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构建世俗道德体系

字数:745

对于宗教之于商周两朝的作用,以及之于人的影响,孔子曾有过 一番颇不寻常的总结: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 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

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4 大意是说,殷商统治者尊崇神,要求民众必须敬神,对鬼神的重视程 度超过正常礼俗,对民众的刑罚多于奖赏,多威严而缺少亲和力。这 造成了民众性情躁动不安、争强好胜、缺少羞耻感的缺点。

周朝统治者则推崇世俗的礼仪,对民众比较宽容,虽然敬拜鬼神, 但不让它们干预人间事务,更重视人间的世俗秩序和信用,人间的身 份等级则依据爵位高低有所区别,有亲和力,但缺少威严。这造成了 民众趋利且心计巧诈,善于掩饰欲望和自我包装,心中少有真诚,奸 滑而有欺骗性的缺点。

孔子描绘的殷周之区别,在古代文献里可谓独家,不仅如此,现 代考古学展示的商代文化和孔子的总结也非常一致。

因为周公掐断了神对人间的直接干预,这意味着华夏世界不会再 有主导性宗教,以神的名义颁布的道德律条(如摩西十诫、佛家五戒) 也无从产生,所以周人必须另行寻找一套用于世俗生活的道德原则。 这种世俗道德的原理,是“推己及人”,也就是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 置上考虑,从而决定自己对待他人的方式。

在《诗经•小雅》中有一首《巧言》:“秩秩大猷,圣人莫之。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翻译为白话就是,世间的伟大秩序啊,是 古代圣人规划的;别人心里怎么考虑的,我设身处地想一下也就知 道了。

再到春秋晚期,孔子则用了一个字来定义人和人之间的道德标 准,这便是“仁他的学生樊迟问他仁的含义,孔子曰:“爱人。”(《论 语•颜渊》)而实现仁爱的方法,则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 语•卫灵公》)人类的一切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都可以从这八个字 推导出来。所以,孔子从不教育学生们不许杀人,不许偷抢……因为 这都已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里了。

把他人等同于自己来对待,其实是人类固有的(但不是唯一的) 一种思维和基本道德律,在宗教文化中,它可能会被教义遮蔽,却一 直存在。


儒家起源与人祭文明如何掩盖《易经》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