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改革理论探索未有止步

字数:3546

1981年以后,经济改革方向处于不甚明朗的状态,但改革并没有停滞。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并不排斥继续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强调改革服从调整也不意味着改革停顿。尽管党内有各种议论,但决策层搞活经济的初衷没有变,原则是“有利于调整、有利于搞活经济的改革必须坚持进行”。①事实上,国务院对改革方案的研究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进一步加强了。经济学界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探讨也没有停息。

1982年5月4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简称“体改委”)成立,国务院总理兼主任,薄一波、杜星垣、安志文、周太和、童大林为副主任。体改委的职能主要有两项:一是负责制订改革的总体规划,二是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和协调。②体改委的成立,意在将经济改革从局部试验纳入到顶层规划。建立这样一个超脱部门利益又具有权威的机构来指导改革,可以减少职能部门的认知局限和利益羁绊。同一天,体改委和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会议,动员进一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理论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延续4个月,有300多人参加,大小会开了70多次。③这场讨论虽然维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总基调,但主旨是鼓励继续探索。会议简报说,“在理论探讨中,要进行健康的同志式的讨论”,不应“动不动揪辫子,打棍子,无限上纲”。简报说,有些同志在陈云春节谈话后“心存顾虑”,“这是不必要的”。④这是为理论界解压。

①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国务院体改办《关于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汇报提纲》(1981年4月1日)。

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编写组:《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1977—2008)),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第67页。

③林重庚:《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对外思想开放》,《比较》第38辑,2008年12月;柳红:《8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第65页。

④房维中:《在风浪中前进—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1977—1989)》(1982年卷),第68~69页。

1982年7月,在浙江莫干山召开的“苏联东欧经济体制改革座谈会”(即“莫干山会议”),邀请了一些既懂改革理论又有实际改革经验的东欧经济学家来华。东欧专家组由布鲁斯带队,⑤中方参会者由薛暮桥、廖季立和刘卓甫带队。会上听取了外国专家关于东欧国家改革动向的介绍,双方集中讨论了所有制与经营方式、计划与市场、价格、劳动、工资奖金等问题。会上还讨论了中国改革的方法问题,与会所有东欧专家都强烈建议“一揽子”的方法。然而,当他们到中国几个城市进行考察后,改变了主意,回话说鉴于中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经济落后,贫困现象严重,没有犯错误的余地,建议采用谨慎的渐进改革方法。但这次会议中国改革要有总体规划,要有明确的改革目标,然后可一步一步地进行。①在这个重要问题上,中外学者达成了共识。但这次会议对中国经济学界的影响是明显的,最重要的是引进了用现代经济学来分析体制问题的方法,这对许多只接受传统政治经济学训练的中国学者来说,具有启蒙意义。②薛暮桥显然很满意这次交流,他为会议留诗:“改革开放疑难多,中外贤哲共琢磨,莫道胸中千顷竹,老马岂能尽识途。”③8月10日,薛暮桥、刘卓甫、廖季立联名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布鲁斯为首的经济体制考察团来访情况的报告》,薄一波批示“可资对照研究”,万里批示“很有参考价值”。④鉴于当时的风向,这次会议并没有对外宣传,因而知道的人不多。

⑤成员包括波兰国家物价委员会前主任斯特鲁明斯基(JuliusStruminsky)、捷克斯洛伐克前副总理奥塔·锡克的工作搭档考斯塔(JiriKosta)、匈牙利改革经济学家肯德(PeterKende)、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格兰尼克(DavidGranick)、世界银行官员林重庚和伍德等。

①柳红:《8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第67—68页。

②林重庚:《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对外思想开放》《比较》第38辑,2008年12月。

③《薛暮桥回忆录》,第295页。

④《国家体改委重要文件资料汇编》,转引自柳红《8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第69页。

80年代初是一个学术复兴时期,尤其是经济学,各种经济学研究团体发展迅速,经济改革的研究方兴未艾。⑤一个中青年经济学者群体开始崭露头角,其中,“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简称“发展组”)因一些偶然因素为体制接纳,被高层吸收进入决策过程。“发展组”的成员大都是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他们上山下乡多年,对于中国农村普遍化的贫困有非常深切的了解和同情。许多人在上山下乡时就开始反思中国的发展道路,特别关注农村和农民的出路。①回城后大家希望能够为农民做点事,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点事。起初,一批志同道合者自发组织各种沙龙,讨论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②1981年2月,这些人得到邓力群、杜润生等的支持,正式成立“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发展组”挂靠在社科院农经所,邓力群、杜润生还亲自到成立会上讲话,给予鼓励。这意味“发展组”这一民间学术团体被官方认可并吸纳。③1981年夏,“发展组”到安徽滁县地区调查,年底写出《包产到户以后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系列调查报告,经邓力群送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受到高度赞扬。“发展组”在1982年初关于农村改革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制定中第一次发挥了作用。有鉴于这种经验,1982年2月25日,中央书记处专门开会,一致同意用几年时间,从各大学选拔300~400个插过队、考上大学或读研究生的年轻人分到社科院农经所、农业部以及其他有关部委从事农业问题的研究,从各方面取得对农业问题的信息。3月11日,专门为此发出一份文件。这使“发展组”迅速壮大,最多时竟有七八十人。从1982年到1986年,每次中央农村工作会的讨论,以及5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都有发展组的人参加。④

⑤1981年3月,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简称“经团联”)成立,截至1982年2月,加入“经团联”的团体会员达255个之多。《中国经济年鉴(1982)》,第X部分第4~32页。

①如张木生在“文革”期间写过一篇5万字的文章《中国农民问题学习—关于体制问题的研究》,反思苏联和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批评大寨的做法。这篇文章在北京知识青年中以手抄本形式流传。萧冬连对张木生的访谈,2006年7月19日。

②比较活跃的有翁永曦、黄江南、王岐山、朱嘉明、陈一谘、邓英陶、王小鲁、王小强、周其仁等人。

③“发展组”组长陈一谘,副组长王小强,早期成员主要有何维凌、孟繁华、杜鹰、孙方明、谢扬、白南生、白南风、白若冰、杨冠山、张木生、王小鲁、罗小朋、邓英陶、周其仁、杜鹰、陈锡文、宋国青、高山等。

④萧冬连对张木生(2006年7月19日)、孙方明(2009年2月23日)、王晓鲁(2008年10月24日)的访谈。

一个青年学者组成的民间学术团体被纳入决策体制,委以调研重任,这是80年代改革的特有现象。说明改革存在太多未知领域,决策者需要多渠道获取信息,听取各方新见解。同时,也反映出当时领导人的开放心态。年轻人的才识引起高层重视,是从1980年的所谓“四君子建言”开始的。翁永曦、王岐山、黄江南三位30岁出头的年轻人被召进中南海,与国务院总理、副总理直接对话。①此后,更多的年轻人被约到国务院会议室谈中国的经济改革,领导人出差还特地叫上年轻人随行,听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②多人回忆到一个情节:一次在中南海汇报粮食问题,到底是每年征购1200亿斤,还是1000亿斤?胡耀邦总书记说,干脆取1000亿斤,凑个整数,其他放开。这时候一个年轻人站起来说:“您说什么呢?1200亿斤是我们反复研究、平衡计算出来的,您不能拍脑袋瞎说!”胡耀邦站起来,拍拍他的肩膀说:“年轻人你慢慢说,我仔细听。”

①萧冬连对翁永曦的访谈,2015年9月18日。

②其中有徐景安、陈一谘、王小强、华生、周其仁等。

中青年经济学者的首次集体发声,是1984年9月3~10日在浙江莫干山召开的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也称“莫干山会议”。这次会议是几位中青年学者策划,由经济学周报社等10家单位联合发起的。参加会议的124名正式代表,是由会议筹备组根据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300余篇应征论文挑选出来的。这是一次特别的会议,没有红头文件批准,却得到官方默许和关注。参加会议的除通过论文入选的代表以外,还有会议发起者、筹备者和少数当时已经有一定成就的中青年学者,其中包括来自中组部、中宣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书记处农研室、红旗杂志社、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商业部、北京市委等机构的工作人员。③特别是总理秘书李鲁湘、国务委员张劲夫秘书孔丹以及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王岐山等人与会,使会议与高层之间有了直接的沟通管道,也降低了风险,虽然他们都是以个人身份参会的。事实上,中央最高机构也在密切关注会议,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更明确,省委宣传部部长等人正式参会,省长薛驹等主要领导上山看望与会代表。莫干山会议的宗旨是“为党和国家献计献策”,聚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会议分七八个小组进行讨论,所涉议题包括价格改革、企业改革、对外开放、金融体制改革、股份制经济和农村改革等,都是当时发展和改革面对的尖锐问题。会后形成七份专题报告即《价格改革的两种思路》、《与价格改革相关的若干问题》、《企业实行自负盈亏应从国营小企业和集体企业起步》、《沿海十四个城市对外开放的若干问题的建议》、《金融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展和管理股份经济的几个问题》、《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等,上报国务院,并选出几位代表向主管计委和体改委的国务委员张劲夫做了汇报。①由于城市改革起步的焦点是价格问题,莫干山会议上关于价格改革的思路受到高层的特别重视。这次会议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刚刚起步的城市改革提供咨询,也提升了中青年政策研究者的影响力,不仅中央部门,各地政府也开始愿意吸纳青年学者的意见,鼓励年轻人冒头,从中走出一批有影响的人物。

③莫干山会议的联合主办单位有经济学周报社、经济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世界经济导报社、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青年杂志社、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社、经济效益报社、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经济研究中心,承办方为浙江经济研究中心。发起者为朱嘉明、刘佑成、黄江南、张钢。领导小组由各发起单位的领导人组成。大会秘书组有张钢、朱嘉明、黄江南、徐景安、王岐山、王小鲁、周其仁、刘佑成、李湘鲁、金观涛、杨沐、高梁等。学术组为朱嘉明、黄江南、徐景安等。主要与会者(除上面已列者外)有:马宾、马凯、周小川、郭树清、楼继伟、李剑阁、孔丹、贾春风、娄建、田力维、赵明、陈一谘、陈元、肖捷、吴晓灵、刘克崮、陈锡文、许善达、鲁昕、阎卡林、李罗力、常修泽、张维迎、华生等。还有《经济日报》丁望、《世界经济导报》朱杏清、《中国青年》杂志崔维德。《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白若冰、《红旗》杂志陈晓梅等。

①徐景安:《“双轨制”改革的由来》,《财经》2008年第5期。


三 计划取向与市场取向的争论五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上的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