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2011年5月26日,美国国会华裔女议员赵美心等向国会参众两院提交议案:希望国会对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等一系列迫害华人的法律正式道歉。
在诸多华人的支持和推动下,2012年6月1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全票表决通过,美国正式以立法形式就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道歉”。
然而,这个“道歉”之所以要打一个引号,是因为当时用的单词是“regret”(遗憾),而不是“apology”(道歉),这两个单词的语义差别其实很大。
这个“道歉”,在国会众议院通过时用的是“无记名口头表决”,而不是“书面表决”。按照赵美心的说法,用“遗憾”字眼和采取“无记名口头表决”,都是为了使两党一致通过而做出的妥协。
还有值得关注的一点是,“道歉”之后的几天,中国媒体纷纷做了大量报道,而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都没有做出“新闻性报道”。
可以进行比较的参照是:
1988年,美国政府就二战时将日裔美国人关进集中营进行道歉,并对每人赔偿2万美元;
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对武力支持推翻夏威夷王国正式道歉;
2006年,美国政府对曾经的黑奴制向非裔美国人再次正式道歉;
2010年,美国政府再次向对印第安人的不公平待遇正式道歉。
表示“遗憾”确实是一种认错的态度,是一种进步,但对于诸多华人而言,他们还在等待。
2012年6月22日,华人在“地狱峡谷”当年华工遇害之地设立的纪念碑
馒头说
毫无疑问,《排华法案》是一项明显含有“种族歧视”倾向的法案。
不过,“种族歧视”的背后,是否还有更深一层的思考?
比如,如果拿我们的邻居日本来比较,就颇有些让人感慨。
从人种上说,日本人和我们并无二致;从文化习惯上说,大家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从内向保守上说,日本人甚至比我们更难被同化。
然而,“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人并没有对日本人有过任何特别刁难,美国总统罗斯福甚至在1906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要像对待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和俄国人那样公正对待日本人”,还关照国会要为希望入籍的日本人提供便利。相对于华人人数的不断减少,从1900年到1930年,在美国的日本人数量一直在快速上涨,30年里涨了5倍。
是日本人比我们更勤奋、更守规矩?不见得。是日本人比我们更团结?可能有,但未必是主要因素。是日本的驻美官员更会为本国国民争取权利?也不能概而论之:当时清朝的第三任驻美公使张荫桓就为华工权益做出过不少努力,第六任驻美公使伍廷芳更可谓费尽心血。
那么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也不难看出:因为双方背后站着的祖国,国力不同。
“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的日本,当时在国力上确实已经做到了“脱亚入欧”,可以在世界舞台上与列强一争短长。这也让当时的日本首相大隈重信敢在巴黎和会上抗议:“不取消种族歧视,日本就退出国联!”也能让1924年美国限制全部亚裔移民的政策出台后,日本全国联合抵制美货,并要求对美“宣战”(中国在1905年也有过类似的“抵制美货”行动,但清政府怕触怒美国而镇压下来)。
时至今日,中美关系早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两个国家——尤其是中国——也已绝非当年可比。但一部《排华法案》不应被历史忘记,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出台有值得美国人反思和羞愧的地方,对我们中国人而言,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无论是移民、定居,还是旅游、求学、贸易往来,要在异国他乡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接纳,一方面需要自己在自立自强的同时,更开放、更积极地融入对方的文化氛围,遵守对方的法律法规,而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自己身后那个祖国的发展与实力。
哪怕你已远在异乡,哪怕你已更换国籍,但你远方的那个祖国,你先辈的那个故乡,她的强盛与否,总是和你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为,血脉相连,荣辱相关。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纪录片《排华法案》(美国公共电视台制作,2017年3月19日在美国上映)
2.《美国〈排华法案〉的兴废与中美外交关系》(黄智虎,《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2013年第3期)
3.《宗教信仰冲突与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周龙,2015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s and Social Science,2015年12月30日)
4.《中美浮梦录︱1882年〈排华法案〉之前世今生》(王元崇,澎湃新闻,2019年4月3日)
5.《美国国会的第六次道歉——因〈排华法案〉曾给在美华人造成巨大伤害》(叶雨,《看世界》,2011年第21期)
6.《路上的美国史︱太平洋铁路:华工用汗水和鲜血浇灌的奇迹》(叶山,澎湃新闻,2018年10月13日)
7.《排华法案:美国唯一写入法律的种族歧视条款》(凤凰网,2017年4月29日)
8.《一部纪录片回顾美国〈排华法案〉,导演希望它是一面镜子》(盛海涛,“好奇心日报”网站,2018年6月3日)
9.《美国排华法案道歉案的始末与思考》(刘文正,《侨务工作研究》,2012年第4期)
10.《美国〈排华法案〉道歉案:合上“排华”那一页》(中国新闻网,2012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