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鲁迅全集1938年版 >
- 第十六卷 >
- 译丛补
运用口语的填词 日本 铃木虎雄
支那文学中纯用口语者,在古代并没有。虽有如《诗经》、《楚辞》等,夹着多少方言的,但没有全用口语。以我所知,殆当以战国时楚庄辛所引的越的舟人之歌,全篇皆用方言,载于《说苑》的《善说篇》中者,为惟一之作。其辞曰:
“滥兮抃草滥予昌泽予昌州州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渎秦踰渗惿随河湖。
意义全不可解。这歌,虽当时的人也不解,命译为楚歌,于是翻译了。因为所译的楚歌也载在《善说篇》中,所以才懂得意义。(译者按:译文为“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降至晋、宋之时,有《子夜四时歌》,其中多用口语,即使并非全篇都用俗语,那语气却几乎是俗语的语气。试举俗语的几个例,则代名词有侬。(我,)欢(指情人,可喜的人之意,)郎(女称其情人,)底(什么,)那(岂)等;动词有觅(寻;)副词有转(却,)许(如此,)奈(怎,)阿那(即后世的婀娜,娅姹,女子的态度,)唐突(突然)等。此等口语,是常被运
用的。
唐诗中,时时用俗语。例如生憎张额绣孤鸾,好取开帘帖双燕(卢照邻《长安古意》)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卫万《吴宫怨》);酒后留君待明月,还将明月送君回。(骆宾王《余杭醉歌赠吴山人》);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万楚《五日观妓》);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高适《夜别韦司士》)等。此外也无须一一举例。文章家不欲于文中用诗语者,说是诗语易带俗意,虽不是照样地径用俗语,也怕很害了文的品格。即此看来,即可以说,诗是近俗的。
然而诗还是貌为古雅的东西,和俗语有很大的悬隔。待到“词”出,俗语与文学的关系,便逐渐深起来了。
“词”是盛于中唐以后的,但温庭筠的作品中,已有很用口语者。下列的词,那后段就全用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