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鲁迅全集2005年版 >
- 鲁迅全集.10 >
- 译文序跋集
注释
[1] 《月界旅行》 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著的科学幻想小说(日译者误为美国查理士·培伦著),原著出版于1865年,题为《自地球至月球在九十七小时二十分间》。鲁迅据日本井上勤的译本重译,1903年10月日本东京进化社出版,署“中国教育普及社译印”。
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1905)的小说具有一定科学性和超前性,富于幻想,是全世界儿童喜爱的读物。主要作品还有《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
[2] 本篇最初印入《月界旅行》。
[3] 积山长波 高山大河。
[4] 刳木剡木 指造独木舟。《周易·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刳,剖开、挖空;剡,削尖。
[5] 天行自逊 大自然的威力渐趋削弱。天行,原指天体的运行,亦指“天道”。《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6] 雷池 在安徽望江县南,池水东入长江。《晋书·庾亮传》引报温峤书:“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是叫温峤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今南京)去。后来转用为界限之意。
[7] 夔以相欺 意思是像喷雾一样使人迷蒙。《国语·鲁语下》:“木石之怪曰夔,也。”宋代罗泌《路史·后纪四》:“蚩尤乃驱罔两,兴云雾,祈风雨,以肆志于诸侯。”罔两,同。
[8] 泠然 轻妙的样子。《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9] 应为凡尔纳。
[10] 琼孙(S.Johnson,1709—1784) 通译约翰孙,英国作家、文学批评家。后文的福地,指他的小说《拉塞勒斯》中的“幸福之谷”,位于安哈拉王国,四周山林环绕,必须通过一个岩洞才能到达,是埃塞俄比亚王子们和公主们的乐园。
[11] 弥尔(J.Milton,1608—1674) 通译弥尔顿,英国诗人、政论家。曾参加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他的主要著作有取材于《圣经》的《失乐园》、《复乐园》等长诗。后文的乐园,指他小说中的“伊甸园”。
[12] 黄族 指黄帝的后裔,意即中国人。黄帝(轩辕氏),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13] 觥觥大谈 意思是理直气壮地高谈阔论。觥觥,原指刚直之态。东汉郭宪(子横)有“关东觥觥郭子横”之称,见《后汉书·郭宪传》。
[14] 三雄 指《月界旅行》中三个乘炮弹登上月球的探险者:巴比堪、臬科尔、亚电。
[15] 优孟 春秋时楚国人,楚庄王时优伶。楚相孙叔敖死后,他披戴孙叔敖的衣冠,模仿他的形貌举止,以谏楚王。这里说“被优孟之衣冠”,指的是借小说的体裁来传布科学知识。
[16] 纤儿 小儿,轻蔑之词。见《晋书·陆纳传》:“会稽王道子以少年专政,委任群小,纳望阙而叹曰:‘好家居,纤儿欲撞坏之邪!’”
[17] 《山海经》 参看本卷第115页注〔7〕。
[18] 《三国志》 记载魏、蜀、吴三国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西晋陈寿著,共六十五卷。
[19] 长股奇肱 长股即长腿,奇肱即独臂。《山海经·海外西经》载有“长股国”、“奇肱国”。长篇小说《镜花缘》中也写到许多海外奇国,包括“长人国”、“长臂国”以及眼睛长在一只手上的“深目国”。
[20] 周郎葛亮 即周瑜、诸葛亮,都是三国时重要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三国志》和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都载有他们的事迹。
[21] 《镜花缘》 章回体小说,清代李汝珍著,共一百回。《三国演义》,章回体历史小说,明代罗贯中著,共一二〇回。
[22] 架栋汗牛 通谓“汗牛充栋”。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23] 井上勤(1850—1928) 日本翻译家,曾译《一千零一夜》、《鲁滨孙飘流记》及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等。他所翻译的《九十七时二十分间 月世界旅行》一书,于1886年9月由东京自由阁出版社出版发行,原署“美国查理士·培伦原著 日本井上勤译述”。
[24] 江户 日本东京的旧名。
[25] 《域外小说集》 鲁迅与周作人合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选集。共两册,己酉二月十一日(1909年3月2日)、六月十一日(1909年7月27日)先后由日本东京神田印刷所印制,署“会稽周氏兄弟纂译”,周树人发行,上海广昌隆绸庄总寄售。第一册原收小说七篇,其中安德烈夫的《谩》和《默》署“树人”译;第二册原收小说九篇,其中迦尔洵的《四日》署“树人”译。1921年增订改版合为一册,所收译作增至三十七篇,重新编排次序,由上海群益书社出版。
[26] 本篇及下一篇《略例》,最初均印入《域外小说集》初版的第一册。原有句读。
[27] 近世名人 指林纾,参看本卷第275页注〔25〕。鲁迅在1932年1月16日致增田涉信中说:“《域外小说集》发行于一九〇七年或一九〇八年,我与周作人还在日本东京。当时中国流行林琴南用古文翻译的外国小说,文章确实很好,但误译很多。我们对此感到不满,想加以纠正,才干起来的。”
[28] 犁然有当于心 语出《庄子·山木》:“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犁然,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司马彪语:“犹栗然”。确切明白的意思。
[29] 性解 英语Genius的意译,即天才。
[30] 小品 这里指篇幅很短的小说。
[31] 泰东 旧时指西洋各国为泰西,泰东则泛指远东各国。
[32] 大氐 大抵。
[33] 俄国人的姓名由三个部分组成:开头是自己的名字,其次是父名加义为“其子”或“其女”的后缀,最后是姓。
[34] 这里的《杂识》二则:关于安德烈夫一则及关于迦尔洵一则之第一、二节,原载《域外小说集》初版第一册;迦尔洵之第三节原载初版第二册,文前原有“小传见第一册”六字一行。
[35] 安特来夫(Л.Н.Андреев,1871—1919) 通译安德烈夫,俄国作家。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著有小说《红的笑》(即《赤咲》)、《七个绞死的人》,剧本《往星中》、《人之一生》等。
[36] 俄日战争 指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日本同俄国为争夺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的侵略权益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
[37] 迦尔洵(В.M.Гаршин,1855—1888) 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四日》、《红花》(即《绛华》)、《胆小鬼》(即《孱头》)等。
[38] 俄土之役 即1877年至1878年沙皇俄国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这里又称“俄与突厥之战”。突厥,土耳其的旧称。参看本卷第200页注〔3〕。
[39] 年止三十 应为年止三十三。前面的“八十五年”,亦为八十八年之误。
[40] 庇波地 英语Pivot的音译,当指旋转炮。马梯尼铳,即马梯尼来复枪,系匈牙利人马梯尼·腓特烈(1832—1897)所发明,在1871年至1889年间为英国军队采用。
[41] 这里的“著者事略”二则,初载于群益版《域外小说集》(该版无“杂识”),其内容与己酉版的“杂识”有异同。群益版的校阅工作由周作人负责,原附“著者事略”十四则。
[42] 託尔斯泰 即列夫·托尔斯泰(Л.Н.Толестой,1828—1910),俄国作家。出生于莫斯科附近的雅斯纳亚·波良纳。鲁迅后在《〈一篇很短的传奇〉译者附记》(见本卷第500页)中说迦尔洵“生于南俄”。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43] 本篇最初印入1921年上海群益书社合订出版的《域外小说集》新版本,署周作人。后来周作人在《瓜豆集·关于鲁迅之二》中对此有所说明:“过了十一个年头,民国九年春天上海群益书社愿意重印,加了一篇新序,用我名,也是豫才所写的。”
[44] 上海寄售处 指蒋抑巵家在上海开设的广昌隆绸庄。
[45] 几个友人 当指陈独秀等。陈在1920年3月11日致周作人信中,曾谈及将《域外小说集》交群益书社重印的条件等事。
[46] “诘聱牙” 意为文字艰涩难读。语出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47] 《酋长》 波兰显克微支所作短篇小说。周作人的白话译文载《新青年》月刊第五卷第四号(1918年10月15日)。
[48] 略传 指该版所收的十四则“著者事略”。
[49] 一种杂志 当指《小说丛报》。秋翁(平襟亚)在《秋斋杂感》一文(载1942年1月《万象》第一年第七期)的“文抄公”一节中,曾谈及“二十年前”的这“一段公案”,说当年朱鸳雏“忽然发见新出版的《小说丛报》内,刊着一篇特载小说《乐人扬珂》,是从《域外小说集》中一字不易地抄来的,只把译者的署名,改上李定夷三字。”
[50] 显克微支(H.Sienkiewicz,1846—1916) 波兰作家。他的早期作品主要反映波兰农民的痛苦生活,以及波兰人民反对异族侵略的斗争。后来多写历史小说,如《火与剑》、《你往何处去?》、《十字军骑士》等。
[51] 《工人绥惠略夫》 阿尔志跋绥夫的中篇小说,鲁迅自德译本转译,最初连载于1921年7月至12月《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七号至第十二号。单行本于1922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改版本于1927年6月印成,列为《未名丛刊》之一,上海北新书局发行。
[52] 本篇最初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十二卷号外(原名《阿尔志跋绥夫》)(1921年9月),原无最后一段文字。后收入《工人绥惠略夫》初版本卷首。
[53] 阿尔志跋绥夫(M.П.Арцыбашев,1878—1927) 俄国作家。著有《工人绥惠略夫》、《沙宁》等。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死于波兰华沙。
[54] 鞑靼人 俄罗斯民族之一,分布在鞑靼斯坦共和国。
[55] 乔具亚 通译格鲁吉亚。
[56] 珂修支珂(T.Kosciuszko,1746—1817) 通译珂斯秋希科,波兰爱国者,1794年在波兰领导武装起义,反对俄国和普鲁士。
[57] 哈理珂夫 通译哈尔科夫,乌克兰城市。
[58] 《都玛罗夫》 应为《托曼诺夫》(原题《托曼诺夫将军》)。
[59] 密罗留皤夫(В.С.Mиролюбов,1860—1939) 俄国作家、出版家。当时是《大众杂志》的主编和发行人。
[60] 无治的个人主义 即无政府的个人主义。
[61] 《赛宁》 通译《沙宁》,长篇小说,发表于1907年。
[62] 绥惠略夫 《工人绥惠略夫》中的主人公。
[63] 毕拉特 鲁迅又译为“比拉尔特”,他的原名是Andre Villard。
[64] 亚拉藉夫 《工人绥惠略夫》中的人物。在该书第一章中,绥惠略夫对亚拉藉夫谈了自己认为人“从天性便可恶的”、“我实在憎恶人类”等观点;第十章中通过绥惠略夫与梦中的铁匠的对话,表现出内心“爱”与“憎”的矛盾。
[65] 托尔斯泰 参看本卷第175页注〔2〕。
[66] 陀思妥夫斯奇(Ф.M.Достоевский,1821—1881) 通译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1849年因参加反对沙皇政府的革命团体被判死刑,后改判苦役流放。主要作品有《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等。契诃夫,参看本卷第445页注〔1〕。
[67] 雩俄 通译雨果,参看本卷第481页注〔2〕。瞿提(J.W.von Goethe,1749—1832),通译歌德,德国诗人、学者。主要著作有诗剧《浮士德》和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68] 尼采(F.W.Nietzsche,1844—1900) 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者,提倡“超人哲学”。著有《札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69] 思谛纳尔(M.Stirner,1806—1856) 通译施蒂纳,原名施米特(K.Schmidt),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著有《个人及其所有》等。
[70] 《革命的故事》 德国S.布果夫和A.毕拉特合译的阿尔志跋绥夫的中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工人绥惠略夫》、《血痕》(即《血迹》)、《朝影》、《托曼诺夫将军》(即《都玛罗夫》)和《医生》。
[71] 齐宗颐(1881—1965) 字寿山,河北高阳人。德国柏林大学毕业,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佥事、视学。1926年7月间曾协助鲁迅从德文转译荷兰望·蔼覃的长篇童话《小约翰》。
[72] 《现代小说译丛》 鲁迅、周作人、周建人合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集,仅出第一集,署周作人译,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列入《世界丛书》。收八个国家十八位作家的小说三十篇,1922年5月出版,其中鲁迅翻译的有三个国家六位作家的小说九篇。
[73] 本篇连同《幸福》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0年12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卷第四号,后来同收入《现代小说译丛》第一集。
[74] 《V Sljozh》 《在斯里约支》,阿尔志跋绥夫作于1901年的小说。
[75] 《Ruskoje Bagastvo》 俄语《Русское Богатство》的音译,即《俄国财富》,月刊,1876年创办于彼得堡,1918年停刊。从九十年代初期起,成为自由主义的民粹派的刊物。
[76] 戈里奇 通译高尔基。参看本卷第442页注〔1〕。
[77] 比拉尔特 即毕拉特,参看本卷第186页注〔13〕。
[78] 都介涅夫(И.С.Тургенев,1818—1883) 通译屠格涅夫,俄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猎人笔记》、《前夜》、《处女地》等。《父与子》是他的代表作,描写俄国农奴制废除前夕新旧思想的斗争。这部小说于1862年在《俄罗斯导报》发表以后,遭到一部分批评家和读者的攻难,有的指责作家丑化了“子辈”的平民知识分子,有的指责作家嘲笑了“父辈”的贵族知识分子。
[79] 关于“爱憎不相离”以及下文所引关于“幸福者”、“不幸者”等语,见于《工人绥惠略夫》第十章。
[80] 罗丹(A.Rodin,1840—1917) 法国雕塑家。作品有《青铜时代》及《巴尔扎克》、《雨果》等塑像。他的代表作之一《欧米哀尔》是一尊老丑妓女的雕像。罗丹谈及这一作品时曾说:“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所以,自然中的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罗丹论艺术》)
[81] 赛式加 《幸福》的主人公,一个潦倒的妓女,为了得到五卢布而甘愿在严寒的雪地里脱光衣服,任人笞打。
[82] 《幸福》的结尾描写:赛式加“早忘却,伊方才被人毒打了。——现在好了;不这么冷了——伊喜滋滋的想,向狭路转过弯去,在那里是夜茶馆的明灯,忽然在伊面前辉煌起来了。”
[83] 《父亲在亚美利加》的译文最初连载于北京《晨报》1921年7月17日第七版、18日第五版,本篇原附于文末,后同收入《现代小说译丛》第一集。
[84] 勃劳绥惠德尔(E.Brausewetter) 德国评论家。
[85] 本篇连同《医生》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1年9月《小说月报》第十二卷号外《俄国文学研究》,后收入《现代小说译丛》第一集。
[86] 库伦 当时中国城市名。现名乌兰巴托,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恩琴(Унгерн,1886—1921),现译作翁格恩,原是沙皇军队大尉,十月革命后与日本帝国主义相勾结,成为远东白卫军头目之一。他侵占库伦后,曾下令对和平居民大肆掠夺和枪杀。1921年8月被红军俘获后枪决。
[87] “庙谟” 庙指庙堂,朝廷的意思;谟,策划的意思。庙谟,即封建王朝对国政的策划,一作“庙谋”。
[88] “毒逋四海” 语出《尚书·泰誓下》:“作威杀戮,毒痡四海。”意为毒害及于远方。痡,病害。
[89] 蚩尤 传说中远古时代的九黎族首领,与汉族祖先黄帝作战,失败被杀。
[90] 《平定什么方略》 指记载统治者“平叛”、“定边”等军功的历史文献,例如清代有《平定金川方略》、《平定准噶尔方略》等。
[91] 本篇连同《疯姑娘》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1年10月《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十号《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后收入《现代小说译丛》第一集。
[92] 明那·亢德(1844—1897) 通译康特,芬兰女作家。作品有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剧本《工人的妻子》等。
[93] 单湄福尔 现名坦佩雷(Tampere),芬兰西南部的城市。
[94] 勃兰兑思(1842—1927) 丹麦文学批评家。著有《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俄国印象记》等。
[95] 泰因(1828—1893) 通译泰纳,法国文艺理论家、史学家。著有《英国文学史》、《艺术哲学》等。斯宾塞(1820—1903),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综合哲学体系》十卷、《社会学研究法》等。斯台德(1712—1780),通译斯图亚特,英国经济学家。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弥尔(1806—1873),通译穆勒,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著有《逻辑体系》、《论自由》(严复中译名分别为《穆勒名学》、《群己权界论》)等。蒲克勒(1821—1862),通译巴克尔,英国历史学家,著有《英国文明史》等。
[96] 培因(1854—1909) 英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精通二十余种语言。撰有关于北欧、俄罗斯历史的著作多种,译有匈牙利、北欧和俄罗斯的童话。
[97] 本篇连同《战争中的威尔珂》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1年10月《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十号《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后收入《现代小说译丛》第一集。
[98] 勃尔格利亚 保加利亚的旧译。
[99] 俄土战争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包括保加利亚在内的巴尔干人民反抗土耳其的统治,俄国于1877年以援助巴尔干的斯拉夫民族为名,对土宣战。由于英国和奥匈对俄提出警告,战争以俄、土于1878年3月签订和约而结束,战后保加利亚成为独立国家。
[100] 伊凡·跋佐夫(И.Вазов,1850—1921) 通译伐佐夫,保加利亚作家。1874年起参加民族独立斗争,曾多次流亡国外。著有长篇小说《轭下》、讽刺喜剧《升官图》等。
[101] 梭波德 现名伐佐夫格勒。
[102] 开罗斐尔 保加利亚中部小城,伐佐夫出生于该城东部二十公里外的索波托。东罗马尼亚,应为东鲁米利亚。根据1878年签订的柏林条约,东鲁米利亚为土耳其的一省;1885年并入保加利亚。
[103] 指始于1875年的保加利亚反抗土耳其统治的民族革命时期。
[104] 威理式珂夫(К.Величков,1855—1907) 通译威理奇珂夫,保加利亚作家,民族革命运动的参加者。著有抒情诗《亲爱的祖国》,小说《在监狱中》等。
[105] 阿兑塞 今译敖德萨,黑海北岸的乌克兰南部城市。
[106] 苏飞亚 今译索菲亚,保加利亚的首都。
[107] Sire 法语:老爷,陛下。
[108] 塞尔比亚 今译塞尔维亚。1885年11月,塞尔维亚对保加利亚宣战。
[109] 本篇连同《黯澹的烟霭里》的译文,均收入《现代小说译丛》第一集。
[110] 阿莱勒 通译奥廖尔,位于莫斯科西南的城市。
[111] 指十月革命后苏联反抗国际武装干涉及与国内敌对势力的斗争。
[112] 1919年安德烈夫流亡国外,同年9月在去美国途中,因心脏麻痹症死于芬兰的赫尔辛基。
[113] 克罗绥克(J.Karasek,1871—1951) 通译卡拉塞克,捷克诗人、批评家。著有《死的对话》、《流放者之岛》等,又编有《斯拉夫文学史》等。
[114] 本篇连同《书籍》的译文,均收入《现代小说译丛》第一集。
[115] 本篇连同《连翘》的译文,均收入《现代小说译丛》第一集。
[116] 契里珂夫(Е.Н.Чириков,1864—1932) 俄国作家。1917年移居巴黎,后死于捷克布拉格。著有自传体小说《塔尔哈诺夫的一生》、剧本《庄稼汉》等。
[117] 凯山 通译喀山,时为苏联鞑靼自治共和国的首都。
[118] 新闻 这里指报纸,来自日语词。
[119] 《一个青年的梦》 日本武者小路实笃所作的四幕反战剧本。中译文在翻译时即陆续发表于北京《国民公报》副刊,至该报被禁停刊时止(1919年8月15日至10月25日),后来全剧又移刊于《新青年》月刊第七卷第二号至第五号(1920年1月至4月)。单行本于1922年7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1927年9月,又由上海北新书局再版发行,列为《未名丛刊》之一。
[120] 本篇最初印入1922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个青年的梦》单行本,未另在报刊上发表过。
[121] 《新青年》 综合性月刊,“五四”时期倡导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由陈独秀主编。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1916年底迁至北京。从1918年1月起,李大钊等参加编辑工作。1922年7月休刊,共出九卷,每卷六期。鲁迅在“五四”时期同该刊有密切联系,是它的重要撰稿人,曾参加该刊编辑会议。该刊第四卷第五号(1918年5月)曾刊载周作人《读武者小路君作〈一个青年的梦〉》一文,对该剧作了简要介绍。
[122] 《国民公报》 1910年10月改良派为鼓吹立宪运动而创办于北京的日报,徐佛苏主编,1919年10月25日因刊登揭露段祺瑞政府的文字,被查禁停刊。
[123] 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 日本作家。《白桦》杂志创办人之一,著有小说《好好先生》、剧本《他的妹妹》等。当时是空想社会主义“新村运动”的提倡者,后来在日本侵华期间曾附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124] 《与支那未知的友人》 此信写于1919年12月9日,译文初载于1920年2月《新青年》第七卷第三号,周作人译。译文后有周作人、蔡元培、陈独秀所撰附记。“未知的友人”,指中国青年。
[125] 本篇及下篇《译者序二》连同剧本第一幕的译文,最初同时发表于1920年1月《新青年》月刊第七卷第二号,未收入单行本。
[126] 周起明 即周作人(1885—1967),又作启明、起孟,鲁迅的二弟。下面的“人人都是人类的相待,不是国家的相待……”几句,引自他的《读武者小路君作〈一个青年的梦〉》一文(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127] 南北却还没有议和 南北,指广州的军政府与北京的北洋政府。1917年皖系军阀段祺瑞解散国会,驱走总统黎元洪。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军政府,由此出现南北两个对立的政权。1919年1月双方各派代表在上海议和,因段祺瑞的阻挠,和谈破裂。
[128] 孙伏园(1894—1966) 原名福源,浙江绍兴人。鲁迅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时的学生。后在北京大学毕业,曾参加新潮社和语丝社,先后任《晨报副刊》、《京报副刊》和《国民公报》副刊编辑。著有《伏园游记》、《鲁迅先生二三事》等。
[129] 两面正在交恶 两面,指中日双方。1919年1月在巴黎和会上,中国要求取消日本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及各种特权,遭到否决,致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怒,各地出现自发的反日运动。
[130] 《新村杂感》 1918年冬,武者小路实笃在日本宫崎县日向创建新村,实行“耕读主义”时所写的文章。
[131] 日本并合朝鲜的事 指1910年8月日本政府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使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32] 《爱罗先珂童话集》 1922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其中鲁迅翻译者九篇,除《古怪的猫》一篇未见在报刊上发表外,其它各篇在收入单行本之前曾分别发表于《新青年》月刊、《妇女杂志》、《东方杂志》、《小说月报》及《晨报副刊》。
《鲁迅译文集》所收《爱罗先珂童话集》中的末四篇(《爱字的疮》、《小鸡的悲剧》、《红的花》、《时光老人》),曾收入巴金所编爱罗先珂第二童话集《幸福的船》(1931年3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133] 本篇最初印入《爱罗先珂童话集》。
[134] 爱罗先珂(В.Я.Ерошенко,1889—1952) 俄国诗人、童话作家。童年时因病双目失明。曾先后到过日本、泰国、缅甸、印度。1921年在日本因参加“五一”游行被驱逐出境,后辗转来到我国。1922年从上海到北京,曾在北京大学、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任教。1923年回国。他用世界语和日语写作,主要作品有童话剧《桃色的云》和童话集、回忆录等。
[135] 胡愈之(1896—1986) 浙江上虞人,作家、政论家。当时任商务印书馆编辑,主编《东方杂志》。著有《莫斯科印象记》等。
[136] 馥泉 汪馥泉(1899—1959),浙江杭县(今余杭)人,当时是翻译工作者。
[137] 《夜明前之歌》 1921年7月日本东京丛文阁出版。前六篇,指《狭的笼》、《鱼的悲哀》、《池边》、《鵰的心》、《春夜的梦》、《古怪的猫》。
[138] 《最后之叹息》 1921年12月日本东京丛文阁出版。
[139] 《现代》 出版于东京的日本杂志,月刊,大日本雄辩会讲谈社编辑。1920年10月创刊,1946年2月终刊。
[140] 《世界的火灾》 1921年秋季作于上海。后编入爱罗先珂的第三个创作集《为了人类》。
[141] 本篇连同《狭的笼》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1年8月《新青年》月刊第九卷第四号。单行本未收。
[142] 日英是同盟国 1902年,日、英两国为侵略中国及与俄国争夺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利益,缔结反俄的军事同盟。
[143] 《天明前之歌》 即《夜明前之歌》。
[144] “撒提” 梵文Satī的音译,本义“贞节的妇女”。《狭的笼》第四节写逃出笼槛的老虎,看到人们将活着的侯王妻子与侯王尸体一同火葬,它感到十分哀痛。鲁迅在译文中加有注释:“这便是所谓的‘撒提’,男人死后,将寡妇和尸体一处焚烧,是印度的旧习惯。印度隶英之后,英人曾经禁止这弊俗,但他们仍然竭力秘密的做,到现在还如此。”按此项习俗后于1929年被英属印度政府废止。
[145] 泰戈尔(R.Tagore,1861—1941) 印度诗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描写英国统治下印度人民的悲惨生活,但又具有泛神论者的神秘色彩和宗教气氛。1913年他以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奖金。著有《新月》、《园丁》、《飞鸟》等诗集及《戈拉》、《沉船》等小说。他在1900年所作的故事诗《婚礼——拉其斯坦》中,曾以赞赏的态度,写麦特里王子在婚礼时赴前线抗敌身亡,新娘闻讯,盛妆赴葬礼,与丈夫同焚化。但是,泰戈尔在同年9月所作故事诗《丈夫的重获》和1893年所作小说《莫哈玛娅》中,都明显地批判过“撒提”。
[146] 曼陀罗华 毒草名,秋季开花。华,同花。
[147] 这里所署时间有误。鲁迅在同年9月11日致周作人信中说:《池边》已译好,“此后则译《狭ノ笼》可予仲甫也。”17日致周作人信中又说,“我为《新青年》译《狭ノ笼》已成。”所以,“八月”当系“九月”。按刊载《狭的笼》的八月号《新青年》,实际上出版于9月27日之后。
[148]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1年9月24日《晨报》第七版,单行本未收。《池边》的译文即发表于24日至26日《晨报》第七版。
[149] P.Päivärinta 佩伐林塔(1827—1913),芬兰小说家。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的作品主要描写农民生活,是以芬兰文写作的最早的作家之一。著有《人生图录》、《霜晨》等。
[150] 日本当局的放逐令发布于5月28日,爱罗先珂于6月3日乘“凤山丸”轮离境。
[151] 海参卫 即海参崴,原为我国东北部重要海口,清咸丰十年(1860)被俄国占领,改名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控制东方”)。爱罗先珂于1921年6月6日到达当时已被日本军队占领的海参崴。
[152] 爱罗先珂被日本政府驱逐后,日本报纸《读卖新闻》曾先后刊载江口涣的《忆爱罗先珂华希理君》(1921年6月15日)和中根弘的《盲诗人最近的踪迹》(1921年10月9日)等文,表示不平。
[153] 大心 即大慈悲心。《大乘起信论》:“三者大慈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154] 本篇连同《春夜的梦》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1年10月22日《晨报副镌》。单行本未收。
[155] 《晨报》 研究系(梁启超、汤化龙等组织的政治团体)的机关报。它在政治上拥护北洋政府。副刊即《晨报副镌》,原是《晨报》的第七版,1919年2月起由李大钊主编;1921年10月12日起另出单张,刊头题名《晨报副镌》,随同《晨报》附送,由孙伏园主编,成为赞助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刊物之一。1924年10月孙伏园去职,1925年后改由徐志摩续编,至1928年停刊。
[156] 这些话见于《夜明前之歌》自序。
[157] 《民国日报》 1916年1月在上海创刊,原为反对袁世凯而创办。主持人邵力子。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成为该党机关报。1925年末,该报被西山会议派把持。《觉悟》是它的综合性副刊,从1919年创刊至1925年“五卅”运动前,曾积极宣传新文化运动,影响较大。
[158] 本篇连同《鱼的悲哀》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2年1月《妇女杂志》第八卷第一号。单行本未收。
[159] 蔼覃 即望·蔼覃(1860—1932),参看本书《〈小约翰〉引言》及其注〔1〕。
[160] 这句话见于《鱼的悲哀》第五节。
[161] 本篇连同《两个小小的死》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2年1月25日《东方杂志》第十九卷第二号。单行本未收。
[162] 童话剧 指《桃色的云》,参看本书《〈桃色的云〉序》。两篇童话,指《海公主与渔人》和《两个小小的死》。
[163] 本篇连同《为人类》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2年2月10日《东方杂志》半月刊第十九卷第二号。单行本未收。
[164] 《现代》 参看本卷第215页注〔8〕。
[165] 本篇连同《小鸡的悲剧》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2年9月《妇女杂志》第八卷第九号。单行本均未收。
[166] 关于第二段中两句双关的对话,原话为:(小鸡问小鸭)“你有过恋爱么?”(小鸭回答说)“并没有有过恋爱,但曾经吃过鲤儿。”
[167] 《桃色的云》 爱罗先珂以日文写作的三幕童话剧,鲁迅的译文曾陆续发表于1922年5月15日至6月25日的《晨报副镌》。单行本于1923年7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列为《文艺丛书》之一。1926年起改由北新书局出版,1934年起又改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168] 本篇最初收入新潮社出版的《桃色的云》初版本,系据《将译〈桃色的云〉以前的几句话》和《〈桃色的云〉第二幕第三节中译者附白》二文补充改定。因改动较多,故所据二文仍收入本卷。
[169] 自然母的言辞 剧本中的自然母认为“强者生存弱者灭亡”是自然的“第一的法则”,而“第一等的强者”应是“对于一切有同情,对于一切都爱”的人,而非暴力者。
[170] 土拨鼠和春子的运命 在剧本中,土拨鼠和春子都被“强者世界”迫害致死。
[171] S.F. 日本人福冈诚一(Fukuoka Seiichi)姓名的罗马字简写,他是世界语学者,爱罗先珂的朋友,曾编辑爱罗先珂的日文著作。
[172] S H 当指周作人的妻弟羽太重九,他的姓名的罗马字拼写为Habuto Shigehisa。
[173] 这四句“白鹄的歌”是:“梦要消了……就在这夜里, 我的魂也消了罢。 朋友的心变了的那一日, 我的魂呀,离开了世界罢。”
[174] 本篇最初与秋田雨雀《读了童话剧〈桃色的云〉》一文的译文一同发表于1922年5月13日《晨报副镌》“剧本”栏,以《桃色的云》为总题。单行本未收。
[175] 《东方杂志》 综合性刊物,1904年3月在上海创刊,商务印书馆出版,先为月刊,后改半月刊,至1948年12月停刊。
[176] 本篇最初与《桃色的云》人物表的译文一同发表于1922年5月15日《晨报副镌》“剧本”栏,原题《译者附记》。后经作者增补,改题《记剧中人物的译名》,收入单行本。
[177] “饮河不过满腹” 语出《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偃鼠,同鼹鼠。
[178] 《万叶集》 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共二十卷,约于公元八世纪时编成,内收公元313年至781年间的诗歌四千五百余首,计分“杂歌”、“挽歌”、“相闻歌”、“四季杂歌”及“四季相闻”、“譬喻歌”六类。作者遍及社会各阶层,全以汉字表记,是研究日本古代史和日本古代语文的重要资料。
[179]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2年6月7日《晨报副镌》,原题《译者附白》。单行本未收。
[180] 《现代日本小说集》 鲁迅和周作人合译的现代日本短篇小说集,收十五位作家的小说三十篇(鲁迅所译为六位作家,十一篇),1923年6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列为《世界丛书》之一。
[181] 本篇最初印入《现代日本小说集》。
[182] 夏目漱石(1867—1916) 原名金之助,日本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我是猫》、《哥儿》等。下文的东京大学教授,应为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讲师,兼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讲师。
[183] 朝日新闻 日本报纸,1879年创刊于大阪。
[184] “低徊趣味” 这一用语初见于夏目漱石1908年所发表的《独步氏之作的低徊趣味》。
[185] 高滨虚子(1874—1959) 原名高滨清,日本诗人。著有《鸡头》、《俳谐师》等。《鸡头》,小说集,1908年日本春阳堂出版发行。
[186] 触著 指创作能反映社会现实的问题,反之为“不触著”。
[187] 俳谐 日本诗体之一,一般以五言、七言、五言三句十七音组成,又称十七音诗。
[188] 《子规》 日本杂志名,日本诗人正冈子规(1867—1902)创办于1897年1月。
[189] 明治 日本天皇睦仁的年号(1868—1912)。
[190] 新江户艺术 指明治时期具有江户时代(1603—1867)风格的文艺。当时,大町桂月评论夏目漱石的作品风格,认为具有轻快洒脱、干脆爽快、辛辣刺激等“江户趣味”。长谷川天溪则在发表于1906年5月号《太阳》杂志上的《反动的现象》一文中,对这种“江户趣味的复活”表示庆贺。
[191] 《漱石近什四篇》 1910年5月15日春阳堂出版发行;《永日小品》原连载于1909年1月14日至2月14日《朝日新闻》,被作为一篇编入该书。
[192] 森鸥外(1862—1922) 日本作家、翻译家。著有小说《舞姬》、《阿部一族》等,曾翻译歌德、莱辛、易卜生等人的作品。
[193] 坪内逍遥(1859—1935) 日本作家、评论家、翻译家。著有文学评论《小说神髓》、长篇小说《当世书生气质》等,曾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194] 上田敏(1874—1916) 日本作家、翻译家,从事英、法文学的介绍和文艺创作。
[195] 《杯》 初载于1910年1月的《中央公论》杂志。下面引文中的法文,在日文版中都用大写字母排印,每个词后均加黑圆点。
[196] 《涓滴》 1910年10月东京新潮社出版发行。
[197] 《札拉图斯忒拉》 即《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著作。
[198] 生田长江(1882—1936) 日本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曾翻译《尼采全集》及但丁的《神曲》等。所译《札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911年1月3日由东京新潮社出版发行。
[199] 有岛武郎(1878—1923) 日本作家。因思想矛盾不能克服而自杀。著有长篇小说《一个女人》、中篇小说《该隐的后裔》等。
[200] 《白桦》 日本杂志名,1910年创刊,1923年停刊,有岛武郎为创办人之一。
[201] 罗马字的日本小说集 指1921年7月28日由东京新潮社出版发行的《罗马字短篇小说集》,日本罗马字运动的元老土歧善编。
[202] 江口涣(1887—1975) 日本作家。曾任东京《日日新闻》记者、《帝国文学》编辑,1929年加入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著有小说集《恋与牢狱》等。
[203] Kan 当为Kiyoshi(キョツ)。
[204] 社会主义者同盟 日本工人和知识分子在苏联十月革命影响下组织的团体,1920年成立于东京,后因内部思想不统一而分裂。
[205] 《红的矢帆》 1919年6月23日东京新潮社出版发行,列为《新进作家丛书》第十七编,共收六个短篇。
[206] 菊池宽(1888—1948) 日本作家。曾主编新思潮派的杂志《新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赞成日本军国主义。著有小说《忠直卿行状记》、《真珠夫人》等。
[207] 南部修太郎(1892—1936) 日本作家。曾主编《三田文学》杂志,著有《修道院之秋》等。
[208] 《新潮》 日本杂志名,1904年创刊,曾大量译介欧洲文学。南部修太郎的《菊池宽论》载于该刊第三十卷第三号(1919年3月)。
[209] Here is also a man 英语:这同样是人。语出菊池宽的小说《三浦右卫门的最后》。
[210] 《无名作家的日记》 列为《新进作家丛书》第十五编,1918年11月20日东京新潮社出版发行。共收七个短篇。
[211] 《报恩的故事》 列为《新兴文艺丛书》第十一编,1918年8月春阳堂出版发行,共收十个短篇。
[212] 芥川龙之介(1892—1927) 日本作家。曾参加新思潮派,后因精神苦闷而自杀。
[213] 田中纯(1890—1966) 日本作家。曾主编《人间》杂志,著有《黑夜的哭泣》等。下面的引语出自他发表于1919年1月《新潮》月刊上的《文坛新人论》。
[214] 《烟草与恶魔》 列为《新进作家丛书》第八编,1917年11月10日东京新潮社出版发行。共收十一个短篇。
[215] 《鼻》 列为《新兴文艺丛书》第八编,1918年7月8日春阳堂出版发行。共收十三个短篇。
[216] 平安朝 日本历史朝代名(794—1192)。日本桓武天皇于公元794年迁都京都(即西京),改名平安城。
[217] 《今昔物语》 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间传说故事集,以前称《宇治大纳言物语》,相传编者为源隆国,共三十一卷。包括故事一千余则,分为“佛法”“世俗”“恶行”“杂事”等部,以富于教训意味的佛教评话为多。
[218]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1年4月24日《晨报》第七版,单行本未收。《沉默之塔》的译文即发表于21日至24日《晨报》第七版。
[219] 《察拉图斯忒拉这样说》译本 参看本卷第245页注〔18〕。
[220] 拜火教 又称琐罗亚斯德教、祅教、波斯教,相传为古波斯人琐罗亚斯德(即察拉图斯忒拉)所创立。教义还保存于《波斯古经》,认为火代表太阳,是善和光明的化身,以礼拜“圣火”为主要仪式。
[221] 过激主义的符牒 “符牒”为日文汉字,意为黑话、行话,可引申为套话、套语。《沉默之塔》中说:由于革命党运动夹着一点“无政府主义者的事”,派希族(Parsi,即拜火教徒)就“将凡是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之类有缘,以至似乎有缘的出版物,也都归在社会主义书籍这一个符牒之下,当作紊乱安宁秩序的东西,给禁止了”。这里的意思是:中国禁止进步文化的套语是“过激主义”。
[222]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1年5月21日《晨报》第七版,单行本未收。《鼻子》的译文即发表于11日至13日《晨报》第七版。
[223] 内道场供奉 内道场,即大内之道场,在宫中陈列佛像、念诵佛经的场所。供奉,即内供奉,略称内供,为供奉内道场的僧官。
[224] 《鼻子》 写内供奉禅智治疗长鼻子恢复正常之后被视为不正常,揭示当不幸者摆脱了不幸时,他的同情者往往会有一种不满足感,暴露了人性中的“利己主义”。
[225]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1年6月14日《晨报》第七版,单行本未收。《罗生门》的译文即发表于14至17日《晨报》第七版。罗生门为京都的城门名。
[226] 本篇连同《三浦右卫门的最后》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1年7月《新青年》月刊第九卷第三号。单行本未收。
[227] 新潮派 即新思潮派。《新思潮》,日本杂志名,1907年10月创刊于东京,以后曾几度停刊和复刊。新思潮派的成员皆出身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芥川龙之介、菊池宽和久米正雄是该刊第三、四次复刊时期(1914年2月至9月,1916年2月至次年3月)的活跃分子和核心人物。
[228] 《心之王国》 短篇小说和戏剧集,1919年1月日本新潮社出版发行。
[229] 武士道 日本武士遵守的封建道德。兴起于镰仓幕府时代。明治维新以后,武士等级制度在法律上被废除,但其忠君、黩武、效死等武士道信条一直被沿袭。
[230] 名教 以名分规范为准则的封建礼教,如三纲五常等。
[231] 加了斧钺 这里指给予揭露和谴责。小说中写备受主子宠幸的小近侍三浦右卫门,由于没有随主殉难而被加以“不忠不义”的罪名处死。作者通过上述情节抨击武士道对生命的蔑视。
[232] 张献忠(1606—1646) 延安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崇祯三年(1630)起义,转战陕西、河南等地。崇祯十七年(1644)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国。旧史书中常有关于他杀人的记载。《明史·张献忠传》载:“顺治三年(1646),献忠尽焚成都宫殿庐舍,夷其城,率众出川北,……至盐亭界,大雾,献忠晓行,猝遇我兵于凤凰坡,中矢坠马,蒲伏积薪下。于是我兵禽献忠出,斩之。”
[233] 杨太真(719—756) 即杨贵妃,名玉环,法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初为唐玄宗子寿王妃,后入宫得玄宗宠爱。她的堂兄杨国忠因她得宠而擅权跋扈,败坏朝政。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以诛国忠为名,于范阳起兵反唐,进逼长安,玄宗仓惶奔蜀,至马嵬驿,将士归罪杨家,杀国忠,玄宗为安定军心,令杨妃缢死。
[234] 《苦闷的象征》 文艺论文集,日本文艺批评家厨川白村著。作者死后,经山本修二整理出版,日文原版于1924年2月由改造社印行。鲁迅翻译该书第一、第二两部分,译文陆续发表于1924年10月1日至31日《晨报副镌》;1925年3月出版单行本,为《未名丛刊》之一,由北京大学新潮社代售,后改由北新书局出版。
[235] 本篇最初印入《苦闷的象征》卷首,未在其他报刊发表。
[236] 大地震 指1923年9月发生于日本关东的大地震。厨川白村在镰仓新建的别邸“白村舍”被震毁,他本人于逃避途中遇难。
[237] 大阪府立第一中学 原名“大阪府第一寻常中学”,厨川白村于1892年4月入该校,1897年4月转入京都府立第一寻常中学,次年4月9日毕业。
[238] “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 语出《尚书·说命(上)》,意思是如果服药后不至头脑昏晕,重病也就不能治愈。阪仓笃太郎在为《走向十字街头》而撰的《代跋》中,曾引此语形容厨川白村的性情。
[239] 《小泉先生及其他》 1919年2月20日日本积善馆出版发行。下文的《北美印象记》,1919年2月20日日本积善馆出版发行;有沈端先中译本,1929年上海金屋书店出版。《近代文学十讲》,1912年3月17日大日本图书株式会社出版发行。《文艺思潮论》,1914年4月大日本图书株式会社出版发行。《近代恋爱观》,1922年10月29日日本改造社出版发行。《英诗选释》,两卷,分别于1922年3月、1924年3月由日本阿尔斯社出版发行。
[240] 后两分 指《苦闷的象征》的第三部分《关于文艺的根本问题的考察》和第四部分《文学的起源》。
[241] 伯格森(H.Bergson,1859—1941) 法国哲学家,神秘主义者。著有《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创造进化论》等。
[242] 弗罗特(S.Freud,1856—1939) 通译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立者。著有《精神分析论》、《关于歇斯底里症》等。他的学说认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一切精神现象,都是人们因受压抑而潜伏在下意识里的某种“生命力”(Libido),特别是性欲的潜力而产生的。
[243] 天马行空 语出元代刘廷振《萨天锡诗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于众表者,殆犹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
[244] 许季黻(1883—1948) 即许寿裳,浙江绍兴人,教育家。1902年至1908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中山大学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台湾大学任教,1948年2月被暗杀。著有《亡友鲁迅印象记》、《我所认识的鲁迅》等。
[245] 常维钧(1894—1985) 名惠,字维钧,河北宛平(今属北京)人。北京大学法文系毕业,曾任北大《歌谣》周刊编辑。
[246] 《项链》 短篇小说,法国小说家莫泊桑作。《苦闷的象征》第三部分的第三节题为“短篇《项链》”,作者认为这篇小说是莫泊桑“无意识心理中的苦闷,梦似地受了象征化”而写成的“出色的活的艺术品”。
[247] 陶璇卿(1893—1929) 即陶元庆,浙江绍兴人,画家。曾任浙江台州第六中学及上海立达学园教员。他曾为鲁迅早期的著译绘制封面画多幅。
[248] 本篇最初连同《苦闷的象征》译文,发表于1924年10月1日《晨报副镌》。单行本未收。
[249] 镰仓别邸 即“白村舍”,位于镰仓町乱桥材木座。厨川白村于1923年8月入住这座刚建成的别邸。
[250] 山本修二(1894—1976) 日本戏剧理论家。京都帝国大学毕业,曾任京都大学教授。著有《英美现代剧的动向》、《演剧与文化》等。
[251] 关于《苦闷的象征》的书名,山本修二在该书《后记》中说,“因为先生的生涯,是说尽在雪莱的诗的‘They learn in suffering what they teach in son.’这一句里的”,所以即以其意为书名。按上述英文诗句也是该书题词,意思是:他们在苦痛中领悟了歌中之义。
[252] 这里所说可能省略的引例,当指《文艺鉴赏的四阶段》中的三例俳句,后来并未省略。参看本卷《〈文艺鉴赏的四个阶段〉译者附记》。
[253] 本篇连同《自己发见的欢喜》(原书第二部分《鉴赏论》之第二章)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4年10月26日《晨报副镌》。单行本未收。
[254] 波特莱尔(C.Baudelaire,1821—1867) 法国颓废派诗人。著有诗集《恶之华》等。这里说的“散文诗”,题为《窗户》。厨川白村在本章全文引录这首散文诗,借以说明凭借象征而产生的“生命的共鸣共感”,就是艺术鉴赏的基础。
[255] Max Bruno 麦克思·布鲁诺。
[256] 本篇连同《有限中的无限》(原书第二部分之第四章)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4年10月28日《晨报副镌》。单行本未收。
[257] Van Lerberghe 望·莱培格(1861—1907),比利时诗人、戏剧家。著有抒情诗集《夏娃之歌》、讽刺喜剧《潘》等。厨川白村在本章引用他的《夏娃之歌》(La Chanson d'Eve),说明“真的艺术鉴赏”,是一种“在有限(finite)中见无限(infinite),在‘物’中见‘心’”,“在对象中发现自己”的境界。
[258] 本篇连同《文艺鉴赏的四阶段》(原书第二部分之第五章)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4年10月30日《晨报副镌》。单行本未收。厨川白村在本章中将文艺鉴赏的心理过程分为“理知的作用”、“感觉的作用”、“感觉的心象”和“情绪、思想、精神、心气的深度共鸣”四个阶段。
[259] 序文 指《译〈苦闷的象征〉后三日序》。
[260] 《出了象牙之塔》 厨川白村的文艺评论集,以所收第一篇文章的题目为书名,1920年6月20日日本福永书店出版发行。鲁迅译于1924年至1925年之交,在翻译期间,已将其中大部分陆续发表于当时的《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等。1925年12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单行本,为《未名丛刊》之一。
[261]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12月14日《语丝》周刊第五十七期(发表时无最后二节)。后印入《出了象牙之塔》单行本卷末。
[262] 《十九世纪文学之主潮》 当为《现代文学之主潮》,鲁迅译本《出了象牙之塔》的第八篇。
[263] 指《苦闷的象征》第一部分《创作论》的第三章《强制压抑之力》。
[264] 早稻田文学社 日本东京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出版《早稻田文学》杂志的出版社。《早稻田文学》创刊于1891年10月,由坪内逍遥主编,至1898年10月停刊。1906年1月复刊,由岛村抱月、本间久雄主编,至1927年12月又停刊。1934年6月再复刊,由谷崎精二、逸见广主编,至1949年3月再停刊。以后还曾数度复刊、停刊。该刊曾发表不少创作、评论和翻译作品,是研究日本文学、特别是明治时期文学的重要资料。
[265] “象牙之塔” 厨川白村在《出了象牙之塔》一书的《题卷端》中,引用旧作《近代文学十讲》中的一段话,说明“象牙之塔”(tour d' ivoire)原是十九世纪法国文艺批评家圣佩韦(1804—1869)批评同时代浪漫主义诗人维尼(1797—1863)的用语,也就是英国诗人丁尼生所向往的“艺术之宫”(the Palace of Art)。其“主张之一端”,“即所谓‘为艺术的艺术’(art for art's sake)”。
[266] 《走向十字街头》 厨川白村的文艺论文集,收论文十九篇。有绿蕉、大杰的中译本,1928年8月上海启智书局出版。
[267]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英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朱生豪译文)语见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原是剧中主角哈姆雷特的台词。
[268] 雪莱(P.B.Shelley,1792—1822) 英国诗人。他反对专制统治,曾因作《无神论的必然性》一文被大学开除。后参加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被迫离开英国。著有长诗《伊斯兰的起义》、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裴伦(G.G.Byron,1788—1824),通译拜伦,英国诗人。他也是反对专制统治的作家,两次被迫流亡国外,曾参加意大利民主革命活动和希腊民族独立战争。著有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斯温班(A.C.Swinburne,1837—1909),通译斯温勃恩,英国诗人。他的早期创作表现了自由主义思想,后期诗作有歌颂殖民政策倾向。著有诗剧《阿塔兰塔》及诗集《诗歌及民谣》等。
[269] 梅垒迪斯(G.Meredith,1828—1909) 通译梅瑞狄斯,英国作家。他在作品中揭露贵族、资产阶级的罪恶,同情小资产阶级的激进主义。著有长篇小说《理查弗浮莱尔的苦难》、《利己主义者》,长诗《现代的爱情》等。哈兑(T.Hardy,1840—1928),通译哈代,英国作家。他的作品揭露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向往宗法制的农村生活。著有长篇小说《还乡》、《德伯家的苔丝》及诗歌集等。
[270] 摩理思(W.Morris,1834—1896) 通译莫理斯,英国作家、社会活动家。他在作品中号召人们与压迫者作斗争,并积极参加英国工人运动。著有长诗《地上乐园》、小说《虚无乡消息》、《约翰·保尔的梦想》等。鲁迅译本《出了象牙之塔》的第九篇《从艺术到社会改造》,副题为“威廉摩理思的研究”。
[271] 《走向十字街头》于1923年12月10日由日本福永书店出版发行,时距作者逝世三个月又八天。
[272] 指《出了象牙之塔》一书的首三篇:《出了象牙之塔》、《观照享乐的生活》及《从灵向肉和从肉向灵》。
[273] 中道 日语:中和之道的意思。中和,语出《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274] 《厨川白村全集》的第六卷于1925年10月10日由改造社出版发行。
[275] “取乱侮亡” 语出《尚书·仲虺之诰》:“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旧传汉代孔安国注:“弱则兼之,闇则攻之,乱则取之,有亡形则侮之。”
[276] 孔、墨 即孔丘和墨翟。孔丘(前551—前479),儒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约前468—前376),墨家学派创始人。
[277] 玄奘(602—664) 唐代僧人,佛教学者。唐太宗时他赴印度取经,翻译了大量佛教经籍。
[278] 兰学 日本人称早期从荷兰输入的西欧文化科学为兰学。
[279] 林那(C.Linne,1707—1778) 或译林奈,瑞典生物学家,动植物分类的创造者。著有《自然界系统》、《植物种志》等。奈端(I. Newton,1642—1727),通译牛顿,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他发现了力学基本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微积分学,并致力于光本性和色的现象的研究。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等。达尔文(C.R. Darwin,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者。他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论学说,摧毁了各种唯心主义的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给宗教神学以沉重打击。
[280] “遣唐使” 唐朝时日本派往中国的使节。自公元630年至894年间,曾向中国派出遣唐使十三次,使者中有僧侣、医师、阴阳师、画师、音乐师、学生等,每次人数往往多达数百人。
[281] 莎士比亚(W.Shakespeare,1564—1616)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诗人。著有剧本《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三十七种。
[282] 欧文(W.Irving,1783—1859) 美国作家。作品主要描写美国的社会矛盾,揭露殖民主义者的残忍。著有《见闻杂记》、《华盛顿传》等。迭更司(C.Dickens,1812—1870),通译狄更斯,英国作家。他的作品揭露资产阶级的种种罪恶,描写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著有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等。
[283] 德富芦花(1868—1927) 即德富使次郎,日本作家。他站在宗法制农民立场,批评资本主义社会。著有长篇小说《不如归》、《黑潮》等。
[284] 林纾(1852—1924) 字琴南,福建闽侯(今福州)人,翻译家。他曾据别人口述,以文言翻译欧美文学作品一百多种,在当时影响很大,后集为《林译小说》出版,其中包括欧文的《拊掌录》(即《见闻杂记》)、《大食故宫余载》(即《阿尔罕伯拉》)、《旅行述异》(即《旅客谈》),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即《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即《老古玩店》)、《贼史》(即《奥列弗尔》,又名《雾都孤儿》)、《滑稽外史》(即《尼古拉斯·尼克尔贝》)、《冰雪因缘》(即《董贝父子》),以及德富芦花的《不如归》。
[285] 金鸡纳霜 奎宁的旧译名。
[286] 拳乱 指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是十九世纪末年我国北方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的群众性组织,他们以设掌坛、练拳棒及其他迷信方式组织群众,初以“反清灭洋”为口号,后又改为“扶清灭洋”,被清朝统治者利用攻打外国使馆,焚烧教堂。1900年(庚子)被八国联军和清政府共同镇压。
[287] 上野 日本东京的公园,时属东京下谷区(今台东区),以樱花著名。
[288] 松岛 日本地名,在宫城县。岛上遍植松树,为有名的游览区,被称为“日本三景”之一。
[289] 韦素园(1902—1932) 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员。译有果戈理中篇小说《外套》、俄国短篇小说集《最后的光芒》、北欧诗歌小品集《黄花集》等。韦丛芜(1905—1978),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员。著有长诗《君山》等,译有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穷人》、《罪与罚》等。李霁野,安徽霍丘人,未名社成员。著有短篇小说集《影》,译有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安德烈夫的剧本《黑假面人》、《往星中》等。
[290] 本篇连同《观照享乐的生活》(《出了象牙之塔》一书的第二篇,共五节)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13日《京报副刊》。单行本未收。
[291] 霹雳手 语出《新唐书·裴漼传》:裴琰之断案迅捷,“积案数百,……一日毕,既与夺当理,而笔词劲妙。……由是名动一州,号‘霹雳手’。”
[292] 厨川白村此文认为,艺术是一种深入人生、超越功利的精神享乐,而日本人贫乏、空虚的物质、精神生活,是不利于“真文艺”的产生的。
[293] 本篇连同《从灵向肉和从肉向灵》(《出了象牙之塔》一书的第三篇,共五节)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5年1月9日《京报副刊》。单行本未收。
[294] 厨川白村在第一节中抨击日本旧式旅馆用“家庭式的温情”来掩盖商业盘算的作风;在第三节中批评日本人在付酬金时,为了表示“谦恭”而采用的一些“虚耗”的仪节。
[295] 本篇连同《现代文学之主潮》(鲁迅译本《出了象牙之塔》的第八篇,共三节)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5年1月20日《民众文艺周刊》第六号。单行本未收。
[296] “精神底冒险” 或译灵魂的冒险。法国小说家、批评家法朗士曾在他的文艺评论集《文学生活》中称文艺批评是“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厨川白村在本文第一节中说:不满并且破坏“过去”,神往并且勤求“新的事物”,“捉住了这心气,这心情,将这直感,将这表现,反映出来的,就是文艺。即一种的‘精神底冒险’(spritual adventure)。”
[297] 对于文学的见解 厨川白村在本文的最后一节中说:“文艺的本来的职务,是在作为文明批评社会批评,以指点向导一世”的。“战后的西洋文学,大约……都要作为‘人生的批评’,而和社会增加密接的关系吧。独有日本的文坛,却依然不肯来做文化的指导者和批评家么?”
[298] 《小约翰》 象征写实的长篇童话诗,荷兰作家望·蔼覃作。原作发表于1887年,鲁迅于1926年7月开始在齐宗颐(寿山)协助下翻译,至8月中译毕。1928年1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未名丛刊》之一。本书正文及其它各篇,除《引言》外,均未在报刊发表过。
望·蔼覃(F.W.Van Eeden,1860—1932)是医师,又是作家。他是《新前导》杂志的主持人之一,《小约翰》最初即在这刊物上发表。他的主要作品有长诗《爱伦》、诗剧《弟兄们》、长篇小说《死之深渊》等。
[299] 本篇曾以《〈小约翰〉序》为题,最初发表于1927年6月26日《语丝》周刊第一三七期,后印入《小约翰》单行本。
[300] 《马上支日记》 收入《华盖集续编》。
[301] 丸善书店 日本东京的一家外文书店,时在日本桥区(今中央区)通三丁目(后改名通二丁目)。
[302] 那一暑假 指1925年暑假。当时段祺瑞政府正加紧压迫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运动,并迫害鲁迅;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也趋于激烈。
[303] 《文学的反响》 关于文艺评论的德语杂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仍继续出版。
[304] 神田区 当时日本东京的中心区,书店的集中地。
[305] 过屠门而大嚼 语出曹植《与吴季重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亦且快意。”
[306] 南江堂 当时日本东京的一家书店,创设于1879年,时在东京本乡区。
[307] 德语:《内外国文学丛书》,奥托·亨德尔出版社,在扎勒河边之哈勒。
[308] 芬涅 Pfennig的音译,又译芬尼,德国货币名,一百芬尼合一马克。
[309] 鲁迅于1926年8月间离京去厦门大学任教。这里的“正人君子”、“学者”,指陈源(西滢)、顾颉刚等人。鲁迅因对厦大不满辞职,于1927年1月去广州中山大学任教,不久顾颉刚也从厦大到了中山大学。
[310] 蜑户 即户,又称民,指旧时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和水上运输业的水上居民,皆以船为家。
[311] “经营腐烂事业” 原语见《小约翰》译本“附录”波勒·兑·蒙德所作的作者评传《拂来特力克·望·蔼覃》:“将可怜的幼小的约翰,领到坟墓之间,死尸之间,蛆虫之间,那在经营腐烂事业的……”
[312] “火云” 在《小约翰》全书将结束时,约翰望见了“火云”:“他一瞥道路的远的那一端。在大火云所围绕的明亮的空间之中,也看见一个小小的黑色的形相。”
[313] 侦察的眼光 1927年鲁迅在中山大学任职期间,正值“四一二”反共政变前后,政治环境复杂。这年9月3日鲁迅致李小峰的信中曾说起他到广州后的情形:“访问的,研究的,谈文学的,侦探思想的,要做序,题签的,请演说的,闹得个不亦乐乎。”(见《而已集·通信》)扮演的函件,指中山大学校方发出的对鲁迅辞职的慰留信。京式的流言,指与在北京的现代评论派相似的言论。
[314] 波勒兑蒙德(P.de Mont,1857—1931) 通译波尔·德·蒙特,比利时诗人、评论家。著有《洛勒莱》、《飞蝶》、《夏天的火焰》等诗集。他曾在《拂来特力克·望·蔼覃》一文中说:《小约翰》“全体的表现”“近乎儿童的简单的语言”。
[315] 《新独和辞书》 即《新德日辞书》。日文称德语为独语;和,日本之异称。
[316] 《辞林》 日语辞典,金沢庄三郎编,1907年日本东京三省堂书店出版发行。1924年出至第十二版,鲁迅于是年11月28日在北京东亚公司购得一本。
[317] 周建人(1888—1984) 字乔峰,鲁迅的三弟,生物学家。当时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的编辑。
[318] 陈源(1896—1970) 字通伯,笔名西滢,江苏无锡人,现代评论派的重要成员。当时任北京大学教授。“挑剔风潮”是陈源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二十五期(1925年5月30日)《闲话》中指责支持女师大学生运动的鲁迅等人的话。鲁迅在《华盖集·我的“籍”和“系”》中曾谈及陈源对“挑剔”一词的误用:“我常常要‘挑剔’文字是确的,至于‘挑剔风潮’这一种连字面都不通的阴谋,我至今还不知道是怎样的做法。”
[319] 刀笔 这里意指“刀笔吏”。古代称办理文书的官吏为刀笔吏,后也用以称一般舞文弄法的讼师。陈源在《致志摩》的公开信(载1926年1月30日《晨报副刊》)中曾说鲁迅“是做了十几年官的刑名师爷”和“刀笔吏”。
[320] “日凿一窍而‘混沌’死” 语出《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321] 江绍原(1898—1983) 安徽旌德人,曾任北京大学讲师,1927年与鲁迅同在中山大学任教,著有《发须爪》等书。
[322] 韦氏大字典人名录 指美国词书编纂家韦白斯特(N.Webster,1758—1843)所编《英语大字典》卷末附录的人名词典。《韦氏大字典》最初于1828年完成,后来迭有增编。
[323] Robin good fellow 英语:好家伙罗宾。相传是专爱与人捣蛋的小妖。
[324] 反对战争的宣言 指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于1919年3月起草的《精神独立宣言》,在同年6月29日巴黎的《人道报》上发表,各国作家参与签名者甚多。这份宣言曾由张崧年译出,发表于《新青年》月刊第七卷第一号(1919年12月)。
[325] 本篇最初印入1928年1月北京未名社出版的《小约翰》。
[326] “讨赤” 原是北洋军阀常用的一个政治口号,他们往往把一切共产主义的、革命的、稍带进步色彩的、以至为他们所敌视的各种事物统称之为“赤化”,而把他们对此采取的战争行动和镇压措施称为“讨赤”。鲁迅作本篇时正是奉系军阀盘踞北京,以“讨赤”为名肆行白色恐怖的时候。
[327] “革命策源地” 广东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早的革命根据地,所以当时曾被称为“革命的策源地”。鲁迅作本篇已在1927年“四一二”反共政变之后,所以说“不敢妄想从容”。
[328] Hertwig 赫尔特维希(R.von Hertwig,1850—1937),德国动物学家。
[329] Strassburger 施特拉斯布格(E.Strassburger,1844—1912),德国植物学家。
[330] 《植物学大辞典》 杜亚泉等编辑,1918年2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331] 经学家 研究儒家经籍的学者。《毛诗》,古文经学派所传《诗经》,相传西汉初年由毛亨传毛苌而行于世。三国吴陆玑著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一部注解《毛诗》中的动植物的专书。
[332] 小学家 研究语言文字的学者;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尔雅》,中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书,作者不详。全书共十九篇,前三篇为一般词语,其下各篇则为各种名物的解释。
[333] 《本草》 记载中医药物的专书,统称《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药物包括矿物及动植物等。
[334] 凯白勒 荷兰语作Nachtegalskruid,意云“夜莺草”。Anthriscus,峨参属。
[335] ジヤク 罗马字拼写为jaku,生长于北海道至九州山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336] 《本草别录》 又名《名医别录》,南朝梁陶弘景著。原书已佚,其内容曾录入《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一书。鲁迅的引文见该书卷十四。
[337] Pirol 即黄鸟。燕雀目黄鸟科,黄鸟属。常在山地和平原栖息,喜水浴。
[338] 《化学卫生论》 一部关于营养学的书,英国真司腾著,罗以斯增订,傅兰雅译,计四卷三十三章。1879年上海广学会出版。霍布,通译忽布,见该书第十六章《论忽布花等醉性之质》。
[339] 水黾 亦名水马,栖息于池沼的小虫。
[340] Massliebchen 学名Bellis perennis,《植物学大辞典》的译名是延命菊,《英拉汉植物名称》则译为雏菊。
[341] 《玉篇》 古代字书,南朝梁顾野王编撰,唐孙强增补,宋陈彭年等重修。三十卷。体例仿《说文解字》。
[342] 《博雅》 古代词书,三国魏张揖编撰,篇目次序据《尔雅》,共十卷。原题《广雅》,隋时避炀帝(杨广)讳,改名《博雅》。
[343] 《思想·山水·人物》 日本鹤见祐辅的随笔集。原书于1924年12月15日由日本东京大日本雄辩会社出版发行,共收杂文三十一篇。鲁迅从1925年4月至1928年3月先后选译了二十篇集为一册,于1928年5月由北新书局出版。其中十三篇(包括原序)的译文在收入单行本之前,曾分别发表于当时的报刊(《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莽原》半月刊、《北新》周刊、《北新》半月刊、《语丝》周刊)。
鹤见祐辅(1885—1972),日本评论家。曾留学美国。主要著作除了《思想·山水·人物》外,还有《南洋游记》、《欧美名士印象记》、《拜仑传》等。
[344] 本篇最初以《关于思想山川人物》为题,连同《思想·山水·人物》序言的译文,发表于1928年5月28日《语丝》周刊第四卷第二十二期,后收入《思想·山水·人物》单行本。
[345] 《北京的魅力》 其译文曾连载于《民众文艺周刊》第二十六至二十九期(1925年6月30日至7月21日)。下文提到的《说自由主义》和《论办事法》鲁迅译出后未单独发表过。
[346] 亚诺德(M.Arnold,1822—1888) 英国文艺批评家、诗人。著有《文学批评论文集》等。威尔逊(W.Wilson,1856—1924),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民主党人。穆来(J.Morley,1838—1923),英国历史学家、政论家,曾任自由党内阁大臣。《思想、山水、人物》中《断想》一篇共二十七节,其中第九至十八节对威尔逊、亚诺德、穆来及英美民族性的异同颇多议论。
[347] “革命文学”潮声 指1928年初创造社等文学团体发起的革命文学运动及其对鲁迅的“批判”。冯乃超在是年1月发表于《文化批判》创刊号的《艺术与社会生活》一文中,曾讽刺鲁迅“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所以这里的“在玻璃窗下”一语,含有反讽之意。
[348] 《革命的妇女》 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妇女部主办的刊物,吕云章主持。
[349] 《北米印象记》 即《北美印象记》,参见本卷第259页注〔6〕。
[350] 原书插图三幅为:沉思中的威尔逊、和兰陀的姑娘、美国土著人的幼儿。鲁迅译本改换、添加的插图共九幅:著者在美国霍特生河畔,渥特罗·威尔逊照像,互勒泰·培约德画像,马太·亚诺德画像,克理曼沙、鲁豪·乔治及威尔逊,美国米希锡比河的风景,亚那托尔·法兰斯照像,比利时滑铁卢的纪念塔,中国北京城和骆驼。
[351] 本篇连同《说幽默》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1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一期,后来同印入单行本。
[352] 语堂 即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作家。早年留学美国、德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教授,三十年代在上海主编《论语》、《人间世》等杂志,提倡性灵幽默文学。著有杂文集《剪拂集》等。他于1924年5月23日、6月9日先后在《晨报副镌》上发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和《幽默杂话》,首次将英语中的humour一词音译为“幽默”,并解释了这样翻译的理由。
[353] 本篇连同《书斋生活与其危险》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6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十二期。单行本未收。
[354] 学者们 指胡适等人。胡适在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在它的副刊《读书杂志》上,曾劝人“踱进研究室”、“整理国故”。五卅运动后,他又在《现代评论》第二卷第三十九期(1925年9月5日)发表《爱国运动与求学》一文,主张救国必先求学。
[355] 一点异议 鲁迅在1925年3月29日致徐炳昶的信(见《华盖集·通讯》)中曾说:“前三四年有一派思潮,毁了事情颇不少。学者多劝人踱进研究室……乃是他们所公设的巧计,是精神的枷锁,……不料有许多人,却自囚在什么室什么宫里,岂不可惜。”另在《华盖集·碎话》中也批评过“进研究室”的主张。
[356] 《壁下译丛》 鲁迅在1924年至1928年间翻译的文艺论文和随笔的结集,1929年4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计收论文二十五篇,其中十七篇在编集前曾分别发表于当时的报刊(《莽原》周刊、《语丝》周刊、《莽原》半月刊、《小说月报》、《奔流》月刊、《大江月刊》、《国民新报》副刊)。
[357] 本篇最初印入《壁下译丛》单行本。
[358] 开培尔(R.von Koeber,1848—1923) 德国作家。原籍俄国,早年在莫斯科学习音乐,后在德国留学,毕业后担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1914年退职,从事写作。
[359] 岛崎藤村(1872—1943) 日本作家。原名岛崎春树,作品有自然主义倾向,早年写诗,后写小说,著有诗集《嫩叶集》、小说《破戒》等。
[360] 《新时代与文艺》 《壁下译丛》中的一篇,日本文艺评论家金子筑水作,原收入所著《艺术的本质》一书(1925年1月东京堂书店出版发行)。鲁迅的译文曾发表于《莽原》周刊第十四期(1925年7月24日)。
[361] “文学是宣传” 语出美国作家辛克莱的《拜金艺术》一书。鲁迅在《三闲集·文艺与革命》(复冬芬信)中说:“美国的辛克来儿说:一切文艺是宣传。我们的革命的文学者曾经当作宝贝,用大字印出过。”
[362] 片上伸(1884—1928) 日本文艺评论家、俄国文学研究者。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曾留学俄国,1924年又去苏联访问。著有《俄国文学研究》、《俄罗斯的现实》等。
[363] 这里所说片上伸和有岛武郎的论争,见于片上伸的《阶级艺术的问题》(原收入所著《文学评论》一书,1926年11月东京新潮社出版发行)和有岛武郎的《宣言一篇》(初载于1922年1月日本《改造》月刊第四卷第一号,后收入同年9月丛文阁出版的《有岛武郎著作集》第十五辑《艺术与生活》)。有岛武郎认为:“无论是怎样伟大的学者,或思想家,或运动家,或头领,倘不是第四阶级的劳动者,而想将什么给与第四阶级,则这分明是僭妄”,因为他本人“绝对地不能成为新兴阶级者”。片上伸则批评他“明知自己是有产者,却满足而自甘于此”。
[364] 末一篇 指升曙梦的《最近的戈理基》一文(原载1928年6月日本《改造》月刊第十卷第六号)。
[365] “革命文学家” 指当时创造社和太阳社的某些人。
[366] 《先驱艺术丛书》 日本东京金星堂出版的海外文学译丛,共十二册,1924年至1926年先后发行。所收均为欧美戏剧作品,多属未来派或表现派。丛书封面均由神原泰绘制。
[367] 本篇连同《西班牙剧坛的将星》(厨川白村作)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5年1月《小说月报》第十六卷第一号。单行本未收。
[368] 《小说月报》 1910年(清宣统二年)8月创刊于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曾是鸳鸯蝴蝶派的主要刊物之一。1921年1月第十二卷第一号起,先后由沈雁冰、郑振铎主编,改革内容,发表新文学创作和介绍外国文学,成为文学研究会的刊物。1931年12月出至第二十二卷第十二号停刊。
[369] 培那文德(J.Benavente,1866—1954) 西班牙戏剧家。开始时写抒情诗和小说,后来从事戏剧活动,曾写作剧本一百多部,所以厨川白村称他为“将星”。《热情之花》,或译《玛尔凯丽达》,是他作于1913年的一部悲剧。《小说月报》第十四卷第七、八、十二号(1923年7、8、12月)连载的是张闻天的译本。
[370] 本篇连同《小说的浏览和选择》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5年10月19日《语丝》周刊第四十九期,后同印入《壁下译丛》。
[371] 《问和答》 应为《答问者》,是日译本《开培尔博士小品集》第四篇的总题。
[372] 深田、久保 指开培尔的学生深田康算(1878—1927)、久保勉(1883—1972)二人。他们集印的德文版《Kleine Schriften》出版于1918年,次年译为日文版《开培尔博士小品集》,均由日本岩波书店印行。
[373] 本篇连同《卢勃克和伊里纳的后来》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8年1月《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一号。单行本未收。
[374] 《文章世界》 日本的文艺杂志,月刊,1906年3月创刊,1921年1月起改名《新文学》。田山花袋主编。提倡自然主义。有岛武郎的《卢勃克和伊里纳的后来》一文初载于1920年1月1日该刊第十五卷第一号。
[375] 《小小的灯》 有岛武郎的文艺论文集,编为《有岛武郎著作集》的第十三辑,1921年4月由日本丛文阁出版发行。
[376] 伊孛生(H.lbsen,1828—1906) 通译易卜生,挪威戏剧家。青年时曾参加挪威民族独立运动,1848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及《国民公敌》等。
[377] 本篇连同《北欧文学的原理》的译文,最初印入《壁下译丛》。
[378] 片上先生 即片上伸。
[379] 片上伸的遗著即《露西亚文学研究》一书,1928年4月由日本第一书房出版发行。
[380] 《我们》 苏联早期文学团体“锻冶场”诗人盖拉西莫夫(M.П.Герасимов,1889—1939)所作短诗,有画室(冯雪峰)译文,收入其译诗集《流冰》中,1929年2月上海水沫书店出版。
[381] 《傀儡家庭》 又译《娜拉》、《玩偶之家》,易卜生1879年所作剧本。潘家洵,字介泉,江苏吴县人,新潮社社员,曾在北京大学任教。译有《易卜生集》第一、二集,共收剧本五种。
[382] 《世界丛书》 上海商务印书馆在二十年代出版的一种提倡新文化运动的丛书,其中有《现代小说译丛》、《现代日本小说集》等。
[383] 《海上夫人》 易卜生1888年所作剧本。杨熙初,未详。
[384] 《共学社丛书》 上海商务印书馆在二十年代出版的一种提倡新文化运动的丛书,总主编蒋百里,其中有郑振铎所编俄国小说的译本多种及《俄国戏曲集》的译本十种。
[385] 《呆伊凡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根据民间故事改写的作品,中译本收入《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为《共学社丛书》之一,瞿秋白、耿济之合译。耿济之(1898—1947),上海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翻译家。早年在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后曾在中国驻苏联的领事馆任职。译有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屠格涅夫等作家的小说多种。
[386] 《十二个》 长诗,俄国诗人勃洛克(А.А.Блок,1880—1921)作,胡译,鲁迅校订。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出版,为《未名丛刊》之一。胡(1901—1943),字成才,浙江龙游人,1924年在北京大学俄文系毕业,曾留学苏联。
[387] 《未名丛刊》 鲁迅编辑的一种丛书,专收翻译作品,先由北新书局出版,后改由北京未名社出版。
[388] 本篇连同《北欧文学的原理》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8年11月号《大江月刊》。单行本未收。
[389] 《露西亚文学研究》 即《俄罗斯文学研究》,参见本卷第314页注〔3〕。
[390] 三闲 成仿吾在《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载1927年1月16日《洪水》半月刊第三卷第二十五期)中曾论及“趣味文学”说:“我们由现在那些以趣味为中心的文艺,可以知道这后面必有一种以趣味为中心的生活基调,……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三闲”即源于此。
[391] 《大江月刊》 综合性杂志,陈望道主编,1928年10月创刊,出至12月第三期停刊。陈望道(1890—1977),浙江义乌人,曾留学日本,研究社会科学、语言学。著有《修辞学发凡》,译有《苏俄文学理论》等。
[392] 成仿吾(1897—1984) 湖南新化人,文学批评家。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早年主张文艺“表现自我”,追求“纯文艺”,1927年后倡导革命文学。“把守‘艺术之宫’”,指他在1922年至1923年间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艺术之宫”,原语出于英国诗人丁尼生,他写有以此为题的一首讽喻诗。参见本卷第273页注〔6〕。
[393] 郭沫若(1892—1978) 四川乐山人,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未曾翻“一个跟斗”,指他当时还没有实行如他自己后来所说的“方向转换”(见他的《留声机器的回音》,载1928年3月《文化批判》第三号)。
[394] “有闲阶级” 李初梨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载1928年2月15日《文化批判》月刊第二期)中引用成仿吾所说“三个闲暇”时曾说,“在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有闲阶级,就是有钱阶级”。鲁迅在《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中说,李初梨这样说的用意,“似乎要将我挤进‘资产阶级’去”。
[395] 骂几句托尔斯泰“矛盾” 冯乃超在《艺术和社会生活》(载1928年1月15日《文化批判》月刊创刊号)等文中,曾批评“托尔斯泰的见解的矛盾”。
[396] “普罗列塔里亚特意德沃罗基” 英语Proletariat ideology(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音译。
[397] 《少年维特的烦恼》 书信体爱情小说,德国作家歌德著。这里指的是郭沫若的译本,1921年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鲁拜集》,波斯诗人莪默·伽亚谟(Omar Khayyam,1048—1123)的四行诗集,内容为反对宗教和僧侣,宣扬享乐和自由。这里指的是郭沫若的译本,1922年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鲁拜,波斯的一种四行诗体。
[398] “反映支配阶级底意识”等语,出自克兴的《评驳甘人的〈拉杂一篇〉》一文(载1928年9月10日《创造月刊》第二卷第二期):“任凭作家是什么阶级底人,在他没有用科学的方法,去具体地分析历史的社会的一般的现象,解释社会的现实的运动以前,必然地他不能把一切支配阶级底意识形态克服,他的作品一定要反映支配阶级底意识,为支配阶级作巩固他的统治底工作。”
[399] 印贴利更追亚 英语Intelligentsia(知识分子)的音译。
[400] “落伍” 石厚生(成仿吾)在《毕竟是“醉眼陶然”罢了》一文(载1928年5月1日《创造月刊》第一卷第十一期)中曾说,从鲁迅的“醉眼陶然”里,“可以看出时代落伍的印贴利更追亚的自暴自弃”。
[401] “打发他们去” 见成仿吾的《打发他们去》一文(载1928年2月15日《文化批判》月刊第二期):“在意识形态上,把一切封建思想,布尔乔亚的根性与它们的代言者清查出来,给他们一个正确的评价,替它们打包,打发它们去。”
[402] “鲁迅不懂唯物史观” 杜荃(郭沫若)在《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载1928年8月10日《创造月刊》第二卷第一期)中,曾说鲁迅“根本不了解辩证法的唯物论”。
[403] “旁观” 见阿英(钱杏邨)的《“朦胧”以后》一文(载1928年5月20日《我们》月刊创刊号):“今日之鲁迅,实在是可怜得紧,……这是革命的旁观者的态度。也就是鲁迅不会找到出路的根源。”
[404] “来者犹可追” 语出《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405] “离租界一百多步”等语,《创造月刊》第二卷第一期(1928年8月10日)曾有署名梁自强的《文艺界的反动势力》一文,其中说:鲁迅的“公馆是在租界口上,虽然是中国街,但万一有危险时,仍然可以很容易地逃到租界里去”。这里鲁迅有意引为调侃。
[406] 《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 日本文艺批评家片上伸所著论文,原题《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论与实况》。鲁迅所据日文本为东京新潮社1926年版,中译本于1929年4月由上海大江书铺出版,为《文艺理论小丛书》之一。在同一丛书的《文学之社会学的研究》(1928年大江书铺版)卷末的广告中,此书又题为《最近新文学之诸问题》;又《三闲集》卷末附录的《鲁迅著译书目》中,本书题为《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论与实际》。
[407] 本篇最初印入《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单行本卷首,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408] 《文学评论》 片上伸所作文学批评论文集,1926年日本东京新潮社出版。
[409] 原文见该书第十四节:“如果含在以上的粗略的论述之中的评论和事实,能够于解释这问题的性质和方向,以及和时代的交涉等,有一点裨助,那么,这一篇之用,也就很够了。”
[410] 本卷所收《〈文艺与批评〉译者附记》曾说及翻译之难:“译完一看,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倘将仂句拆下来呢,又失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见本卷第329页)“将仂句拆下来”,当是“三曲省为二曲,二曲改为一曲之类”译法的具体的说明。仂句,语法术语,现在通称“主谓词组”。
[411] 《艺术论》,卢那察尔斯基的关于艺术的论文专集,鲁迅所据昇曙梦日译本为1928年东京白杨社版。中译本译成于1929年4月,同年6月由上海大江书铺出版,为《艺术理论丛书》的第一种,内收论文五篇,又附录一篇。
[412] 本篇最初印入《艺术论》单行本卷首,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413] 昇曙梦(1878—1958) 日本翻译家,俄国文学的研究者。著有《俄国近代文艺思想史》、《俄国现代思潮及文学》等。
[414] 昇曙梦在序文第四段中说:“本书中所成为焦点者,是艺术本身和那发达的历程。从中,于艺术底创作的历程,尤其解剖得精细。在这里,是分明可见,能将什么给与对于艺术的阶级底观点,是向着无产阶级的,明白地意识着自己的所属性的艺术家。……我们在卢那卡尔斯基的关于一般美学的许多著述中,要将艺术底创造,在那历程上加以意识化的尝试,分明可以看出。卢那卡尔斯基当讲述形式底方法之际,又当讲述艺术的内容的价值之际,读者大约到处会在自己之前,看见不独是各流派的单单的艺术学者,且是一定倾向的实际底指导者的。这完全的活的艺术底经验的结晶之处,即本书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415] 指卢那察尔斯基(A.B.Лyначарский,1875—1933),苏联文艺评论家。1917年10月革命后至1929年间任苏联教育人民委员。著有《艺术的社会基础》、《艺术与马克思主义》、《欧洲文学史纲要》等,以及《浮士德与城》、《解放了的堂·吉诃德》等剧本。
[416] 卢那察尔斯基系1875年出生于波尔塔瓦的一个思想开明的官员家庭。基雅夫,通译基辅;波尔泰跋,通译波尔塔瓦。卢那察尔斯基曾于1895年进瑞士苏黎世大学,一年后去巴黎,1898年回国。次年以“反政府”的罪名被捕,判处流刑。1904年刑满后在国外从事革命活动。
[417] 三月革命 1917年3月12日俄国彼得堡工人和士兵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之下起义,推翻了沙皇政府。这一天俄历为2月27日,所以史称二月革命。
[418] 茂森唯士(1895—1973) 日本的苏联问题研究者,曾任《日本评论》社总编辑、世界动态研究社社长。著有《苏联现状读本》、《日本与苏联》等。《新艺术论》是他翻译的卢那察尔斯基的著作,1925年12月日本至上社出版发行。
[419] 外村史郎 原名马场哲哉(1891—1951),日本翻译家、俄国文学研究者。主要译有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署外村史郎翻译的是《艺术的社会基础》,1928年11月日本丛文阁出版发行;署马场哲哉翻译的是《实证美学的基础》,1926年4月日本人会出版部出版发行。
[420] 《文艺与批评》 鲁迅编译的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评论集,共收论文六篇。其中有三篇未在报刊上发表过。此书于1929年10月由上海水沫书店出版,列为《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
[421] 本篇最初印入《文艺与批评》单行本末,未在报刊发表过。
[422] 尾濑敬止(1889—1952) 日本翻译家。十月革命后曾两次游历苏联,著有《俄罗斯十大革命家》、《革命俄罗斯的艺术》等书,并翻译《工农俄罗斯诗集》等。《革命露西亚的艺术》,1925年5月实业之日本社出版发行。
[423] 指《为批评家的卢那卡尔斯基》一文。
[424] 《研求》 卢那察尔斯基早期写的一本哲学随笔。
[425] “第一篇”,指该集所收《艺术是怎样地发生的》。《托尔斯泰与马克斯》,卢那察尔斯基著作的日译本之一,1927年6月由原始社出版发行。下文中的“第二篇”,指《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第三篇”,指《托尔斯泰与马克斯》;“第四和第五两篇”,指《今日的艺术与明日的艺术》和《苏维埃国家与艺术》;“末一篇”,指《关于马克斯主义文艺批评之任务的提要》。
[426] 《新时代》 应为《新生活》,1910年创刊于彼得堡,迄于1915年。《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最初发表于《新生活》1911年第二期。
[427] 《文学底影像》 一译《文学剪影》,卢那察尔斯基的文学评论集,1923年出版。
[428] 《马克斯主义者之所见的托尔斯泰》 日本国际文化研究会编,1928年12月丛文阁出版发行。杉本良吉(1907—1939),原名吉田好正,日本左翼戏剧家。著有《现代演剧论》(与高桥健二合著),译有《札利亚巡洋舰》、《劳农露西亚戏剧集》。
[429] 《春潮》月刊 文艺刊物,夏康农、张友松编辑,上海春潮书局发行,1928年11月创刊,1929年9月停刊。
[430] Anatole France 阿那托尔·法朗士(1844—1924) 法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波纳尔之罪》、《黛依丝》、《企鹅岛》以及文学评论集《文学生活》等。
[431] Gerhart Hauptmann 葛尔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德国剧作家。青年时代同情劳动人民,与当时的社会民主党人有过接触。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曾为德国的侵略战争辩护,希特勒执政后,又曾对纳粹主义表示妥协。他在1892年出版的剧本《织工》以1844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题材。此外还作有剧本《日出之前》、《獭皮》等。
[432] Giovanni Papini 乔凡尼·巴比尼(1881—1956),意大利作家、哲学家。早年从事新闻工作,原为无神论者,后改信天主教。著有《哲学家的曙光》、《基督传》等。
[433] D'Ancelis 丹契理斯,意大利作家。论文《对于托尔斯泰之死的生命的回答》的作者。
[434] 多数派 布尔什维克的意译。
[435] 《托尔斯泰记念会的意义》 此文的日译本收入《马克斯主义者所见之托尔斯泰》一书。
[436] 《未名》半月刊 北京未名社编辑的文艺刊物,1928年1月10日创刊,1930年4月30日终刊,主要介绍俄国及其它外国文学。
[437] 《奔流》 鲁迅与郁达夫编辑的文艺月刊,1928年6月创刊于上海,出至1929年12月第二卷第五期停刊。鲁迅曾写有相关的“编校后记”十二篇,现收入《集外集》。
[438] 指在十月革命后担任苏联教育人民委员的职务。
[439] 《被解放了的堂吉诃德》 卢那察尔斯基于1922年写作的戏剧,有易嘉(瞿秋白)译本,1934年上海联华书局出版,为《文艺连丛》之一。
[440] 《新艺术论》 卢那察尔斯基论著的日译本之一,1925年12月至上社出版发行。
[441] 《艺术与革命》 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理论著作。
[442] “正人君子” 指新月派文人。1929年间,他们在政治上竭力主张“英国式民主”,宣扬“思想自由”和“言论出版自由”,同时又反对革命文学。
[443] 这里的“革命文学家”和下文中“以马克斯主义文艺批评自命的批评家”,均指当时创造社、太阳社的一些成员。
[444] 《新世界》 苏联文艺、社会、政治的综合性月刊,1925年1月创刊于莫斯科,后来成为苏联作家协会的机关刊物。
[445] 藏原惟人(1902—1991) 日本文艺评论家、翻译家。
[446] 《战旗》 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的机关刊物,1928年5月创刊,1930年6月停刊。撰稿者有小林多喜二、德永直等。藏原惟人所译《马克斯主义文艺批评的任务》原载于该刊第一卷第五号(1928年9月)。
[447] 这里所说的“两篇半”,指《托尔斯泰与马克斯》(原载1928年12月30日、1929年1月30日《奔流》月刊第一卷第七、八期),《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原载1929年2月15日《春潮》月刊第一卷第三期),及《苏维埃国家与艺术》的上半篇(原载1929年5月20日《奔流》月刊第二卷第一期)。后者的下半篇于1929年12月20日在《奔流》月刊第二卷第五期刊出,其时《文艺与批评》单行本已经出版。
[448] 指《关于马克斯主义文艺批评之任务的提要》。在1930年3月《文艺与批评》再版本中,本篇题目上的“马克斯主义”五字已改为“科学底”三字。
[449] “此外则只能承袭”至“改正的机会”,初版本的文字为:“明知其误而不知应作那一字的便代以×,如第九节第五段上的,原译却是‘宁’字,就是。”
[450] 雪峰 即冯雪峰(1903—1976),浙江义乌人。作家、文艺理论家。“左联”领导成员之一。当时正与鲁迅合作编辑出版《科学的艺术论丛书》。
[451] 本篇连同《托尔斯泰之死与少年欧罗巴》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9年2月15日《春潮》月刊第一卷第三期。单行本未收。
[452] Novaia Zhizni 俄文Новая Жизнь的音译,即《新生活》。参看前篇注〔7〕。
[453] 《文艺政策》 即《苏俄的文艺政策》,鲁迅据藏原惟人和外村史郎的日译本重译。内容是1924年至1925年间俄共〔布〕中央《关于对文艺的党的政策》、《关于文艺领域上的党的政策》两个文件和全俄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第一次大会的决议《观念形态战线和文学》;卷首有藏原惟人的“序言”,卷末又附录日本冈泽秀虎所作《以理论为中心的俄国无产阶级文学发达史》(冯雪峰译)。1930年6月上海水沫书店出版,列为《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正文三篇,最初曾分别发表于《奔流》月刊第一卷第一至第五期,又第七至第十期(1928年6月至10月,又12月及1929年4月)。
[454] 本篇最初印入《文艺政策》单行本,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455] 外村史郎和藏原惟人所辑译的本子,原题《露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1927年11月日本南宋书院出版发行。1928年5月马克思书房又曾出版。
[456] 指《奔流》月刊第一卷第一期(1928年6月20日)的《编校后记》。另在该刊第一卷第三期(1928年8月20日)的《编校后记》中,也有相关的评述。
[457] 《苏俄的文艺论战》 任国桢编译,内收褚沙克的《文学与艺术》、阿卫巴赫等八人联名的《文学与艺术》、瓦浪斯基的《认识生活的艺术与今代》三文,又附录瓦勒夫松的《蒲力汗诺夫与艺术问题》一文。1925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出版,为《未名丛刊》之一。鲁迅为此书写有《前记》,后来收入《集外集拾遗》。
[458] 瓦浪斯基(А.К.Воронский,1884—1943) 又译沃龙斯基,苏联作家、文艺评论家。1921年至1927年曾主编综合性杂志《赤色新地》(又译《红色处女地》)。著有论文集《在交接点上》、《文学典型》、《艺术与生活》等。
[459] 《那巴斯图》 俄语《На Посту》的音译,即《在岗位上》,莫斯科无产阶级作家联盟的机关刊物。1923年创刊,至1925年停刊。
[460] 布哈林(Н.И.Бухарин,1888—1938) 早年参加俄国革命运动,十月革命后任俄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真理报》主编等职。1928年因对经济建设问题持异议受批判,1938年以“叛国”罪被处死。
[461] 雅各武莱夫(Я.А.Яковлев,1896—1939) 苏联文艺评论家,曾任俄共〔布〕中央出版部部长。
[462] 托罗兹基(Л.Д.Тродкий,1879—1940) 通译托洛茨基,参与领导十月革命,曾任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列宁逝世后他成为联共(布)党内反对派的领袖,1927年被开除出党,1929年被逐出国,后死于墨西哥。
[463] “锻冶厂” 即“锻冶场”,1920年在莫斯科成立的“左”倾文学团体,以出版文艺刊物《锻冶场》而得名。1928年并入“全苏无产阶级作家联盟”(简称“伐普”)。
[464] 普列忒内夫(В.Ф.Плетнев,1886—1942) 苏联早期文化团体“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领导人及理论家。
[465] 瓦进(И.В.Вардин,1890—1941) 苏联文学评论家,全俄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领导人之一。烈烈威支(Л.Г.Лелевич,1901—1948),《在岗位上》的编辑之一。著有《在文学岗位上》、《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道路》等。
[466] 阿卫巴赫(Л.Л.Авербах,1903—1938) 苏联文艺工作者,曾任《在岗位上》的编委。罗陀夫(С.А.Родов,1893—1968),苏联诗人、文学评论家。原为“锻冶场”成员,1922年10月脱离,后又成为《在岗位上》的领导人之一。培赛勉斯基(А.И.Безыменский,1898—1973),苏联诗人,《在岗位上》的撰稿者。著有《共青团员》、《悲剧之夜》等。
[467] 《赤色新地》 一译《红色处女地》,包括文艺、科学、政论的大型综合性杂志。苏联国家出版局发行,1921年6月创刊,1942年停刊。
[468] 评议会 即1924年5月9日召开的关于文艺政策的评议会。论争,指这次会议出席者的发言。
[469] 《现代俄罗斯的批评文学》 藏原惟人1926年9月2日作,初载于日本《新潮》杂志1926年12月号,后收入作者的论文集《新俄罗斯文化的研究》(1928年2月南宋书院出版发行)。
[470] 拉迪克(К.Б.Радек,1885—1939) 通译拉狄克,苏联政论家。早年曾参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927年因参加托派集团,一度被联共〔布〕开除出党,1937年以“阴谋颠覆苏联”罪受审。
[471] 《萌芽》 文艺月刊,1930年1月在上海创刊,鲁迅、冯雪峰主编。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成为“左联”的机关刊物,出至第五期被禁,第六期改名《新地》,旋即停刊。
[472] Prometheus 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中造福人类的神。相传他从大神宙斯那里偷了火种给人类,受到宙斯的惩罚,被钉在高加索山的岩石上,让神鹰啄食他的肝脏。
[473] 郑伯奇(1895—1979) 陕西长安人,作家,创造社成员。当时他在上海开设文献书房。《文艺生活》,创造社后期的文艺周刊,1928年12月在上海创刊,共出四期。
[474] 《艺术论》 鲁迅曾译过两种《艺术论》:卢那察尔斯基的美学论文选集和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文集。这里指前者。“投降”,见于1929年8月19日上海小报《真报》所载尚文的《鲁迅与北新书局决裂》一文,其中说鲁迅在被创造社“批判”后,“今年也提起笔来翻过一本革命艺术论,表示投降的意味”。
[475] 片冈铁兵(1894—1944) 日本作家。他曾在1924年创办《文艺时代》杂志,从事“新感觉派”文艺运动,1928年后转向进步的文艺阵营。著有长篇小说《女性赞》、《活偶像》等。
[476] 冈泽秀虎(1902—1973) 日本文艺批评家,俄国文学研究者。著有《苏联、俄国文学理论》、《集团主义的文艺》等。《以理论为中心的俄国无产阶级文学发达史》,原收入1929年11月日本世界社出版发行的《无产阶级艺术教程》。
[477] 沪北小阁 当时鲁迅住在宝山路附近的景云里十八号,属上海闸北区。
[478] 《艺术论》 包括普列汉诺夫的四篇论文:《论艺术》、《原始民族的艺术》、《再论原始民族的艺术》和《论文集〈二十年间〉第三版序》。鲁迅据1928年6月日本丛文阁出版发行的外村史郎日译本译出,1930年7月上海光华书局出版,为《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鲁迅为译本所写序言最初发表于1930年6月1日《新地月刊》(即《萌芽月刊》第一卷第六期),后编入《二心集》。
[479] 本篇连同《论文集〈二十年间〉第三版序》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9年7月15日《春潮》月刊第一卷第七期。单行本未收。
[480] Georg Valentinovitch Plekhanov 即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支·普列汉诺夫(Геор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
[481] 社会主义劳动党 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在列宁领导下正式建党,1918年第七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建议通过决议,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
[482] 少数派的指导者 指普列汉诺夫成为孟什维克的领袖。
[483] 《阶级社会的艺术》 普列汉诺夫著。藏原惟人的日译本于1928年10月由丛文阁出版发行,与外村史郎所译的《艺术论》同属《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丛书》。
[484] 指雅各武莱夫的《普列汉诺夫论》。日译本于1929年5月由白杨社出版发行,石田喜与司译。冯雪峰与鲁迅策划译印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列有此书中译本,但未见出版。
[485] 瓦勒夫松(M.Б.Волофсон,1880—?) 苏联著作家。著有《苏维埃联邦与资本主义世界》、《苏维埃联邦的经济形象》等。“短论”,指他的《蒲力汗诺夫与艺术问题》一文。
[486] 《十月》 苏联“同路人”作家雅各武莱夫描写十月革命时期莫斯科起义的中篇小说,作于1923年。鲁迅于1929年初开始翻译,次年夏末译毕。至1933年2月始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列为《现代文艺丛书》(鲁迅编)之一。
此书前四章的译文,最初曾分刊于《大众文艺》月刊第一卷第五、六两期(1929年1月20日及2月20日);第五章起至末章,译出后未在报刊发表过。
雅各武莱夫(Александр Степанович Яковлев,1886—1953) 全名通译亚力山大·斯捷潘诺维奇·雅柯夫列夫,苏联小说家。十月革命前开始文学创作,曾参加“谢拉皮翁兄弟”文学团体。著有中篇小说《自由民》、《十月》,长篇小说《人和沙漠》等。
[487] 本篇最初印入《十月》单行本,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488] 理定(В.Г.Лидин,1894—?) 苏联小说家,原属“同路人”群体。著有长篇小说《变节者》等。二次大战期间任随军记者,写过不少战争故事。《文学底俄罗斯》,理定主编的一种文艺丛书,第一集出版于1924年,题为《文学的俄罗斯·当代俄国散文集》,选辑了二十八位作家的自传及作品。括号内西文为俄语Владимир Лидин: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Россия的音译。
[489] Pisateli 俄语Писатели的音译,即《作家们》,副题《当代俄罗斯散文作家自传及画像》,1928年出版于莫斯科。
[490] 战时共产主义 苏联在1918年至1920年间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所实行的政策,以动员国内一切资源,保证前线需要。内容包括由国家控制全部工业,实行对外贸易垄断制,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私人贩卖粮食等项。
[491] 新经济政策 苏联在国内战争结束后,于1921年春天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为区别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定此名。主要内容为:不再实行不要市场和越过市场的直接的物品交换,并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等。
[492] “同路人” 1921年前后苏联文艺评论界对以“谢拉皮翁兄弟”团体为代表的作家的称呼,意为同情无产阶级革命,可以与无产阶级同走一段路。
[493] “绥拉比翁的弟兄” 又译“谢拉皮翁兄弟”,以德国小说家霍夫曼的同名小说(内容描写谢拉皮翁兄弟六人,各自代表一种不同的个性)命名的文学团体。1921年成立于圣彼得堡,1924年解散。代表人物有伦支、左琴科等。
[494] 艺术之家 又称“艺术府”。十月革命后在列宁格勒成立的艺术府和文人府(文学家之家),是当时的文艺家聚会及朗诵的场所。
[495] 淑雪兼珂(M.M.Зощенко,1895—1958) 通译左琴科,苏联“同路人”作家。1921年开始文学活动,作品大都以小市民的生活琐事为题材。主要作品有短篇集《可敬的公民》等。
[496] 巴尔底山 俄语Партизан(游击队)的音译。
[497] Р.S.Kogan 戈庚(П.С.Когaн,1872—1932),鲁迅又译为“珂干”、“珂刚”,苏联文学史家。十月革命后任莫斯科大学教授。著有《西欧文学史概论》、《现代俄国文学史纲》等。《伟大的十年的文学》,是他写于1927年的文学论著,评述1917年至1927年间的苏联文学概况,有沈端先译本,题为《伟大的十年间文学》 1930年9月上海南强书局出版。
[498] 霍夫曼(1776—1822) 德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著有《金罐》、《跳蚤师傅》等。他的短篇小说集《谢拉皮翁兄弟》对颓废派文学影响颇大。
[499] 伊凡诺夫(B.B.Иванов,1895—1963) 苏联作家。当过工人,1915年发表小说,得到高尔基的赞赏,即专心从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铁甲列车》等。
[500] 毕力涅克(Б.А.Пильняк,1894—1937) 又译皮涅克,苏联“同路人”作家。十月革命后在政治上倾向革命,但其创作未摆脱无政府主义倾向。著有小说《精光的年头》等。
[501] 从“艺术的基调”至“胜利”这几句评语,原见于1928年8月日本平民社发行的《新兴文学》第五号所收冈泽秀虎的《关于三位作家》一文。
[502] 《大众文艺》 文艺月刊,郁达夫、夏莱蒂主编,1928年9月上海现代书局发行。后期为“左联”机关刊物之一,1930年6月被国民党政府查禁,共出十二期。
[503] 安特来夫的《老屋》 应为梭罗古勃的《老屋》,有陈炜谟译本,1936年3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梭罗古勃(Ф.К.Сологyб,1863—1927),俄国作家。著有小说《小鬼》、《老屋》等。
[504] 法兑耶夫(A.A.Фадеев,1901—1956) 通译法捷耶夫,苏联作家。《溃灭》,即《毁灭》,长篇小说,有鲁迅译本,1931年以“三闲书屋”名义出版。
[505] 黑田乙吉(1888—1971) 日本《大阪每日新闻》记者,曾留学苏联。著有《苏维埃塑像》、《北冰洋的探险》等。下面的引文出自他所写的《二作家之印象》一文,亦收入《新兴文学》第五号。
[506] “赫尔岑之家” 俄国文学家赫尔岑(А.И.Герцен,1812—1870)的旧宅,莫斯科文学者俱乐部曾设立于此。“全俄无产阶级作家协会”和“俄国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等文学团体也在此设事务所。十月革命初期,一些作家常在此集会朗诵自己未发表的作品。
[507] 《新兴文学》 作为《新兴文学全集》的附录而发行的一种小册子。《新兴文学全集》是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一种外国文学丛书,下中弥三郎编辑,从1928年3月至1931年1月,共出二十四卷。
[508] 《文艺战线》 应为《艺术战线》,日本尾濑敬止编译的苏联作家作品集,1926年6月1日实业之日本社出版部出版发行于东京。
[509] “Ochez-Mal'Yar” 俄语“Отец-Mаляр”的音译,即“父亲——油漆匠”。
[510] 井田孝平(1879—1936) 日本翻译工作者,曾任俄语教授。他所翻译的《十月》初版于1928年6月。南宋书院,日本东京的一家出版社。
[511] 达夫 即郁达夫(1896—1945) 浙江富阳人,作家。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1928年曾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著有短篇小说集《沉沦》、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游记散文集《屐痕处处》等。
[512] 曹靖华(1897—1987) 河南卢氏人,未名社成员,翻译家。早年曾在苏联留学和工作,归国后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东北大学等校任教。译有《铁流》、《城与年》等。
[513] 《罗曼杂志》 俄语作《Роман-Газета》,即《小说报》。1927年创刊,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发行。
[514] 普罗列泰利亚 即无产阶级,英文Proletariat的音译,源出拉丁文Proletarius。
[515] 侨俄 指在华的俄国侨民,多系十月革命后流亡的“白俄”。
[516] 本篇连同《十月》第一、二两节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9年1月20日《大众文艺》月刊第一卷第五期。单行本未收。
[517] 稗史 语出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后来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小说、笔记之类为稗官野史,或略作稗史。
[518] 《毁灭》 以苏联国内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于1925年至1926年。鲁迅的译本于1931年译毕,有两种版本:1931年9月上海大江书铺版和同年10月上海三闲书屋版。在印行单行本之前,其第一部及第二部曾以《溃灭》为题,分别发表于《萌芽》月刊第一期至第五期及《新地》月刊第一本。
法捷耶夫,参看本卷第358页注〔19〕。他曾长期担任苏联作家协会的领导工作。除《毁灭》外,尚著有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最后一个乌兑格人》,文学论文集《三十年间》等。从1928年至1951年,他曾对《毁灭》进行多次修改。
[519] 本篇最初印入1931年10月上海三闲书屋出版的《毁灭》单行本,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520] 科尔却克(A.B.Колчак,1873—1920) 通译高尔察克,苏联国内战争时期原沙俄军队高级将领之一。十月革命后发动武装叛乱,所部为红军击溃后被捕处死。
[521] 弗理契(В.M.Фриче,1870—1927) 苏联文艺评论家、文学史家。著作有《艺术社会学》、《二十世纪欧洲文学》等。他在代序中说:“作者从众人中将这些‘英雄’挑选出来,是具有特别的爱护(这种爱护甚至于在少年美谛克的略述中都感觉得到……)”。
[522] 泰茄 俄语Тайга的音译,泛指欧亚大陆的森林。在苏俄文学作品中特指东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毁灭》第一部第一章描写莱奋生部队所在的山谷时说:“老枞树上生着苔藓,从这里俨然俯视着小村落。灰色的多雾的早晨,便听到泰茄的鹿,怎样地和汽笛竞叫。”
[523] 无产者作家联盟的裁决团体 即无产阶级作家协会评议委员会。1926年至1932年,法捷耶夫是它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524] 《乌兑格之最后》 即《最后一个乌兑格人》,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未写完。这里说“已经完成”,当指1929年在《十月》杂志上刊载的第一部分。
[525] Razgrom 俄语Разгром的音译。
[526] R.D.Charques 拉·德·加尔格,《毁灭》的英译者。Verlag für Literatur und Politik,德语:文学与政治出版社。
[527] 亦还君 未详。他的译文原题《A·法兑耶夫底自传》,载于1930年1月《萌芽》第一卷第一期。
[528] 藏原惟人的一篇 指载于《毁灭》译本卷首的《关于〈毁灭〉》。《前卫》,日本前卫艺术家同盟发行的文艺月刊,1928年1月创刊于东京,同年4月终刊。洛扬,冯雪峰的笔名。他的译文原题《法兑耶夫底小说〈溃灭〉》,载于1930年2月《萌芽》第一卷第二期。
[529] 弗里契的这篇序文原题《代序——关于“新人”的故事》。
[530] 拉迪诺夫(Л.Радинов,1887—1967) 通译拉季诺夫,苏联美术家、诗人。威绥斯拉夫崔夫(Н.Вышеславчев),苏联美术家。
[531] 绣像 旧时通俗小说书中人物的白描画像。
[532] 本篇连同《溃灭》第二部第一至第三章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30年4月1日《萌芽》月刊第一卷第四期。单行本未收。
[533] 指藏原惟人的《法兑耶夫的小说〈溃灭〉》(洛扬译),参看本卷第370页注〔11〕及相关正文。
[534] 乌托邦 拉丁文Utopia的音译,源出希腊文,意为“无处”。英国汤姆士·莫尔(T.More,1478—1535)在1516年所作的小说《乌托邦》中,描述了一种称作“乌托邦”的社会组织,寄托着作者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由此“乌托邦”就成了“空想”的同义语。
[535] 《老而不死论》 1928年5月15日鲁迅在上海江湾复旦实验中学的讲演。讲稿佚。
[536] 一个青年革命文学家 指陈紫茵,他在1928年5月30日上海《申报》本埠增刊副刊《艺术界》上发表《鲁迅与创造社》一文,将所记鲁迅此次演讲内容摘入文中,并在前面的冒头中加以嘲笑。
[537] 冒头 原为古代“说话”的术语,又称“引首”。这里指文章开头带有“引言”性质的文字。
[538] 《竖琴》 鲁迅编译的苏联“同路人”作家短篇小说集,1933年1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为《良友文学丛书》之一。内收札弥亚丁的《洞窟》、淑雪兼柯的《老耗子》、伦支的《在沙漠上》、斐定的《果树园》、雅各武莱夫的《穷苦的人们》、理定的《竖琴》、左祝黎的《亚克与人性》、拉甫列涅夫的《星花》、英培尔的《拉拉的利益》、凯泰耶夫的《物事》等十篇(其中《老耗子》和《物事》系柔石译,《星花》系曹靖华译)。
[539] 本篇最初印入《竖琴》单行本,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540] 札弥亚丁(Е.И.Замиятин,1884—1937) 苏联“同路人”作家,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的赞助者。十月革命前即写小说,后死于巴黎。著有长篇小说《我们》、《给成年的孩子们的寓言》等。
[541] “艺术府”“文人府” 即“艺术之家”、“文学家之家”。参看本卷第357页注〔9〕。
[542] 米川正夫(1891—1962) 日本翻译家、俄国文学研究者。著有《俄国文学思潮》、《苏联旅行记》,译有《托尔斯泰全集》、《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等。《劳农露西亚小说集》,即《工农俄罗斯小说集》,1925年2月东京金星堂发行。本段中概述《洞窟》内容的一段文字以及下文所引评介伦支、斐定的文字,均出于该书卷末所附《解说》。
[543] 《艺术战线》 尾濑敬止的译文集,1926年6月实业之日本社出版部出版发行。
[544] 回籍 据原文,应作复员。
[545] 这段文字引自《艺术战线》所收《淑雪兼柯自传》。《彼得堡年报》,未详。
[546] 柔石(1902—1931) 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左翼作家。曾任《语丝》编辑,并与鲁迅等创办朝花社。著有中篇小说《二月》、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等,并致力于翻译介绍外国文艺。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于上海龙华。
[547] 《俄国短篇小说杰作集》 英译本由S.格拉汉编选,1929年E.本痕出版社印行。
[548] 《朝花旬刊》 上海朝花社发行的文艺刊物,着重介绍东欧、北欧及弱小民族的作品。由鲁迅、柔石主编,1929年6月创刊,同年9月停刊。
[549] 伦支(Л.Н.Лунц,1901—1924) 苏联“同路人”作家,“谢拉皮翁兄弟”中重要人物之一。他崇拜西欧文艺,自称为“不可调和的西欧派”。
[550] 仲马 指大仲马(A.Dumas,1802—1870),法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二十年后》及《基度山伯爵》等。
[551] 司谛芬生(R.L.Stevenson,1850—1894) 通译斯蒂文生,英国作家。十九世纪末新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著有小说《金银岛》、《化身博士》等。
[552] 西班牙的骑士故事 在西欧中世纪骑士制度影响下,曾出现大批描写骑士的冒险生活和武功的作品,流行于法国和西班牙。塞万提斯(西班牙小说家)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即借用骑士小说的形式,讽刺了骑士制度和骑士文学。
[553] 法兰西的乐剧 一种通俗的歌剧(Mélodrame),内容比较轻松,起源于法国,十八世纪后期及十九世纪流行于英、美各国。
[554] 《旧约》 即《旧约全书》,基督教《圣经》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称《新约全书》)。《出埃及记》是《旧约》的第二卷,计四十章。叙述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离埃及,来到西奈,摆脱奴隶生活,成为上帝特选子民的故事。
[555] 指1921年3月(俄历2月)俄共〔布〕通过和执行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关于实行党的统一和团结的决议,以及党在军队里和政府机关里进行一系列整顿工作的时期。
[556] 《民数记》 《旧约》的第四卷,计三十六章。内容上承《出埃及记》,叙述以色列人在西奈经不起考验,抱怨上帝,反抗摩西,被罚流落三十八年的故事。
[557] 斐定(К.А.Федин,1892—1977) 通译费定,苏联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城与年》、《初欢》、《不平凡的夏天》等。
[558] 环亚林 英语Violin的音译,即小提琴。
[559] 世界大战 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至1918年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世界规模的战争。参战的一方是德国、奥匈帝国等,称为同盟国;另一方是英、法、俄、美等,称为协约国。最后同盟国失败。
[560] 《Anna Timovna》 《安娜·季莫菲耶芙娜》(《Анна Тимофьевна》),费定的早期作品,发表于1923年。
[561] 《都市与年》 又译《城与年》,费定于192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有曹靖华中译本,1947年9月上海骆驼书店出版。
[562] 《烟袋》 曹靖华翻译的苏联短篇小说集,收七位作者的小说十一篇,以其中爱伦堡的《烟袋》为书名;1928年12月北京未名社出版,为《未名丛刊》之一。这里说曹靖华也译有《果树园》“收在《烟袋》中”,有误。1933年8月1日鲁迅致吕蓬尊信中说:“靖华所译的那一篇,名《花园》,我只记得见过印本,故写为在《烟袋》中,现既没有,那大概是在《未名》里罢”。但《未名》半月刊中亦无此篇。
[563] 从“一八八六年”起至此,这段文字出于尾濑敬止译本《艺术战线》所收雅各武莱夫《自传》。
[564] 八住利雄(1903—?) 日本电影剧本作家、翻译工作者。著有电影剧本《战舰大和号》、《日本海大海战》等。
[565] 这段介绍理定生平的文字,出于《艺术战线》所收理定《自传》。
[566] 村田春海的《往日故事》日译本,收入1928年8月平凡社出版发行的《新兴文学全集》第二十四卷(《露西亚篇Ⅲ》)。
[567] 左祝黎(Е.Д.Зозуля,1891—1941) 苏联作家。早年因参加革命运动多次被捕入狱,后在卫国战争中牺牲。著有长篇小说《人的工厂》、《时代的留声机》等。下面介绍左祝黎生平的文字,出自《新俄新小说家三十人集》上卷(《大旋风》)的附录《关于作者的笔记》。
[568] 《新俄新小说家三十人集》 德译本于1929年由柏林马力克出版。日译本于同年12月由黎明社出版,木村利美、的场透编译。
[569] 《青年界》 综合性杂志,1931年3月10日创刊,赵景深、李小峰合编,上海北新书局发行。1937年7月出至第十二卷第一期停刊。该刊第一卷第二期(1931年4月10日)载有云生所译左祝黎小说《关于亚克和人道的故事》。
[570] 拉甫列涅夫(Б.А.Лавренёв,1891—1959) 苏联作家。十月革命后曾参加红军。后文的《四十一》(《第四十一》)是他作于1924年的中篇小说,曹靖华译,1929年6月北平未名社出版,1936年印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的《苏联作家七人集》。
[571] 英培尔(B.M.Инбер,1890—1972) 苏联女诗人。主要作品有长诗《普尔科夫子午线》和散文集《将近三年(列宁格勒日记)》。
[572] 吉柏龄(J.R.Kipling,1865—1936) 通译吉卜林,英国作家。他生于印度,作品多描写英国殖民者的日常生活,著有长篇小说《吉姆》、儿童故事《林莽之书》等。缪塞(A.de Musset,1810—1857),法国作家。著有自传性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等。
[573] 斯丹达尔(Stendhal,1783—1842) 通译司汤达,法国作家。原名贝尔(M.H.Beyle)。著有长篇小说《红与黑》、《吕西安·娄凡》,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等。法兰斯,通译法朗士。哈德(F.B.Harte,1836—1902),美国作家。作品多描写淘金工人的艰苦生活,如《咆哮营的幸运儿》等。
[574] 《太阳之下》 即《阳光照耀的地方》,英培尔根据1918年至1922年间在敖德萨的生活写成的中篇。这段介绍英培尔的文字亦出于《新俄新小说家三十人集》上卷(《大旋风》)附录。
[575] 凯泰耶夫(В.П.Катаев) 通译卡达耶夫,苏联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时间呀,前进!》、《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等。
[576] 绥甫林娜(Л.Н.Сейфуллина,1889—1954) 通译谢芙琳娜,苏联女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维里尼亚》等。
[577] 爱伦堡(И.Г.Эренбург,1891—1967) 苏联作家。曾长期侨居国外,著有长篇小说《暴风雨》、《巴黎的陷落》,以及回忆录《人·岁月·生活》等。巴培尔(И.Э.Бабель,1894—1941),苏联作家。著有《骑兵队》、《敖德萨的故事》等。
[578] 惠垒赛耶夫(B.B.Bepecаeв,1867—1945) 通译魏烈萨耶夫,苏联作家。著有小说《无路可走》、《绝路》等以及研究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普理希文(M.M.Пришвин,1873—1954),苏联作家。曾任农艺师。著有小说《贝林捷亚的水泉》、《太阳的宝库》,自传体长篇小说《卡歇耶夫山脉》等。托尔斯泰(А.Н.Толстой,1883—1945),苏联作家。1939年起为苏联科学院院士。著有长篇小说《苦难的历程》三部曲、长篇历史小说《彼得大帝》和历史剧《伊凡雷帝》等。
[579] 本篇连同《在沙漠上》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9年1月1日《北新》半月刊第三卷第一期,后略加改动,插入《竖琴》单行本的《后记》。
[580] 当为1928年。
[581] 本篇连同《竖琴》篇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9年1月10日《小说月报》第二十卷第一号。后来作者将本篇前三段稍加修改,收入《竖琴》单行本《后记》。
[582] B.Pilyniak 即毕力涅克。曾于1926年夏来中国,在北京、上海等地作短期游历。
[583] “普罗塔列亚特苦理替开尔” 俄语Пролетариат-Культуртрегер的音译,意为无产阶级文化提倡者。
[584] 本篇连同《洞窟》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31年1月10日《东方杂志》第二十八卷第一号,译者署名隋洛文。单行本未收。
[585] 萨弥亚丁 即札弥亚丁。参看本卷第384页注〔3〕。
[586] 《一天的工作》 鲁迅在1932年至1933年间编集的苏联短篇小说集,1933年3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列为《良友文学丛书》之一。内收毕力涅克的《苦蓬》、绥甫林娜的《肥料》、略悉珂的《铁的静寂》、聂维洛夫的《我要活》、玛拉式庚的《工人》、绥拉菲摩维支的《一天的工作》和《岔道夫》、孚尔玛诺夫的《革命的英雄们》、唆罗诃夫的《父亲》、班菲洛夫和伊连珂夫合写的《枯煤,人们和耐火砖》等作品十篇。其中绥拉菲摩维支的两篇为文尹(杨之华)译。《苦蓬》、《肥料》和《我要活》三篇在收入单行本前,曾分别发表于《东方杂志》半月刊、《北斗》月刊和《文学月报》。
[587] 本篇最初印入《一天的工作》单行本,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588] 无产者教化团 即“无产阶级文化协会”,苏联早期文化组织。其前身是1917年9月建立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彼得格勒市“文化工作中心”和随后成立的“无产阶级文化教育组织”,同年11月下旬始称“无产阶级文化协会”(Пролеткульт),其代表人物为波格丹诺夫等。十月革命后,全国各大城市都设有分部,并出版定期刊物《无产者文化》、《汽笛》等。列宁曾严厉批评他们否定文化遗产、否定党的领导,以及提倡用“实验室方式”建立“纯无产阶级文化”的主张。这一组织于1920年开始衰落,1932年解散。
[589] 作家的大会 指1920年5月“全俄无产阶级作家协会”在莫斯科召开的作家大会,出席者有代表二十五个城市的作家一百五十人。
[590] 英古罗夫(С.Ингулов) 《在岗位上》派的文艺评论家。
[591] 阿灵比亚 即奥林匹斯,希腊北部的高山,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住所,古希腊人视为神山。
[592] 英古罗夫的这段话,出自他1923年发表于《在岗位上》杂志创刊号上的《论损失》一文,鲁迅转引自日本昇曙梦所译戈庚《无产阶级文学论》,1928年4月白杨社出版发行。
[593] 《青年卫军》 即《青年近卫军》,文学艺术和通俗科学杂志,俄共青年团中央的机关刊物。1922年创刊于莫斯科,与同年10月成立的文学团体“青年近卫军”社有密切关系,1941年停刊。1923年3月“青年近卫军”社与“十月”社、“工人之春”社一同参加“莫斯科无产阶级作家协会”。
[594] “十月团” 即“十月”社,苏联早期的文学团体。1922年12月成立,1924年创办月刊《十月》。核心人物有原属“锻冶场”社的马雷希金,“青年近卫军”社的培赛勉斯基,“工人之春”社的索柯洛夫和未参加团体的里别进斯基等。
[595] 烈烈威支的这段话,见于日本山内封介所译戈庚《伟大的十年的文学》,1930年12月白杨社出版发行。“柏拉图一流的欢喜”,指幻想或理想的快乐。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著有《理想国》、《飨宴篇》等。
[596] 里培进斯基(Ю.Н.Либединский,1898—1959) 通译里别进斯基,苏联作家。《一周间》,描写内战时期斗争的小说,有蒋光慈译本,1930年1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597] 绥拉菲摩维支(А.С.Серафимович,1863—1949) 苏联作家。早期作品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1905年革命后,转而以工人革命斗争为主题。《铁流》,描写红军游击队与敌人斗争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24年。有曹靖华译本,1931年11月上海三闲书屋出版,鲁迅写有《编校后记》,现收入《集外集拾遗》。
[598] 革拉特珂夫(Ф.В.Гладков,1883—1958) 苏联作家。早年参加革命,曾被沙皇政府逮捕及流放,十月革命后参加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士敏土》(现译《水泥》),描写国内战争结束后工人阶级为恢复生产而斗争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925年。有董绍明、蔡詠裳合译本,1932年7月上海新生命书局出版。
[599] 《哈蒲》 伊凡诺夫发表于1925年的小说,描写在西伯利亚猎狐的故事。
[600] 苏联作家的联盟 指“苏维埃作家联合会联盟”,简称“苏维埃作家联盟”,1925年6月俄共中央通过文艺政策决议后宣布成立,但至1927年1月方召开成立大会。次年在莫斯科又成立了“全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协会联盟”(伏阿普ВОАПП),《青年近卫军》、《十月》皆为其机关刊物。1932年联共〔布〕中央作出《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的决议》后解散,成立“苏联作家协会”。
[601] 这里所说“首先的两篇”,指《苦蓬》和《肥料》;“后八篇中的两篇”,指《一天的工作》和《岔道夫》。
[602] 本篇最初印入《一天的工作》单行本,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603] 《苦蓬》 鲁迅的译文初载于《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七卷第三号(1930年2月10日)。《海外文学新选》,一种介绍外国文学的丛书,共三十九卷,日本东京新潮社1924年3月至1926年出版。
[604] 戈庚对毕力涅克小说的这一评价,出自所著《苏俄文学展望》一书,有黑田辰男的日文译本,1930年5月丛文阁出版发行,鲁迅于同年5月30日购得此书。
[605] 以上介绍绥甫林娜生平的文字,主要根据尾濑敬止所译《艺术战线》中的《莉蒂亚·绥甫林娜自传》。
[606] 穆木天(1900—1971) 吉林伊通人,诗人、翻译家。“左联”成员。他翻译的《维里尼亚》,1931年6月上海现代书局出版。书上未署作者名。
[607] 《肥料》 鲁迅的译文初载于《北斗》月刊创刊号和第一卷第二期(1931年9月、10月),署名“隋洛文”。《新兴文学全集》第二十三卷,1929年3月日本平凡社出版发行,副题为《露西亚Ⅱ》。
[608] M君 当指增田涉(1903—1977)。“增田”的拉丁字母拼音是Masuda,他是岛根县八束郡惠昙村人,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家。1931年在上海时曾常去鲁迅家商谈《中国小说史略》翻译的事。著有《鲁迅的印象》、《中国文学史研究》等。
[609] 略悉珂(Н.Н.Ляшко,1884—1953) 通译里亚希柯,苏联作家,“锻冶场”的领导人之一。著有《熔铁炉》(即文中所说的《熔炉》)等小说。
[610] 《劳农露西亚短篇集》 全名《公社战士的道路——劳农露西亚短篇集》(世界社会主义文学丛书第二篇),藏原惟人编,1928年2月日本南宋书院出版发行。
[611] 聂维洛夫(А.С.Неверов,1886—1923) 苏联作家,曾参加“锻冶场”社。后文的《丰饶的城塔什干》(一译《塔什干——粮食之城》)是他的主要作品,中译本题为《丰饶的城》,1930年4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以下介绍聂维洛夫生平的文字,出自《新俄新小说家三十人集》上卷(《大旋风》)附录。
[612] 内战时候 指1918年至1920年间苏联人民为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的进攻和国内敌对势力的暴乱,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斗争的历史阶段。
[613] 《我要活》 鲁迅的译文初载于《文学月报》第一卷第三期(1932年10月)。爱因斯坦因,德国的翻译工作者,曾将苏联班台莱耶夫的童话《表》译成德文。《人生的面目》,1925年维也纳文学与政治出版社出版。
[614] 玛拉式庚(С.И.Mалашкин) 一译马拉什金,苏联作家。以写诗开始创作,1926年发表小说《月亮从右边出来》(一名《异乎寻常的恋爱》,日译名《右侧之月》,1928年东京世界社出版)。该书曾引起激烈的争论。此外还写有小说《少女们》、《一个生活的纪事》等。
[615] 《使徒行传》 《新约全书》的第五卷,计二十八章,记述初期传教者所行“奇迹”和所传教理。
[616] 果戈理 参看本卷第453页注〔1〕。普式庚(А.С.Пушкин,1799—1837),通译普希金,俄国诗人。作品多抨击农奴制度,谴责贵族上流社会,歌颂自由与进步。著有长诗《欧根·奥涅金》、小说《上尉的女儿》等。莱尔孟多夫(M.Ю.Лермонтов,1814—1841),通译莱蒙托夫,俄国诗人。作品充满对自由的渴望及对沙皇政府黑暗统治的反抗精神。著有长诗《童僧》、《恶魔》和小说《当代英雄》等。
[617] 《右侧之月》 太田信夫的这个译本收《右侧之月》、《冲动》、《病人》、《工人》、《文盲》五个短篇。
[618] 乔具亚 即格鲁吉亚。
[619] 绥拉菲摩维支的俄文姓名是: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афимович Попов,即亚历山大·绥拉菲摩维支·波波夫。
[620] 文尹 瞿秋白夫人杨之华的笔名。
[621] 李完用(1868—1926) 朝鲜李氏王朝末期的亲日派首领。
[622] 吉百林 即吉卜林,参看本卷第387页注〔35〕。
[623] 《亚佐夫海边报》 即《亚速海沿岸边疆报》,1891年至1919年在罗斯托夫出版。
[624] “文明戏” 中国早期话剧(新剧)的别称,其中的一派演出时不用剧本而取幕表制,正戏之前往往有“言论正生”演说时事。
[625] 《旷野里的城市》 一译《荒漠中的城》,长篇小说,绥拉菲摩维支作于1909年。
[626] 范易嘉 瞿秋白的笔名。
[627] 孚尔玛诺夫(Д.А.Фурманов,1891—1926) 通译富曼诺夫,苏联作家。内战期间曾任师政治委员。著有《红色陆战队》、《恰巴耶夫》(旧译《夏伯阳》)、《叛乱》等。
[628] 司各德(W.Scott,1771—1832) 英国作家。他广泛采用历史题材进行创作,对欧洲历史小说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作品有《艾凡赫》、《十字军英雄记》等。
[629] 莱德 指英国通俗小说家玛因·里德(Mayne Reid,1818—1883)。倍恩,当指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J.Verne,1828—1905)。陀尔,指英国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A.Conan Doyle,1859—1930)。二十世纪初期,他们的作品在俄国青年中都流传很广。
[630] 吉纳史马 通译基涅什玛。富曼诺夫于1909年入基涅什玛实科中学,后因抗议教师的蛮横无理被勒令停学。
[631] 社会革命党的极左派 俄国的社会革命党成立于1902年,1917年夏分裂,同年12月组成“左”派独立政党。“最大限度派”,俄国的最高(限度)纲领主义派,是一些脱离社会革命党的分子所组成的半无政府主义的恐怖政治集团。1904年成立,十月革命后反对苏维埃政权,1920年自行解散。
[632] 孚龙兹(M.В.Фрунзе,1885—1925) 通译伏龙芝,苏联建国初期的政治活动家,红军统帅。曾任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陆海军人民委员。
[633] 查葩耶夫(В.И.Чапаев,1887—1919) 通译恰巴耶夫(旧译夏伯阳),苏联内战时期的红军指挥员,在作战中牺牲。长篇小说《恰巴耶夫》(富曼诺夫著)就是据他的事迹写成的。
[634] 古班 通译库班,指库班河地区。
[635] 红旗勋章 1918年由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及1924年由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制定的一种军功勋章。
[636] 《叛乱》 鲁迅在《〈铁流〉编校后记》中说及的《现代文艺丛书》编印计划,原曾列有此书,注明成文英(即冯雪峰)译,后来或未译成。改题《克服》的中译本系瞿然(高明)译,1930年11月上海心弦书社出版。
[637] 德文:“D.富曼诺夫:《红色的英雄们》,A.斐檀斯译,1928年柏林青年国际出版社出版。”
[638] 《赤色陆战队》 鲁迅译为《革命的英雄们》,系据德译《红色的英雄们》重译。富曼诺夫的原作题为《红色陆战队》。
[639] “rote Dessert” 俄语Рота Десант的音译,意为“陆战连”,并非诨号。按德语rot指红色;德语和法语的dessert均指(有别于主食的)饭后甜点,在俄语中转义为(有别于主力部队的)“陆战队”。
[640] 唆罗诃夫(M.А.Шолохов,1905—1984) 通译萧洛霍夫,苏联作家。著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等。
[641] 顿州 指顿河地区。
[642] 哥萨克 原为突厥语,意思是“自由人”。十五、十六世纪时,俄罗斯一部分农奴和城市贫民因不堪封建压迫,流亡至南部草原和顿河流域,自称哥萨克,沙皇时代多从军。
[643] 贺非 即赵广湘(1908—1934),河北武清人,翻译工作者。他译的《静静的顿河》第一卷,于1931年10月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鲁迅曾为之校订、译“作者小传”并写“后记”(“后记”现收入《集外集拾遗》)。以上介绍萧洛霍夫生平的文字,出自《新俄新小说家三十人集》上卷(《大旋风》)附录。
[644] 《新俄新作家三十人集》 即《新俄新小说家三十人集》。
[645] 班菲洛夫(Ф.И.Панфёров,1896—1960) 通译潘菲洛夫,苏联作家。著有《磨刀石农庄》、《亲娘般的伏尔加河》等。所著《勃鲁斯基》即《磨刀石农庄》。勃鲁斯基为俄语Бруский的音译,意为磨刀石的。林淡秋曾译该书第一部,名《布罗斯基》,1932年上海正午书局出版。
[646] 伊连珂夫(В.Г.Ильинков) 一译伊利英科夫,苏联作家。著有《主动轴》、《太阳的城市》等。《世界革命的文学》,莫斯科发行的期刊(德语版)。
[647] 全俄无产作家同盟 应为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Российская ассоциация пролетарских писателей),1925年1月在第一次全苏无产阶级作家大会上正式成立,至1932年解散。“拉普”是其俄文名称缩写РАПП的音译。
[648] 库兹巴斯 库兹涅茨克煤矿区的简称,在西伯利亚西部托姆河流域。巴库,阿塞拜疆首都,位于里海西岸。斯太林格拉特,即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现又改称伏尔加格勒。
[649] 《冲击队》 《突击队》的日译本,1931年11月丛文阁出版发行,其中所收七篇报告文学作品是:《为了矿区的斗争》,《焦炭,人们和耐火砖》,《突击队员的面影》,《工厂的一日》,《第二十号列宁勋章》,《红色普济洛夫工厂滑车部》,《决定的日子》。
[650] 枯煤 指焦炭。
[651] 《文学月报》 “左联”机关刊物之一,1932年6月创刊。初由姚蓬子编辑,第一卷第三期(1932年9月)起由周起应编辑。上海光华书局出版,1932年12月被国民党政府查禁。
[652] 周起应(1908—1989) 即周扬,湖南益阳人,文艺理论家,“左联”领导人之一。他译的这篇小说题作《焦炭,人们和火砖》,载《文学月报》第一卷第二号(1932年7月10日)。后文的稷林是小说中的砖石工人。
[653] 本篇连同《苦蓬》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30年2月10日《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七卷第三号。单行本未收。
[654] 这里的引文和下一段中对于《苦蓬》内容、风格的评价,均出自平冈雅英为《他们的生活的一年》所写的《译者序》。
[655] Erotic 英语:色情的。
[656] 新潮社 1904年日本佐藤义亮创办。曾大量翻译介绍西洋文学,发行《新潮》杂志和出版《新潮文学全集》及《新潮文库》等丛书。
[657] 本篇连同《肥料》译文的后半部分,最初发表于1931年10月《北斗》月刊第一卷第二号。译者署名隋洛文。后插入《一天的工作》单行本的《后记》之中,字句多有改动。
[658] M君 即日本友人增田涉。参见本卷第415页注〔7〕。
[659] “教友” 即教友派或公谊会,基督教的一派。十七世纪中叶英国人福克斯(G.Fox,1624—1691)所创立。他们宣扬和平主义,反对一切战争和暴力。在俄国曾受沙皇压制,十月革命后成为革命的反对者。
[660] 西湖之避暑吟诗堂 这一杜撰的地址,是对当时宣称鲁迅已“逃离”上海的谣言的调侃。自1928年7月上旬偕许广平往游四日之后,鲁迅从未到过杭州。
[661] 《山民牧唱》 短篇小说集,巴罗哈作。鲁迅译本在他生前未曾单行,1938年收入《鲁迅全集》第十八卷。所收作品连《序文》共七篇,除《放浪者伊利沙辟台》最初印入《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之二《在沙漠上及其他》(1929年9月上海朝花社出版)外,其它各篇都曾分别在《奔流》、《译文》、《文学》、《新小说》等月刊发表。鲁迅所据为笠井镇夫日译本,1924年8月15日东京新潮社出版发行(其中《钟的显灵》一篇未译)。
巴罗哈(1872—1956),西班牙作家。一生写有小说一百余部和论文集十余本。他的作品反映了巴斯克族人民的生活,但有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的倾向。主要作品有描写二十世纪初西班牙下层人民生活的长篇小说《为生活而奋斗》,以及反映西班牙渔民的贫困和不幸的长篇小说《香蒂·安地亚的不安》等。
[662] 本篇最初连同《〈山民牧唱〉序》的译文,发表于1934年10月《译文》月刊第一卷第二期,署张禄如译。1938年《山民牧唱》编入《鲁迅全集》第十八卷时,本篇未收。
[663] 笠井镇夫(1895—?) 日本的西班牙文学研究者,曾留学西班牙,后任东京外国语学校教授。著有《西班牙语入门》等。
[664] Doctor 西班牙语:博士;医生。这里当指医生。
[665] 伊本纳兹(V.Blasco-Ibáñez,1867—1928) 通译伊巴涅思,西班牙作家、共和党领导人。因参加反对王权的政治活动,曾两次被捕,后流亡国外。主要作品有小说《农舍》、《启示录的四骑士》等。
[666] 跋司珂族 通译巴斯克族,最初散居于西班牙与法国毗连的比利牛斯山脉两侧。公元九世纪到十六世纪曾建立王国,十六世纪时沦为法国属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归属西班牙。
[667] 本篇连同《放浪者伊利沙辟台》及《跋司珂族的人们》两篇译文,最初印入1929年9月朝花社出版的《在沙漠上及其他》一书。1938年《山民牧唱》编入《鲁迅全集》时未收。
[668] 圣舍跋斯丁市 今译圣塞巴斯蒂安市。
[669] 《一个活跃家的记录》 巴罗哈二十二部历史小说的总题。
[670] 比莱纳山脉 通译比利牛斯山脉。
[671] 永田宽定(1885—1973) 日本的西班牙文学研究者,曾任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著有《西班牙文学史》并译有《堂·吉诃德》等。
[672] 《阴郁的生活》 巴罗哈的短篇小说集,出版于1900年。
[673] 本篇连同《会友》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34年11月《译文》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署张禄如译。1938年《山民牧唱》编入《鲁迅全集》时未收。会友,指秘密结社的成员。
[674] 《文学》 月刊,1933年7月在上海创刊,署文学社编辑。自第二卷起署郑振铎、傅东华主编,第七卷起由王统照接编,至1937年11月停刊。翻译专号,指第二卷第三号(1934年3月)。
[675] 《山中笛韵》 《山民牧唱》篇初发表时的题名,载《文学》月刊第二卷第三号“翻译专号”,署张禄如译。
[676] 本篇连同《少年别》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35年2月《译文》月刊第一卷第六期,署张禄如译。1938年《山民牧唱》编入《鲁迅全集》时未收。
[677] 波希米亚 原是日耳曼语对捷克地区的称呼,狭义上专指捷克西部地区。这里的波希米亚者流,指流浪者、放浪者。
[678] 本篇连同《促狭鬼莱哥羌台奇》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35年4月《新小说》月刊第一卷第三期。1938年《山民牧唱》编入《鲁迅全集》时未收。
[679] 中日战争 指“甲午战争”,即1894年(甲午)发生的日本帝国主义为夺占朝鲜和侵略中国而发动的战争。
[680] 刘永福(1837—1917) 广西上思人,清末将领。甲午之战时据守台湾,抗击日本。清末署名藜床旧主所撰《刘大将军平倭百战百胜图说》一书中,有《用夜壶阵舰烬灰飞》图目。
[681] 促狭 江浙方言,刁钻刻薄的意思。
[682] 《表》 以流浪儿教育为题材的小说,班台莱耶夫作于1928年,鲁迅译于1935年1月1日至12日;同年7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
班台莱耶夫(Л.Пантелеев),苏联儿童文学作家。原名阿列克赛·伊凡诺维奇·叶列缅夫,少年时为流浪儿,1921年进入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命名的流浪儿学校,192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什基德共和国》(与别雷赫合著)、《表》、《文件》、《我们的玛莎》,以及高尔基、马尔夏克等的回忆录。
[683] 本篇连同《表》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35年3月《译文》月刊第二卷第一期。
[684] “Schkid” “什基德”,俄语“Школа имени Достоевского Для Трудновоспитуемых”的简称(Шкид),意思是“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命名的流浪儿学校”。
[685] 毕理克(Г.И.Белых,1907—1929) 通译别雷赫,苏联电影导演及作家。他与班台莱耶夫合著的中篇小说《什基德共和国》(即《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命名的流浪儿学校》),描写流浪儿在苏维埃政权下成长的故事。
[686] 槙本楠郎(1898—1956) 本名楠男,日本儿童文学作家。曾任日本童话作家协会常任理事,著有《新儿童文学理论》、童谣集《赤旗》、童话《小猫的裁判》等。他的译本《金时计》于1934年11月25日由日本乐浪书院出版。
[687] 藤森成吉(1892—1978) 日本作家。东京大学德文系毕业,著有小说《青年时的烦恼》、《在研究室》、《悲哀的爱情》等。
[688] 《文学评论》 日本文艺杂志,月刊,1934年3月创刊,1936年8月停刊,共出三十期。
[689] 叶绍钧(1894—1988) 字圣陶,江苏吴县(今属苏州)人,作家,文学研究会成员。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等。《稻草人》,童话集,作于1921年至1922年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690] 司马温公敲水缸 司马温公,即北宋司马光(1019—1086),宋代大臣、史学家,死后追封温国公。敲水缸事载《宋史·司马光列传》:“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691] 岳武穆王脊梁上刺字 岳武穆王,即岳飞(1103—1142),南宋抗金大将,死后谥武穆。《宋史·岳飞列传》载:“(秦)桧遣使捕飞父子证张宪事(按指‘诬告张宪谋还飞兵’),使者至,飞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民间盛传的“岳母刺字”故事,见于《说岳全传》第二十二回。
[692] “仙人下棋” 见《述异记》(相传为南朝梁任昉著)上卷:“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
[693]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语出明初叶盛《水东日记》卷十:“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694] 《龙文鞭影》 旧时的儿童读物,明代萧良友编著,原题《蒙养故事》,后经杨臣诤增订,改题今名。全书用四言韵语写成,每句一故事,两句自成一联,按通行的诗韵次序排列。
[695] 据作者1935年9月8日写的《给〈译文〉编者订正的信》(现编入《集外集拾遗补编》),这个被译为“头儿”的字,源出犹太语,应译为“偷儿”或“贼骨头”。
[696] 孚克 即勃鲁诺·孚克,德国插画家。
[697] 《俄罗斯的童话》 高尔基著,发表于1912年,1918年出版单行本。鲁迅于1934年9月至1935年4月间译出。前九篇曾陆续发表于《译文》月刊第一卷第二至第四期及第二卷第二期(1934年10月至12月及1935年4月)。后七篇则因“得检查老爷批云意识欠正确”,未能继续刊登。后来与已发表过的九篇同印入单行本,于1935年8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列为《文化生活丛刊》之一。
高尔基(М.Горький,1868—1936),原名彼什科夫(А.M.Пешков),苏联无产阶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捷耶夫》、《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698] 本篇最初印入《俄罗斯的童话》单行本。文中所说“第一回”的《后记》,初载于1934年10月《译文》月刊第一卷第二期;“第二回”的《后记》,初载于11月同刊第一卷第三期。
[699] 《译文》 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的月刊,由鲁迅、茅盾发起,上海生活书店发行,1934年9月创刊,至1935年9月一度停刊。1936年3月复刊,改由上海杂志公司发行,1937年6月停刊。它的最初三期由鲁迅主编,自第四期起由黄源编辑。
[700] 改造社 日本的一家出版社,发行综合性月刊《改造》杂志,1919年创刊,1955年出至第三十六卷第二期停刊。该社出版的《高尔基全集》,共二十五卷,高桥晚成译,1929年9月发行第一卷,第十四卷发行于1930年11月3日。
[701] 《坏孩子和别的奇闻》 契诃夫早期的短篇小说集,收《坏孩子》和《波斯勋章》等共八篇。鲁迅据德译本《波斯勋章及别的奇闻》于1934年、1935年间翻译,最初在《译文》月刊第一卷第四期、第六期及第二卷第二期(1934年12月、1935年2月及4月)发表七篇;但《波斯勋章》当时未能刊出,一年后始载于《大公报》副刊《文艺》。单行本于1936年由上海联华书局印行,列为《文艺连丛》之一(封面题《坏孩子和别的小说八篇》)。
契诃夫(А.П.Чехов,1860—1904),俄国作家,曾做过医生。1880年开始发表作品,作有大量短篇小说及剧本《海鸥》、《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702] 本篇最初连同《波斯勋章》的译文,发表于1936年4月8日上海《大公报》副刊《文艺》第一二四期。后印入《坏孩子和别的奇闻》单行本。
[703] 司基塔列慈(С.Г.Скиталеч,1868—1941) 俄国作家。他早期的短篇小说主要描写1905年革命前的俄国农村生活。10月革命时流亡国外,1930年回国。著有长篇小说《切尔诺夫家族》及有关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等作家的回忆录等。他的《契诃夫记念》发表于1904年《知识》(《Знане》)年刊第三期(1905年1月)。耿济之译成中文,刊载于《译文》第二卷第五期(1935年10月16日)。
[704] “契红德” 即安托沙·契红德(Антоша Чехонте),契诃夫的早期笔名之一。
[705] 《新时代》 俄国刊物,1868年创刊。沙皇统治时期为自由派所掌控,1917年2月革命后成为临时政府的宣传工具。十月革命时被彼得堡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查封。
[706] 玛修丁(В.Mасютин) 苏联铜版画和木刻画家,后离苏去德国。
[707] 勃洛克(А.А.Блок,1880—1921) 俄国诗人。《十二个》,反映十月革命的长诗,有胡中译本,为《未名丛刊》之一,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出版,鲁迅为它作的《后记》现收入《集外集拾遗》。
[708] 本篇最初印入《坏孩子和别的奇闻》单行本,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709] 莫泊桑(G.de Maupassant,1850—1893) 法国作家。著有短篇小说三百多篇及长篇小说《一生》、《俊友》等。
[710] 辛克莱(U.Sinclair,1878—1968) 美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屠场》、《石炭王》等,以及文艺论文《拜金艺术》等。
[711] Alexander Eliasberg 亚力山大·伊里亚斯堡,本书的德译者。
[712] 德语:《波斯勋章及别的奇闻》(世界出版社,柏林,1922年)。
[713] 升汞 一种杀菌的外用药,有剧毒。胃加答儿,指胃炎。
[714] “摩西教派” 摩西是犹太民族的领袖,相传犹太教的教义、法典多出于摩西,所以犹太教亦称摩西教派。
[715] 中村白叶(1890—1974) 原名中村长三郎,日本的俄国文学研究者及翻译者。译有《契诃夫全集》三十卷,1935年5月10日起由金星堂发行;又曾与米川正夫合译《托尔斯泰全集》的一部分。
[716] 须头 即须(鬚)儿,流苏,子。小说中说的是“缀有须头的扇子”。
[717] 中宣会图书杂志审委会 全称“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1934年6月6日在上海设立,次年5月被裁撤。关于它的活动,可参看《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
[718] “《新生》事件” 1935年5月4日,上海《新生》周刊第二卷第十五期发表易水(艾寒松)的《闲话皇帝》,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涉及日本天皇,当时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即以“侮辱天皇,妨害邦交”为由提出抗议。国民党政府屈从压力,并趁机压制进步舆论,随即查封该刊并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两个月。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也因“失责”而被撤销。
[719] 《死魂灵》 长篇小说,俄国作家果戈理著,1842年出版。鲁迅参考日译本自德译本转译。第一部在翻译时即陆续发表于上海生活书店发行的《世界文库》第一至第六册(1935年5月至10月)。1935年1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列为《译文丛书》之一。第二部原稿被作者自行焚毁,仅存前五章残稿。鲁迅于1936年2月起开始翻译,第一、二两章发表于《译文》月刊新一卷第一期至第三期(1936年3月至5月);第三章发表于新二卷第二期(1936年10月),未完。1938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又将第二部残稿三章合入第一部,出版增订本。
果戈理(Н.В.Гоголь,1809—1852),生于乌克兰地主家庭,曾任小公务员。作品多暴露沙皇制度的腐朽,另著有喜剧《钦差大臣》等。
[720] 本篇连同《死魂灵》第二部第一章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36年3月《译文》月刊新一卷第一期,后印入1938年版《死魂灵》增订本。
[721] 《炼狱》和《天堂》 意大利诗人但丁所作长诗《神曲》的第二、三部(第一部为《地狱》)。《神曲》全诗即以梦幻故事形式和隐喻象征手法描写诗人游历地狱、炼狱(又译“净界”)、天堂的情景。果戈理曾说过:《死魂灵》也是三部曲结构的史诗,它的第一部从展示“地狱”(俄国生活的弊端)开始;第二部将塑造“炼狱”式的主人公——过渡性的正面人物。(据Н.Cмепанов《果戈理传》)
[722] 田退德尼科夫 《死魂灵》第二部中的人物,是个地主。
[723] 看假洋 辨别银圆的真伪。
[724] 本篇连同《死魂灵》第二部第二章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36年5月《译文》月刊新一卷第三期,后印入1938年版《死魂灵》增订本。
[725] 贝德理锡且夫 《死魂灵》第二部中的人物,沙皇军队的退休将军,贵族。下文的乌理尼加,是他的独生女。
[726] 两位漂亮太太 指《死魂灵》第一部中的两位太太:一名“通体漂亮太太”;又一名“也还漂亮太太”。
[727] 《译丛补》 搜集鲁迅生前发表于报刊而未经编集的译文三十九篇辑成,1938年编辑《鲁迅全集》时列于《壁下译丛》之后,编入第十六卷。1958年出版《鲁迅译文集》时,又补入后来发现的译文三十二篇,另附录五篇,列为《译文集》第十卷。
[728] 本篇连同《裴彖飞诗论》的译文,最初发表于《河南》月刊第七期(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即1908年8月),署名令飞。原无新式标点。据周遐寿在《鲁迅的故家》中说:“这本是奥匈人爱弥耳·赖息用英文写的《匈加利文学论》的第二十七章,经我口译,由鲁迅笔述的,……译稿分上下两部,后《河南》停刊,下半不曾登出,原稿也遗失了”。
裴彖飞(Petöfi Sándor,1823—1849),通译裴多菲,匈牙利诗人、革命家。曾参加1848年反抗奥地利统治的民族革命战争,次年在与协助奥国的沙俄军队作战中牺牲。一说在瑟什堡战役中与一批匈牙利士兵被俘,押往西伯利亚,约于1856年病卒。著有长诗《勇敢的约翰》、《使徒》和《民族之歌》等。
[729] 夏言 指中国文字。我国古称华夏,亦简称为夏。
[730] 籁息(1822—1864) 匈牙利史学家。1883年前在布达佩斯等地读大学。1884年移民美国,从事百科事典编辑工作。1889年以后历访英、法。1893年起定居英国。所著《匈牙利文学史》,原题《匈牙利文学:历史和批评性的研究》(Hungarian Literature:A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Study),伦敦杰罗德父子公司(London,Jarrold&Sons)1898年出版,1906年再版。《裴多菲诗论》为该书第二十七章,原题《裴多菲,匈牙利诗歌精神的化身》(Petöfi,the gncarnation of Hungary's Poetic Gerius)。
[731] 本篇连同《艺术玩赏之教育》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13年8月《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一卷第七期,未署名。原为句读。
《艺术玩赏之教育》,上野阳一所作关于美育的论文,原题《艺术玩赏之教育 附关于新定画帖》,发表于1913年1月日本《心理研究》杂志第二卷第一号。鲁迅的译文分两次发表于《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四期(5月)和第七期。上野阳一(1883—1957),日本心理学家。著有《心理学建议》、《儿童心理学精义》等。
[732] “新定画帖” 新编的画册,指日本当时新出的绘画教材。
[733] 这里的“参考书目”删去了与“新定画帖”有关的(7)(8)两种日本资料。正文中六种资料的西文译文如下:(1)K.格鲁斯:《美学教育问题》(《美学和一般艺术科学杂志》,1906年第一卷)。(2)H.明斯特堡:《艺术教育原理》(关于艺术教育的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讨论,1904年)。(3)米勒-弗雷恩费尔思:《在艺术欣赏中的激情和冲动》(《心理学大全》第十八卷,1910年)。……(5)《一九〇一年九月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在德累斯顿的艺术教育日》(1902年)。(6)E.莫伊曼:《实验教育法导论》(1911年第二版)。
[734] 本篇连同《社会教育与趣味》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13年11月《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十期,未署名。原为句读。
《社会教育与趣味》,上野阳一所作论文,原文发表于1912年3月日本《心理研究》杂志第一卷第三号。鲁迅的译文分两次发表于《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九期(10月)和第十期。
[735] “学说” 指《教育部编纂处月刊》“学说”栏。
[736] 本篇连同《近代捷克文学概观》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1年10月《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十号“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署名唐俟。
[737] 斯拉夫民族 欧洲最大的民族共同体,分为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都属于西斯拉夫人。
[738] 二十年代 指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739] 波希米亚文 即捷克文。波希米亚在捷克西部,原为捷克民族聚居地区。
[740] J.Kollár 扬·柯拉尔(1793—1852),捷克诗人。他以民族语言写作,为捷克文学最早缔造者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斯拉夫的女儿》等。
[741] 纳卢达(J.Neruda) 现译聂鲁达,捷克诗人、政论家,捷克现实主义文学创始人之一。他的诗歌继承民歌传统,富有指斥社会不平、反抗民族压迫的精神。主要作品有诗集《墓地的花朵》、《宇宙之歌》,小说《小城故事》等。捷克(S.ech,1846—1908),通译捷赫,捷克诗人、小说家,曾积极参加民族独立运动。他的作品多反映捷克人民遭受民族压迫和社会压迫的痛苦。主要作品有诗集《黎明之歌》、《奴隶之歌》等和长篇讽刺小说《勃鲁契克先生第一次月球旅行记》等。符尔赫列支奇(J.Vrchlický),本名弗利达(E.Frida),捷克诗人、剧作家及翻译家,主要作品有《叙事诗集》、《世界的精神》、《神话集》等诗集。
[742] 凯拉绥克 通译卡拉塞克,参看本卷第202页注〔5〕。所著《斯拉夫文学史》(Slavische Literaturgeschichte)第二卷(德文原版)出版于1906年。
[743] Ad.erny 阿多尔夫·契尔尼(Adolferny,1864—?)捷克作家。J.S.Machar,马察尔(1864—1942),捷克诗人,评论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因参加祖国独立运动被捕入狱。主要作品有《萨蒂利之死》、《马格达伦》等。Anton Sova,安东宁·索瓦(Antonin Sova,1864—1928),捷克诗人。他信仰空想社会主义,创作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主要作品有《受挫折的心》、《过去的烦恼》等。
[744] K.Rais 莱斯(1859—1926),捷克作家,他的小说多反映农民和山地居民的痛苦,并同情工人争取美好生活的斗争。K.Klostermann,克罗斯退曼(1848—1923),生于德国的捷克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描写西南波希米亚地区的现实生活。Mrštik兄弟,莫尔什蒂克兄弟,兄名阿洛伊思(Alois Mrštik,1861—1924),捷克作家,著有《在乡村的一年》等;弟名威廉(Vilém Mrštik,1863—1912),著有《五月的故事》及长篇《圣塔卢齐亚》等。M.Šimek,什马切克(1860—1913),捷克作家,曾在甜菜糖厂工作。著有《在切割机旁》、《工厂的灵魂》等。Alois Jirásek,阿洛伊思·伊拉塞克(1851—1930),捷克作家。他的作品充满对祖国独立和自由的向往。著有长篇小说《斯卡拉奇》、《在激流中》、《在我们国土上》及剧本《扬·日什卡》、《扬·胡斯》等。
[745] 本篇连同《小俄罗斯文学略说》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1年10月《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十号“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署名唐俟。
小俄罗斯,即乌克兰。乌克兰民族形成于十四、十五世纪,几个世纪以来迭受波兰、土耳其、奥地利、匈牙利以及帝俄的压迫。1922年加盟苏联。
[746] 右一篇 即前一篇。过去我国的出版物一般都自右至左直排,故习惯上有此说法。
[747] G.Karpeles 凯尔沛来斯(1848—1909),奥地利文学史家。著有《犹太文学史》两卷以及关于海涅的评论集等。
[748] Michael Dragomarov 米哈尔·德拉戈玛罗夫(Mихаил Петрович Драгомалов,1841—1895),乌克兰历史学家、政论家、文学评论家。他推崇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和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1875年在基辅大学任教时,因抨击沙皇制度而被解聘,次年起即流寓国外。
[749] Ivan Franko 伊凡·弗兰柯(Иван Яковлевич Франко,1856—1916),乌克兰作家、社会活动家。他一生为乌克兰民族解放而斗争,1877年至1890年间,因出版刊物反对奥地利统治,曾三次被捕入狱。主要作品有诗集《高峰和低地》、长诗《摩西》及中短篇小说集。Vasyli Stefanyk华西里·斯杰法尼克(Васили Семëнович Стефаник,1871—1936),乌克兰作家、社会活动家。大学时代参加过一些进步组织的活动。所著中短篇小说多反映西乌克兰农村贫困痛苦的生活。
[750] Olga Kobylanska 奥尔加·科贝梁斯卡娅(Ольга Юлиановна Кобылянская,1863—1942),乌克兰女作家。她的作品表达了为争取妇女的社会权利而斗争的思想。1941年曾发表痛斥德国法西斯占领者的文章,因病亡故而免遭迫害。主要作品有《人》、《他和她》等。Natalie Kobrynska,娜达丽亚·卡布连斯卡娅(Наталья Ивановна Кобрынская,1855—1920),乌克兰女作家,加里西亚妇女运动的创始人和组织者。曾写过许多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农村妇女痛苦的短篇小说,以及《亚夏和卡特鲁霞》、《谋生》、《复选代表》等中短篇小说。
[751] 本篇连同《罗曼罗兰的真勇主义》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6年4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七、八期合刊“罗曼罗兰专号”。“真勇主义”,又译“英雄主义”。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社会活动家。著有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等。
[752] 《近代思想十六讲》 日本评论家中泽临川、生田长江合著的文艺评论集,1915年12月东京新潮社出版发行。
[753] 本篇连同日本黑田辰男《关于绥蒙诺夫及其代表作〈饥饿〉》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8年10月16日《北新》半月刊第二卷第二十三期。
绥蒙诺夫(С.А.Семёнов,1893—1943),通译谢苗诺夫,苏联作家。《饥饿》,日记体小说,出版于1922年。日本的俄国文学研究者及翻译家黑田辰男的日译本初载于1928年8月5日平凡社发行的《新兴文学》第五号。中国当时有张采真译本,1928年3月上海北新书局印行;另有傅东华译本,载《东方杂志》第二十五卷第一至第四期。
[754] 北新书局 1925年成立于北京,翌年总部迁至上海,曾发行《语丝》、《北新》、《奔流》等期刊并出版鲁迅的著译多种。
[755] 很长的批评 指钱杏邨所写的《饥饿》一文,载于1928年9月《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九期。
[756] 本篇连同日本片上伸《新时代的预感》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9年5月《春潮》月刊第一卷第六期。
[757] 《文学评论》 片上伸的论文集,1926年11月东京新潮社出版发行。
[758] 巴理蒙德(К.Д.Бальмонт,1867—1942) 俄国颓废派诗人,象征主义的代表者之一,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著有《象牙之塔》、《我们将和太阳一样》等。
[759] 唯美主义 十九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一种“为艺术的艺术”的文艺思潮。否认文艺的社会功能,追求艺术自身的“完美”。
[760] 本篇连同《人性的天才——迦尔洵》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9年9月《春潮》月刊第一卷第九期。
[761] Lvov-Rogachevski 罗迦契夫斯基(Василий Львович Рогачевский,1874—1930),苏联文学批评家。《俄国文学史梗概》,即《最近俄国文学史略》,俄文版于1920年印行。日文本由井田孝平翻译,题为《最新俄国文学研究》,1926年丛文阁出版发行。鲁迅所译为该书的第二章第二篇,原题《人性的天才——B.M.迦尔洵(一八五五——一八八八)》。
[762] Sketch 英语:速写、素描。
[763] 《四日》,《邂逅》 均为短篇小说,前者系鲁迅译,后者系周作人译,1909年印入日本东京出版的《域外小说集》。《红花》,短篇小说,后来有梁遇春译本(英汉对照本),上海北新书局印行。鲁迅在1921年所写的《〈一篇很短的传奇〉译者附记》即已介绍过《红花》。
[764] 本篇连同德国巴林(Barin)《梅令格的〈关于文学史〉》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31年12月《北斗》月刊第一卷第四期,署名丰瑜。
梅令格(F.Mehring,1846—1919),通译梅林,德国马克思主义者,历史学家和文艺批评家。著有《德国社会民主党史》、《马克思传》、《莱辛传说》等。
[765] 在译文第一段中注明梅令格《关于文学史》共二册,其出版处是:Soziologische Verlags-anstalt,即社会学出版社。
[766] 冈口宗司 当为冈田宗司(1902—1975),日本政治家,经济学博士,从事农会运动和农业问题研究。他翻译的梅林的《唯物史观》于1929年由丛文阁出版发行。
[767] 川口浩 日本评论家、翻译家。原名山口忠幸,曾先后担任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劳农艺术家联盟、前卫艺术家同盟盟员和无产阶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所译梅林的《世界文学与无产阶级》,1928年12月丛文阁出版发行;《美学及文学史论》,1931年2月丛文阁出版发行,均列入《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丛书》。
[768] 《科学的艺术论丛书》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丛,冯雪峰编,于1929年至1931年间陆续出版。据出版预告,原拟出十六册,后因国民党当局禁止,仅出八册。鲁迅所译《艺术论》(普列汉诺夫著)、《文艺与批评》(卢那察尔斯基著)、《文艺政策》都曾编入该丛书。
[769] 本篇连同德国O.毗哈《海纳与革命》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33年11月《现代》月刊第四卷第一期。
海纳(H.Heine,1797—1856),通译海涅,德国诗人和政论家。著有政论《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770] 一种德文的日报 指《红旗》报,该文发表时原题《共产主义〈织工之歌〉与〈冬之童话〉的诗人亨利希·海涅七十五年祭》。
[771] 高冲阳造 日本艺术理论家。著有《马克思、恩格斯艺术论》、《欧洲文艺的历史展望》等。《海纳研究》是他编选的论文集,收有他本人和林房雄、舟木重信等的论文和译文八篇,1933年6月日本隆章阁出版发行。
[772] 寇尔兹(W.Kulz,1875—1948) 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国会议员,曾任内务总长。
[773] 希特拉(A.Hitler,1889—1945) 通译希特勒,德国纳粹党首领,1933年初任内阁总理后实行法西斯统治,焚毁进步书籍,海涅的著作即在查禁之列。
[774] 这里的引文出于《海涅与革命》译文的第二节。
[775] 本篇连同《果戈理私观》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34年9月《译文》月刊第一卷第一期,署名邓当世。
[776] 立野信之(1903—1971),日本作家。曾加入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后脱离。著有短篇小说集《军队篇》等。
[777] 《文学评论》 参看本卷第439页注〔7〕,1934年4月出版的是第一卷第二号。
[778] 这些话出于《果戈理私观》一文,原语为:“出现于俄国文学中的诸人物,和日本人的类似的鲜明,是不能单用‘文学不问国的东西,时的古今,没有改变’的话来解释,它是在生活上,现实上,更有切实的连系的。”
[779] 本篇连同《艺术都会的巴黎》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34年9月《译文》月刊第一卷第一期,署名茹纯。
[780] 格罗斯(1893—1959) 德国画家。作品有《支配阶级之面目》、《如此人类》等画集。
[781] 踏踏派 即达达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美的现代主义文艺流派。其倡导者法国诗人特里斯唐·查拉在该派“宣言”中说:“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达达主义否定一切有意义的事物,反对一切传统和常规,以梦呓、混乱的语言,怪诞荒谬的形象表现不可思议的事物。
[782] 几个杂志 指1930年2月的《萌芽》月刊第一卷第二号和同年3月的《大众文艺》月刊第二卷第三号。
[783] Wieland Herzfelde 维朗特·赫尔弗尔德,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反抗者》杂志编辑。
[784] 麻生义 即麻生义辉(1901—1938),日本美学与哲学史研究家,著有《近世日本哲学史》等。他的译文见于1926年东京金星堂出版的《艺术的危机》(即《艺术在堕落》一书,列为《社会文艺丛书》之二)。
[785] 本篇连同《哀尘》的译文,最初发表于光绪二十九年五月二十日(1903年6月15日)《浙江潮》月刊第五期,署名庚辰。原为句读。
[786] 嚣俄(V.Hugo,1802—1885) 又译雩俄,通译雨果。法国作家。著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及剧本《克伦威尔》、《欧那尼》等。《哀尘》原是所著《随见录》中的一篇,题为《芳梯的来历》;后来作者将这一事件写入《悲惨世界》第五卷。
[787] 《水夫传》 即《海上劳工》,作于1866年。
[788] 《诺铁耳谭》 “Notre Dame”的音译,即《巴黎圣母院》,作于1831年。
[789] 《哀史》 即《悲惨世界》,作于1861年至1869年之间。
[790] 这段话的意思是:《巴黎圣母院》揭示宗教与人的矛盾,《悲惨世界》表现社会与人的矛盾,而《海上劳工》则显示“天物”即自然界与人的矛盾。
[791] 《哀尘》写雨果目击一“恶少年”无端用雪球袭击风尘女子取乐,这位“贱女子”却因反击而被“巡查”逮捕的实事。“依定律请若尝试此六阅月间”,这句话是巡查对“贱女子”的申斥,意思是:“请你尝尝依法监禁六整月的滋味!”
[792] 频那夜迦 又译毗那夜迦,即印度教神话中之欢喜天,有男女之分,男天系大自在天的长子,为暴害世界之神。这里借以指那个“恶少年”。
[793]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语出《庄子·胠箧》。这里说老氏(老子),当系误记。
[794] 剖南山之竹,会有穷时 语出《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795] 本篇连同《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0年9月《新潮》月刊第二卷第五期,署名唐俟。
《察拉图斯忒拉》,全名《札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系假托一位古代波斯的圣者,宣扬“超人”学说的哲学著作。
[796] 苏鲁支 琐罗亚斯德的旧译,见宋代姚宽的《西溪丛语》卷上。琐罗亚斯德,即札拉图斯特拉,相传为波斯拜火教(又称波斯教、祅教)教主。
[797] Avesta 《阿韦斯达》,波斯教的经典,内容分为五部分。
[798] 超人 尼采哲学的一个范畴,指具有超越一般人的才能、智慧和毅力的强者。
[799] 末人 尼采哲学的一个范畴,指无希望、无创造、平庸、畏葸、渺小的庸人,与“超人”相对。
[800] 本篇连同《盲诗人最近时的踪迹》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1年10月22日《晨报副镌》,附于译文之前,署名风声。
[801] 不能入境 爱罗先珂于1921年6月间被日本政府驱逐出境,遂到海参崴,转至赤塔。其时苏联内战刚结束并发生饥荒,不能入境,于是折回中国,住在哈尔滨的日本友人中根弘家中。同年10月1日启程赴上海。后来又到北京,直至1923年春返回苏联。
[802] 中根弘(1893—1951) 日本作家。
[803] 《读卖新闻》 日本报纸,1874年(明治七年)11月在东京创刊,1924年改革后成为全国性的大报。该报所载中根弘的文章,原题《此后之盲诗人》,内文分两部分,小标题分别为“永远流浪的开始”和“离哈尔滨往上海”。
[804] 本篇连同于日本小说家江口涣《忆爱罗先珂华希理君》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2年5月14日《晨报副镌》“剧本”栏,前有总题:“《桃色的云》(爱罗先珂作)”,实际上被用为该剧译文的代序。
华希理(Василий),爱罗先珂的名字。
[805] 江口涣此文原连载于1921年6月17、18、19日的《读卖新闻》。
[806] 《最后的叹息》 爱罗先珂的第二个创作集(第一个创作集为《天明前之歌》),参见本卷第215页注〔7〕。出版时,江口涣将《忆爱罗先珂华希理君》一文印入卷首,作为代序。
[807] 关于江口涣的这篇文章,鲁迅后来作过说明:“当爱罗先珂君在日本未被驱逐之前,我并不知道他的姓名。直到已被放逐,这才看起他的作品来;所以知道那迫辱放逐的情形的,是由于登在《读卖新闻》上的一篇江口涣氏的文字。于是将这译出,……我当时的意思,不过要传播被虐待者的苦痛的呼声和激发国人对于强权者的憎恶和愤怒而已,……”(《坟·杂忆》)
[808] 本篇连同《巴什庚之死》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6年9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七期。
巴什庚(В.В.Башкин,1880—1909),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这篇回忆他的文章,1909年写于彼得堡,载《新大众》杂志1910年第十五期。
[809] 马场哲哉 即外村史郎。参看本卷第327页注〔9〕。他翻译的阿尔志跋绥夫《作者的感想》一书,1924年11月23日由东京随笔社出版发行。
[810] 本篇连同《信州杂记》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12月24日《语丝》周刊第四卷第二期。
信州,日本旧地名,即今长野县,为本州中部的一个内陆县。
[811] 井田孝平 参看本卷第359页注〔25〕。小岛修一,日本的翻译工作者。他们翻译的毕力涅克《日本印象记》,副题“日本的太阳的根蒂”,1927年11月由原始社出版发行。
[812] 国粹戏 指我国的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之类。
[813] 发昏章第十一 戏谑语,以仿拟古代经书章节划分来形容“发昏”的程度。原语见金圣叹评点本《水浒传》第二十五回:“只见头在下脚在上倒撞落在当街心里去了,跌得个发昏章第十一。”金圣叹在此语下批云:“奇语!捎带俗儒分章可笑。”
[814] “世纪末” 特指十九世纪末叶西方国家流行的精神上和文化上的颓废风气。体现这种颓废风气的文学作品被称为“世纪末文学”。
[815] 张作霖(1875—1928) 辽宁海城人。北洋的奉系军阀。1916年起长期统治东北,并曾控制北京的北洋政府,后被日本特务炸死于沈阳附近的皇姑屯。
[816] Flaubert的《Salammbo》 即福楼拜的《萨朗波》。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等。《萨朗波》,历史小说,描写古代非洲雇佣军的起义,写于1862年。
[817] 本篇连同法国科克多的杂文《〈雄鸡和杂馔〉抄》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27日《朝花》周刊第四期。
[818] Jean Cocteau 让·科克多(1889—1963),法国作家。曾致力于创作立体主义未来派的诗歌,著有小说《可怕的孩子》、剧本《定时炸弹》及《诗集》等。
[819] Le Coq et L'arlequin的日译本 即大田黑元雄译的《雄鸡和杂馔》,昭和三年(1928)东京第一书房出版。三百五十部当为二百五十部,分A、B两类,A类三十部,在日本每册售价五日元;B类二百二十部,每册售价三日元。鲁迅于1928年8月2日购得,当时在上海的售价是银元五元二角。
[820] “无产”咖啡 这是对创造社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者的讽刺,参看《三闲集·革命咖啡店》。该文中说:“革命咖啡店的革命底广告式文字,昨天也看见了,……遥想洋楼高耸,前临阔街,门口是晶光闪灼的玻璃招牌,……面前是一大杯热气蒸腾的无产阶级咖啡,……那是,倒也实在是‘理想的乐园’。”
[821] 本篇连同《面包店时代》(《一个革命者的人生及社会观》第十一章之片断)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9年4月25日《朝花》周刊第十七期。
[822] 伊本涅支 通译伊巴涅思。参看本卷第426页注〔5〕。
[823] 根据伊巴涅思的小说《启示录的四骑士》摄制的电影,1924年春末曾在上海卡尔登影院上映。“化美金一百万元”是上映该片时广告中的话。
[824] 哈黎慧星 即哈雷彗星,著名的周期彗星,英国天文学家哈雷(E.Halley,1656—1742)首先确定它的轨道,故名。
[825] 《朝花》 指《朝花》周刊,鲁迅、柔石合编,以介绍外国文艺为主。1928年12月创刊于上海,1929年5月停刊,同年6月改为旬刊。这里所说“整篇的论文”,指特雷克(W.A.Drake)作、真吾译的《巴罗哈》一文,载《朝花》周刊第十四期(1929年4月4日)。
[826] 指里卡多(鲁迅译为理嘉图),巴罗哈的哥哥。
[827] 《一个革命者的人生及社会观》 冈田中一的日译本于1928年5月由聚英阁出版发行。共十七章,第十一章题为《面包店时代》,下分三节,小标题为:“父亲的觉醒”、“产业与民主主义”、“小商人之害”。
[828] 本篇连同《Vl.G.理定自传》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9年12月《奔流》月刊第二卷第五期。
Vl.G.系俄语Владимир Германович的拉丁拼音之缩略。
[829] 《文艺战线》 即《艺术战线》,参看本卷第359页注〔23〕。
[830] 《文学的俄国》 即《文学底俄罗斯》,参看本卷第356页注〔3〕。
[831] 《Pisateli》 俄语《Писатели》的音译,即《作家们》,又译《作家传》。
[832] 本篇连同纪德《描写自己》及石川涌《说述自己的纪德》的两篇译文,最初发表于1934年10月《译文》月刊第一卷第二期,署名乐雯。
纪德(A.Gide,1869—1951),法国小说家。著有《窄门》、《地粮》、《田园交响乐》等。石川涌(1906—1976),日本的法国文学研究者。毕业于东京大学法语科,曾任东京学艺大学、日本工业大学教授,翻译过凡尔纳的《地底旅行》、阿兰的《幸福论》等法国作品。
[833] 画像 指瓦乐敦所作纪德木刻像,与本篇在同期《译文》发表。石川涌在《说述自己的纪德》中说,据法文版《纪德全集》“编辑者玛尔丹·晓斐的话”,瓦乐敦所画的纪德肖像,“好像是登在《巴黎之声》(Le Cri de Paris)报的连载作品《描写自己》里”的,“后来就收在《假面的书》里”。
[834] 稻子豆 Ceratonia siliqual,《英拉汉植物名称》译作“角豆树”。
[835] Félix Vallotton 菲力克思·瓦乐敦(1865—1925),瑞士画家,终生侨居法国。
[836] 本篇连同《一篇很短的传奇》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2年2月《妇女杂志》月刊第八卷第二号。
[837] 甲骑兵官 胸甲骑兵团军官。
[838] 据日本中村融所译《迦尔洵全集》(1973年青娥书房版)中的《迦尔洵生平》,当系少年时有志学医,但于1874年即得脑病,后来入籍于矿业专门学校。
[839] 这是对本篇小说主角(一位装了木脚的青年残废军人)所说的话的阐释:当他发现早先的女友已有新欢时,他离开了,并说,人们如果“以为与其一人的不幸,倒不如三人的不幸”,那就错了。
[840] 斯拉夫文人 指俄国作家,俄罗斯人属于东斯拉夫民族。
[841] 本篇连同《一篇很短的传奇》的译文,印入1929年4月上海朝花社版《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之一《奇剑及其他》。
[842] 亚历山大三世(АлександрⅢ,1845—1894)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之子。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民粹派暗杀后继位。
[843] 但农契阿(G.D'Annunzio,1863—1938) 通译邓南遮,意大利唯美主义作家。晚年成为民族主义者,拥护法西斯主义。《死之胜利》是他在1894年作的长篇小说,有芳信译本,1932年10月上海光华书局出版。
[844] 本篇连同淑雪兼珂《贵家妇女》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8年9月《大众文艺》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后又同收入《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之一《奇剑及其他》。
[845] 这句话是在收入《奇剑及其他》时添上的。因为《奇剑及其他》中同时收有淑雪兼珂的《波兰姑娘》。
[846] 本篇连同《食人人种的话》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8年10月《大众文艺》月刊第一卷第二期。后与作者的另一篇小说《捕狮》同收入《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之一《奇剑及其他》。本篇附于两篇小说之前,并将最后一段话改为:“《捕狮》和《食人人种的话》都从日本堀口大学的《腓立普短篇集》里译出的。”
腓立普,通译菲力普,法国作家。出身于贫苦家庭,作品表现了对贫苦人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讽刺,著有《母亲和孩子》、《贝德利老爹》等小说。
[847] 堀口大学(1892—1981) 日本诗人和法国文学研究者,日本艺术院会员。早年加入“新诗社”,后任大学教授。作品有诗集《黄昏的虹》等。所译《腓立普短篇集》于1928年4月5日由东京第一书房出版发行。
[848] 《食人人种的话》写食人人种烹食俘虏中的一位母亲时,被她的女儿的悲哀感动,从而“在国民全体的心里,唤起道德之念来”。原作开头有“无论怎样败德的人的心底里,也总剩着一点神圣之处”等语;结末则有“我们永远不要忘却,人肉的筵宴是悲哀的,而不给一点高兴的事罢”等语。
[849] 加特力教 即天主教,又称公教。加特力一词源出希腊文,意为“公”和“全”。
[850] 本篇连同《农夫》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8年11月《大众文艺》月刊第一卷第三期。后收入《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之二《在沙漠上及其他》时,删去了首二段及末段。
[851] 这段解释,见于冈泽秀虎的《关于三个作家》,原载《新兴文学》第五号(1928年8月,平凡社与《新兴文学全集》第二十四卷相配发行)。
[852] 新月社 以留学英美的知识分子为核心的文学和政治性团体,1923年成立于北京,取名于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陈源、梁实秋等。曾以诗社名义于1926年夏借《晨报副刊》出版《诗刊》(周刊)十一期;1927年其成员南下,在上海开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宣传“英国式民主”。这里所说他们和创造社“都向‘浅薄的人道主义’进攻”,如创造社冯乃超在《艺术与社会生活》一文(载1928年1月《文化批判》月刊第一号)中,称托尔斯泰是“人道主义者”,“颜做世界最卑污的事——宗教的说教人”。新月社梁实秋在《文学与革命》一文(载1928年6月《新月》月刊第一卷第四期)中说:“近来的伤感的革命主义者,以及浅薄的人道主义者,对于大多数的民众有无限制的同情。这无限制的同情往往压倒了一切的对于文明应有的考虑。”
[853] Lunacharsky 卢那察尔斯基。
[854] 毕理契珂夫 《农夫》的主角,一位农民出身的俄罗斯士兵。
[855] 律师保镳 指1928年6月15日上海刘世芳律师代表创造社及创造社出版部在上海《新闻报》上刊出启事一事。其中说:“本社纯系新文艺的集合,本出版部亦纯系发行文艺书报的机关;与任何政治团体从未发生任何关系……在此青天白日旗下,文艺团体当无触法之虞,此吾人从事文艺事业之同志所极端相信者……此后如有诬毁本社及本出版部者,决依法起诉,以受法律之正当保障……此后如有毁坏该社名誉者,本律师当依法尽保障之责。”
[856] “老而不死” 语出《论语·宪问》:“老而不死,是为贼。”杜荃(郭沫若)在《创造月刊》二卷一期(1928年8月)所载《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中,曾说鲁迅主张“杀尽一切可怕的青年”,“于是乎而‘老头子’不死了”。
[857] 本篇连同《恶魔》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30年1月《北新》半月刊第四卷第一、二期合刊。
[858] 川本正良 日本翻译工作者。1923年东京大学文学部毕业,曾任松山高等学校等校教授。
[859] Reclam's Universal-Bibliothek 《莱克朗氏万有文库》,德国发行的一种世界文学丛书。多数是被压迫民族作家及进步作家的作品,价格低廉,流传较广。
[860] 《黄花集》 北欧及俄国的诗歌小品集,韦素园译。1929年2月北平未名社出版,为《未名丛刊》之一。
[861] 《创作年表》 指邹道弘编的《高尔基评传》(1929年11月上海联合书店出版)中所附的《高尔基创作年表》,其中列有“一八九九:《关于魔鬼》”。
[862] 二十世纪初头 应为十九世纪末叶。高尔基于1899年写作《关于魔鬼》(即《恶魔》)及《再关于魔鬼》,先后发表于同年《生活》杂志第一、第二期。
[863] 《恶魔》首段中说:“在这人生上,绝无什么常住不变的东西,只有生成和死灭,以及对于目的的永远的追求的不绝的交替罢了。”末段中说:“诸君将知道在生前暗暗地挂在自己之前的一切,便是诸君生前的虚伪和迷谬的罢。”
[864] 这里一些引语出自《恶魔》。该篇写恶魔在“倦怠”时唤醒了埋在坟场里的“著作家”的骸骨,让他看到自己的太太如何靠卖他的遗著赚了许多钱,书商又如何占有了她,著作家领悟到自己生前原来多半也在给商人工作。此时,“周围都昏暗,在下雨。空中罩着沉重的云。著作家格格地摇着骨骼,开快步跑向他的坟地里去了”。
[865] 本篇连同《鼻子》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34年9月《译文》月刊第一卷第一期,署名许遐。
[866] 乌克兰的怪谈 指果戈理早期根据乌克兰民间的传说和奇闻所写的故事,如《狄康卡近乡夜话》。
[867] 《外套》 短篇小说,果戈理作于1835年,有韦素园译本,1926年9月北京未名社出版,为《未名丛刊》之一。
[868] 《死掉的农奴》 即《死魂灵》。旧时俄国人称农奴为魂灵。
[869] 日译本《果戈理全集》共六卷,193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其第四卷为《短篇小说集》,收《鼻子》、《外套》、《狂人日记》等七篇,分别由八住利雄、中山省三郎等四人翻译。
[870] Wilhelm Lange 威廉·朗格。
[871] 本篇连同《饥馑》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34年10月《译文》月刊第一卷第二期,署名许遐。
萨尔蒂珂夫,笔名谢德林(Mихаил Евграфович Салтыков-щедрин,1826—1889),俄国讽刺作家及批评家,曾因抨击沙皇专制制度被流放几达八年。著有长篇小说《戈罗夫略夫老爷们》、《一个城市的历史》等。《饥馑》,又译《饥饿城》,是《一个城市的历史》中的一篇。
[872] 六十年代俄国改革期 1861年2月19日(公历三月三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农民反封建斗争和革命民主主义运动的压力下颁布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
[873] “倾向派作家” 1848年萨尔蒂珂夫发表中篇小说《莫名其妙的事》,被沙皇政府认为“含有危害甚大的思想倾向”和“扰乱社会治安之思想”,判处流放。后即称他和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布洛留波夫等反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的革命民主主义作家为“倾向派作家”。
[874] “锡且特林”(Щедрин) 通译谢德林。
[875] 《外省故事》 今译《外省散记》,发表于1856年。
[876] 亚历山大二世(АлександрⅡ,1818—1881) 俄国沙皇。1855年即位,后在彼得堡被民粹派的秘密团体民意党人炸死。
[877] 《某市的历史》 即《一个城市的历史》,萨尔蒂珂夫后期著名的讽刺长篇小说之一。
[878] 八杉贞利(1876—1966) 日本的俄语学者,东京外语大学教授。1946年创立“日本俄罗斯文学会”,担任会长。他翻译的《请愿人》列为《海外文学新选》的第二十编,于1924年11月出版发行,内收《请愿人》、《饥馑》等四篇短篇小说。
[879] 《炭画》 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中篇小说。有周作人译本,1914年4月北京文明书局出版。
[880] “古尔波夫” 俄语Глупов的音译,意为“愚人”。小说《一个城市的历史》假托记叙“古尔波夫市”的历史以讽刺现实。
[881] 本篇连同《恋歌》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35年8月《译文》月刊第二卷第六期。
索陀威奴(1880—1961),通译萨多维亚努。一生写有作品一百多部,对罗马尼亚文学有很大影响。主要作品有《米特里亚·珂珂尔》、《尼古拉·波特科瓦》等。
[882] 不加勒斯多 通译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首都。
[883] 怀干特(1860—1930) 德国语言学家及巴尔干问题研究家,莱比锡大学教授。著有研究罗马尼亚语法及保加利亚语法等著作。
[884] 穆尔陶 通译摩尔达维亚,巴斯凯尼和法尔谛舍尼一带山区的总称。
[885] 《古泼来枯的客栈》 即《古泼来枯的酒店》,短篇小说集,作于1904年。《科波拉司乔治回忆记》,即《乔治下士的回忆》。《阵中故事》,即《战争故事》,短篇小说集。
[886] 本篇连同《村妇》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35年9月《译文》月刊终刊号。
[887] 指1921年间鲁迅曾翻译伐佐夫的小说《战争中的威尔珂》,载同年10月10日《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十号“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后收入1922年5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世界丛书》之一《现代小说译丛》。
[888] 孙用(1902—1983) 原名卜成中,浙江杭州人。当时是杭州邮局职员,业余从事翻译工作,译有匈牙利裴多菲的长诗《勇敢的约翰》等。
[889] “熟”而不“信” “熟”,指熟悉的、习用的中国说法;“信”,指忠实于原文原义。鲁迅在《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中曾说,自己翻译外国小说时,对于“即使‘眼熟’”的中文笔法,“也不必尽是采用”。
[890] 用“好事”来打击祷告 意思是用“好事好报”之说来否定“祷告功效”之说。《村妇》写农妇伊里札抱着重病的孙子往修道院祷告除病,途中她掩护、救助了一位反抗土耳其人的爱国者。后来她的孙子痊愈并长大成人,伊里札总不相信孙子的痊愈是“随随便便的祷告,见了功效的,由她看来,倒是因为她做不到,然而她一心要做到的好事好报居多……”
[891] 土耳其 这里指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建于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瓦解),自十四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保加利亚都遭受奥斯曼帝国的蹂躏和压迫。
[892] 本篇连同讽刺短诗《跳蚤》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28年11月《奔流》月刊第一卷第六期,署名封余。
Guillaume Apollinaire 纪尧姆·亚波里耐尔(1880—1918),法国颓废派诗人,“立体未来派”诗歌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奥菲士的护从》、《酒精集》等。
[893] 立体派 亦称“立方主义”、“立体主义”,二十世纪初形成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流派。它强调多面表现物体形态,主张用几何图形(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作为造形艺术的基础,作品构图怪诞。
[894] Pablo Picasso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1904年定居巴黎。立体派的创始人,后来经历向超现实派——抽象派(1926年至1930年)、表现派(1937年后)的演变,最终开拓了自己崭新的境界,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影响很深远。
[895] 卢佛尔博物馆 通译罗浮宫。位于巴黎,是法国最大的博物馆,藏有许多古代及近代的艺术珍品。
[896] 休战条约 指《康边停战协定》,1918年11月11日德国与协约国在康边(Compiègne,位于巴黎东北)林地签订的投降协定。
[897] 《阿尔斐的护从》 亚波里耐尔写作于1914年的诗集。阿尔斐,又译奥菲士,希腊神话中的诗人和竖琴名家。
[898] Raoul Dufy 拉乌尔·杜菲(1877—1953),法国画家。早期为印象派,后转为“野兽派”,多作市街、港口等风景画及静物画,追求装饰效果。
[899] 本篇连同《坦波林之歌》的译文,最初发表于《奔流》月刊第一卷第六期(1928年11月)。1929年初,鲁迅编选《艺苑朝华》五辑,其第二辑即《蕗谷虹儿画选》,并写有《〈蕗谷虹儿画选〉小引》一篇,后收入《集外集拾遗》。
坦波林,又译作铃鼓或拍鼓。
[900] 指蕗谷虹儿(1898—1979),日本画家。
[901] 引语出自蕗谷虹儿《我的画集》(1925年交兰社版)序《我的抒情版画》。
[902] 《梦迹》 当为《两个幻影》,1923年三德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