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鬼的描述
由于他好奇而爱辩,他成为哲学家,而且当他年轻时曾有一个时期颇为当时侵入雅典的诡辩学派着迷。柏拉图所说有苏格拉底会晤巴门尼德、普罗泰哥拉、高尔吉亚、普罗第库斯、希庇亚斯、斯拉西马克斯等的经过,没有方法证明是他捏造的。当芝诺约于公元前450年来到雅典时,苏格拉底可能曾见过他,而且深深地受到芝诺的辩证法的影响,使其终身未能忘怀。或许他认识阿那克萨哥拉,若不是见过人,就是读过他的理论,因为美里塔司的阿克劳斯这一位阿那克萨哥拉的弟子曾经一度是苏格拉底的老师。阿克劳斯开始时是一名物理学家,到了最后成为伦理学者,他用理性主义者的论点来解释道德的起源与基本,或许将苏格拉底的研究方向由科学转变为伦理学。苏格拉底由于这些关系而走向哲学之路,并且自那以后,从“日常敦励品德,检讨自己与别人中”发现自己最伟大之处,“因为人不该不对自己省察而过生活”[1]。于是,他逡巡于人们的信仰之间,向他们提出各种问题,要求他们给出确切的答复、连贯的意见,而且使自己成为那些思维不清的人的毒蛇猛兽。即使在冥府中,他也是一个讨厌鬼,要在那里“找出谁是真聪明,谁是假聪明,谁不聪明”。他不让自己受别人类似的盘诘的绝招,是他什么也不知道,他知道所有问题,但是答案一个也不知道,他很谦逊地自称是一个“业余哲学研究者”。他的用意可能是,他除了知道人易犯错误,此外对任何事物都不敢确定,而且又没有一套硬朗扎实的教条与理论。当查瑞丰(Chaerephon)在德尔斐城阿波罗神殿求神谕问道:“是否有比苏格拉底更具智慧的人?”答案果如大家所宣称的是否定。苏格拉底将此答复归因于自己承认无知。
自从那一刻开始,他着手清理观念的忙碌工作。他说,他自己将对有关人类的问题不时地加以论述:“考虑什么是诚敬,什么是不诚敬;什么是公正,什么是不公正;什么是明达,什么是不明达;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统治人民的政府的本质如何,一个善于治理人民的政府之特性又如何。”此外,还涉及其他题目,诸如他认为:“那些没有知识的人,应该被认为不比奴隶强。”他对于每一个不明确的观念、容易含混笼统的事物或秘而不宣的成见,都会问一句:“这是什么?”而且要求正确的答案。他习惯于早起,上市场、健身房、角力馆,或上艺匠工作所,或遇到才识俊逸之士或有趣的老憨时,和对方聊天。“通往雅典的这一条路是不是专门做来给人谈天的?”他的方法简单:他要求一个大观念的释义。他审查这一项解释,通常借此揭露其缺失、矛盾、荒谬之处。他继续引发问题,使释义更充实、更合理,不过他永远不曾下达这样的一个定义。有时候他向一个概念发展,或以一系列特殊事例的调查来发掘另一项观念,因而将归纳法介引入希腊逻辑中。有时候,他以大家所熟知的苏格拉底式的讥讽,揭露他想推翻的定义或观念的荒谬结论。他酷爱有条理的思维,而且喜欢根据属别、种类、特性来区分各事物,因此,为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方法和柏拉图的观念理论奠定基础。他爱将辩证法解释为细心辨别事物的艺术,而且以哲学历史上遭到夭折的幽默,在疲惫的逻辑中增加趣味。
反对他的人批评他只破坏,从不建设。否定每一个答案,但自己一个答案也没有。因此,他毁坏了道德,麻痹了思想。在许多情形下,他曾经着手澄清的观念,待其放弃时,较前更为模糊含混。当像克利提亚斯(Critias)这样追根究底的人问他问题时,苏格拉底将其答案变成另一个问题,而且立即夺回有利地位。在柏拉图对话录的《普罗泰哥拉》中,苏格拉底同意只答不问,但是他的承诺维持不了一会儿。普罗泰哥拉也是玩逻辑的老手,于是悄悄地退出了这一场辩论。希庇亚斯对于苏格拉底的闪避战术大光其火。“我对天发誓!”他吼叫着,“除非你自己先宣布你所认为是的,你别想听我的(答案),没有那么便宜让你笑话别人,盘问和责难别人,而你自己则不肯将道理告诉任何人,或宣布你对任何一项问题的意见。”苏格拉底对于这样的嘲弄的答复是,他像他母亲一样只是一个“接生者”。“有人说我光问别人问题而自己缺乏智慧回答这些问题,这一项指责很有道理。其原因是神迫使我做接生者,然而又禁止我生育。”这和他的朋友欧里庇得斯所使用的解围绝招,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在许多方面都像诡辩学家,而雅典人毫不犹豫将这称呼加在他头上,而且通常不含一丝责备之意。事实上,若以现代意义来解释,他所表现的时常是一名诡辩学家:他富有机巧闪避与诡谲狡辩的技术,圆滑地转变话题与改换词汇的意义,牵强附会,搪塞问题,模棱两可像一个小学生,捕风捉影,故弄玄虚。雅典人若给他毒胡萝卜精赐死也不为过,因为没有东西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名学家为害更烈。苏格拉底有四点与诡辩学家不同之处:他鄙视修辞,他希望提高道德,他除了审查观念艺术,未从事任何其他教学,他拒绝收取学费——虽然他似乎曾偶尔接受其有钱朋友的帮助。尽管他有这些恼人的缺点,却深受他学生的爱戴。“或许,”他对一名学生说,“基于我们互爱的立场,只要我喜欢某些人,我就以热诚贡献我自己,以全心全意来爱他们,而且也被他们爱,忘掉他们的缺失,也让他们忘掉我的,当他们渴望我的友谊时,我也希望得到他们的友谊。”
阿里斯托芬的《云》(Clouds)描述苏格拉底的学生组成一学派,有其固定聚会的场所;而色诺芬的作品中有一段与这一个看法相印证。一般人认为,不论他在什么地方找到弟子或听众,随时施教,但是没有一个共同的学说团结他的徒众。他们的思想南辕北辙,各自成为最不同的希腊哲学派系与理论的领袖——柏拉图主义、斯多葛主义、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怀疑主义。骄傲而谦恭的安提西尼从他的老师那里学到了生活淳朴、不奢求的理论,而且创立了犬儒派哲学。当苏格拉底对安提丰说话时或许他也在场:“你也许会认为快乐来自豪华奢侈的生活享受,但是我以为一无所需最像神。将欲望降到最底程度,最接近神。”亚里斯提卜斯吸收了苏格拉底以恬静的态度接受享乐的观念,而后发展于塞利尼,也就是伊壁鸠鲁后来在雅典所阐扬的。迈加拉的欧克拉底将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演变成怀疑主义,否定了任何真正知识的可能性。青年斐多曾沦为奴隶,在苏格拉底的嘱咐下由克里同赎身。苏格拉底喜爱这孩子,并且“使他成为一位哲学家”。不安静的色诺芬,他虽然放弃哲学而改习军事,但是他作证说:“没有什么事比跟苏格拉底交往,及不论任何时候、任何题目和他谈谈,能使人获得更大的裨益。”柏拉图,由于他那活跃的幻想使苏格拉底这位贤哲予人以深远的印象,而在哲学史上他们两个人的思想永远牵连在一起。家境富有的克里同,“以深挚的友情对待苏格拉底,而照顾他,永远不让他有所匮乏”。活泼而年轻的亚西比德,他那不忠实的秉性将玷辱并危害乃师,但是此刻却以其特有的放纵挚爱着苏格拉底,他说:
在我们聆听其他演说者,即使是一名优秀的演说者,因为有比较,他的话绝对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作用,而另一方面你的片语只字,苏格拉底,纵然是经由第三者传述,纵然是语焉不详,也会使每个听到它们的男女老少都赞叹,深深扣动他们的心弦……我了解,假若我不掩耳背着他,逃离那蛊惑人的声音,我将会被他拘留而匍匐在他脚下,直至我年老……我在灵魂中、内心里知道……纯良的年轻人比被蛇蝎所螫更感到剧痛是因哲学引起的苦闷……你,菲德拉斯,你,阿加松(Agathon),你,艾利西马·库斯,你,保塞尼亚斯,你,阿里斯托德谟斯,你,阿里斯托芬,你们所有人,我不需要说苏格拉底自己,都曾经有过为哲学疯狂痴迷的经验。
寡头派领袖克利提亚斯,为苏格拉底反对民主派的隐讽而称快,而且写一剧本,将神祇形容为机诈的政客们所捏造,用作威吓人使他们学好的工具,而为苏格拉底助阵。民主派领袖安尼托之子,为听苏格拉底讲话而忘记了做他的皮革生意。安尼托抱怨说,苏格拉底以怀疑论动摇这孩子的思想,使这孩子不再尊敬父母或神祇。安尼托尤其憎恨苏格拉底对民主政治的批评。[2]“苏格拉底,”安尼托说,“我认为你随时准备说人的坏话,如果你愿意接受我的忠告,我劝你留心一点。或许没有一个城市要整人不比它优待人更容易,雅典当然也不例外。”安尼托在等待他的机会。
[1]请参阅柏拉图的《答辩书》(Apology)第37页。
[2]据普卢塔克告诉我们,可能安尼托爱亚西比德,而亚西比德放弃他而选苏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