于200年前,现仍在发展的工业革命(机械化方面的巨大进步)。这表明,技术的进步并非不间断,但却是层层积累的。为人所知的技术失传是罕见的。在爱琴海地区,书写方法失传于公元前第12世纪,但这只是例外的情况。

技术是人类活动实现以进步的唯一领域。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机械化技术的进步,令人叹为观止。尽管人在社会性方面的进步是因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条件的变化所导致的,但是这方面的进步同技术进步之间是不相称的。

到目前为止,人的一系列技术成就中最重要的是新石器时代对狗之外的动物的驯养,以及农业的产生。农业和畜牧业为后来的所有技术进步包括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也为迄今为止曾经产生和消亡了的一切文明的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

新石器时代的村社,在规模上大于前农业的采集食物和狩猎群体,但它还没有大到其成员相互间的个人关系必须要建立公共机构来维持的程度;新石器时代的技术进步也还没有复杂到需要一定程度的专业化分工以及在两性生理差别之外的劳动分工。此外,虽然新石器时代的村社是定居式的,但它们彼此之间却被连绵的人迹未至的荒野所隔断。这样,尽管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生活的技术和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人类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所形成的那种社会交往程度,却得以延续,因为它足以满足新石器时代人们生活方式的需要。这就是公元前4世纪(此时在中国,文明的生活方式取代这种生活方式已达1000年之久)中国战国时代道家哲学家们,以怀恋的方式力图返回新石器时代生活方式的原因。在那个时代生活的经历使他们感到:后来的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后果是不幸的。

1973年,生活在新石器时代风格的村社中的农民,仍然占现存人类的多数。但是,他们正在快速地离开农村进入遍布各个城市的贫民区。同时,与此相反,农业和畜牧业中正在实现机械化,而机器的发明最初是用于工厂加工非生命材料的。此外,在过去的5000年中,人类文明世界中的农民,一直担负着供养文明的上层建筑的重担。

这之所以成为可能,其原因就在于,在公元前四千纪,技术的进步开始使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满足最低限度的生存需求外有了剩余,而此时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延续下来的社会交往方式已被证明不适合从道德上以慈善的方式分配使用这些剩余产品。部分剩余产品被滥用于战争;而其余的则被少数社会成员不平等地占有了,正是多数社会成员的集体劳动才创造了这些剩余产品。

公元前四千纪的技术进步,使一些专门从事某一职业的人(矿工、铁匠、种植者、鼓动家、大规模公共事务——例如兴修水利的组织者)应运而生。与大多数没有技术专业的劳动者相比,专业人员对剩余产品生产的贡献要大得多;经济报酬的有差别分配,尽管失去了脉脉温情,而且从根本上讲似乎是不公正的,但无论如何,这似乎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如同其他生物一样,天性是贪婪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社会交往程度对人类欲望的强制性遏制,已经不再适应于新的技术和社会的情况了。剩余产品分配的“差异”,表现为巨大的不公正,并且这些差异还有助于形成世袭职业。这样,社会不公正和战争,便成为集体富裕的代价。文明的这两个先天的社会疾病,至今仍然折磨着人类。

自从人类文明破晓而出,人类的技术进步和社会行为之间便始终存在着矛盾。技术的进步,特别是1773年至1973年这最近200年间的进步,极大地增加了人类的财富和力量,人类作恶的物质力量与对付这种力量的精神能力之间的“道德鸿沟”,像神话中敞开着的地狱之门那样不断地扩大着裂痕。在过去的5000年间,这种巨大的“道德鸿沟”,使人类为其自身种下了极为惨重的灾难。

人类精神方面的不健全已给社会进步造成障碍,因此也给技术进步带来障碍。因为,随着技术在规模上的扩大和复杂化,它也增加了对财富生产者社会合作的要求。自从现行的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机械化已带来了技术进步的第二个限制。机械化正在使工业生产更为物质化,并以减少人对精神需要的满足作为代价,这就造成工人的不安定和工作质量标准的下降。

在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尼罗河下游诸流域星罗棋布的水利排灌设施,使生产规模得以扩大。这就需要技术操作规模的扩大,并进而要求打破以社会成员之间的个人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交往的限制,使社会共同体的力量得到巨大增长。在技术需要迫使这些早期文明的建立者们超越前文明共同体的狭小限制,把人的力量更多地集合在一起时,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非个人的机构。它们能够维系更大的共同体,因为它们能使个人之间并不相识的人们合作行动。但是,这种机构化了的社会关系既缺少人情味又是脆弱的。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人类再也感受不到那种在家庭中才能感受到的私人之间的温情。机构总是要面临失去控制和破碎的危险,接踵而来的便是,掌握权力、负责维持制度的个人总是面临诱惑,即取消自愿合作,恢复强制。因为,社会机构时常无法唤起人们进行自愿合作。

自从文明产生以来,人类一直是通过国家来控制社会机构的。这里的国家是复数而非单数。因为,迄今为止,还没出现过能担当得起领导全球所有现存人类责任的那种唯一的国家,总是有许多国家相伴共存。文明时代的国家彼此间不是隔绝的,它们互相发生着冲突。而这种冲突会突然引发战争,而战争则一直是文明的痼疾之一。

国家的通常类型是地区性的主权国家,并且有许多同类的其他国家与之并存。今天,全球大约有170个这样的国家。其政治结构同公元前三千纪苏美尔的国家相同。

地区性主权国家是一种并不合适的体制。它们是两头都不讨好。一个城邦国家,更不用说某个民族国家、城邦国家联盟或民族国家的联盟,都大到远不能使其社会基础建立在那种使人具有家庭感的个人关系之上。另一方面,最大的地区性国家仍只是许多同类国家中的一个。它有发动战争的能力,却不能提供和平。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有许多地区性主权国家互相并存,它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这种战争状态总是要由武力建立的某个帝国带来的强制性和平作为结局。它消灭了彼此争战的地区性国家,在它们的领土范围内建立起与该文明中心同样大小的帝国。在其历史开始之际,法老的埃及文明就以武力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它没有经过地区性国家之间持久的预备性的战争较量。在这个意义上,法老的埃及文明独具特色。在迄今出现的所有文明中,这种文明是最为稳定和持久的,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上的地区性主权国家,都没有维持和平的能力,也不具备把生物圈从人为的污染中拯救出来,或保护生物圈的非替代性自然资源的能力。政治方面的这种全球性的无政府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为人类文明世界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在过去的5000年中,人们所一直需要的,而且在过去100年中在技术上成为可行的(虽然在政治上还不可行),是一种全球性的政治体。这种政治体应由新石器时代的村社那种规模的社会细胞构成,因为在这种规模之内,社会成员彼此熟识沟通,而每一个成员又能够成为世界之国的一个公民。但是,人们今天已不能用野蛮的、毁灭性的军事征服的传统方式来实现人类文明世界的政治统一了。1945年,尚未实现政治统一的人类世界,曾遭到新发明的核武器的突然侵袭。人类文明世界是不能通过使用这种致命的武器来实现统一的。毁灭,而不是统一,将是世界核战争不可避免的结果。

苏美尔、希腊、中国以及中世纪意大利的历史记载说明,一个地区主权国家群体仅仅是一种昙花一现的政治结构。在人类拥有核武器的时代,政治统一只能是自愿地进行。显然,人类对它的接受现在只是勉强的,所以,似乎可能的是,这种统一将推迟到人类自身酿成更大的灾难之时。这种灾难将使人们最终默然同意建立全球政治体,因为它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会小些。

在人类历史的这一刻,我们也许会对群居性的昆虫发生兴趣并产生羡慕之情。它们遵从自然,彼此间在广大的范围内互相合作。单个的蜂、蚂蚁或白蚁,使自己服从于其共同体的利益并为之而献身,它们的自我牺牲既不是自愿的,也不是外部强迫的。这是昆虫心灵机制的本能。对于人类这种双重属性的动物来说,要把旧石器时代所参与的那微乎其微的社会交往,扩大为一种扩展了的、包括整个生物圈在内的人类社会交往,那将是很困难的。因为,与白蚁、蚂蚁和蜂不同,人类不仅是一种先天具有社会心理的生物,而且还具有意识所驱使的灵魂,因此,他能够而且必须在善恶面前作出选择。

幸运的是,人的社会交往并未限制在满足前文明时代人类社会的个人关系的狭小范围。一个人在他发现任何一个处于苦难中的同类时都会有怜悯之心,即使(用一句部落语言来说)这个人是一个“外人”。一个人会对任何一个病人和迷路的孩童产生恻隐之心,并会给这些落难者以帮助。在诸如中华帝国、罗马帝国那样的国家里,统治者把自己的统治视为对整个人类世界的统治;其臣民总是把自己看作一个世界国家的公民,而不是外来征服者的牺牲品。传教士们打算把福音传遍整个人类,中国哲学家墨子则宣扬,人类应该相爱,并以无私的忠诚来为一切同类谋幸福。孔子思想最权威的解释者孟子曾反驳道,墨子的教条是无法实现的。孟子拥护孔子维护等级礼制的理想。但是,经验说明,由个人相识而激发的爱和仅仅根据一般的人性需要而产生的对所有同类之爱,并非必然互相排斥的社交表达方式。在印度,爱的范围受到种姓障碍的限制,但这种范围仍扩展到了包括对与人为伴的各种生命物的爱。在工业革命时代的人类文明世界中,人类之爱应该扩展到生物圈中的一切成员,包括生命物和无生命物。

这些,就是一位出生在1889年的英国观察者在1973年作出的思考。那么,笔者的人类同胞们又在思索些什么呢?对于过去,人们究竟有多少了解?追溯历史,人们将如何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朝气蓬勃地生活呢?

显然,几乎没有人愿意承认,在过去的5000年中,地区性主权国家制度在满足人类的政治需要方面曾一再失败;同样也没有人愿意承认,在一个全球性社会中,这种制度必将被再次证明是昙花一现的,而且这次将比以前更为确凿。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人类文明世界在政治上彼此分隔的各部分在技术和经济领域越来越密切地相互依赖,但地区性主权国家的数量也同时增加了一倍多。

中国人曾经把中华帝国视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朝大国,他们今天正在思考着自己的国家作为全球竞技场上彼此争战的国家中的一员所发挥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正在忘掉自己历史上那残酷的一页;那时,中国自身成了地方诸侯国家的战争竞技场。另一方面,中国人似乎对自公元前221年政治统一以来的历史十分敏感,因为他们正尽力避免国家机器同农民的疏远。而农民,自汉武帝即位以来,便成为“中国的悲哀”。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在中国首倡以政绩征募文职官吏的制度,并通过考试对候选人员的能力进行评判。中国皇帝的文职官吏是人类文明世界中的佼佼者;他们长期平安有序地管理着这么庞大的人口,这是其他国家的文职人员所不可企及的。但是,他们也一次次地失去民心,他们为了自己个人的特权而滥用权力,从而一次次地把中国带入灾难。中国的领袖们正在采取措施防止悲剧的重演。与中国过去的改革家们相比,中国领导人是否能获得更大成功,人们将拭目以待,但至少他们目前行动的魄力便是一个良好的征兆。

如果中国人真正从中国的历史错误中吸取教训,如果他们成功地从这种错误的循环中解脱出来,那他们就完成了一项伟业,这不仅对于他们自己的国家,而且对处于深浅莫测的人类历史长河关键阶段的全人类来说,都是一项伟业。

生物圈包裹着地球这颗行星的表面,人类是与生物圈身心相关的居民,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大地母亲的孩子们——诸多生命物种中的一员。但是,人类还具有思想,如此,他便在神秘体验中与并非在此世界的“精神实在”发生交往并与之合一。

人类具有思想意识,他能明辨善恶,并在他的行为中作出选择。在伦理领域,人类行善或作恶的选择为他记下了一部道德账册。我们不知道每个生命短暂的人在其离开人世时能否了结这笔账,抑或是像印度教和佛教认为的那样,这笔账能通过潜在的无限轮回得以延续。对于构成人类社会的现世的个人之间的关系网来说,这本账簿还具有开放性,并且,只要人类允许生物圈继续成为可生存之地,它便将继续开放。

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她得到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欲,人类则能够使她重返青春,而人类的贪欲正在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价。何去何从,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斯芬克斯之谜。

[1]聂斯脱利教派(Nestorianism),基督教的一派,5世纪脱离正教另立门户。7—10世纪流行于中国,称景教。

[2]基督一性论派(Monophysitism),基督教的一派,他们宣传三位一体真神中的基督只有一性。

[3]卡尔西顿会议(Chalcedon, council of),基督教的第四次普世会议,由罗马帝国皇帝马西安于451年在卡尔西顿召开。会议发表了信纲,阐明一系列教义问题。

[4]科尔特斯(Cortés, Hernán,1485—1547年),16世纪初征服墨西哥和秘鲁的西班牙殖民者。

[5]查文文化(Chavin),前哥伦布时期秘鲁高度发展的文化,公元前900—前200年为繁荣时期。

[6]蒂亚瓦纳科(Tiahuanaco),前哥伦布时期南美洲文化的重要遗址,在玻利维亚境内,最早遗存年代约在美洲文化中间期(公元前200—公元200年)的早期。

[7]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 Pierre;1882—1955),法国哲学家、地质和古生物学家,“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与之有关。

[8]阿肯那顿(Akhenaton,公元前1379—前1362年在位),古埃及国王,伟大的宗教改革家。

[9]阿吞(Aton),古埃及宗教信奉的一位太阳神,其形象为一轮日盘,光芒四射,末梢呈人手状。

[10]奥勒利安(Aurelian,约215—275年),罗马皇帝(220—275年在位),使分裂的帝国重获统一。

[11]那尔迈(Narmer),古埃及第一王朝的第一个国王,也就是传统所称的米那,活动于公元前3100年前后。调色板是古埃及时代的一种化妆用品。

[12]安纳吐姆(Eannatum,约公元前2460年前后),苏美尔拉格什王朝创建者乌尔南希的孙子,是一个伟大的战士,曾击败苏美尔诸城,扩展了拉格什王朝的统治。

[13]纳里姆辛(Naramsin,约公元前2291—前2255年),阿卡德国王。

[14]图拉真(Trajan,约59—117年),罗马皇帝,于106—113年间建一圆柱纪念碑,浮雕上描写了图拉真在达契亚的两次战役。

[15]什长,指古罗马10人一组的首领。

[16]马木路克,指奴隶或奴隶出身的人,是构成古代穆斯林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13—16世纪马木路克的将军们曾建立过马木路克王朝。

[17]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年),英国诗人,水彩画家,版画家。

[18]吉萨金字塔为古埃及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613—前2494年)的三个金字塔,包括著名的胡夫大金字塔,位于尼罗河西岸吉萨(Gizah)附近的高地上。特奥蒂瓦坎(Teotihuacán)是位于墨西哥中部的古代印第安城市,城中有太阳神金字塔和月神金字塔。乔卢拉(Cholula)位于墨西哥中部,是中美洲印第安文化的中心,建有雄伟的金字塔。鶭(Sakai)是日本本州大阪府城市,有日本最大的古代陵墓仁德天皇陵。

[19]法厄同(Phaethon),希腊神话中太阳神赫利俄斯和仙女克吕墨涅的儿子,曾驾金马车遨游天空,结果因失去控制,驶离地球太近,几乎把地球烧毁。为此,宙斯用雷霆把他击落。

[20]赫利俄斯(Helios),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每天乘一辆四轮金马车从东到西在天空运行。

[21]《道德经》第57章。——原作者注。

[22]同上,第9章。——原作者注。

[23]《道德经》第80章。——原作者注。

[24]《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6章第28—29节。——原作者注。

[25]《新约全书·马可福音》第8章第34—37节,参见《马太福音》第16章第24—26节;《路加福音》第9章第23—25节。——原作者注。

[26]托马斯·布朗爵士(Sir Thomas B rowne,1605—1682年),英国医生,作家。

[27]阿西西的圣方济各(St.Francis of Assisi,1181—1226年),本姓贝尔纳多尼(Ber-nardone),意大利阿西西人,放弃财产和家庭创立天主教方济各会,提倡安贫节欲的苦行生活。

[28]学者现在多认为,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 man,1856年首次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峡谷)是智人的早期代表,是智人的一个亚种,而过去则通常将尼安德特人看做一个独立的种。

[29]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

[30]Oikoumenê,此词的原意是“有人居住的地方”()。

[31]希腊化时期(Hellenic Age),历史学上通常指自公元前334年马其顿亚历山大东征,至前30年罗马灭亡托勒密王国(埃及)止的一个历史时代。这是古代希腊文明在地中海世界及其东方广泛传播的时期。

[32]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前430/420年)古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西方历史学之父。

[33]中国史籍对罗马帝国的称呼。

[34]斯科讷(Skåne)位于瑞典南部。

[35]米德洛锡安(Midlothian)位于苏格兰东南部,旧称爱丁堡。

[36]凯斯内斯(Caithness)在苏格兰东北部。

[37]婆罗洲(Borneo)即今加里曼丹,西里伯斯(Celebes)即今苏拉威西,均为印尼大巽他群岛中的较大岛屿。

[38]原文如此。

[39]当是海河之误。

[40]乌浒河—药杀水河(Oxus-Jaxartes),即今阿姆河和锡尔河。

[41]豪萨人(Hausa)主要分布在尼日利亚西北部及尼日尔南部,豪萨语属闪一含语系的乍得语族。

[42]铁门(Iron Gate)是南斯拉夫与罗马尼亚边界的一段多瑙河峡谷,喀尔巴阡山脉与巴尔干山脉的分界。

[43]“史密斯”(Smith)这个姓氏在英文中意为“锻工”、“金属匠”。

[44]杰里科(Jericho,又译耶利哥)位于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以北。

[45]黎凡特(Levant)泛指地中海东部地区。

[46]圆形石林(Stonehenge)一译巨石阵,是位于英格兰索尔兹伯里以北的圆形巨石柱群,建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早期。

[47]琐罗亚斯德(Zoroaster或Zarathustra,约公元前628—约前551年),古代波斯宗教改革家,琐罗亚斯德教(中国史称祆教、拜火教)的创始人。

[48]俄赛里斯(Osiris),古埃及主神之一。

[49]何露斯(Horus),古埃及宗教所奉之神,其形象似鹰隼,俄赛里斯之子。

[50]希拉孔波利斯(Hieraconpolis),史前时代上埃及国王驻地,埃及历史初期最重要的遗址,在今阿斯旺省。

[51]塞特(Set),古埃及宗教信奉的神。

[52]伊希斯(Isis),古埃及主要女神之一。

[53]卢伽尔扎吉西(Lugalzaggisi),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乌玛城的“恩西”(圣王),他统一了苏美尔全境。

[54]萨尔贡(Sargon,活动时期前42—前23世纪),古代近东地区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从苏美尔人手中夺取美索不达米亚霸权,建立了闪米特人的王朝。

[55]舒尔吉(Shulgi),乌尔国王。

[56]原文如此,疑为卢伽尔扎吉西之误。

[57]肥沃新月(Fertile Crescent),指西方和中东文明发源的近东地区。这个地区包括具有地中海气候的、相对肥沃的一个新月形地带。

[58]古蒂人(Guti),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山民,公元前2230年左右推翻阿卡德帝国。

[59]阿多尼斯(Adonis),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被现代学者看作是植物的精灵,其死亡与再生表示自然的循环。

[60]阿提斯(Attis),众神之母赛比利的配偶,起初为小亚地区神癨,司掌草木之神。

[61]伊姆霍特普(Imhotpe,活动于公元前27世纪),古埃及圣贤、占星家、建筑学家、医生。

[62]齐夫林(Chephren),埃及第四王朝的第四代国王,胡夫之子。

[63]作者在此使用了Ecumenical一词,含有基督教的世界范围之意,指的是旧大陆(the Old World)。

[64]米诺斯(Minos),传说中的克里特统治者、主神宙斯和欧罗巴的儿子。

[65]埃兰(Elam),伊朗西南部的古国,公元前13世纪后期曾一度强盛。

[66]达罗毗荼语族(Dravidian languages),广泛使用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语言族属。

[67]澳斯特罗—亚细亚语族(Austro-Asiatic Languages),广泛使用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语言族属。

[68]原文如此。

[69]卢维语(Luwian language),已消亡的印欧语言,与赫梯语有关,曾流行于古代安纳托利亚南部地区。

[70]明洋陶器(minyan ware),中青铜时代希腊生产的最早的盘车形陶器。

[71]乙种线形文字(Linear B),亦称为“运用音节字的线形文字”,公元前15—前12世纪在克里特的米诺斯、希腊本土以及米克涅(古希腊都市)的有关文献中使用。

[72]喀西特人(Kassite),古代民族,以建立巴比伦第二王朝闻名。

[73]巴比伦尼亚(Babylonia),古代文化地区,以巴比伦城为中心,包括苏美尔和阿卡德。

[74]穆尔西利斯一世(MursilisⅠ,约公元前1620—前1590年在位),赫梯人旧王国的国王。

[75]门图荷太普二世(Mentuhotpe Ⅱ),埃及第十一王朝国王,统一了埃及。

[76]阿门内姆哈特一世(AmenemhatⅠ),埃及第十二王朝开国之君。

[77]苏利耶(Surya),印度教神话中的太阳或太阳神。

[78]米坦尼(Mitanni),印度—伊朗(雅利安)帝国,约公元前1500—前1360年为兴旺时期。

[79]喜克索人(Hyksos),一群由闪族和亚洲人混合而成的入侵者,约于公元前1674年占领埃及北部,在第十五王朝期间进行统治。

[80]胡里人(Hurrian),公元前二千纪在近东的历史和文化中起重要作用的民族之一。

[81]阿莫西斯(Amosis,或雅赫莫斯,Ahmose),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创建者。

[82]塞索斯特里斯三世(Sesostris Ⅲ,公元前1878—前1843年在位),埃及第十二王朝国王。

[83]图特摩斯一世(ThutmoseⅠ),埃及第十八王朝国王。

[84]哈特谢普苏特(Hatshepsut),埃及女王,她拥有法老的全部称号和王权。

[85]阿蒙(Amun, Amon),古埃及宗教中的众神之王,初为中埃及地方神,后与太阳神拉融为一体,称阿蒙—拉,而成为国神。

[86]霍伦希布(Horemheb),埃及第十八王朝最后一代国王。

[87]吉尔伽美什(Gilgamesh),古代阿卡德语史诗中的英雄。

[88]伊什塔尔(Ishtar,或伊南那,Inanna),美索不达米亚宗教所崇奉的女神,司掌战争和性爱。

[89]马尔杜克(marduk),美索不达米亚神癨,是巴比伦城的主神和巴比伦国的国神,宇宙万物和人都仰赖他。

[90]苏皮卢利乌马斯(Suppiluliumas),赫梯国王,使赫梯王国变成强大的帝国。

[91]阿尔萨瓦(Arzawa),古代安纳托利亚西部或西南部的王国,长期是赫梯的劲敌。

[92]拉美西斯二世(Ramses Ⅱ),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第三代国王,他在位时埃及帝国权力达到顶峰。

[93]穆瓦塔利斯(muwatallis),赫梯新王国的国王。

[94]卡叠什战役(Kadesh, Battle of),由拉美西斯二世领导的埃及人与由穆瓦塔利斯领导的赫梯人之间在公元前13世纪进行的一场大战。

[95]阿苏鲁巴利特一世(AsshuruballitⅠ),阿达德—尼拉里一世(Adad-NirariⅠ),撒缦以色一世(ShalmaneserⅠ),图库尔蒂—尼努尔塔一世(Tukulti-NinurtaⅠ),均为亚述国王。

[96]原文如此,应为约公元前1700年。

[97]时间滞差(time-lag),又称时滞,指因果或一个现象与另一个相关现象间的相隔时间。

[98]迈尔奈普塔(merneptah),埃及国王,拉美西斯二世的第十三个儿子。

[99]犹太(Judah),今日犹太人祖先,《圣经》时代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旧译犹太,不确。国王大卫和所罗门都出身于犹太支派。以色列王国在所罗门身后一分为二。北部的以色列国前221年亡于亚述,南部的犹太国前586年亡于巴比伦,百姓被掳往巴比伦,前538年返回故土。此后犹太人的历史基本上就是犹太支派的历史。

[100]居鲁士二世(Cyrus Ⅱ,公元前590/580—约前529年),波斯政治家和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开国君主。

[101]卜塔(Ptah),古埃及宗教神癨。

[102]多里安人(Dorians),古希腊的民族。

[103]奥尔梅克文明(Olmec civilization),中美洲第一个成熟的前哥伦布时期文明,主要中心在今墨西哥维拉克鲁州南部和邻近的塔巴斯科州。

[104]昆诺阿藜(quinoa),一种南美安第斯山的藜属植物,在秘鲁其果实被广泛地当作一种谷类食物。

[105]原文如此。疑为一千纪之误。

[106]此为英文版页码。

[107]撒马利亚人(Samaritans),犹太人的一支,现已基本不存在。

[108]耶和华(Yabweh),古代犹太教崇奉之神,其意为“万有之主”。

[109]摩押人(Moabites),西闪米特人的一支。

[110]亚扪人(Ammonites),古闪米特人的一支。

[111]埃多姆人(Edom),居住于今约旦西南地区的古代民族。

[112]巴力(Baal),古代近东许多民族特别是迦南人崇奉的司生生化育之神。

[113]亚哈斯(Ahaz),《圣经》中记载的犹太国王。

[114]扫罗(Saul,活动于公元前11世纪),古以色列第一代国王。

[115]赛比利女神(the goddess Cybele),弗利吉亚宗教的女性主神,被奉为大母神和众神之母,配偶为男性主神阿提斯。

[116]孟他努斯派(Montanism),2世纪出现于小亚境内弗利吉亚地区基督教会中的异端,创始人是先知孟他努斯。

[117]米列维教派(Mevleviyah),伊斯兰教苏非派教团,又称毛拉维教团,13世纪由诗人鲁米创立,倡导苦行。

[118]约柜(Ark of Covenant),《圣经》故事中古代犹太人存放上帝约法的圣柜。

[119]便雅悯支派(Benjamin, tribe of),《圣经》时代以色列12支派之一。

[120]大卫(David,公元前11世纪—前962年),古以色列第二代国王,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统一的以色列王国。

[121]提尔(Tyre),今名苏尔,黎巴嫩南部省沿海城镇。

[122]所罗门(Solomon),以色列国王(约前970—前933年在位),大卫王的儿子和他帝国的继承人。

[123]希兰(Hiram,公元前969—前936年在位),腓尼基所辖提尔国王,是大卫和所罗门的盟友。提尔(Tyre)在中文圣经中称为推罗。

[124]示巴女王(Sheba, Queen of,活动时期公元前10世纪),据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传说,示巴王国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所罗门王在位期间,示巴女王曾亲率驼队拜见所罗门王。

[125]《托拉》(Torah),犹太教名词,狭义专指《旧约》的首五卷,即摩西五经。

[126]《诗篇》(Psalms),《圣经·旧约》中的一卷。

[127]《箴言》(Proverbs),《圣经·旧约》中的一卷智慧书。

[128]阿门内莫普(Amenemope),古埃及人,其所著《阿门内莫普的教诲》一书可能成书于新王国后期。

[129]基抹(Chemosh),古代西闪米特人崇奉的神,是摩押人的至尊之神。

[130]亚哈(Ahab),《圣经·旧约》所载以色列国第七代国王。

[131]基列(Gilead),约旦河以东古代巴勒斯坦地区。

[132]阿摩司(Amos,活动时期公元前8世纪),希伯来人,最早的先知,《圣经》中有一卷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准确预言了以色列王国的覆灭。

[133]原几何风格(Protogeometrie style),在古希腊视觉艺术中,这种仅限于圆形、弧形、三角形和波浪形的几何装饰图形,源自希腊描绘水生动植物生活的米诺斯—迈锡尼文化,其标志着希腊文化,特别是陶器制作艺术的新发展。

[134]埃特鲁斯坎人(Etruscan),意大利埃特鲁里亚地区古代民族,公元前6世纪时,其都市文明达于顶峰。该文化的许多特点为罗马人所吸收,罗马人继其后统治亚平宁半岛。

[135]Atman,梵文,音译为阿特曼,原意为呼吸。婆罗门教、印度教名词,被引申为“个体灵魂”(生命我)和“世界灵魂”(大我)或“宇宙统一的原理”。佛教将其转义为“生命”、“自己”、“身体”,相当于自我、物体自性。

[136]Brahman的音译,梵语,意为“清净”、“寂静”、“离欲”等。婆罗门教、印度教名词。认为它是修行解脱的最后境界,是不生不灭的、常住的、无差别的、无所不在的最高实体,也是宇宙的最高主宰。

[137]皮萨罗(Pizarro),同父异母兄弟两个皮萨罗(F.皮萨罗和G.皮萨罗),16世纪的西班牙冒险家和美洲殖民地征服者。

[138]辛那赫里布(Sennacherib,公元前704—前681年在位),以撒哈顿(Esarhaddon,公元前680—前669年在位),亚述巴尼拔(Ashurbanipal,公元前668—前627年在位),皆为亚述国王;沙马什·舒姆乌金(Shamash-shum-ukin,活动时期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国王,亚述巴尼拔异母弟。

[139]萨姆提克一世(PsamtikⅠ),埃及总督,后为国王(公元前664—前610年在位),将亚述人逐出埃及,统一全国,创建第二十六王朝。

[140]贝勒(Bel),美索不达米亚宗教所崇奉的大气之神。

[141]萨满(Shaman),萨满教的巫师。萨满教流行于亚洲北部满—通古斯语诸民族。

[142]毕达哥拉斯教,希腊秘密宗教之一,传为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创。其教义相信灵魂转生。

[143]俄尔甫斯教,希腊秘密宗教之一,其教义相信因果报应和灵魂转生。

[144]指冈比西斯二世(Cambyses Ⅱ),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国王(公元前529—前522年在位)。

[145]希西家(Hezekiah),耶路撒冷犹太国王,大卫王后裔和第十三代继承人。

[146]约雅敬(Jehoiakim),见于《圣经·旧约》,犹太国王约西亚之子。

[147]伯特利(Bethel),原意为“上帝的居所”,巴勒斯坦古城,犹太教圣地。

[148]synoecism,希腊学用语,源出于植物学词汇synoecious,意为(雌雄)混生同苞的。

[149]阿斯提亚格斯(Astyages,约公元前6世纪),米底国王。

[150]大流士一世(DariusⅠ,公元前522—前486年在位),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最伟大的国王之一。

[151]贝希斯敦(Behistan, Bisitun),位于伊朗扎格罗斯山区,大流士一世在此处悬崖上留下了著名的用巴比伦文、古波斯文和伊莱木文写成的铭文。

[152]赫西奥德(Hesiod,创作时期公元前8世纪),希腊最早的史诗诗人之一。

[153]甲种线形文字(Linear-A),尚未识读的克里特文字,通行于公元前1700—前1600年间。一些学者认为乙种线形文字是甲种线形文字的发展,另一些学者认为两种文字是平行发展的。

[154]埃维亚(Euboea),希腊第二大岛,面积仅次于克里特岛。

[155]库迈(Cumae),意大利古城,在那不勒斯以西19公里处,可能为希腊人在西方最早开拓的殖民地之一。

[156]波普洛尼亚(Popuionia),古罗马城市,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该地首先铸造银币。

[157]坎帕尼亚(Campania),意大利南部地区,早期由希腊殖民者和埃特鲁斯坎人定居,公元前6世纪建区。

[158]米蒂利尼(mytilene),希腊莱斯沃斯岛上的古城,公元前7世纪为该岛政治经济中心。

[159]阿尔凯奥斯(Aicaeus,约公元前620—约前580年),希腊抒情诗人。

[160]泰勒斯(Thales,活动时期约公元前580年前后),哲学家,因其以水为万物本质的宇宙论和对日蚀的预测而知名,被列入传说中的七贤之一。

[161]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公元前610—前546/545年),常被称为天文学奠基人。发展宇宙论或有关世界系统哲学观点的第一位思想家。据说他曾是米利都的泰勒斯的弟子。

[162]阿提卡(Attica),古代希腊中东部地区,东、南均濒海,公元前7世纪为雅典控制。

[163]庇西特拉图(Peisistratus,约公元前600—前527年),公元前6世纪雅典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人物。

[164]埃伊纳岛(Aegina),希腊萨罗尼克群岛中最大岛屿,公元前7世纪后成为海上强国。

[165]诺克拉提斯(Naukratis),古希腊人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殖民点,巨大的商业中心。

[166]克莱奥梅尼一世(Cleomenes I,公元前520—前490年在位),斯巴达国王,他使斯巴达成为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主要强国。

[167]阿耳忒弥斯(Artemis),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和狩猎女神。

[168]近邻同盟会议(Amphictyony),古希腊近邻国家围绕一个宗教中心形成的联合组织,最重要的一个是德尔斐近邻同盟,原由居住在温泉关附近的12个部落组成。

[169]以赛亚(Isaiah),古代以色列先知。《圣经·旧约》中的《以赛亚书》据说是他所著。活动时间约在公元前8世纪。作者在此章中论及的“以赛亚第二”(Deutero Isaiah),是一位冒名以赛亚的先知。

[170]犹太(Judaea),古代巴勒斯坦3个传统区划的最南段,以耶路撒冷为中心。一译犹地亚,今从中文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译法。

[171]克罗托内(作者误为Croton,应为Crotone),意大利南部的港口城镇,约公元前530年,毕达哥拉斯曾在此居住。

[172]帕西人(Parsees, Parsis),印度的伊朗移民。7世纪阿拉伯征服波斯后,一部分不愿改信伊斯兰教的琐罗亚斯德教徒迁往印度定居,保持其宗教与生活习俗。

[173]轴心时代,the Axis Age。

[174]终极精神实在,the ultimate spiritual reality。

[175]伽泰(Gathas),波斯文,原意《神歌》,琐罗亚斯德教经典。

[176]僧伽(Sangha),梵文意为法众,佛教名词,即僧团,根据传统由比丘、比丘尼和在家男、女居士组成。

[177]阿尔塔薛西斯一世及二世(ArtaxerxesⅠ,Ⅱ),均为公元前5—前4世纪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国王。

[178]爱希慕恩(Eshem, Eshmun),腓尼基宗教的主神之一,原为西顿的守护神、丰产神和冥神。

[179]安娜特(Anath),西闪米特人崇奉的主要女神,司爱情和战争,特别为埃及国王拉美西斯二世崇敬。

[180]以斯拉(Ezra,活动于公元前5—前4世纪),古犹太人宗教领袖,是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祭司。

[181]锡拉库萨(Syracuse),一译叙拉古。

[182]地米斯托克利(Themistocles,约公元前524—前460年),雅典海上强权的缔造者。

[183]《安提戈涅》(Antigone),索福克勒斯于约公元前441年创作的戏剧。安提戈涅是希腊传说中俄狄甫斯和他的母亲俄卡斯忒由于不知情而乱伦所生的女儿。

[184]雅典娜(Athene),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

[185]宙斯(Zeus),希腊神话中的主神。

[186]平德尔(Pindar),古希腊时代底比斯抒情诗人,著名作品为《胜利颂》。

[187]巴门尼德(Parmenides),又译帕门尼德,希腊哲学家,前苏格拉底时期希腊主要思想流派之一的爱利亚学派创始人。

[188]芝诺(Zeno),爱利亚的芝诺,古希腊哲学家和数学家,尤以悖论著名,并以此来介绍巴门尼德的学说。

[189]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希腊哲学家、政治家、诗人、宗教业师和生理学家。

[190]莱昂蒂尼(Leontini),西西里东南部的古代希腊城市。

[191]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约公元前450—前380年),古希腊最著名的喜剧作家,他曾在喜剧《云》中揶揄苏格拉底及其弟子,攻击诡辩学派。

[192]赛比利女神(Cybele),古时小亚细亚人所尊崇的女性主神,奉为众神之母。

[193]孟他努斯教(montanism),2世纪出现于小亚细亚弗里吉亚地区的基督教异端,由孟他努斯创立。该派领袖往往在狂喜状态下口吐奇怪的语言,门徒则释为圣灵的启示。

[194]扫罗(Saul,活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古代以色列第一代国王。

[195]埃庇卡摩斯(Epicharmus,约公元前530—前440年),西西里岛喜剧诗人,其作品对雅典喜剧的发展颇有影响。

[196]埃托利亚(Aetolia),古希腊地方,在科林斯湾正北。

[197]安提柯三世(Antigonus Doson,约公元前263—前220年在位),马其顿国王。

[198]埃托利亚同盟(Aetolian Confederation(League)),古希腊埃托利亚的国家同盟,公元前340年左右成为希腊的军事强国之一,后曾两次击退马其顿的入侵。

[199]亚该亚同盟(Achaean Confederation(League)),一译阿哈伊亚同盟,古代希腊公元前3世纪时亚该亚的城邦联盟。

[200]比希尼亚(Bithynia),安纳托利亚西北部的古代行政区,公元前3世纪形成一个王国,公元前2世纪初在尤门尼斯二世时代达到势力的顶峰。

[201]卡帕多西亚(Cappadocia),安纳托利亚中东部的古代行政区,在托罗斯山以北的高原,古希腊时代为波斯人管辖,人民信奉琐罗亚斯德教,贵族完全伊朗化。

[202]德米特里(Demetrius)这里指的是马其顿国王德米特里一世(前336—前283年)。

[203]哈尔基斯(Chalcis),古希腊城邦。

[204]粟特(Sogdiana或Soghd),中亚古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泽拉夫尚河谷。公元前1000年即有人定居。以后为亚历山大大帝、塞族和月氏人相继入侵。9—10世纪曾是伊斯兰教东方文化中心。

[205]阿尔米纳(al mina,即波塞迪姆[Poseidium]),叙利亚北部奥龙特斯河口的一个古代贸易村落,希腊人可能在此首次接触到东方人。

[206]泰奥弗拉斯托斯(Theophrastus,约公元前372—约前287年),古希腊逍遥学派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得意的学生之一。

[207]狄菲洛斯(Diphilus),古希腊诗人,现代风尚新喜剧的鼻祖。

[208]菲莱蒙(Philemon),雅典新喜剧诗人。

[209]阿历克西斯(Alexis),与米南德同时代的希腊喜剧诗人。

[210]兰萨库斯(Lampsacus),赫勒斯旁亚洲海岸古希腊城市。

[211]汉尼拔—克莱托马科斯(Hannibal-Cleitomachus,前187/前186—前110/前109年),来自迦太基的希腊哲学家,是雅典新学院的主持人。

[212]狄俄尼索斯(Dionysus),希腊神话中的丰产与植物的自然神,更以酒与狂欢之神著称。

[213]第欧根尼(Diogenes,?—约公元前320年),犬儒学派的原型人物,有人认为是该学派创始人,他本人则归功于安提西尼。

[214]这里指的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约公元前382—前336年在位)。

[215]伊索克拉底(Isocrates),雅典著名的修辞学家和文学家、教育家。

[216]厄拉多塞(Eratosthenes),又译埃拉托斯特尼,希腊科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诗人,已知测量过地球周长的第一人。

[217]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希腊天文学家,认为地球自转并绕日公转的第一个人。

[218]喜帕恰斯(Hipparchus),古希腊最伟大的天文观测家和数学家。

[219]托勒密一世(救星)(PtolemyⅠSoter,公元前367/前364—前283/前282年),亚历山大大帝的朋友和将军,托勒密王朝的创始人。

[220]帕勒人(Parni),古代居住在里海以东的游牧部落,公元4世纪进入安息地区,建立了安息帝国。

[221]卡山得(Cassander,约公元前358—前297年),马其顿国王(前305—前297年在位)。

[222]布拉马普特拉河(the Brahmaputra),即雅鲁藏布江。

[223]今斯里兰卡。

[224]上座部,Theravadin,流行于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的主要佛教派别。上座部以古代巴利文经籍为正典,自称继承了最初僧团中上座僧人的传统。

[225]达摩(dharma),梵文意为法。

[226]“现实政治”,(Realpolitik)即强权政治的代名词。

[227]皮洛士(Pyrrhus,公元前319—前272年),伊庇鲁斯国王。

[228]塞农人(Senones),凯尔特人两个部落或是两分支之一。

[229]阿契塔(Archytas,活动时期于公元前400—前350年),古希腊科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中的主要数学家,柏拉图的挚友。

[230]提莫莱昂(Timoleon,?—公元前337年以后),希腊政治家和将军。

[231]阿希达穆斯三世(Archidamus Ⅲ,?—公元前338年),斯巴达国王(公元前360—前338年在位)。

[232]萨谟奈人(Samnites),古代居住在意大利南部山区中心诸好战部落的罗马称谓。

[233]马麦丁人(mamertine),意大利坎帕尼亚出身的雇佣兵。

[234]塔奎尼乌斯(Tarquinius,活动于公元前7世纪末到前6世纪初),传说中的罗马第五代国王。

[235]希伦二世(Hioron Ⅱ,约公元前270—前216/前215年在位),锡拉库萨(叙拉古)僭主。

[236]哈米尔卡尔·巴尔卡(Hamilear Barea,?—公元前229/前228年),迦太基将军。

[237]哈斯德鲁巴(Hasdrubal,?—公元前221年),迦太基将领。

[238]汉尼拔(Hannibal,公元前247—前183/前182年),迦太基人,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统帅之一。

[239]居鲁士二世(大帝)在位期间执行征服扩张政策,晚年远征中亚,在与游牧部族马萨盖特人作战中被杀。

[240]月氏即吐火罗,是学术界的一家之言。月氏人和操吐火罗语的民族均于公元前2世纪活动于今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但一些学者认为后者是乌孙人。

[241]河间地带,中亚古地区名,即指今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地区。

[242]朱庇特(Jupiter),古罗马和意大利的主神,相当于希腊的宙斯,是天空的主宰。

[243]出自希腊神话,喻无意中置人死地的东西。

[244]密特拉(Mithras),印度—伊朗神话中的光明之神,自东方的印度远至西方的西班牙、英国和德国,对他的崇拜都十分流行。

[245]科亚特利库埃(Coatlícue),中美洲阿兹特克人所崇奉的大地女神。

[246]赫卡忒(Hecate),希腊传说中的女神,大地、海洋和天空的统治者。

[247]时母(Kali),印度教女神,性嗜杀。

[248]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a),早期佛教哲学学派,一方面认为一切经验事物都是空幻,另一方面又主张诸法因素是永恒存在的实体。

[249]埃勒夫西斯秘仪(Eleusinian Mysteries),希腊秘传宗教埃勒夫西斯派的秘密仪式。

[250]酒神指狄俄尼索斯,他是希腊罗马宗教中的酒神和狂欢之神。

[251]奋锐党(Zealots),古代犹太教的一个派别,坚决反对罗马国及其所奉异教。

[252]诺斯替教(Gnosticism),融合多种信仰的通神学和哲学的宗教,盛行于2世纪。

[253]嚈哒人,又称白匈奴人。

[254]伊克蒂诺(Ictinus,创作时期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最负盛名的建筑师之一,帕特农神庙的设计者。

[255]多纳图斯派(Donatist),北非基督教的一派,领袖为迦太基主教多纳图斯。

[256]贝拉基派(Pelaqianist),公元5世纪由贝拉基等人首倡的基督教异端。

[257]拉丁语词汇,有令人愉快,愉悦之意。

[258]阿里乌教派(Arianism),基督教的一种异端,由阿里乌长老于4世纪提出,后被取缔,但在一些日耳曼部族中一直持续到7世纪。

[259]罗马统辖之地(Ducatus Romanus),指纪元之后的罗马人领地。

[260]罗马疆域(Ager Romanus),指公元前5世纪古罗马领土。

[261]本体相类是基督教神学术语,是半阿里乌派用语,谓圣子与圣父分具互相类似的两个本体,既反对本体同一,也反对本体互异。

[262]Adoptionists,基督教内的异端观点,宣扬基督神人二性的作用,提出基督作为人乃是上帝的嗣子,区别于作为神的上帝之子。玛利亚之子是道成肉身,本质上不是上帝的生子,而是他的嗣子。

[263]即波那(Bāna,生活在7世纪上半叶),著有诗体长篇编年史《戒日王本行》。

[264]即王玄策,唐右卫率长史。时奉使至天竺,尝率从者30人与叛臣阿罗那顺战,力不敌,悉为所擒。玄策脱身宵遁抵吐蕃西境,以书征邻国兵。吐蕃遣精锐1200人,尼婆罗国(即尼泊尔)遣7000余骑赴之。王玄策与其副将师仁率两国之兵进击,经过三次战役,大破叛军,俘阿罗那顺后归朝。王玄策因此功被加封为朝散大夫。

[265]蒂亚瓦纳科(Tiahuaraco),位于今玻利维亚的的喀喀湖南,是南美重要的考古遗址,有公元500—公元1000年间的石头建筑废墟。

[266]特奥蒂瓦坎(Teotihuacaán),墨西哥中部前哥伦布时期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早在公元前400年即已有人居住。

[267]瓦里(Huari),位于今秘鲁中部高地的遗址,美洲文化中期(约600—1000年)中部及北部高地的一种安第斯文化以此命名。

[268]厄立特里亚(Eritrea),今已是独立国家。

[269]克尔伯,阿拉伯文Kábah的音译,意为“立方体形的房屋”,指麦加“圣殿”内一座方形石殿,用麦加近郊山上的灰色岩石建成,被古阿拉伯人奉为神圣之地。

[270]加百列(Gabriel),《圣经》和《古兰经》中记载的一位天使长,在汉译《古兰经》中作哲布勒伊来。

[271]原文如此。

[272]斯拉夫人的部落。

[273]中国古籍中称作怛罗斯,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

[274]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南诏不是泰族人建立的,而是白族和彝族的先民建立的。

[275]指安史之乱。

[276]塞迪卡(Serdica)是索菲亚的旧称。

[277]尼西亚,即土耳其的伊兹尼克。

[278]“虔诚者”路易(Louis the Pious),查理帝国皇帝(814—840年在位),查理大帝的儿子,因笃信基督教而得名。

[279]懒王指法国历史上墨洛温王朝最后几个不问政事的国王。

[280]佩切涅格人(Pechenegs),最早居住在伏尔加河与乌拉尔河之间地区的土耳其人。

[281]“傻瓜”查理(Charles the Simple),西法兰克的加洛林国王,893—929年在位。

[282]马格努斯(Magnus)取自查理大帝(Charlemagne)的头衔Magne,为“伟大的”、“大帝”之意。

[283]丹麦法施行地(Danelaw),斯堪的纳维亚人征服英国后施行丹麦法并保留丹麦习惯的地区。

[284]奥尔加公主(Princess Olga,890—969年),曾于945—964年期间摄政基辅,是东正教会的第一位俄罗斯圣徒。

[285]原文如此。似应为1044—1077年。

[286]即“浮屠”,佛教的纪念性建筑,包括佛塔、庙宇、圆冢等形式。

[287]自1970年3月朗诺发动政变以后,柬政局几经剧烈变动。1993年9月柬制宪会议通过新宪法恢复君主立宪制,西哈努克任国王,国名为“柬埔寨王国”。

[288]在中国境外称为吉尔吉斯族。

[289]圆仁(793—864年),日本佛教天台宗第三代座主,于838年随遣唐使入唐求法,从各地高僧学习佛经,值唐武宗灭佛(845年),于847年携佛经回国。著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四卷,是研究中国唐代宗教和社会的史料。

[290]公元646年,日本进行大化革新,内容之一是确立中央集权国家制度,依照唐朝制度设立中央和地方机构。其中,地方设国,国下设郡,长官称国司、郡司。

[291]20世纪70年代初期汤因比撰写此书时越南尚未实现国家统一。此处“北越”即指当时的越南北方。

[292]伊斯玛仪派(Isma’ili),伊斯兰教什叶派中的一个支派,亦称七伊玛目派,特别活跃于9—13世纪。

[293]黑石,指镶嵌在麦加克尔伯神庙里的黑色方石,它是穆斯林的圣物。据说原为白色,后经朝圣者亲吻抚摸,吸收他们的罪恶而变为黑色。

[294]阿萨辛派(Assasin),暗杀者的通称,以暗杀敌人为宗教义务。

[295]《五经》,亦称“摩西五经”,即《旧约圣经》的前五卷。

[296]鲍格米勒派(Bogomil),10—15世纪盛行于巴尔干地区的基督教派。该派信奉善恶二元论,否定道成肉身之说,伦理上强调严于律己,俭朴端方。

[297]波伊提乌(约480—524年或525年),古意大利哲学家、政治家,以拉丁文翻译了许多希腊哲学家著作。

[298]巴约挂毯(Bayeux Tapesty),保存在法国原巴约主教宫里的挂毯,绣有诺曼底威廉大公征服英格兰的故事。

[299]赞吉(Imad-ad-Din Zengi,1084—1146年),伊拉克赞吉王朝创立者。

[300]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1152—1190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89年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90年在小亚细亚渡萨勒夫河时淹死。

[301]萨满(Shaman),萨满教中的巫师。

[302]哈剌和林(Qaraqorum),亦简称和林。

[303]赞吉(Zangi,1084—1146年),伊拉克赞吉王朝创立者,努尔·丁之父。

[304]利奥·蒂阿科努斯(Leo Diaconus),10世纪拜占庭历史学家。

[305]清洁派(Cathari),12、13世纪流行于西欧的基督教异端派别,13世纪时遭十字军疯狂镇压,15世纪绝迹。

[306]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Ⅱ,1194—1250年),1211年至1250年在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307]奥克语(Langue d’Oc)和奥依语(Langue d’Oil),指奥克西坦语(或称普罗旺斯语)和法语。在法国南部地区,前者为日常生活用语,后者为官方语言和文化语言。

[308]阿伯拉尔(Abelard,1079—1142年),中世纪法兰西逻辑学家、道德哲学家和神学家。

[309]巴塔里亚会(Patarenism),中世纪意大利手工业者、商人和农民结成的团体,抨击教廷道德败坏和掌握世俗权。

[310]加尔都西会(Carthusian),1084年圣布鲁诺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中建立的半隐士性质的教团。

[311]韦尔多派(Waldenses),12世纪起源于法国的宗教运动,多次遭罗马教廷迫害。

[312]法然(Honen),日本佛教净土宗创始人。

[313]亲鸾(Shinran),日本佛教净土真宗的创始人。

[314]日莲(Nichiren),日本佛教日莲宗创始人。

[315]拔都(Batu),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次子,钦察汗国的创建者。

[316]应为大理国。南诏在937年已被段氏的大理政权所取代。中国学者多认为,南诏、大理两政权不是泰人所建,而是白族和彝族先民所建。

[317]原文如此。本书边码第417页述及,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国家。

[318]哈扎尔人(Khazars),公元前后居住于南高加索东部地区的居民,被认为是阿塞拜疆人的远祖。

[319]应为大理,此为作者之误。

[320]谢赫(Sheikh),伊斯兰教中的长老,通常为某一教派、教团或社团的领袖。

[321]苏非教团(Sufi religious order),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派别。

[322]维尔纳(Vilna),即维尔纽斯。

[323]米勒特(millet),伊斯兰教用语。奥斯曼帝国用以称呼享有自治权的非伊斯兰教社团。

[324]谷登堡(Gutenberg, Johannes 1395—1468年),德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

[325]诺森伯里亚(Northumbria),英格兰古王国。

[326]圣哲罗姆(St.Jerome约345—419年)——基督教学者,曾在罗马受教育。

[327]伊拉斯谟(Erasmus),荷兰学者、道德家、讽刺作家,曾编辑希腊文的《新约全书》,著有《愚神颂》。

[328]维特鲁威(Vitruvius),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建筑师、军事工程师。

[329]海格立斯灯塔(the Pillars of Hercules),位于西班牙拉科鲁尼亚城附近(此地在直布罗陀海峡东端),相传是罗马时代建筑。

[330]约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英国教士,有“宗教改革晨星”之称,曾借自己的作品发起一场重要的异端运动,对后来的宗教改革有影响。

[331]奥康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中世纪英国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唯名论的著名代表。

[332]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Marsilius of Padua),意大利政治思想家,著有《和平的保卫者》。

[333]扬·胡司(Jan Hus),捷克宗教改革家,1415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上被处死。

[334]再洗礼教(the Anabaptist),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出现的基督教教派。它不承认童年受洗,认为成年后应再次受洗。

[335]静修派(Hesychasm),意为“神圣的寂静”,14—15世纪希腊正教中有影响的一种运动。

[336]坎普滕的托马斯(Thomasà Kempis),德国神学家,终生隐居。

[337]台彻尔(Tetzel,1465—1519年),德国中部宣扬赎罪的教士。1517年被教皇指派到德国出售赎罪券,引起路德的反抗。

[338]命定论(Predestination),加尔文教派的主要神学理论,根据奥古斯丁学说发展而来,认为人的命运是上帝预定的。

[339]业(Karma),佛教名词,泛指一切身心活动。

[340]东仪天主教(Uniates),采用各派东方礼仪的天主教教会的总称。系从希腊正教会、俄罗斯正教会和东方一些较小古老教会中分离出来而参加天主教会者,承认教皇的首脑地位,但保持各自原来的东派传统礼仪和特点,不受拉丁语系天主教会礼仪和规章的约束。

[341]饼酒同领派(Utraquists),15世纪在捷克、波兰和匈牙利的基督教派别,源于胡司运动的温和派,主张圣餐中俗人与教士一样,领食圣体(面包)和圣血(酒),而不只领食圣体。

[342]拉丁语信经说,圣灵来自“圣父及圣子”。由于弥撒中念的信经是尼西亚会议的信经,所以希腊人反对增加“及圣子”一语,认为这是对全基督教表记的篡改,与福音构成明显的矛盾,因为福音书只说圣灵来自圣父。

[343]圣伊纳爵·罗耀拉(St.Ignatius Loyola),西班牙贵族,耶稣会创始人。

[344]厄鲁特部(the Oirats)中国史籍中又译瓦剌、卫拉特,亦称准噶尔,为12世纪以后出现于史籍的一支蒙古部落,住地在今蒙古叶尼塞河上游一带。

[345]大名(the daimyo),日本封建时代的大领主。

[346]纳瓦语(the Nahuatl language)又名阿兹特克语或纳瓦特尔语,通行于墨西哥中部和西部。

[347]科尔特斯(Cortés,1485—1547年),西班牙殖民者,1519年率军入墨西哥城,1521年征服阿兹台克人,后被任命为新西班牙总督。

[348]征募少年(Ichoghlanlar),指奥斯曼帝国少年强制征役制下从基督教徒中挑选出来的少年。他们被送入侍从少年院中接受教育,作为新军的补充兵员,其中少数人经训练可任高级行政官员,在1453—1623年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大多数政府首相皆出于此。

[349]领饷骑兵(ajemioghlanlar),由基督教徒中征招的奥斯曼帝国的精锐部队。

[350]亚纳科纳人(the Yanaconas),为印加人世代当奴隶的被征服部族。

[351]里格,长度名。在英美约为3英里或3海里。

[352]亨利(Henry,1394—1460年),葡萄牙王子,航海家,1420年开始派遣船队到海外探险。

[353]巴特洛缪·迪亚斯(Bartholomew Dias),葡萄牙探险家、航海家。曾率领第一支探险队绕过好望角,开辟了由欧洲到亚洲的海路。

[354]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Alfonso de Albuquerque,1453—1515年),葡萄牙的印度殖民地总督、果阿和马六甲的征服者。

[355]瓦斯科·奴涅斯·巴尔沃亚(Vasco Núñez de Balboa,约1475—1519年),西班牙人,是发现太平洋的第一个欧洲人。

[356]魁扎尔科亚特尔神(Quetzalcoatl),古代墨西哥人崇拜的重要神癨。玛雅语为“库库尔坎”,意译为“羽蛇”。主管以风为名的各天及教历上第十八个13天周期。

[357]托尔托克人曾在10世纪末建立一个帝国。其国王采用羽蛇神祭仪,并自号“羽蛇神”。该帝国被奇奇梅克人和阿兹台克人毁灭。

[358]多纳·马里纳(Doña Marina,约1501—1550年),墨西哥印第安人公主。1519年塔巴斯科印第安人为表示和睦,将包括她在内的一批印第安人献给西班牙人当女奴,她曾给科尔特斯当情妇、向导和翻译。

[359]阿塔瓦尔帕(Atahualpa,约1502—1533年),秘鲁印加帝国末代皇帝。1532—1533年在位。

[360]瓦伊纳·卡帕克(Huayna Capac,约1465—1525年),印加帝国皇帝,帝国创始人之一,1493—1525年在位。

[361]瓦斯卡尔(Huascar),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之兄。1530年因阿塔瓦尔帕与他争夺王位而开战,1532年被废黜。

[362]叶尔马克·齐莫菲叶维奇(Yermak Timofeyevich?—1584),哥萨克人,俄国人兼并西伯利亚时远征队伍首领。俄罗斯民间文学中的英雄。

[363]阿穆尔河(the Amur),即黑龙江。

[364]即尼布楚条约。

[365]圣方济各·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1506—1552年),天主教耶稣会创始人之一,曾在果阿、印度、日本等地传教。

[366]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Bartolomé de Las Casas,约1445—1535年),西班牙神学家,到美洲活动的天主教传教士。

[367]瓜达卢佩城(Guadalupe),西班牙的朝圣地。

[368]查理五世(Charles Ⅴ,1500—155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1556年在位。

[369]约翰·韦斯利(John Wesley),英国宗教领袖。

[370]波舒哀主教(Bishop Bossuet),17世纪法国天主教教士,支持路易十四,鼓吹绝对君权论。

[371]圣巴多罗买惨案(the massacre in Paris on St.Bartholemew’s Day),1572年8月14日在巴黎发生的大惨案,3000名以上的胡格诺信徒被集体屠杀,在其他地区被杀的达7000人以上。

[372]“七星诗社”(“Pléiade”),16世纪以龙萨为首的七位法国作家组成的团体,他们致力于把作为文学工具的法语提高到古典语言的水平。

[373]反宗教改革(Counter-Reformation),指16—17世纪初天主教会为抵制宗教改革运动而进行的努力。

[374]西里尔·卢卡里斯(Cyril Lucaris,1572—1638年),东正教君士坦丁堡主教,主张按加尔文派原则改革东正教。

[375]台尔果曼(Dragoman),在使用阿拉伯语、土耳其语和波斯语各国中的翻译人员,后在外交部和使馆中出现负责政治谈判等重要工作的官方台尔果曼。

[376]佩奇(Péc),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一城镇。

[377]奥赫里德(Okhrida),马其顿城镇。

[378]丁—伊拉赫教(the Din-i-Ilahi),莫卧儿皇帝阿克巴所创宗教,信徒从未超过19人。该教实质上是伦理体系,没有经典,不设教长制度,只是对阿克巴个人的崇拜。

[379]古鲁(guru),指锡克教最初的10代领袖,亦称祖师,其相继在位期从16世纪上半期到18世纪初。

[380]凯纳甲湖和约(the peace-treaty of Küçük Kainarca),1768—1774年俄土战争结束时双方在保加利亚凯纳甲湖签订的条约。该约中规定了俄国在奥斯曼帝国的种种特权。

[381]林子平(Hayashi Shihei),日本学者,军事专家。

[382]理查德·阿克赖特(Richard Arkwright),英国纺织工业家和发明家。

[383]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英国发明家,高效率瓦特蒸汽机的发明者。

[384]约瑟夫·布莱克(Joseph Blaek),法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他的潜热理论对瓦特改进蒸汽机有重要影响。

[385]亚历山大·伊普希兰蒂(Alexander Ypsilantis,1792—1828年),出身意大利贵族世家。1821年3月曾领导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人的压迫。

[386]格雷戈尔·约翰·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t),奥地利遗传学家。

[387]禁止结社法(a law prohibiting combination),英国议会于1799年和1800年通过的法令,禁止任何工人组织的建立和活动。

[388]指1791年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制宪议会通过的《列沙白里哀法案》和拿破仑帝制时期制订的《刑法典》,禁止工人建立工人联合会和组织罢工。

[389]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军队曾向越南山林投放大量落叶剂,为祸甚深。

[390]约瑟夫·约翰·汤姆孙爵士(Sir Joseph John Thomson,1856—1940年),英国物理学家。

[391]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原子物理学家。

[392]詹姆斯·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1891—1974年),英国物理学家。

[393]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丹麦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

[394]20世纪末,滴滴涕作为一种主要污染源,已在全球范围内被禁用。

[395]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克(Mustafa Kamal Atatürk,1881—1938年),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土耳其共和国第一任总统(1923—1938年)。


第八十一章 生物圈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