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邱会作回忆录 - 邱会作 >
- 第一篇 战斗的历程 >
- 第二章 战斗在家乡
参加粉碎第三次「围剿」
一九三一年七月,离第二次「围剿」结束还不到一个月,国民党对江西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又开始了。这次蒋介石亲自挂帅指挥,调集三十万兵力,企图「长驱直入」一举歼灭红军。
红军遇到的困难比前两次反「围剿」更大了。除了双方力量悬殊之外,主要是出现了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敌人来得突然。苏区军民还沉浸在第二次反「围剿」胜利的气氛中,红军当时也正处于分散状态,必要的战争动员、战场准备、征集粮食都没进行,而敌人的进攻已经开始。直至七月中旬,红军主力才由苏区的东北部连日行军回兴国一带集结,应战十分仓促。
第二,敌人长驱直入,很快就扼制了苏区的城镇和要道,使红军运动十分困难。苏区地盘不大,交通不发达。另外,还有许多没打下来的地主「土围子」武装,敌人深入苏区后,随同而来的地主还乡团很快同「土围子」联系上了,扼住苏区咽喉,给红军运动造成很大困难。为防止被敌人包围,红军就要在苏区边缘山区较大范围内缓慢集结。过去红军的迅速运动、集中兵力织灭敌人的老办法,在第三次反「围剿」中一时难以实施。
这个仗怎么打?发动人民群众直接参战!人民战争的思想此前已初露萌芽,在第三次反「围剿」中趋于完善,是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的特点。这次战争的胜利,有诸多的原因,但集中到一点就是,毛泽东创造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胜利。人民战争的基本概念是,红军为骨干,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革命战争。
1、动员苏区全民参加战争。把敌人的进攻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对人民群众参战的要求直接向群众说清楚。我们把底(即敌情)交给群众,使群众心中有数是最能启发群众的积极性的。战争动员就是把要求群众参战的具体任务,如站岗放哨、筹粮送粮,招呼伤病员等都说清楚。苏区人民的参战热情十分高涨,我自己一家人就是例子。我年老的祖父母、父母和幼年的弟弟,全家六口人都参战了。
苏区农民从地主手里分到土地,反对敌人「围剿」就是保卫胜利成果,因此参战热情很高。苏区农民知道没有红军就没有土地,也没有饭吃;红军也很清楚,没有广大群众的支持,红军难以存在。归根结底,党和群众的关系就是互相依靠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群众哪有不关心红军的存亡呢?事实上,群众关心红军也就是关心自己的利益。苏区的农民,把自己的儿孙都献给了红军,几乎家家都是红军家属。
2、苏区各处实行坚壁清野。老俵们把粮食、生猪、耕牛、家禽等能吃的东西和牲畜送到深山里藏起来。敌人对坚壁清野很痛恨,他们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生存都有了问题,一气之下常把老百姓的房子烧了,甚至把整个村都烧掉。
3、筹备粮食。苏区小,粮少难养兵。第二次「围剿」后红军主力向赣闽和赣粤交界方向开辟新区,也是为粮食。第三次「围剿」是六月底,稻谷离收割还差一个多月。于是苏维埃政府提出要求:一是节食,群众和地方政府两个月内每人每天只吃二两粮,以红薯和野菜补食,以此算出可节出来的粮食要一次交清给政府,解决红军作战部队三万人的粮食。二是「剪黄」,在稻子成熟之前先将谷穗头上成熟的剪下成粮,「剪黄」很费事,要用剪刀一穗一穗地剪,收获很少,但「剪黄」解决了红军的急需。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府答应日后补偿群众损失,老百姓战后向各级政府算账。兴国一带苏维埃政府创造了奇迹,居然解决了红军部队的粮食。
4、赤卫队配合作战。苏区的赤卫队、少先队全部参战了。
5、破坏道路。破坏道路能够为红军出击争取时间,并在敌人退却的时候截滞他们,增大红军歼灭敌人的机会。反「围剿」开始后,我们对苏区道路实施破坏,有很多险峻地方的路破坏了不容易修复,甚至不能修复,群众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山区的老百姓对道路很珍惜,舍不得破坏,动员群众破路比动员坚壁清野更困难。
6、救护和看护伤病员。群众里的中年人和壮年妇女为担架队,老年妇女则照顾伤病员。当时红军的卫生机构和战地救护很简单,药品也很少,老乡家里就是「医院」。伤员在战场就近交群众看护。这次我家招呼了五个伤员,一切「护理」工作,都落在我七十岁的祖母身上,她成了远近闻名的「红军奶奶」。
红军有了群众的支持,就敢在盘踞苏区的国民党部队的眼皮底下和「肚子」里钻来钻去。苏区面积小,来了几十万敌人,不仅每个县有敌人,甚至每个乡都有。红军由苏区西部的雩都、兴国转移到苏区东北的宁都的几次作战,都是从敌人之间的缝隙中钻过去的,有时空隙只有几里宽,钻过去很不易。后来红军在宁都以北,君埠以东集结时,被敌人发现,结果还是从两股敌人之间一个不到几里宽的山沟缝隙中钻出去,脱离了危险。敌人进入苏区后开始分散,占的地方越多越分散,越有利于红军歼灭敌人。毛泽东提出「诱敌深入」,「牵着牛鼻子走」,红军分出一部分和赤卫队一起骚扰、阻滞敌人的进攻。大部队则隐蔽运动,声东击西,往返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避强击弱,速战速决歼敌,从被动中争取了主动。
敌人在苏区已经奔波两个多月,一直被红军牵着走,肥的拖痩了,瘦的拖死了,士气急剧下降。红军也不轻松,长距离运动作战,常常走几天的路才能打几个钟头的仗,又要远距离转移,得不到休息,粮食供应不上,没有鞋子穿,非常疲劳,但人民的支持大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红军从八月初至中旬,在半个月的时间内绕道千里作战,几乎没有睡过一次完整的觉,极度疲劳,行军中休息,战士们只要坐到地下就呼呼地睡着了,再出发时要人拉几次才能醒来。
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进行了莲塘战斗、良村战斗、黄陂战斗、老营盘战斗、高兴圩战斗、方石岭战斗。兴泰万赤卫营主要打的是老营盘战斗。
老营盘战斗前红军主力进至兴国、万安边界的均村、茶园一带隐蔽待机,红军此前已经取得了莲塘,良村,黄坡战斗的胜利,累计歼敌、俘敌万余人,士气正旺。九月六日赤卫营接到命令派一个连到枫木凹破坏桥梁,我是枫木凹人,即随该连去执行任务。我到村子里一人未见,村民们都到山上躲藏起来了,我用火炭在自己家的门板上写道:「我一切都好」就走了。我们把各处隘口桥梁破坏后,敌人就好像划地为牢似的不能动弹,最后被红军逐段地消灭了。老营盘战斗是一次很漂亮的战斗,红军伤亡很少,消灭了敌军一个旅,俘虏了二千多人,缴获各种枪支两千多。红军总部对老营盘战斗的非常赞誉,曾发过一份教材专门论述这次战斗的经验。后来的瑞金红军学校、延安的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的军事教材中,都把这次战斗列为优秀战例当教案。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军事学院和军事科学院进行战役战例学习研究,都要介绍这次战斗。老营盘战斗成了人民军队作战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粉碎敌人的三次「围剿」中,红军受到了严峻的考验。由于战略方针的正确,人民全力支持,红军英勇作战,打了一场有声有色的人民战争,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的战斗风格形成了,一直保留到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其中以中央红军为基础的第四野战军等部队继承发扬这种作战风格尤为显著。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赣南和闽西的苏区联成一片,形成了拥有二十一个县城、五万平方公里土地、二百五十万人口的中央苏区。到一九三二年底第四次反「围剿」开始前,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中央苏区相对平和,红色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我们兴国这一带的苏区也得到了扩大。
粉碎敌人连续三次「围剿」的多数战役是在兴国境内打的,兴国人民对苏维埃革命的重大贡献众所周知。我们兴国县在苏维埃革命前人口不到三十万,在一九三一年底有将近十万人参加了红军。我们家乡被誉为「苏区模范县」。
第三次「围剿」后,敌人向中央苏区的侵犯就改在东北方向,即在闽赣两省交界一带。兴国等老苏区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和扩大红军。一九三三年一月,党中央由上海搬进中央苏区。在王明路线在中央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红军的战略有了改变,要和敌人打正面阵地战,红军急需扩大。一九三三年四至五月间开始的扩大红军的办法是很特别的。名义上是动员,实际是强迫。农村里只要是能当兵的人,是非去不可的,有没有劳动力种田都不顾了。地方苏维埃政府把可以送到红军的人几乎全送去了。谁也不敢不办,否则就以反对苏维埃论处。红军数量虽然迅速膨胀,但质量下降了,苏区也大伤元气。
扩大红军在敌人第五次「围剿」之前一直是苏区的主要任务。地方领导干部如果完不成「扩红」,常常要受撤职处分。当时「扩红」的非常措施大致如下:
1、中华苏维埃政府发布《动员令》,提出要「保卫苏区的每一寸土地」,扩大红军,誓死保卫家乡,保卫胜利果实。
2、各地以乡为单位张榜公布应征名单。名单一公布,该当兵的人谁也跑不掉,互相监督。上了榜而不报名的,乡政府就在门上挂「耻辱牌」相威胁,对报名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发《应征令》。由县级苏维埃政府对应征的每个人发给《应征令》。苏维埃宪法规定所有苏区人都有当兵的义务,如果不执行《应征令》就是反对苏维埃,这是很大的罪名,可以严厉处理。
4、公布惩罚破坏「扩红」行为的命令。凡是破坏「扩红」,都必定严惩。我记得当时苏维埃中央政府工农剧社编了一出宣传「扩红」的戏,戏中富农婆捣乱「扩红」时唱的歌词是「当了红军很艰苦,天天行军两腿痛,夜里放哨没觉睡,冻得身上好冷哟……」剧社本意是宣传「扩红」,但演出后起了负作用,结果对这个戏的作者和演员都当作破坏「扩红」罪给予严厉处理。
「扩红」中「反征」的现象很严重。最常见的就是躲藏起来或自伤,入伍后开小差的人也不少。部队如发现某个战士有了开小差的苗头,会立即派人做说服工作,一般允许你回家呆几天,到时主动归队就算没事。如果不回来,「扩红」人员就会把不归队的人抓到乡政府去,被强制送到部队去,对开小差的处理,地方政府比军队还严厉。我参加革命后,遇到过第一次过左、过激的群众运动就是这次「扩红」,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就有了「宁左勿右」的思想。
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了,被迫长征,过去只强调是王明机会主义路线错误,我认为中央苏区的政策也很有问题,如过度征粮、「扩红」,以及土地革命中杀地主富农及其家属的过激行为,各地都打「AB团」肃反扩大化,使红色政权有些失去了民心。我们兴国县在苏维埃革命前人口二十三万,在一九三一年底有八万余人参加了红军。这被说成是我们家乡的光荣,被誉为「苏区模范县」,实际上已经是竭泽而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