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字数:1412

1861年4月12日,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在这场至少从媒体宣传上是围绕“废奴”引发的战争中,“歧视华人”和“歧视黑人”其实同处一个逻辑,所以华人的境遇略有好转。但更重要的是,为战争忙得焦头烂额的林肯总统,于1862年签署了一个对美国影响重大的法案——《太平洋铁路法案》。

按照这个法案,美国将修筑一条东西横贯全国、长达3000公里的州际铁路,将纽约到旧金山的旅程从惊人的6个月缩短到短短7天。

由于铁路的修建需要大量的劳力,从衰落的淘金行业中解脱出来的华工被大量招募进来。不仅如此,由于华工聪明、勤奋、仔细、自我约束力强,在铁路修建中的优势远胜其他白人劳工,大量的华工缺口开始出现。

在这个背景下,1862年,作为林肯的亲密战友,美国人安森·伯林盖姆(Anson Burlingame)以美国第一任驻中国公使的身份访问中国,除了表达美国与中国平等交往的意愿外,还和清政府签订了著名的《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由于伯林盖姆更为中国人熟知的中文名字是“蒲安臣”,所以这个条约又被称为《蒲安臣条约》。

蒲安臣,美国著名的律师、政治家和外交家,堪称实施美国对华合作政策的代表人物。他既担任过美国驻华公使,又担任过代表清政府访美的中国使节

《蒲安臣条约》堪称孱弱的清朝政府在1840年被强行轰开国门后,签订的第一个对等条约,其中的规定包括:两国公民在对方境内免受宗教迫害;两国公民都可以到对方的政府公立学校求学,并享有最惠国国民待遇,两国公民可以在对方境内设立学堂;美国政府无权也无意干涉中国内部事务管理……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两国政府尊重移民自由”,这也就意味着双方国民可以自由流动,美国对中国的劳工敞开了大门。

统计数据显示,从1860年到1870年,大概有3万名中国劳工来到美国,他们中至少有一半投入到了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中。到了太平洋铁路工程的后期,华工比例至少占到80%。

太平洋铁路的内华达山脉段,是最危险和最难造的路段。著名的唐纳隘口以及附近的花岗岩绝壁合恩角(今加州科尔法克斯附近)一带,几乎平均每铺设一条枕木,都会有一名华工牺牲。单是在合恩角,华工的营地就前后至少三次被雪崩冲毁,至少有300名华工长眠于这座冰冷而坚硬的花岗岩悬崖下。1970年,从内华达沙漠中挖出的当年华工的尸骨,重量接近1吨。据当地人说,现在去合恩角附近登山和攀岩的驴友们,还能偶尔发现当年华工留下的遗物

修建铁路的华工。华工承受着更多的工作量,担任更危险的工作,却拿更少的薪水。当时一名白人劳工能拿到35美元的月薪,包食宿;但华工却只能拿26美元,还不包食宿

但是,即便华工在整个太平洋铁路修建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得到的,却是越来越多美国白人工人的敌视乃至怨恨。

早在1862年2月6日,美国西部的报纸《工人倡导报》(The Workingman’s Advocate )就已经发出了这样的“倡导”:

“我们警告工人,一个危险的敌人在西部扎根。我们的太平洋同胞已经遇到,在太平洋铁路建成后,这些中国人开始成群飞离洛基山脉,像吞噬一切的蝗虫,散布到全国各地。日薪只要1美元的人,在我们国家是个危险因素,敌人来袭时,我们不能入睡。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对付他,以我们共同国家工人的名义。我们要求我们的政府,禁止再有中国人入境。”

事实上,太平洋铁路修筑完成后,华工确实开始向美国四处散布,但大多数并非出于他们自己的急迫意愿——各地的美国资本家都抢着要“价廉物美”的华工。

在太平洋铁路的通车典礼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华工没有一人被邀请到场

由于黑奴制度被废除,大批美国资本家失去了廉价劳动力,而他们随即惊喜地发现,华工不仅同样廉价,而且拥有更强的技能和组织性。一时间,南方的各大棉田、各个制鞋厂、雪茄厂,都大量招募华工,有的资本家甚至一次性就招募100名华工,用以对抗白人工会的罢工行为。

这确实再一次激化了白人工人和华工之间的矛盾——而资本家乐见矛盾转移——白人工人认为华工是工贼,破坏罢工,成为资本家走狗。而当时华工的淳朴愿望,只是谁也不得罪,努力工作,多赚点钱回家光宗耀祖。

情况开始进一步恶化。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