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泼的查理王子(1745)

字数:3205

詹姆斯三世企图率军远征英格兰或苏格兰失败后,业已精疲力竭。1719年,他娶了波兰最著名的国王孙女玛利亚·克莱芒蒂娜·索比奇卡(Maria Clementina Sobieska)为妻。这是一桩不愉快的婚姻,但是它使詹姆斯有了个儿子,他那可爱的脸庞和活泼的性情——或许可以追溯到苏格兰的玛丽女王——使他父母感到又骄傲又头痛。英格兰称查理·爱德华·斯图亚特是“小王位觊觎者”,苏格兰称他为“活泼的查理王子”。在一个不谐和的家庭中长大,他的天主教和新教家庭老师教他互相矛盾的信念,查理在平常的教育下长大成人,但是他有强壮青年所有的动人之处,以及渴想戴上皇冠的一切热情。利里亚(Liria)公爵对这位少年的“美貌”、他那快活的棕色眼睛和淡褐色的头发感到震颤不已;一名勇敢的骑士、一位优秀的射手、一副6英尺高而适于作战的体格、一位“了不起的高尔夫选手”、一位娴熟的音乐家、一位优美的跳舞能手——这位公爵说:“这一切加在一起是我所曾见过的最理想的王子。”查理注意到自己的长处,这使他经常难以驾驭。1734年,仍然是一个14岁的大孩子,他获准在加埃塔(Gaeta)与西班牙军队作战,一试锋芒。由于这次战火的洗礼,他几乎无法再等待攻取英格兰的机会。

当不列颠国会压制华尔波尔的反对而与西班牙开战(1739年)时,机会似乎来了。腓特烈大帝对西里西亚(Silesia,1740年)的进攻,扩大成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War of the Austrian Succession);英格兰将主力军派往欧洲大陆;拥护詹姆斯二世派哪里还能找到再一次向英国王位冲刺的更好时机?在苏格兰,他们组成“联军”(“Association”),誓言完成这项大业。他们派遣特务前往英国煽动叛乱,同时向法国请求金钱、武器和军队的支援。路易十五下令7艘战舰和21艘运兵船在布雷斯特集结,准备载运马雷夏尔·德·萨克斯(Maréchal de Saxe)麾下的1万名士兵由敦刻尔克到英格兰。在意大利,查理王子焦急等候来自巴黎邀请他参加远征的通知。邀请的通知没来,但是他于1744年1月10日离开罗马,夜以继日骑马到弗拉斯凯蒂(Frascati)、莱里奇(Lerici)和热那亚,搭船到昂蒂布(Antibes),然后疯狂地赶往巴黎。他那年迈的父亲留在罗马,之后从未再见儿子一面。查理受到法王亲切的接待,获得适当的财力支援。他继续前往格拉沃利纳(Gravelines),急躁地等候与马雷夏尔·德·萨克斯起航的命令,而后者也不耐烦地在等候法国舰队的到来。

风势和浪潮跟往常一样对英格兰有利。法国舰队自布雷斯特启碇(2月6日),陷入了恐怖之海,并且老是碰到逆风。船只互撞、桅杆折断。当52艘船只组成的英国舰队逼近的消息传来时,一切都紊乱不堪。法军逃回布雷斯特,但是丧失了许多船只,其余的都受到暴风的重创。随着这一挫败的消息而来的,乃是法国听说英格兰拥护詹姆斯二世派已经瓦解,同时精神散漫,如果法国人来了也无法指望他们帮忙。路易十五谕知萨克斯必须放弃入侵计划。当时尚未与法国正式交战的英国控诉道,查理留在法国境内是违反条约承诺的。乔装潜藏在巴黎的查理向友人发誓说,即使他得一个人搭乘一艘毫无遮掩的小船,他也要攻入英格兰。他的父亲写信要求他别鲁莽行事,“这将招致你的毁灭,以及所有和你一起行动的那些人之毁灭”。与此同时,查理的支持者彼此争权夺利,并且互相向他攻击对方,直到他绝望地写道:“我被折磨得要死。”(1744年11月16日)

最后,不顾一切警告,也未和法国王室磋商,他决心“试试我的命运”,“不成功便成仁”。他派密探到苏格兰去号召族人起义。这些族人准备如此不周,因此他们考虑禁止他来。苏格兰的拥护詹姆斯二世派在博林布鲁克的领导下,正与乔治二世寻求和解。然而,查理借了18万利维尔,接受了两艘武装船的协助,进而驶往苏格兰(1745年7月15日)。在英格兰西南端的兰兹角(Land's end)附近,这支小舰队遭到一艘不列颠战舰的迎击。查理乘坐的船遭到重创,因而折回布雷斯特。他搭乘另一艘战舰向北前往英格兰西部,8月3日,他在外海布里地群岛(Outer Hebrides)的艾利斯卡(Eriska)踏上苏格兰领土。有位部落首领建议他回家。这位王子答道:“我现在是回家了。”他接到警告说,英国政府已于8月1日悬赏3万英镑捉拿他,不论死活。查理遣走载他来的船只,这样一来切断了他自己的退路以作为答复。8月19日,他在苏格兰高地的格伦芬南(Glenfinnan)升起他的旗帜,并且呼吁所有拥护詹姆斯二世的人协助他。

大多数的部落首领仍然保持冷漠,有些自称追随他的人暗中图谋背叛,6位领主声明支持他;在他的2000人中有1200名麦克唐纳(Macdonald)和卡梅伦(Cameron)家族的人。为避开约翰·科普(John Cope)爵士麾下的政府军,查理率领他的部队开往南方。9月17日,他们进入爱丁堡,攻下了哨塔和大门,在一度是王宫的霍利鲁德(Holyrood)建立了他们的指挥所。这里是玛丽·斯图亚特与诺克斯(John Knox)发生争执,以及詹姆斯六世和一世忘记他母亲的地方。这位25岁的王子,以他苏格兰高地的习惯,用红色天鹅绒短裤、绿色天鹅绒帽和白色的帽章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许多苏格兰人,认为国家的荣耀已经在这种英俊潇洒的化身中重现,下跪亲吻他的手,所有的女士都为他祈祷并渴望赢得他青睐。在他获悉科普率领2000名军人逼近爱丁堡时,已几乎没有时间享受别人的款待。9月21日,查理率领他现有的3000人出战,在普雷斯顿潘斯(Prestonpans)迎战科普的部队,予以击溃,并且生擒了许多俘虏,善予对待,随即凯旋返回霍利鲁德。苏格兰似乎战胜了。

自由逍遥了一个月,查理为他的军队征募粮食和衣物,并且欢迎其他的家族加入。路易十五从法国送钱和军火给他。11月8日,这位快乐的王子徒步率领4500人越界进入英格兰。他包围占领了卡莱尔城,在曼彻斯特受到欢迎,继而推进到德比城,希望借着他戏剧性的推进唤醒英格兰接受他为合法的国王。他发表宣言,保证英国国教徒和长老教会信徒不会像信奉路德派的乔治一世统治时那样,受到他这位天主教徒的伤害。但英格兰并不相信他,并且不打算再度展开新旧信仰之间令人疲惫的斗争。虽然苏格兰境内几乎没有任何人起来反对查理,但只有一小批英格兰新兵前来援助他。英格兰的拥护詹姆斯二世派明哲保身,以策万全。

乔治二世已由汉诺威匆匆赶回来保护受到威胁的王位,并且下令三支英国军队在德比集中。查理根本不理会他们,带着他的6000人赶往伦敦,但是苏格兰的首领们拒绝追随他。他们指出,每一支政府军都在1万人以上,而这些在他后方的军队会袭击并迅速打败他,同时,他所保证的拥护詹姆斯二世派的起义毫无消息。他们坚持要返回苏格兰,在那里他们或许可以号召更多的族人,并且可能得到法国的援军。查理屈服了,率领军队懊丧地由德比撤至格拉斯哥。在福尔柯克(Falkirk)附近,他以9000人击败霍利(Hawley)麾下一支1万人的英格兰军队(1746年1月17日)。但这是一项牺牲重大的胜利。他的军队因死伤和逃亡而实力削弱;补给逐渐耗尽,只能以燕麦片当粮饷;军队的首领们像党派般争吵不已。他们再次建议撤退。查理王子请求暂时别动,他了解再往后撤退只会导致崩溃和灭亡。他们为什么要逃避不比他们击败过的军队更强大的敌人呢?他又一次屈服了,但是现在他晓得他被击败了。苏格兰军队掉头向高地开拔。首领们的悲观主义传染到士兵身上,逃亡的人数以千计,剩下的不像是一支部队,而是一批没有纪律而又精神沮丧的散兵游勇。

这个时候,英军的主力部队在坎伯兰公爵(Duke of Cumberland)率领下进入苏格兰,控制了东海岸,并且在利斯(Leith)获得乔治二世从奥地利买来的500名佣兵之增援。坎伯兰率领8000人向北开进因弗内斯(Inverness)郡。1746年4月16日,在卡罗登荒原(Culloden Moor),查理面对的是7000名装备低劣、食粮不足、领导奇差的军队。他们以苏格兰人的英勇作战,但是他们被坎伯兰占优势的炮兵所发射的葡萄弹击溃了——(一位苏格兰诗人说)“成袋的弹丸将他们打倒,就像割草机前纷纷倒地的草一样。”查理骑着马疯狂地来回奔驰,企图集合他那些溃败的部队,但是他们在仓皇中四散而逃。他们的助手们抓住他的马缰强迫他退出战场。他的精神崩溃了,他和少数朋友逃逸而去,由一个避难地逃到另一个避难地,荣耀尽失,重写了查理二世的故事。最后他找到了一艘船载他返回法国。

坎伯兰下令“不留活口”,追击溃败的敌人。叛变的苏格兰人一律格杀勿论;住屋一间间遭到搜索;查获带有武器的苏格兰人就当场枪决;效忠乔治二世的党派可以任意处置参加过叛乱的党派,数以百计的住屋焚毁了。坎伯兰伯爵说:“温和的措施行不通,我们所做的好事只是流了一点血,这只减弱了疯狂,却没有予以根绝。”事实上,叛党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企图叛变。十多年里,苏格兰的拥护詹姆斯二世派继续在歌咏并且梦想过去的败绩和即将来临的胜利,直到他们一度雄姿英发的王子在罗马老迈颓废,因而粉碎了他们的信念为止。

英法之间的《艾克斯·拉·柴培尔条约》(1748年)要求将查理驱逐出法国国境。他拒绝服从。他被法国军队强制驱逐出境。他化装潜回巴黎,甚至在1750年潜往伦敦,企图重振拥护詹姆斯二世派的运动,却毫无结果,答应放弃天主教的信仰也毫无作用。最后他承认失败,耽于酒色淫乐,使得所有主要的天主教势力都遗弃了他。他于1788年死于罗马,享年68岁。30年前,伏尔泰就已经对第二次拥护詹姆斯二世派的叛变,写下了公允的墓志铭体裁的散文:

因此(随着查理于1746年返回法国)结束了一项冒险,在骑士游侠的时代,这种冒险或许会证明是幸运的,但是在军纪、炮兵,以及最重要的金钱在最后决定一切的时代里,无法展望其成功。


苏格兰(1714—1756)威廉·皮特的崛起(1708—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