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
汪达尔人入侵时,这位基督教的名人仍然担任主教之职。一直到最后时刻,他都留在神学的竞技场上,打倒新的异端邪说,还击批评者,回答反对意见,解决困难问题。他曾严肃考虑到女人在下一世是否将保留其性别;是否今世畸形的和残废的、瘦的和胖的,在下一世仍然如此;在饥荒时被他人吃掉的人将如何复活。但是岁月不饶人,令他受困于难堪的处境。在被询问健康情况时,他答道:“在精神上我很好……在身体上我则卧病在床,由于痔疮肿胀,我既不能走,也不能站或坐……但即使如此,因为这是上帝所愿,我除了说我很好以外还能说什么?”
他曾竭尽全力阻止博尼费斯反抗罗马,并且促请他效忠。当盖瑟里克(Gaiseric)步步进逼时,许多主教和祭司问奥古斯丁,他们应该留守原位还是逃亡。他命令他们留下,并且以身作则。汪达尔人围攻希波时,奥古斯丁以布道和祷告来维持人民的士气。围攻的第三个月,他去世了,享寿76岁。他没有留下遗嘱,没有任何财物,但他写下了自己的墓志铭:“是什么使基督徒的心沉重?因为他是朝圣的香客,渴望着自己的国度。”
历史上很少有人像他有这样的影响力。东方的基督教从来不喜欢他,一方面因为他有限的学问,及他将思想隶属于感情和意志,这是完全非希腊的;一方面因为东方教会已经屈从于国家的权力。但在西方,他使天主教神学有了特殊的性质。他一方面做格列高利七世和英诺森三世的先导,一方面又启发他们两人,他声称教会对于心智及国家居于绝对的主宰地位;教皇对抗皇帝和国王的战争,乃是他此种思想的自然结果。一直到13世纪,他依然控制着天主教哲学,使它有新柏拉图学派的色彩;甚至亚里士多德学派的阿奎那也以他马首是瞻。威克利夫(Wyclif)、胡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等人离开教会时,均认为他们是回归奥古斯丁的立场;加尔文严厉的教条,便是依据奥古斯丁关于选民与堕落者的理论制定的。他鼓舞理性主义者,也成为那些视基督教情多于理的人们的启发力量;神秘主义者试图寻觅他得到上帝影像的步骤;人们也在他祷告的谦卑及温柔中,为他们的虔诚寻找食粮和词句。他统一和加强了基督教思想中的哲学和神秘成分,为托马斯·阿奎那和托马斯·肯皮斯(Thomasà Kempis)开启了一条道路。
他强调主观、感情,这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和中古文学的胜利。为了了解中古时代,我们必须忘掉我们现代的理性主义、我们对于理性和科学的信心、我们无休止的追求财富、权力及人间天堂;我们必须怀着同情心去了解从这些追求中觉醒过来的人们的心情,“他们站在一千年理性主义的尽头,发现一切理想国(Utopia)的梦想均为战争、贫穷和野蛮行为破坏无遗,希望在死后的幸福中寻找安慰,他们受到了基督的故事的启发和安慰,求助于上帝的慈悲和善良,生活在上帝的永恒存在,上帝的最后审判和圣子的抵偿性之死之中。圣奥古斯丁远超过任何人,甚至在叙马库斯、克劳狄安和奥索尼乌斯(Ausonius)等人的时代中,就透露并说明了这种心情,他是基督教世界信仰的时代(Age of Faith)最真实、雄辩和有力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