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905年,14岁的郑毓秀选择接受西式教育,进入了天津“崇实女塾”教会学校。
两年之后,跟随着当时的留学大潮,16岁的郑毓秀和姐姐一起东渡扶桑。那是一次对郑毓秀人生命运产生重大影响的留学。到日本的第二年,郑毓秀在廖仲恺的介绍下,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
那时候的同盟会,正在低谷中徘徊——孙中山已经领导了数次革命暴动,却没有一次成功,甚至连成功的迹象都看不到。
在这样的背景下,外界舆论开始对同盟会的存在以及暴力革命的方式进行冷嘲热讽,而同盟会内部也开始出现了质疑孙中山的声音。这个时候,一个25岁的小伙子站了出来,他说他愿意舍命去刺杀一名清朝大官,以提振大家的士气。
这个人叫汪精卫。
1909年,汪精卫和黄复生(此人负责研制炸弹)乘船抵达天津,准备潜入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在天津,已经在京津一带建立了一定社交圈子的郑毓秀负责接待,她已经得到了上级指示:全力配合。
汪精卫当时面临的问题是:怎么把炸弹带进北京?
由于北京火车站对男性盘查得非常严格,所以汪精卫提出,是否可以请郑毓秀帮忙把炸弹带进去。不过汪精卫还是表达了担心:“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一不小心,炸弹在路上就有可能爆炸。”当时的炸弹是水银炸弹,靠水银杆触发,很容易误爆。
郑毓秀就回了一句话:“如果不会爆炸,还叫什么炸弹?这事就交给我了。”
于是,那枚炸弹随后被郑毓秀动用多方面关系,安全送进了北京城。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刺杀载沣的行动,除了留下汪精卫一句“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名言外,并没有留下什么成果。不过,通过那次运送炸弹,郑毓秀开始慢慢介入了“刺杀”的行动中,而且渐渐升级,最终在1912年的元月,她参与了刺杀袁世凯的行动。
在那次行刺中,郑毓秀被分在第四组,和另两个组员乘坐一辆马车在东华门和王府井之间巡游,伺机向袁世凯扔炸弹。在准备动手的前一刻,郑毓秀接到了上级的指令——袁世凯不是阻挠南北和议的元凶,真正的阻力来自清朝宗社党的中坚力量良弼。
于是,那次行动被紧急叫停(还是牺牲了一些同志),目标转向良弼。
准备刺杀良弼时,郑毓秀和其他“同盟会”成员决定改变做法——由刺客在刺杀对象面前引爆炸弹,提高成功率。
彭家珍最终和良弼同归于尽。因为良弼是清廷保皇党的最后力量,所以有后人评价,彭家珍才是压垮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
24岁的同盟会会员彭家珍决定做这个牺牲者。当时彭家珍的另一个身份,是郑毓秀姐姐的热恋男友。毫无疑问,郑毓秀的心里也不好过,但还是通过周密的安排,帮助彭家珍最终行刺成功。
越来越多的刺杀行动,使得郑毓秀的身份逐渐暴露——新一轮的刺杀开始了,只是主使人和被刺者颠倒了过来:袁世凯下令消灭她。
1914年,郑毓秀只能前往法国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