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这一次空难事故,对整个超声速客机行业而言是致命一击。
之前还荣膺“世界上最安全航班”的“协和号”,很快就因为每100万次航班的丧生旅客数为12.5人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客机”之一——当然,因为“协和号”载客量比一般客机低,所以一出事就很容易导致丧生人数比例上升。
但更大的震慑,是在公众的心理上。
由于“协和号”的事故就发生在起飞过程中,所以被大量的机场乘客所目睹,人们拍摄的照片甚至视频被广为流传,“协和号”拖着长长火焰坠毁的形象通过媒体传播,震撼了全世界,给很多人都造成了心理上的阴影——超声速飞机还是不可靠啊!
尽管这次事故后,“协和”飞机的制造厂商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包括使用新型的特制轮胎,使用防弹衣的材料来包裹油箱等,但公众的信心一旦被击垮,就很难再重新建立了——“协和号”航班的生意一落千丈。
一旦机票收入大幅下降,立刻暴露了“协和号”运营的最大命门——成本高昂。
单燃油费一项,就让英国航空和法国航空两家公司撑不住了。
与波音747相比,“协和号”的每小时耗油量接近它的两倍,而乘客运载能力却只有它的1/4,这就导致每位乘客每100公里的耗油量接近它的8倍——这也是当初美国放弃研制的原因之一。
而油费的高昂也直接影响了英法两国飞机制造公司的命运。“协和号”在研发的时候,国际原油价格才3美元一桶,当时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几个国家的航空公司给“协和号”开出了订单。但之后全世界经历了三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上升到了三四十美元一桶,这些订单全都消失了,只剩下作为制造商的英法两国继续采购。事实上,凭借着高昂的票价,英国航空公司的“协和号”航线一直是赢利的,但乘客人数一旦断崖式下跌,公司很快就陷入了巨额亏损。
虽然经过多次努力和挣扎,但“协和号”在2003年还是走到了自己的命运终点。
2003年10月24日,英国航空公司的最后一架“协和号”客机完成了最后一次飞行(法国航空公司的“协和号”已经在6月27日完成了告别),宣布正式退役。
“协和号”客机在1976年开始商用,一共服役27年,出过一次重大事故,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人类的第一次超声速旅行之梦,到此终结。
馒头说
现在回过头来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类真是进入了一个“打了鸡血”的时代。
1957年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的第一次载人宇宙飞行,1969年的载人登月,包括超声速客机的问世。有些事情,即便过去了四五十年,但我们到现在都还没能重现,比如登月,比如乘坐超声速客机旅行。
毫无疑问,这背后有“冷战”催化的因素,但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肯定还是觉得非常兴奋吧——感觉人类的征途,真的是星辰大海。
那么,是我们的科技水平在倒退吗?显然不是。
就我个人看来,是因为现在的人更冷静、更理智了。一旦政治挂帅的模式改变,在科技账之外,大家算得更多的其实是一本经济账:要造,肯定没问题,但造出来后谁来用,怎么用,怎么能够一直用下去,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所以,“协和号”退役当然有出事故的因素,但真正压垮它的,还是背后的运营成本高居不下。同理,“阿波罗登月”计划之所以没能继续,不是因为所谓的美国人在月球受到了外星人的警告,而是投入太大,在完成之前的探索之后,就目前阶段而言,回报还不足以支撑投入。
当然,现在高铁的进一步普及,其实给航空业造成不小的压力,尤其是基于磁悬浮和真空技术的“超级高铁”一旦成为现实,航空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的压力下,可能航空业提升客机速度的动力会大大增加。
波音公司和NASA都提出了要重新研发超声速客机的计划,而攻关的重点一个是加速(超过4倍声速,即时速超过5000公里),一个是静音(达到普通客机水平)。
我们这代人坐上超声速客机,可能还是有希望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