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历史的温度 - 张玮 >
- 历史的温度4:那些执念和信念、理想与梦想 >
- 信念 >
- 昔日少年今已强,勿忘张伯苓
7
1949年,张伯苓73岁了。
现在不少关于张伯苓的故事,会或多或少地略去他的晚年生活。
但是,出于对历史的尊重,这个结尾,是必须要交代的。
1949年11月,陷入大败局的蒋介石专门去了一次张伯苓家,希望他能一起去台湾。但是,出于各方面原因,张伯苓拒绝了。张伯苓的孙女张媛和后来回忆,这里面有张伯苓觉得自己年事已高,想叶落归根的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有人给张伯苓带来一个口信:“老同学飞飞不让老校长动。”
“飞飞”,是周恩来的笔名。周恩来是南开大学的第一届文科学生,和张伯苓的师生情谊长达数十年。
张伯苓留了下来。
1950年4月,张伯苓由重庆飞回北京,受到了周恩来的热烈欢迎。张伯苓9月回天津后,当时的天津市市长黄敬还受命要关照好老先生。
但很快,风向就变了。
张伯苓之前担任过国民政府中央监察委员,还出任过南京国民政府的考试院院长,虽然他担任职务后没多久就深居简出。此外,南开大学也在1946年被国民政府改为国立大学。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那段时间里,他作为“教育家”的身份被忽视了,而作为“国民党高官”的身份却被放大了。
1950年10月16日,也就是南开中学四十六周年校庆的前一晚,南开中学的一位老师专门来到张伯苓家,找到了他的三子张锡祚,婉转地表达了一个意思:“请老校长第二天不要去参加校庆了,可能会不方便。”
新中国成立后,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都被收为国有。
第二天早上,天空下起了细雨。张伯苓起床后,穿起雨衣后就要去南开中学——这所他一手创立的学校。张锡祚这时候说:“爸,外面下雨了,您还是别去了。”
聪明如张伯苓者,立刻体会到了儿子话中的含义。
他很快就脱下了雨衣:“好,既然下雨了,就暂时不去了吧。”
神色如常。
没几天,张伯苓的儿媳妇瞿安贵看到自己的公公站在房间内的窗前,长长叹气。
1951年2月23日,张伯苓因为第二次中风,在家中溘然长逝,享年75岁。去世时,他口袋中仅有7元4角钱和两张旧戏票——钱,还是坐电车找的零钱。
张伯苓去世之后,只有天津的报纸刊登了他家人的“哀启”,其他媒体都没有做报道。
周恩来在第二天就赶来吊唁,但也没有公开报道。
张伯苓的追悼会也开得很低调,当时很多人在观察风向,连花圈也不敢送。送来花圈的,基本都是他的学生。
张伯苓的学生黄喻生念悼词,当他念到“他悲伤他一生心血所在的南开中学已经不认识他了。在校庆的那一天到礼堂去坐一坐都得不到许可,他伤心极了”这句话时,自己也痛哭失声。
赶来的重庆南开中学校长喻传鉴哭着发言:“张伯苓一切都是为了南开,他当考试院院长也是因为他想把南开搞好,希望蒋介石帮助。如果张校长要做官,早就做了,南开就没有今日了!”
当时已经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陶孟和无所顾忌专程赶来,他哭着发言:“我们今天追悼的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张伯苓先生,他不仅是中国的教育家,而且是全人类的教育家!他为新中国准备了各种人才,并且他有许多学生是共产党员,甚至还有共产党的领导者。……我从小就失去了父亲,读书时张校长没要我一分钱,张校长培养了我,是我一生都无以报答的!”
南开大学后来重新立起了张伯苓塑像,并遵照他的遗愿,将他和夫人的骨灰合葬在塑像之下,让他长眠在自己最爱的这片土地里(图片来源:新浪博客“陈导的博客”)
张伯苓的遗愿,是希望将自己埋葬在南开大学校园内,但在当时被拒绝了,理由是“南开大学是人民的,不是张伯苓的”。
但是,没有人会忘记张伯苓。
正如那一年,曾在南开中学教过语文的老舍,和南开的学生曹禺在美国合写的那首诗:
知道有中国的,便知道有个南开。
这不是吹,也不是嗙,
真的,天下谁人不知,
南开有个张校长?!
馒头说
1900年,有个人写下了一篇《少年中国说》。
其中有一句,大家如今口口相传:“少年强则国强。”
写下这句话的,是梁启超。
真正去实践这句话,乃至奉献出自己一生的热血和生命的,是张伯苓。
张伯苓的一生,历尽艰辛,先后创办过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堪称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先锋楷模。
他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难免会有历史局限性,但正如他的追悼会上的悼词所言,无论如何,“他是一个真诚的爱国者”。
张伯苓的一生,可以说是问心无愧。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而他所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升官、发财或者扬名,而是真真切切让这个国家更富裕、更强大,他是在用实际行动让“少年强则国强”。
如今,我们谈起教育和理念,都会说张伯苓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谈起体育和奥运,都会说张伯苓是中国的“奥运第一人”。
但是,我们也不应忘记曾走过的一些弯路,对张伯苓曾经有过的不公。
时代当然是在曲折中发展和前进的,人的观念也是。所幸我们现在已经不是生活在过去,但即便如此,我们依旧应该铭记一些人和事。
昔日少年今已强,勿忘张伯苓。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梁吉生,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2.《严修与张伯苓共同教育事业的开创》(陈鑫,《南开大学报》,第1313期,第3版,2016年10月14日)
3.《我在南开大学的前十年(1926—1936)》(何廉,英文版《何廉回忆录》中的一章,收入南开大学校长办公室编《张伯苓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2页)
4.《教育家张伯苓》(胡适,1947年)
5.《说不完的张伯苓先生》(“晋绅”,新浪博客,2013年2月4日)
6.《中国奥运先驱张伯苓》(雨飞,《人民日报》,2008年1月25日)
7.《鲜为人知的张伯苓追悼会》(南开大学校史网,2013年11月2日)
8.《“南开先生”张伯苓晚景凄凉》(百家号“挖历史”,摘自《故人何寂寞Ⅱ》,叶克飞著,京华出版社)
9.《民国往事之张伯苓不爱风花雪月,只为事业洒热血》(曾雅娴,一点资讯,2018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