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与鸟蛋

字数:2677

商王朝建立之前(学者称之为“先商”),商族人究竟生活在哪里, 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对此,考古学一直没有答案。发掘工作只能显示, 有一群形象模糊、落后的人居然攻灭青铜王朝夏-二里头,建立了商朝。

夏都二里头被外来者占领后,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但难 以解释的是,这些陶器并没有统一的风格,如前文所述,有的属于河 北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下七垣文化,有的属于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 之后,商人新建了两座城邑——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但其陶器也分 为好多种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

上古时代,即便是同一种陶器文化内部,通常也存在着众多部落, 彼此互不统属,甚至不共戴天。而来自不同陶器文化的人群居然共同 参与了灭夏和建商,这委实让人难以理解。

这群灭亡夏朝的所谓商人,到底来自哪里?通过考古能不能找到 他们的聚落?

初看起来,这个问题应当不太困难。比如,夏朝一二里头的创建 者来自新碧;再如,灭商之前的周族人曾在陕北山地生活(碾子坡遗 址),后来又迁到关中的周原,甚至考古工作者还在周原发掘出了周 文王起居的宅院。

关于商人在灭夏前的生息之地,学界曾有过两种猜测。

其一,受王国维及殷墟发掘的启发,傅斯年提出了 “夷夏东西说”, 认为夏朝代表晋南和豫西等地的西部文化,它的对手商人是东夷,属 于东方文化,所以傅斯年猜测,位于豫东的商丘古城应当是商族人的 兴起之地。]20世纪末,傅斯年的学术传人张光直借助美国人类学的 资源和影响力,曾经和国内考古学界合作,在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地 区寻找“先商”,但没有发现任何迹象。

其二,随着陶器“器型学”成果的积累,有些考古学者认为,夏 商易代时,来自河南和河北交界处的陶器文化曾侵入中原,所以应该 在下七垣文化里寻找“先商”。2但数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并没能找到 任何稍具规模的城邑,只有一些不起眼的小型农业聚落,丝毫看不出 有灭夏、建立王朝的气象。

所以,从考古上,商族在灭夏之前的定居地无影无踪,攻占夏都 二里头的人的来源也很复杂。但是,对于这些考古学难以解释的现象, 古人的史书里却可能藏着答案。

《诗经》和《史记》里就有商族始祖起源的传说,但也难免掺入 一些周朝之后增加和改写的内容。我们先来看比较古老的。

据说,商人始祖是一名叫简狄的女子,有次在野外洗澡时,她见 到玄鸟产下一枚卵,就吞了下去,结果生下儿子契,繁衍出后来的商 族。上古时代,常有女子未婚生育的神话,据说这是母系时代“知其母, 不知其父”的特征。周族史诗也是如此,他们的女性始祖姜嫄在荒野 踩到巨人脚印而怀孕,生下弃(后稷),从而繁衍出周族。3

《诗经•商颂•玄鸟》对契降生的描写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诗经•商颂•长发》则是:“有城方将,帝立子生商。”有嫉是简狄 所在的部族,“有嫉方将”是有嫉氏将要兴起之意。玄鸟,喻指上帝(天) 和商人之间的独特媒介,至于是什么鸟,则有燕子和凤凰等不同解释。

契长大后,脱离了母亲的有嫉氏部族,建立起商族。商之名来源 于“商丘”,而这个地名更古老,和代表东方的辰(晨)星之神有关。

据说,上古时代有一位叫高辛氏的半神帝王,他的两个儿子不和 睦,整天打斗,高辛氏一怒之下把小儿子安顿在了 “大夏”(晋南), 负责祭祀傍晚的参星;把大儿子安顿在了商丘,负责祭祀黎明的辰星, 由此,辰星也被叫作商星。传说的结尾,诸神已经离开大地,契开始 定居在商丘,他的部族也获得了 “商”之名。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闹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 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闲伯于商丘,主辰。商 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 商。(《左传•昭公元年》)

杜甫诗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商星都是黎明时在东方 出现,参星总是黄昏时在西方出现,永远一东一西,所以人生分离难 聚也被称为“参商”。

春秋的贵族还说,宋国是辰星之族的故地,所谓:“宋,大辰之 虚也。"(《左传•昭公十七年》)宋国的都城在商丘,而宋人是商人后裔, 可见,从王朝兴起之前到灭亡之后,商丘一直和商人有缘。从神话传 说时代到春秋再到今天,中国唯一没有变过的地名,可能就是商丘了。

先商的始祖谱系从契开始,到灭夏的武王成汤(甲骨文中的“天 乙”),一共有过十四代首领,共经历八次迁徙:“成汤,自契至汤八迁。 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史记•殷本纪》)也就是说,平均不 到两代人就要迁徙一次。

当然,上古先民的史事都是靠口耳相传,会经历很多简化。从契 到成汤很可能不止十四位首领,也可能不止迁徙八次,但先商族人曾 经频繁迁徙,这一点应当是成立的。

关于商族早期的迁徙范围,史书记载很少,而且往往超出后人的 理解能力。比如商人史诗《诗经•长发》提到,商族第三代首领相土 功业卓著,曾经到海外大有斩获:“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从河南商丘一带去往黄海,需要横穿江苏省,然后还要在海滨造 船筏。相土时代的商族,规模还很小,难以解释他们为何要进行这种 远征,而且,如果不是在海滨长期生活,熟悉航海规律,也不可能从 事航海活动。

另一种可能是,商丘处在沟通淮河和黄河(济水)的水系中间, 从这里乘上舟筏,向北可以进入济水和渤海湾,向南可以进入淮河 和黄海。也许商族人曾经借助河网水系航行,抢劫过一些滨海人群 的聚落。

关于相土还有一个传说,说他“作乘马”(《世本•作篇》),意思是 发明马拉的车。这应当是后人虚构的,在夏代和商代前期的考古中, 迄今尚未发现有驯化的家马和马拉车。

但在商人辗转迁徙的历程中,明显的趋势是向北方移动。古史 记载,在夏朝前期,商族第六代先君冥淹死在了水里:“冥勤其官而 水死。” 4看来他们还在过着舟筏漂泊的生活。冥的儿子是王亥,5他 曾带领族人赶着牛群北渡黄河,借用河伯部落和有易部落的领地牧 牛一一有易可能是易水流域,也就是说已经进入河北省中部。

史载,王亥生活不检点,曾和兄弟一起在有易部落淫乱(可能勾 引了当地酋长家的女子),结果自己和兄弟被杀死,牛群也被有易氏 占有。王亥的儿子上甲微继承族长(第八代)后,向河伯部落请求援军, 终于攻灭了有易氏,夺回了牛群。

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 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山海经・大荒东经》)

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隘臣杀而放之。是故殷 主甲微假师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隘臣也。(郭璞注引《竹 书纪年》)

王亥遇害这段,在楚辞《天问》中也出现过。从文献的记载看, 上甲微带族人复仇之后,并没有占据有易氏的地盘定居下来,而是继 续漫游。

对商族来说,王亥遇难和上甲微复仇是生死攸关的事件,也是商 族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

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后世商王称王亥为“高祖王亥”,经常单独 祭祀他;而上甲微多是和之后的历代先君、先王一起接受祭祀,卜辞 写作“自上甲”或者“自上甲至(某先王)

至于河伯,甲骨卜辞里给他的献祭也很多,有时还称为“高祖 河”,也把他纳入了历代先君的谱系。有时,商王会联合祭祀河(河伯)、 王亥和上甲微。比如,某个五月的祭祀里,给这三位先君一起奉献的 祭品是:“燎于河、王亥、上甲十牛,卯十羊。五月。”(《合集》1182) 意思是焚烧(燎)十头牛,剖开十头羊。商王还会占问:“王亥、上 甲即宗于河? ” 6意思是,王亥、上甲微会进入河伯的宗庙吗?

商末,周文王研究《易经》占算方式时,王亥事件也被他作为重 要事例收入卦爻辞推演之中:

丧羊于易,无悔。(《易经•大壮》六五爻辞)

丧牛于易,凶。(《易经•旅》上九爻辞)

但史书中并没有王亥牧羊的记载。周族人原本在西部高地放牧羊 和黄牛,所以,周文王可能是用自己熟悉的生活来想象王亥时代,错 误地增加了一条“丧羊于易”:羊不适应潮湿环境,不适合王亥时代 的商族人。这也说明,《易经》卦爻辞中的商代史事并不完全可信, 周文王可能会基于西土周人的环境错误地理解商人历史。


第五章商族来源之谜水牛背上的游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