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被描绘在海图与地图上的北美洲
寻找通往亚洲的北方海峡
对在大航海时代后期才开始前往“第二世界”的英国、荷兰以及法国来说,从大西洋前往亚洲的道路过于遥远,而且海图都被葡萄牙垄断,前往亚洲的航海要道也被葡萄牙控制。除此之外,经由太平洋的道路也被西班牙控制。于是英国和荷兰只能在加勒比海北方的偏西风海域寻找前往“亚洲(实际上是新大陆)”的道路。于是,在寻找大西洋与太平洋相连的幻想海峡的过程中,北美洲沿岸的海图也被逐渐描绘出来。
英国人认为在新大陆的北部有一个尚未被发现的通往亚洲的海峡,于是在哥伦布的航海成功后,一直为了发现通往亚洲的航线而努力。但是,在经常刮大风,而且周期性出现恶劣天气的北大西洋上进行航海是非常困难的。正如前文所述,企图寻找通往亚洲的海峡的约翰·卡伯特就在航海的过程中丧命。
后来,在塞维利亚从事贸易活动的英国商人罗伯特·索恩于1527年提出,“西班牙发现了印度诸国与西海,葡萄牙发现了印度诸国与东海,但是还有一条航线没有被发现。这就是北方航线”。他认为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存在着向东绕行、向西绕行以及向北极圈直行三条航线。于是,在渴望与中国进行交易的丝绸商人的资助下,佛罗伦萨的航海家乔瓦尼·达·韦拉扎诺(1485—1528)奉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年在位)的命令,于1524年与自己身为地图制作人的弟弟吉罗拉莫一起,为了抵达中国北部而开始了航海,他从北非沿岸前往佛罗里达半岛,然后又北上抵达纽芬兰岛,寻找通往亚洲的海峡。结果,韦拉扎诺并没有发现新的海峡。不过,他预测在弗吉尼亚和北卡罗来纳之间有通往亚洲的海峡,给后人留下了希望。在吉罗拉莫的地图中,在北美洲的北卡罗来纳附近描绘了一条想象中的地峡,并且有这样一段文字标记:“从这里东边的海洋能够望到西边的海洋。”后来的地图制作人都以吉罗拉莫的这个地图为标准,在接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都将美洲大陆的北方绝大部分地区描绘成韦拉扎诺海与能够抵达亚洲的海峡。
后来,人们发现在北美洲的中纬度地带并不存在海峡,于是他们开始考虑海峡是否存在于更高纬度的区域。荷兰的地图制作人梅尔加托尔坚信能够横跨北极海域从大西洋抵达太平洋,将北极点周围描绘成拥有四条航道并且能够航行的海洋。
1576年,对北方航线十分关注的英国人汉弗莱·吉尔伯特(约1537—1583)在海图上描绘了一个从圣劳伦斯河到加利福尼亚湾横跨北美洲的海峡,提出在北纬60°附近有一个能够抵达亚洲的海峡。吉尔伯特认为利用位于温带的海峡通往摩鹿加群岛的距离比西班牙人的航线更短。根据这些关于“西北航线”的猜想,人们不断地寻找着能够横贯北美洲东西的海峡。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弗吉尼亚公司的资助下进行航海的航海家亨利·哈德孙(约1560—1611),从1610年开始花了一年的时间进行探险,虽然在北部发现了庞大的哈德孙湾,但那并不是通往亚洲的海峡。不过当时的人们将河流的入海口误认为是海峡,还对此充满了希望。直到后文将会提到的詹姆斯·库克和乔治·温哥华在18世纪末对北美洲太平洋沿岸进行探险之后,人们才知道在北美洲大陆上并没有横跨大陆的海峡。
为了建造私掠船据点而展开的美国殖民
16世纪的英国,为了确保自己寻找亚洲航线的基地,移民本国内部的贫困人口,以及为了以加勒比海为中心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而牵制西班牙,积极地在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修建殖民地。至于英国占领这些土地的根据,则是前文提到过的卡伯特在英国国王资助下的探险活动。于是英国声称从佛罗里达到北纬67°的广大大西洋沿岸都是英国的先占领土。
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的宠臣沃尔特·雷利(1552—1618)在1584年得到了殖民许可,并且在第二年向现在北卡罗来纳沿岸的罗阿诺克岛送去了约75名殖民者,他以伊丽莎白一世的名义将此地命名为弗吉尼亚。雷利企图将罗阿诺克岛作为私掠船对运送白银的西班牙货船进行袭击的根据地,从北方加强对“第二世界”的战略要地加勒比海域的影响。顺便说一句,所谓“私掠船”,是一种获得国家授权可以拥有武装的民用船只,用来攻击他国(主要是敌国)的商船。英国利用这些私掠船弥补英国海军力量的不足。
不过,雷利的殖民活动因为粮食补给无以为继等理由半途而废了。殖民者们在一年之后搭乘在加勒比海域成功袭击了西班牙货船的德雷克船长的私掠船返回了英国。虽然雷利在1587年再次向罗阿诺克岛送去了117人,但英国为了迎战西班牙无敌舰队而无暇顾及殖民地的补给,结果殖民再次以失败告终。
雷利还对南美的黄金国传说非常感兴趣,积极地展开对奥里诺科河流域的探险活动,并且还留下了“统治海洋的人将会统治世界”的名言,是一名放眼海外的扩张论者。在他的脑海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想法,那就是在位于加勒比海周边区域的北美洲构筑起英国的势力范围,与西班牙进行对抗。
1607年,在罗阿诺克岛西北部的詹姆斯河流域建造的詹姆斯城,是英国第一个永久殖民地。随后,英国又陆续在大西洋沿岸修建了13个殖民地。
移民到当地的英国人,从原住民的口中听说“在山的对面有一片广阔的海洋”,于是他们对于通过陆路、河流或者海峡能够抵达亚洲的信息深信不疑。对此消息信以为真的英国政府,也授予殖民地的人民以穿过美洲大陆,向北或者向西北方向的海域进行航海的特权。
曼哈顿岛与新法兰西
与英国同样作为后来者与西班牙和葡萄牙展开竞争的荷兰,通过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半官半民的东印度公司,以开发横穿太平洋的西北航线作为自己的目标。东印度公司在1609年雇用了英国的航海家亨利·哈德孙展开探险。
哈德孙得知英国建造詹姆斯城,企图在北美洲中部发现通往亚洲的航道,为了与之相抗衡,哈德孙在1609年对哈德孙湾展开了调查,确认其是否能够通往亚洲,并且一路逆流而上抵达奥尔巴尼。他发现当地适合进行毛皮交易,于是在这里设置了一座毛皮交易所。在他提交给荷兰议会的1614年绘制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地图上,明确地表明了荷兰拥有哈德孙河流域的新荷兰殖民地。
1621年成立的半官半民的荷兰西印度公司,在巴西东北部修建了殖民地,从巴西的砂糖农场购买粗糖进行加工,然后拿回欧洲市场销售。后来西印度公司又染指甘蔗农场的经营,结果却遭到挫折,并且于1654年失去了在巴西的根据地,于是荷兰将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了北美洲的新荷兰殖民地上。1626年,荷兰西印度公司用价值60荷兰盾的商品从当地原住民手中买下了位于哈德孙河口的曼哈顿岛,并且将其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作为新荷兰的首都。但是荷兰在17世纪下半叶的英荷战争(1652—1674)中战败,结果新荷兰殖民地被割让给英国,荷兰也失去了在北美洲的殖民地。1664年,新阿姆斯特丹被改称为纽约。
17世纪60年代,比英国和荷兰更迟行动的法国也在加拿大东部开始寻找通往亚洲的西北航线。为了获得河狸的毛皮,法国殖民者向当地原住民传播基督教,法国也在当地修建了毛皮交易的据点新法兰西。到了1682年,探险家拉萨尔爵士(1643—1687)沿着密西西比河抵达河口,并且将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广阔土地以路易十四的名字命名为路易斯安那,将其变成法国的殖民地。
拉萨尔为了显示路易斯安那在地缘政治学上的重要性,将密西西比河的位置放在比实际更加偏西的位置,使其靠近西班牙的殖民地墨西哥。他为了在密西西比河的三角洲修建殖民地,在1684年派遣了4艘船带着约320名移民从法兰西出发。但是,因为地图错误,他们没能抵达密西西比河的三角洲,最后在得克萨斯建立了殖民地。拉萨尔死后,这里成为欧洲人与当地原住民进行毛皮交易的中心,随着加拿大及路易斯安那的殖民地建设而不断发展。位于密西西比河注入墨西哥湾的入海口的新奥尔良成为法国殖民地的经济中心。
但是,很快法国就与在英荷战争中扩大了势力范围的英国进行了七年战争(1755—1763),结果落败。从此法国失去了北美洲所有的殖民地。在英国、荷兰以及法国为了寻找前往亚洲的海峡以及争夺殖民地的斗争过程中,北美洲的地图和海图也不断地累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