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中华

字数:4298

清室入关前后的历史,曾被几经篡改,至乾隆四年(1739)修改后始“定稿”,因此记载常有隐晦疏漏、矛盾芜衍之处。其所以屡加修改的原因,是清室在入主中原后,接受中华文物制度和道德习俗后,对原有的粗犷行为、原始习俗与简陋政制感到自卑,逐渐发觉,遂屡加涂改。清亡后,经史家考订,我们对这一段时期的清史,已可描绘出一个大体的轮廓。

居住在白山黑水区域的部族,自古以来,因为走上历史舞台的时代不同,所以名称迥异,周之肃慎、晋之鲜卑、唐之靺鞨、宋之辽与金(女真),都是中华世界东北边区百姓的称号,我们通名之为东胡。“满洲”是明末女真三部之一的自号,是部族之名,绝非如后世所误解的地名。“满洲”本读“满珠”,意即很吉祥,满洲女真故定满洲为国号,比野人女真与海西女真开化。元代在今辽宁中北部设有“万户府”以制之,是“随俗而治”。明初沿旧制,授其长为都督、指挥等职,“皆因其俗而治”,与元代之“土司”相类似。明成祖元年(1403),明廷设“建州三卫”,为边区卫所之一,以女真头人阿哈出为指挥使,阿哈出家族世袭此职一百五十余年,王杲代之。史称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1626)姓爱新觉罗,“爱新”即金,“觉罗”乃女真姓之一,意为“金之觉罗氏”。努尔哈赤的父亲任建州左卫指挥使,因仇家构陷,为明将李成梁所杀(1583)。努尔哈赤时年二十四岁,以家传遗甲十三副起兵,攻杀仇人,扩张势力,并吞其他部族,占有松花江吉林一带地方。奋斗三十余年后,努尔哈赤有步骑兵两万余,建国称汗,国号“后金”(1616)。在此以前他曾受职于明,两次到北京朝见,通汉语。努尔哈赤叛明时年五十七。

努尔哈赤虽深恨汉人,但努力学习汉人的农工技术及文物制度,又竭力保持其祖先传统,因此模仿蒙古文创立了满文,并创立八旗制(东胡族常八分部族)。八旗制乃努尔哈赤所订之国体,“一国尽隶于八旗,以八和硕贝勒为旗主,旗下人谓之属人,属人对旗主有君臣之分。八贝勒分治其国,无一定君主,由八家公推一人为首长,如八家意见不合,即可易之”(孟森《八旗制度考实》),颇似联邦(旗)制。努尔哈赤能团结八旗一致向外扩张,阿保机则必须先杀尽“八大人”。八旗之基础单位称“牛录额真”,意为“大箭主”,辖三百人,每旗七千五百人。各旗主独立设官理民,“汗”的命令只能通过旗主发布。最初只有黄、白、蓝、红四旗,后扩充为正黄、正白、正蓝、正红、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八色旗帜;“黄、白、蓝均镶红,红镶白”。最初征服之汉人、蒙人亦编入八旗,其后分出,置汉八旗、蒙八旗,共二十四旗。每人均属于一旗,出征时是战士,平日则耕田。“旗”成为人的“籍贯”。

“与大明看边,忠顺有年”的努尔哈赤叛明后两年,以“七大恨”誓师攻明(1618),次年大败明军于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明廷任熊廷弼经略辽东,熊廷弼主守,为朝臣所劾而罢。继任袁应泰以祸生肘腋失重镇辽阳,努尔哈赤迁都之。数年后努尔哈赤再迁都沈阳(1625),更名盛京(入关后仍奉盛京为名义上之国都)。此后数年,明廷内有魏忠贤当权,外则将帅不合,后金则声势日益壮大,“东事”成为明廷最大威胁。努尔哈赤于宁远之役为袁崇焕所败,负伤死(1626),其八子皇太极(也作皇台极。努尔哈赤即位,设四个贝勒,皇太极为“四贝勒”)继位(1627—1643在位),史称清太宗,年三十五岁,改国号为清。

皇太极统治的时间共十七年,但他的政策为清人日后一统中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首先震慑朝鲜,迫使其与明朝脱离宗藩关系,以朝鲜王弟为质子。朝鲜以大量粮食供应清,且纾后顾之忧。再合并内蒙古,使明朝沿长城东线皆受到威胁。他曾四次攻入内地,第四次(1638)攻陷州县四十八,南达山东境。最重要的是他一改其父仇视汉人之政策,尽量抚辑汉人,招纳儒生(努尔哈赤见儒生必杀),优遇明之降臣。洪承畴投降后,他以抱礼见之,且告诉群臣,自己得洪承畴如盲人而得引路者,其志向已不在关外一隅而已,至为显明。

与清太宗差不多同时期统治中国的明思宗(崇祯皇帝),即位时年十七岁,立缢死魏忠贤,笞杀客氏,阉党敛迹,颇有一番新气象。及李自成陷北京,思宗自杀殉社稷,遗书有“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之语,可称“亡国之义烈”者也。思宗“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勤惕厉,殚心治理”,亦有可称道之处。唯刚愎自用,猜疑急躁,十七年间易阁臣四五十人,且御将无术,失一城诛一将。崇祯十二年(1639)七月,明廷一日斩失事之巡抚、总兵官等三十三人,可见思宗之秉性残刻、喜怒无常、肆意杀戮之一斑。最荒谬的是其中清人反间计,相信被清军所俘“逃”归之太监言,杀死清军最畏惧之大将袁崇焕一事,最为人所不齿,亦足见其智力甚低。思宗临危时自称不是亡国之君,而臣尽亡国之臣。凭此一语即知其覆亡之主因在其个人之昏残低能。

清太宗于思宗自缢前六个月逝世,九子福临继位,年仅六岁,由叔父多尔衮摄政,史称清世祖(1644—1661在位),年号顺治。本书自此始,遵从习惯,以年号称其帝。顺治帝于是年迁都北京,并无统治全中国之意,公开宣布不忘明室之人,“辅立贤藩,戮力同心,共保江左,理亦宜然,予所不禁”。初仅派兵追剿李自成,大约只想如金朝一样统治黄河流域。

江南半壁河山,拥兵五十万,应可师南宋故智,偏安江左,惜南京最初拥立的福王(年号弘光)是一位“万事不如杯在手”的昏君。他遣使到北京赠顺治帝金银绸缎,酬劳其逐李自成的功绩,希望乱平后交还北京与明。小朝廷中由拥立有功的凤阳总督马士英与阉党阮大铖专权,搜刮财富,卖官鬻爵,大兴土木。兵部尚书史可法,洞烛时艰,希望能奋发一致,力保江左,却被逼出镇扬州,朝政任由马、阮二人腐蚀。名将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进兵直薄南京,马士英调江北守军迎击,清军乘虚渡淮河南下抵扬州。史可法昼夜不眠,勤劳国事,但据记载仍然军纪废弛,盖积习已深,独木难支。史可法血战七昼夜,城破被执,不屈殉难,他的忠义贤贞,可媲美文天祥。清军入城后屠杀焚掠十日,使一座自南朝以来历时千年繁荣的名城化为灰烬,此即令人铭刻难忘的“扬州十日”。南京陷落后,鲁王朱以海称监国于绍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鲁王颇负时誉,如张煌言(号苍水)、黄宗羲(世称梨洲先生)等应其号召,各地抗清的义师蜂起,清廷乃重用降将洪承畴总督东南地区军务,付以全权。洪承畴是明代剿流寇的名将,调度有方。他逼鲁王逃舟山群岛,再进兵福建,降唐王所依为股肱的郑芝龙,唐王被执遇害(1646)。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不随其父投降,以厦门、浯洲(今福建金门岛)为根据地扰闽、浙沿海一带。鲁王亦逃附郑成功,取消监国号,卒于台湾。鲁王的部将张煌言等,与郑成功合作,在东南沿海一带与清军苦战十余年,其中以1659年那一次北上抗清之战的规模最大。郑成功在此战中曾陷扬州围南京,附近“望风纳款”者二十四县,“东南大震,军报阻绝”。顺治帝已准备亲征,清两江总督“佯使人通款,以缓其攻,成功信之,按兵仪凤门外”;清援兵到后,大败郑军(魏源《圣武记》卷)。郑成功见在大陆形势日蹙,乃逐荷兰人而据台湾,奉明正朔(1661)。次年郑成功逝世,子郑经继立。

南明四王中最后一位是桂王朱由榔,他得知唐王死讯后,在肇庆即帝位,年号永历(1646—1662)。当时永历帝直接加间接可号令的有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云南、贵州七省之多,其他如郑成功之活跃于东南沿海,山西大同总兵官姜瓖之叛清等,声势不小。有如此形势,应该有所作为,但仍节节败退。永历帝自肇庆走梧州,再退桂林,赖瞿式耜死守(1647),清军以广州有警,大兵引去。次年清军进逼,永历帝逃至湖南转入贵州,留此四年,再走云南,在昆明三年,后逃入缅甸(1659)。永历帝入缅甸时尚有文武官员四百余,兵数千,均逐渐为缅甸国王所杀。永历帝留缅甸时曾亲笔致信吴三桂,自称“仆”,“今者兵衰力弱,茕茕孑立,区区之命,悬于将军之手矣”!吴三桂为向清廷表功,如何能放过他。缅甸国王在吴三桂大军的压力下,将永历帝送回。后永历帝为吴三桂秘密绞杀(1662)。昆明五华宫侧立有石碑云“永历帝殉国处”,乃清亡后人所臆测者。

大陆上的明统,自桂王遇害后即断绝,但郑成功子孙仍将明统延续二十一年,至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入台湾为止。台湾土著居民部族分歧,其来源说法很多,兹不论。大陆人移入台湾自隋唐始,人数不多。隋文帝曾遣将“略澎湖三十六岛”。元末于澎湖置巡检司。明神宗时颜思齐据台湾,郑芝龙来附,不久离去。明熹宗四年(1624),荷兰人筑台湾城(台南)及赤崁楼,以之为据点,与南洋及漳、泉贸易,亦颇鼓励移民以增加生产。郑成功自江南败归后,永历帝亦逃缅甸,乃欲取台湾为根据地。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兵临鹿耳门,荷兰人投降。郑成功改台湾城为安平镇,赤崁为承天府,“设县二,曰天兴,曰万年”。郑成功以陈永华为谋主,辟垦屯、修战械、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筑池馆,以待明宗室遗老来归,招徕漳、泉移民。清廷得讯,杀郑芝龙全家,令沿海居民内徙三十里,禁渔舟、商舟出海。次年郑成功卒,年三十九,守厦门之长子郑经入继。清靖南王耿继茂贻书招郑经投降,郑经请如琉球、朝鲜例,不剃发易衣冠,清廷不许。郑经暗弱庸懦,无光复大志。三藩之乱平定(1681)后,清即策划进兵取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经之子郑克塽降清。

清军入关后的征服战争中,将士多为汉人,即使主帅是满人,将士仍以投降之明军为主。明之将帅士卒,降清之后才能士气均焕然一新;畴昔与民变军队作战,多望风披靡,不能御敌;今则相反,破民变军队如秋风扫落叶,成鲜明对照。可见皇帝昏暴愚聩与廷臣派系倾轧影响之大。洪承畴、吴三桂尚是明之大将,但耿仲明、尚可喜之流则明之偏裨军官,在清廷的驱使下,战功煊赫,出人意料。这些人既然立下汗马功劳,自应抚慰。顺治六年(1649),清廷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领云南;封尚可喜(子尚之信)平南王,领广东;封耿仲明(子耿继茂,孙耿精忠)靖南王,领福建;称为“三藩”。清史籍称南明福王、唐王、桂王为前三藩,吴三桂等为后三藩。后三藩初封时,吴三桂有绿营兵一万两千,尚、耿各领兵六七千。藩王在其辖区之内,用人行政自主;吴三桂更进一步,由他向朝廷荐派官吏,“尽天下之官,不分内外,不论远近,皆可择而取之”,称为“西选”,使“西选之官遍天下”。平西王每年需俸饷银九百万两,三藩合计岁需两千余万两,占清朝全国岁入的一半。年已二十的皇帝康熙(1662—1722在位)早有撤藩之心,适平南王尚可喜不愿受制于儿子尚之信,请求率藩兵回辽东养老,靖南王、平西王闻讯不自安,亦上奏请撤藩,以试探朝意。康熙对三藩之存在如芒刺在背,得奏立准。吴三桂遂于康熙十二年(1673)冬“恭奉(明)太子祭告天地”,“伐暴救民”,改次年为“周元年,蓄发,易衣冠”。靖南王耿精忠立即响应,史称“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历八年(1673—1681)始被平定。吴三桂起兵时称奉明太子为君,故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吴三桂初起兵时,清廷措手不及,数月之间吴三桂即占领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福建。平南王附和之后,加上广东及陕西提督王辅臣,共有八省之地,及湖北、江西、甘肃部分地方,声势浩大,“人心皆动摇”。清廷闻叛,立即处死吴三桂之子、驸马吴应熊,连吴应熊与公主所生之子亦一并处死,以示决心。清廷对长江流域暂采守势,先征讨陕西王辅臣。王辅臣兵败乞降,清廷复其原官,加封为太子太保、绥寇将军,以瓦解吴三桂集团的人心。江南用兵,清廷是先攻福建之耿精忠,耿精忠于叛清时联络据台湾之郑经,但郑经无大志,只贪求占领福建部分地方以自肥,对联合抗清之事并不热心。耿精忠在清军压境之下投降(1676),仍被封为靖南王,后奉诏令讨伐郑经,后者退回台湾。参加变乱最晚的是广东。最先请撤藩的尚可喜,于吴三桂叛清后,仍留在广东镇守。三年后尚可喜病,由其子尚之信代理政事,与吴三桂暗通款曲,至尚可喜卒,尚之信即与吴三桂合作,被吴三桂封为亲王。耿精忠降清后,广东立即受威胁,尚之信见风使舵,投降,清廷亦封之为亲王。至此只剩下“一藩”了。王辅臣等三人降清后,吴三桂势力日蹙,乃图画地自守,自长沙迁都衡阳,并即帝位,国号周,改元为昭武(1678),时吴三桂已六十七岁。虽如此,吴军的战斗力仍不可轻侮。以“永兴之战”为例,永兴距衡阳仅百余里,为清军所占,吴军攻城,清军守将都统、副都统均阵亡;吴军围攻,昼夜不息,统帅简亲王屯兵附近(茶陵),“不敢救”;自郴州遣来的援兵“亦不敢进”;如此者二十日,“忽拔营去”,因吴三桂已死,此时距吴三桂称帝不足六个月。其孙吴世璠自昆明兼程到衡阳继位,攻守无方,吴军军心涣散,岳阳失守,吴世璠扶吴三桂柩归云南。两余年后,1681年,清军攻克昆明,吴世璠自杀。骚动十省,扰攘八年的大变乱始被弭平。

三藩之乱被戡定后,康熙始认真考虑对台湾用兵。俟郑克塽投降,清朝才在事实上一统中华世界,此时距清室入关已四十年。


第十八章 大清帝国清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