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掩盖《易经》的本意
从周公到孔子,包含了西周和春秋,时间跨度五百年。我们很难 断言,这五百年是否足以让华夏彻底忘却殷商时代的真相。
从今天往前倒推五百年,是16世纪初叶,明代中国的嘉靖年间; 1521年,西班牙殖民军攻占阿兹特克帝国,中美洲曾经繁荣的人祭 文明开始萧条,并迅速被欧洲的天主教取代。天主教会曾经系统性地 摧毁中美洲人关于人祭宗教的抄本、神庙与记忆,但当时的殖民亲历 者还是记录下了阿兹特克人祭的诸多细节,一直流传至今。
当然,周朝和最近五百年的世界有很多不可比之处。在没有经典 文本叙事的前提下,零碎的、口耳相传的民间记忆很容易走样失真, 以至消亡。上古能进行书写记录和传承的人很少,基本集中在“朝廷” 生态圈内。周文王时代的一些真实片段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 有文本记录,哪怕是在小范围人群中的,甚或长期无人问津的,也会 有被再次发现的机会。
如前文所述,周公销毁了商朝诸多甲骨文记录,也禁止殷周贵族 书写真实的历史。但周公唯一不敢销毁的,是文王留下的《易经》。 这不仅是出于对父亲的尊重,也因为《易经》是周人对翦商事业(起 步)的记录,里面很可能包含着父亲获得的天机,销毁它也就是对 父亲和诸神的不敬。
周公的办法是对《易经》进行再解释,具体方法则是在文王创作 的卦爻辞后面加上一段象传进行说明。象传不再鼓励任何投机和以下 犯上的非分之想,全是君子应当如何朝乾夕惕,履行社会责任的励志 说教,和文王卦爻辞的本意完全不同。5比如,乾卦的象传是“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象传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远比 文王卦爻辞清晰易懂,而且富于积极和励志的色调。
春秋时,有位晋国贵族韩宣子访问鲁国,参观太史官收藏的典 籍,发现其中就有《易象》(应当是《易经》和《象传》的合称)。 韩宣子因此感叹:“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 以王也!”这是周公写作《象传》的间接证据。6但另一方面,这 一记载也说明,尽管《易象》保存在鲁国朝廷,但并不太普及,哪 怕是晋国执政的高级贵族也只是首次见到。
到春秋中后期,已经开始有使用《易经》占算的史料记录,而且 还有了其他的卦爻辞版本。比如,有的爻辞里就出现了“千乘” 一词, 7意思是一千辆战车,但在文王的时代,即便商王朝也是很难集中起 一千辆战车的,这只能是春秋时期创造的词。
文王《易经》的内容本就很晦涩,所以春秋时期的贵族用它占算时, 大都已经不知道或者说不再关注它的本意。其中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 《易经》中的“贞”字,它的本意是甲骨卜辞中的“占”,但春秋时人 却已经将其误解为“贞正”“贞操”之意了 : “随,元亨,利贞……弃 位而姣,不可谓贞。”(《左传•襄公九年》)
那么,春秋时期的贵族会忘记《易经》中的文王事迹吗?这是个 令人疑惑的问题,毕竟,这些贵族多是文王和周公的后裔。后世可以 拿来比较的是,明初洪洞大槐树和南京珠矶巷移民的后人也可能已经 不记得先祖当年的具体生活经历,保留至今的多是族谱文本中有记载 的内容。
如前所述,春秋时期有少许恢复人祭行为的个案,这说明五百年 前的风俗记忆仍可以潜流传承。是不是《易经》也造成了某种暗黑记 忆的保存?这背后藏着太多我们无法破解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