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将“第二世界”误认为亚细亚的错觉

字数:2353

诞生于错误海图的新时代

哥伦布是以“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为基础考虑自己的航海事业的。他为了掌握世界的大致轮廓,对法国神学家、宇宙地质学家皮埃尔·达伊(1351—1420)所著的《世界面貌》(Imago Mundi)的1480年版(初版是1410年版)进行了非常仔细的研究,并且做了大量的笔记。从他的笔记来看,他对皮埃尔·达伊所说的“人居区西边的尽头与东边的尽头之间只有一片很小的海洋”以及“借助‘顺风’只需要几天就能够跨越这片海洋”等描述非常关注。恐怕就是在这些信息的鼓励下,哥伦布才会在圣港岛产生前往“中国之海”的念头。在皮埃尔·达伊的著作中,介绍了9世纪阿拉伯学者法甘尼的学说,法甘尼推测出地球的周长为24 000阿拉伯英里,比托勒密推测的长度还要短。但哥伦布将法甘尼所使用的阿拉伯英里(1阿拉伯英里≈1973.5米)误认为是意大利使用的罗马英里(1罗马英里≈1477.5米),结果把地球周长少算了1/4,因为他没有发觉到意大利人的计算单位只有阿拉伯人的3/4。另外,哥伦布还根据皮埃尔·达伊的学说认为地球上陆地与海洋的比例为6∶1,但实际上却是3∶7。哥伦布将地球看作一个“由陆地组成的固体”,可见他对世界的轮廓所存在的认识是非常荒唐和滑稽的。

还有人认为哥伦布的航行是根据佛罗伦萨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托斯加纳里(1397—1482)所描绘的将欧洲与中国直接连在一起的海图进行的。托斯加纳里在78岁的时候才认识到地球球体学说,将“托勒密的世界地图”的“背面”描绘成一张海图。在这张“海图”上,距离非洲西岸90°经度的位置是巨大的日本岛,在日本岛的前方是秦海(中国之海)的众多岛屿以及中国大陆。

晚年的托斯加纳里在1474年向葡萄牙国王送去一封书信,信中称欧洲与亚洲的距离比托勒密计算的还要短,只要向西航行就能够很容易地抵达亚洲。

哥伦布在与托斯加纳里的书信往来中得知这张海图的存在,对向西航行能够抵达亚洲越发坚信不疑。在哥伦布的儿子费迪南德所撰写的关于哥伦布的传记中提到,哥伦布给托斯加纳里去信向其请教关于航海的问题,托斯加纳里在回信中附送了一份自己亲笔描绘的海图。

托斯加纳里认为从里斯本到中国杭州的距离约为6323千米,从传说中非洲西岸最远端的安提拉岛到日本岛的距离约为2414千米。哥伦布认为加那利群岛与日本岛之间的距离为740西班牙里,也就是约4300千米,比托斯加纳里估算的距离还要短1200千米。但实际上哥伦布少算了15 000千米,也就是说他所估算的距离只有实际的1/4。

令地球变得更直观的贝海姆

几乎与哥伦布的第一次航海同时期制作出来的马丁·贝海姆(1459—1507)的地球仪,证明哥伦布对世界的了解在当时并非特例。

德国南部纽伦堡的商人马丁·贝海姆,作为经常往来于葡萄牙与佛兰德的商人,曾经在里斯本和亚速尔群岛都逗留过,甚至和国王若昂二世的航海委员会之间也有联系。他为了解决遗产继承问题而在1491年回到家乡并且逗留了三年,在此期间,他接受纽伦堡市政府的委托,在画家古罗凯顿的帮助下制作出一个小型的地球仪。据说这个与1492年哥伦布前往大西洋几乎同时期诞生的直径50厘米的地球仪,最初亮相在为了筹集向西航海的资金而面向市民进行收费的展览上。

马丁·贝海姆的小地球仪,真实地记录了1100余个地名。将地球是球体这一概念直观表现出来的贝海姆的地球仪,可以说是哥伦布时代欧洲知识分子对世界认识的代表性产物。

不过贝海姆的地球仪也是以将“第一世界”(从加那利群岛一直到印度大半岛的卡迪卡拉)分为180经度的“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为基础,在与马可·波罗带来的中国信息相结合之后,将亚洲放在了“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以东50经度的位置。在马丁·贝海姆的地球仪上,日本的位置是在从加那利群岛出发很容易就能够抵达的地方。

在圣港岛学习与“风”有关的知识

哥伦布不但是敢于挑战未知海域的探险家,同时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船员。在人们都以为风是按照神的旨意流动的年代,哥伦布就已经作为一名航海专家对大西洋的海洋和海风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学习。他还在北至冰岛、南至非洲西岸艾尔米娜要塞的大西洋海域上都进行过航行。

加那利群岛位于大西洋海风的交界处,群岛以北是偏西风带,群岛以南则常年保持平稳的偏东季风。从1479年开始生活在加那利群岛北部不远处圣港岛的哥伦布坚信,只要借助冬季从东北吹来的季风,就能够很容易地抵达亚洲。如果不是对大西洋上的海风十分了解,哥伦布绝对不会对自己的航行如此充满自信。

虽然并没有出现在历史的记录中,但大西洋上也有很多“漂流”而来的船只。美洲大陆的遇难船只,在偏西风带的影响下最终抵达欧洲沿岸是很有可能的。毕竟从加那利群岛到加勒比海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地中海走一个来回的程度。从哥伦布的儿子手中得到相关资料的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1484—1566)在其著作《西印度毁灭述略》中这样写道:“哥伦布居住在圣港岛的时候,从大洋的彼端漂来一艘遇难船,几乎所有的船员都已经遇难,其中一名被哥伦布救治的船员在临死之前交给他一份航海日志。”如果这个记述属实的话,那么哥伦布肯定因此更加坚信在欧洲和非洲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亚洲大陆。

哥伦布还是一名从实践中获取经验的人。虽然他在1451年出生于热那亚一个纺织工人的家庭,但当时的热那亚却因为奥斯曼帝国的入侵而失去了东地中海和黑海的商业圈。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沦陷导致拜占庭帝国彻底灭亡,失去东地中海大市场的热那亚也迎来了一段苦难的时期。

和当时很多热那亚的年轻人一样,哥伦布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为了补贴家用而出海,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上逐渐成长起来。而在葡萄牙的航海王子恩里克去世的时候,哥伦布刚刚9岁。

哥伦布在20多岁的时候乘船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遭到英法联合船队的袭击,侥幸漂流到圣维森特角捡了一条性命,从此就在葡萄牙里斯本的热那亚人聚居区从事海图和地图的绘制工作,同时还接受热那亚商人的委托乘船前往各地。

1479年,哥伦布在马德拉群岛的圣港岛采购砂糖的时候,认识了该岛第一任总督帕特罗梅奥·佩莱斯特莱罗的女儿菲利帕,然后与她结婚。随后,哥伦布在圣港岛整理自己的航海经验,总结葡萄牙航海事业的发展,构想新的前往印度的航线。不过哥伦布所认为的印度并不是现在的印度,而是亚洲的意思。他自学了拉丁语,阅读了很多拉丁语的古典文献,皮埃尔·达伊的著作和马可·波罗对亚洲的描述都对他的想法造成了很深的影响。但是,因为这些都是他自己一个人完成的,所以其中有很多错误和自己想当然的地方。1484年,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寻求资助,但国王在问询会上认为他的想法都是基于杜撰的计算,存在着诸多的错误,所以并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一、支持哥伦布的加那利群岛三、挽救海图错误的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