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十二与北方大战(1700—1721)

字数:4676

结盟对抗瑞典的消息传到斯德哥尔摩,皇家会议马上召开商讨应变的策略。大多数人的判断是必须和缔约同盟的一方单独订立片面的和约;查理静默地聆听议会的辩论之后,突然站起来。“先生们,”他说,“我曾经决定不参加不公平的战争,但是,我也不会让敌人不受到毁灭,就结束一场正义的战争。”他弃绝所有的享乐、奢侈与女人的性关系以及禁酒;陆军与海军随时备战。1700年4月24日,他率领大军由斯德哥尔摩出发,开启了历史上的征战生涯中最壮观的一页。从此,他再也没有重睹故乡的机会了。

他先指向丹麦,这是为了将来面对波、俄联军时,可以保护南方边区免受丹麦人的夹击。他的兵舰以惊人的勇敢和快速横过松德海峡(Sound)的东边——这是一般人认为不能航行的海线——登陆西兰岛(Sjaelland),距离哥本哈根只不过是几英里之遥(1700年8月4日)。丹麦王腓特烈四世害怕首都沦陷,急忙地签订《特拉芬得(Travendal)和约》(8月18日),赔款20万银币,并且声明永远不会攻打瑞典。

1700年5月,奥古斯塔斯二世企图攻占里加;后为75岁的瑞典老将艾利克·德博(Erik Dahlberg)伯爵所败;后者因擅长防御工事,早有“瑞典的沃邦”之誉。奥古斯都只得求助于彼得出兵英格利亚,以解除他的压力。彼得命令4万人包围纳尔瓦;查理十二为了帮助德博将军,率军越海到达里加海湾附近的帕尔努(Pernau,Parnu);发觉胜券在握,他马上挥军北上,越过泥泞而危险的危道峻岩,突然出现于俄军背后;沙皇的反应显得懦弱,不堪一击;他避开军队(以陆军中尉身份),逃到诺夫哥罗德和莫斯科;也许,他知道他这么一跑,将使俄军全军溃散;然而,他觉得自己活着总比死去对俄国更有价值;为了这个理由,他不能战败被俘。4万俄军在无能的马札儿亲王(Magyar)卡尔克罗伊(Carl Eugene de Croy)的指挥下,被查理的8000瑞典军打败于纳尔瓦(1700年11月20日);这是彼得成年生涯的第一次败退。

瑞典将领们力劝查理乘胜追击,一举攻下莫斯科,擒服彼得;不过,他的军队太少,冬天又已来临;这些考虑使年轻的拿破仑的勇气在茫茫俄土之前尚且踌躇;更何况还得在敌人的国境上供应军队的粮饷。其次,他能够肯定丹麦王或丹麦人,不会趁他远离故土之际,举兵反攻吗?几经考虑,他重组利沃尼亚的行政组织和防御工事,然后挥军南攻波兰,不费太大力气攻下华沙(1702年);就像40年前他的祖父所做的一样;排斥奥古斯都,另派斯坦尼斯拉斯·莱什琴斯基(Stanislas Leszczyński)为波兰国王(1704年);联军的每一部分都被他打败了;不过,此时那只俄国熊,才开始进行反攻呢!

彼得不仅由惊慌中安定下来,而且还另组一支装备齐全的军队。为了装备炮兵,他下令征集所有教会和修道院的钟,以便另铸大炮;很快300门大炮铸成;并且,还设立一所专门训练炮兵的学校。这支新军立刻打了几次胜仗。彼得亲自指挥炮兵,攻下涅瓦河口的尼斯肯斯(Nienskans,1703年)。在这儿,他立即兴建彼得堡;这并不意味着他要以此地为新都,而是说,它必须有一个通往海洋的港口。当查理忙于波兰的争战,彼得再次出现在涅瓦河岸;那儿只有少许的瑞典驻军;结果全城惨遭屠杀(1704年8月20日);胜利者为了洗雪前仇,不惜大力杀戮;一直要等到彼得亲手杀掉杀人如麻的12名俄军,才算终止这场血腥满野的惨剧。

查理在波兰的胜利,眼看着就要完成。黜废的奥古斯塔斯承认莱什琴斯基为新王,退出联军,并且交出组成联军的祸首;帕特库利被处以磔刑,再加以砍首示众(1707年)。彼得发觉自己孤独的对抗这位年轻的瑞典恐怖者:他试图买通英国使节交涉和平谈判,后者拒绝;彼得的手下直接去求马尔巴勒;他同意了,不过,须以俄国爵位为条件。彼得允许他在基辅、弗拉基米尔(Vladimir)或是西伯利亚任选一地,每年且有5万银元的赏金,以及“欧洲君王所拥有的红宝石”。然而这些条件都谈不成;西方的政客们同情查理,厌弃奥古斯塔斯,害怕彼得;有些人觉得如果允许俄国西向,那么,所有欧洲将会在斯拉夫(Slav)洪水面前颤抖。

1708年1月1日,查理指挥4.4万人马横越维斯杜拉河(Vistula)未必安全的冰河,其中大半为骑兵。26日抵达格罗德诺(Grodno),正好是彼得撤走后的两小时。沙皇决定以深广的国土来抵御,他下令军队撤退,引诱查理逐步深入俄境的旷野里,然后施行“焦土政策”:命令农民把谷物埋在地下或是雪地里,把牛羊驱赶到附近森林或沼泽;他委任哥萨克酋长马兹帕(Ivan Mazeppa)保卫“小俄罗斯”和乌克兰。马兹帕曾经在波兰宫廷当过侍从,一位被他戴绿帽子的贵族把他赤身裸体地绑在一只尚未驯服的乌克兰野马上;这匹马(诚如拜伦[Byron]所说)受到皮鞭的痛打和耳边暴烈的枪声刺激,惊慌乱闯,它冲过丛林,回到老巢。马兹帕虽然全身鲜血淋漓,却活下来了;后来一跃而成札波克(Zaporogue)地区哥萨克的领袖。他对彼得假示忠心,内心里实对沙皇的专制深感不满,只是在静等机会。一听到彼得退却、查理挥军向前的消息,他觉得时机来临,不可错过,便马上向查理提出合作的请求。

也许是因为这项请求,才促使查理继续前进。“焦土政策”愈来愈见效果,瑞军眼望着遍野的荒土,开始受到饥饿的威胁。查理依赖里加转来的援助,可是途中却遭受俄人的破坏,物质损失大半。查理希望马兹帕能够带来粮秣和第聂伯河所有哥萨克人的支援;不过,彼得神机妙算,先得一着,提早派遣军队,由梅尼希科夫(Aleksander Danilovich Menshikov)指挥,直捣马兹帕的老巢。这位酋长来不及组军,就匆忙逃往河奇(Horki),身边只带着3000人马前去求见查理。查理只得挥军南下,攻打马兹帕的根据地白庭(Baturin)和它的补给线;可是,梅尼希科夫率先抵达,把全城烧成废墟,另指派一名亲俄的酋长。彼得运用各种计策,避免哥萨克人加入瑞军,宣称侵略者是破坏真神教条和撕裂圣母玛利亚的异端。查理现在只好求助于鞑靼人和土耳其人,希望他们会因彼得攻打亚速而出兵报复。

可是,援兵都没有及时来临;17081709年的冬天,对瑞军来说,真是一场可怕的梦魇。欧洲各处特别严重:波罗的海结冰数尺,辎重货车只好滑冰渡过松德海峡;德国的作物冻萎殆尽;法国莱茵河、威尼斯运河都覆盖着层层冰雪;乌克兰的雪花,由10月1日飘到4月5日,鸟雀正在天空飞行即被冻死掉落,口中唾液流到地上;酒和酒精凝结成固体;柴火不得取暖;冰冷的雪风,像刀子似的横扫旷野,打在他们的脸上。查理的士卒,虽因饥寒死去2000多人,却仍然坚韧不拔地效忠。“你可以看到,”一位目睹者说,“有些人缺手断脚,有些人削耳割鼻的;更有许多人像四脚兽一样的爬行。”查理激发他们继续前进,鼓舞士兵说彼得主力就在面前,只要一仗,就可赢得全面的胜利。各地的敌军,不管是在河洛辛(Holowczyn)、西口发(Cerkovn)或是奥披沙(Opressa),都被他的优越指挥和上下的勇迈所败;他经常必须面对军力比他大上十倍的敌军。那年冬天一过,本来就少的军队,又由4.4万人减为2.4万人。

1709年5月11日,瑞军抵达第聂伯河岸波尔塔瓦(Poltava),距离哈尔可夫(Kharkov)西南85英里。在此地,终于遇见了俄军主力,大约有8万多人。在他巡视地形时,不小心腿部中了一枪,他冷静地自己用刀子取出子弹,对于伤口并不太在意,等到返回基地之后,整个人便昏倒过去。他把统率权交给卡尔·伦斯可(Carl Rehskjoll)将军,并且下令隔日必须出击(6月26日)。起初,这支在查理手下未曾吃过败仗的瑞军,早已收拾妥当,随时应变;为了维持他们的效忠,查理不得已躺在担架上指挥,敌军的炮火震得他摇摇欲坠。彼得此时名义上虽然还是一位小中尉,他自己却身先士卒,跑到前线作战,有颗子弹擦过帽檐,另一颗子弹正好射中他胸前的金十字架,才使他幸免于难。从前他们接受的炮兵训练和装备,现在都派用上场;他的大炮比瑞典每次多发五枚。瑞典军队的军火耗尽之后,步兵便惨遭俄军炮火的袭击。眼看着败军在即,骑兵立即投降,查理自己骑着马和马兹帕的1000多人马,越过第聂伯河,投奔土耳其。瑞典伤亡将近4000;俄军死伤4635人,可是,却掳获了1.867万俘虏,包括3位将军和许多位官员。彼得故意善待官员,其他战犯则必须筑城和服劳役。莱布尼兹表明他的善意,根据俄国兵团的快速壮大,下结论说上帝站在俄国的一边。彼得同意他的见解;靠“上帝的帮助,”他曾经写道,“彼得堡的基础,将可稳若泰山了”。

这场战争的影响真是深远。莱什琴斯基逃往阿尔萨斯,奥古斯塔斯重得王位;俄国取得波罗的海和所有乌克兰的宗主权。丹麦重新加入反瑞典的联军,攻打斯堪尼,不过被阻挡了。普鲁士的腓特烈·威廉取得斯德丁(Stettin)、荷尔斯泰因(Holstein)和部分的波美拉尼亚;俄国的声势顿时水涨船高。路易十四要求与彼得合作,彼得婉拒,不过同意两国互派使臣往来。

查理并不承认自己已经一败涂地。土耳其曾经与俄国有过纠纷,然而这时只能对这位避难前来的国王加以礼遇而已。在靠近德涅斯特河(Dniester)附近的本德(Bender,现为蒂基纳[Tighina]),他有自己的皇宫,艾哈迈德三世(Ahmed Ⅲ)苏丹还补给他和8000手下的费用。等到脚伤痊愈之后,他便重披战袍,开始训练军队;他戒了酒,经常出现在回教膜拜的场合,使得有人谣传他将改信宗教。他软硬兼施,劝告土耳其王向俄国宣战;并且拒绝使用法国船只载他归国。有人想把他毒死,幸好发现得早,及时制止;彼得要求马兹帕以反叛的罪名投降,查理并不想批准,可是,马兹帕自己却以死来解决了这个问题(1710年)。

每一次的胜利,便带来新的敌人,有时更会激起夙怨。查理终于使土耳其王相信,日益扩大的俄国势力,由于北方的薄弱,在不久的未来,将无法避免的会侵犯到土耳其的黑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于是,土耳其向俄人宣战,苏丹亲率20万人马前往俄国,彼得在惊慌之中,勉强以3.8万士卒应战。盟友保加利亚(Bulgaria)和塞尔维亚(Serbia)都背叛了俄国;两军相遇于普鲁特河(Prut)(在今罗马尼亚,Romenia)的东境,悬殊太大,彼得只好放弃;在等待失败和死亡之时,他指示莫斯科另选沙皇,以便安排后事;然后,他退回自己的营房,不准任何人出入。尽管如此,他的第二任夫人凯瑟琳和将军们商量的结果,决定投降远比大屠杀要好得多;她平息彼得的愤怒,要他签字写信求和;彼得在绝望的心情下,勉强签名,凯瑟琳搜集了她所有的财宝并向官员们借贷,由副总督彼得·沙菲洛夫(Peter Shafirov)携带23万卢布,向土耳其苏丹求和。苏丹收下珠宝和卢布,允许彼得撤军,交出亚速,毁弃该城的防御工事和船只;并且要他许诺让查理安全地返回瑞典,以及不得干涉波兰的政治,彼得迫不及待地答应(1711年8月1日),率军离去。查理早欲一战,对此项和平深感不满;他极力鼓动苏丹再战;不过,沙菲洛夫的8.49万金币,到底买住了苏丹遵守《普鲁特条约》的诺言。

面对着这层层复杂的关系,苏丹厌倦已极,要求查理迅速离开土耳其;后者拒绝。因此,他只得派出2万军队来迫他就范;查理带了40人应战,打了8个小时,他自己亲手杀死10个土耳其人,最后由一打左右的土耳其兵把他擒服了(1713年2月1日)。接着把他转送到阿德里安堡(Adrianople)附近的迪莫蒂卡(Dimotika);允许他在那儿停留12个月,因为刚好有一位新的官吏正和俄国大闹纠纷。等到和解之后,查理只得回国。土耳其送给他卫队、礼物和钱财。他离开迪莫蒂卡(1714年9月20日),游历瓦拉几亚(Wallachia)、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以及奥地利;11月11日深夜,抵达波美拉尼亚和它的港口兼堡垒施特拉尔松德(Stralsund),位于瑞典南方的波罗的海海岸的这个地方和西边的维斯马(Wismar),是瑞典指向欧陆的两块最后要塞地。

此后,由于查理坚持由土耳其来统治瑞典,以及拒绝向彼得认罪,使得瑞典帝国濒于崩溃边缘。1714年8月1日,汉诺威选侯乔治成为英王乔治一世;为了使不来梅和凡尔登加入汉诺威,他使英国联合丹麦和普鲁士,成立一支反瑞典的新联军;并且由英国军舰航行海峡,协助丹麦。查理发觉自己孤立在施特拉尔松德,立即向英国、汉诺威、丹麦、萨克森、普鲁士和俄国宣战;有12个月之久,他只依赖3.6万人孤守阵地,偶尔也使出几次英雄式的出击。等到城墙四周都为他们的大炮所毁之后,投降便免不了。查理偷偷地潜入一条小船,在敌军猛烈的炮火下航行,终于抵达瑞典西部的卡尔斯克鲁纳(Karlskrona,1715年12月12日)。

斯德哥尔摩接纳这位失败的英雄;不过,他却拒绝以失败的角色回去,除非他能够再把胜利带回来。他重新组织新军,甚至征集年仅15岁的少年;他下令收集所有的铁器,以便铸造军舰;苛捐重税,无所不及,甚至包括假发在内。瑞典军民默默地忍受这一切,内心里不免怀疑也许他是疯了,虽然这些略微带着光荣的意味。外交大臣格奥尔格·冯·哥兹男爵(Baron Georg Von Görtz)负责把结盟个个击破。当他获知乔治一世和彼得为了宗主权而互相争吵时,他便试探瑞、俄和平的可能性;并且协助苏格兰反抗英格兰;然而,这一切都失败了。1717年冬,查理训练完成一支2万大军,就在这年冬天,他进攻挪威,借此补偿他在欧陆上的损失;12月包围菲特力克斯坦(Fredrikssten)北边的要塞;12日,当他由壕坑栏杆探头之际,一颗子弹打穿了他的太阳穴,登时死于非命,享年36岁。

查理的死亡和他一生的事迹一样,始终与英勇有关。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时常能出奇制胜,以寡敌众;可是,他太过于沉湎于战争的艺术之中,从来不以胜利为满足;为了寻求另一场胜仗,不惜耗费心血,设计策略,几近于疯狂。他的仁慈由于他的骄傲而破坏无遗;他付出多,要求也多;他总是拒绝以服输来保全国家和他的面子。历史宽恕他,因为他不是这场“北方大战”的始作俑者;但他是不打胜这场战争不肯罢休的。

瑞典政府很少走上极端,马上缔约媾和。《斯德哥尔摩条约》(订于1719年11月20日和1720年2月1日)允许不来梅和凡尔登加入汉诺威;斯德丁归并普鲁士。起初,它拒绝俄国占领瑞典在东波罗的海领地的要求,在俄国3次出兵、摧毁各地的港口和城市之下,不得已签订《尼斯塔特条约》(Nystad,1721年8月30日);俄国占有利沃尼亚、爱沙尼亚、英格利亚和部分芬兰。波罗的海的争夺,使俄国跻身于“强国”之林。

疲惫、年迈而带着胜利归来的沙皇,抵达彼得堡时,大呼“和平,和平”!民众夹道欢呼,尊他为国父、全俄国的皇帝和彼得大帝。


彼得的学习第七章 彼得大帝(1689—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