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盛而衰之历程
清人入关之最初数年,实际的主宰者是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继后所生。清太宗皇太极卒(1643)后,遗子福临仅六岁,故继位人选颇有争议。但清太宗在位十八年间,取得另两旗的统辖权,直接拥有三旗,他的力量已由“八分”之一变成八分之三,实力最强,故清室最后决定由其稚子即位,是为清世祖顺治帝(1644—1661),多尔衮为摄政王。顺治五年多尔衮卒,皇帝亲政,年仅十二岁。顺治帝亲政十二年后崩,年二十四。民间传说他与董小宛的韵事,经考证非事实,又谓其到五台山出家,亦讹传耳。他亲政初年实际上仍听命于皇太后,一切草创,无甚治绩可言。但他统治期间发生的“科场案”与“奏销案”轰动一时,影响很大。
科举弊端,明中叶后政治昏聩时已很严重。清初为笼络士人,考核亦不严密,故贿买关节公行相习成风,历十数年已成积重难返之势。顺治十四年(1657),给事中任克溥揭发顺天府(今北京)乡试中举人陆其贤用银三千两贿买得中。考官五人、举人二人俱被斩首。经皇帝亲自复试后,二十四位举人被判绞刑,改责四十板,遣戍。同年江南乡试亦有告发“江南主考方犹弊窦多端,物议沸腾”。次年由顺治帝亲加复试,正、副主考及十八房考官(阅卷人),全部被处死刑,其他失察之尚书二人、侍郎二人均受轻重不同之惩罚。江南科场案因名才子吴兆骞遣戍宁古塔而闻名,顾梁汾的那曲有名的《金缕曲》(亦作《贺新郎》),学童亦能朗朗上口。这首动人心弦的抒情词为太傅明珠所见,吴兆骞才被特赦入关(流放二十三年),成为科场案之一逸事。
同年,河南、山东、山西均有科场案,牵涉不广。经过此次整饬,科考贿买关节的情况大减,但并未根绝,康熙时尚有两次科场案,考官一人被杀。
奏销案不见于官书,故确切年代亦无从查考,大致在郑成功、张煌言大举进攻江南之后(1659)。时江苏巡抚为朱国治,迁怒于南方人心尚未帖服,欲假大狱以示威。金人瑞(字圣叹)之“哭庙案”,巡抚朱国治杀苏州士子十余人,即是例子。奏销案口称是追缴积欠钱粮,革黜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地官绅士子一万三千五百余人,几乎将这些地方的领袖人物一网打尽。朱国治还将其中三千余人押送京城审判,那些平日文弱的士绅,脚镣手铐,“徒步赤日黄尘中”,其苦可知。曾任刑部尚书之翁叔和、大名士吴伟业(号梅村)均涉及此案。朱国治于吴三桂起兵时任云南巡抚,被“开膛枭示”。
顺治帝崩后,子玄烨继位,年仅八岁,即清圣祖康熙帝(1662—1722)。康熙帝六十一年的统治,为清室奠定坚实基础。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杰出的君主之一,他的禀赋与智慧、勤学与博览、精明与刚毅,为史家所公认。这位伟大君主的外祖父是纯粹的汉人,外祖母是满人;母亲是满汉混血,故康熙有四分之一的汉人血统(郑天挺《清史探微》)。他亲政后(1667),曾将三藩、治河、漕运三件大事,“书而悬之宫中柱上”,日夜思量,以求解决之道,足见他能把握大政的重心。他弭平三藩时,运筹帷幄,精明果断,安抚分化,有条不紊,已显露其军事政治的长才。三藩未平时,施琅等人屡次请缨征讨台湾之郑经,他均隐忍未发,至足见其方策稳重,步调明确。台湾内附之后,他立即经营东北军事,遣都统彭春“以兵猎黑龙江”,侦察形势,布置粮站,筑城以兵戍守,并亲赴东北视察运输实情。如此准备数年,清军两次兵围俄国人所筑之雅克萨城。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一、大兴安岭以至于海,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之溪河,尽属中国;二、额尔古纳河为界,河以南属中国。
自明末侵入大兴安岭以南的俄国人,所建立的雅克萨与尼布楚两城均归中国,俄国人东向觊觎中国领土的野心,遂为康熙所遏阻。直到一百七十年后的两次英法联军之役(1858、1860),俄国才趁火打劫,用胁迫骗诈的方法,将中俄条约所定疆界南徙。《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欧洲人所订的第一个条约,1842年的《南京条约》是中国与欧洲人所签订的第二个条约。
康熙帝真正统一了中国,解除了“留都”(今沈阳)的威胁,下一步便是对付蒙古。漠南内蒙自清太宗时(1634)即为满人所征服,其主被封为亲王。三藩作乱,清廷征蒙古兵而蒙古兵不至,不久蒙古叛。康熙二十九年(1690)后,皇帝三次出塞亲征(明成祖五次)外蒙古(今蒙古国),平定(1697)之后未再叛,从此外蒙古臣属中国两百一十五年,直到辛亥革命(1911)后,才在俄国人的煽动与指使下,做出各式的“独立”活动。
康熙以博古通今闻名。他“自言年十七八时,读书过劳,至于咯血,而不肯少休”。他通拉丁文、希腊文,能研习西方的天文历算,此外如刑律、农业、医药,无所不通。他平日手不释卷,三藩之乱军务繁忙之日,经筵官仍照样每日进讲。康熙四十四年(1705)他南巡时,问李光地名数学家宣城平民梅文鼎今在何处。后召梅文鼎至御舟中长谈三次,次年召梅文鼎之孙至内廷学习。康熙所著的科学书籍有《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等书,大致当时的科学家李光地、梅文鼎均曾尽一分力。
康熙晚年为皇位承继的问题所困扰。由于清入关前并无正式的王位承继法,所以康熙早年便立嫡长子为太子,希望建立稳定的制度,没有料到兄弟间因此结党倾轧(康熙的九个儿子参与了皇位的争夺),阴谋陷害之事层出不穷,朝臣权贵中的不肖者,更是推波助澜,勾串煽惑,最后引发太子阴谋弑父的事件。康熙乃废太子,不立太子,将继位皇子的名字写在遗诏里,储之于金匣,藏于“正大光明”匾后,皇帝崩后再取视而知继位人选,此谓“密建储位法”。市井流传的“传位十四子”被改为“传位于四子”的故事,是小说家言。除四皇子胤祯精明干练外,康熙特别钟爱四皇子的儿子弘历,他曾说此孙儿最似他,将来福泽将超过他。他的预测完全正确,而清高宗乾隆帝也事事效法祖父,连南巡的次数都一样。
清世宗雍正帝(1723—1735在位)即位时已过四十岁,他对父亲晚年的宽大流为废弛以及开国近八十年来政治上的流弊,大加整饬与改革。一是为官员设“养廉”银。清代钱粮征收用银,铸成银锭解库。由碎银到铸成银锭,重量一定略减轻,称火耗;百姓缴纳时规定多纳百分之三,亦称耗羡。耗羡为地方所有,故火耗多寡之权,操在地方官吏手中。雍正元年(1723)火耗已增加至正税的百分之四十到五十。为了防止官吏舞弊,清廷乃颁布火耗之定额,将火耗归公,成为正额,官吏不得滥收滥征。火耗归公后,朝廷为各级地方官设“养廉”银,意即希望官员不要再贪污。按清开国之初,物价便宜,故官俸薄,文职一品官年俸一百八十两,二品一百五十两,以次递减,七品四十五两,九品年薪二十三两。当朝一品,月薪仅十五两银,知县是七品,月薪不足四两,绝对无法维持生活!朝廷大臣沈近思与雍正讨论火耗问题时,沈近思称自己曾为县令,深知耗羡归正项后,必将有新耗羡产生。雍正说:“汝为令,亦私耗羡乎?”沈曰:“非私也,非是且无以养妻子。”沈近思说的是实话。各省督抚的养廉银岁给一万至两万两不等,县令亦按缺之繁简岁给养廉一千至三千(均概说,因时地不同,变化很多)。经过改革,官吏非贪污不足以养妻子的情况消失,廉吏出现,吏治清明。雍正还严惩贪赃枉法者,由此改变了康熙末期那种腐败昏暗的政治。
二是“改土归流”。中国西南各省,包括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广六省,境内均散居有少数民族,事实上他们才是真正的原住居民。自秦汉以来,由于中原民族逐渐南迁,这些少数民族被逼移居,避入崎岖险岩、蛮烟瘴雨之中,其间也有丛林池沼高原。历代统治者对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方法,是封其有力酋长为“土司”治之,土司乃世袭之职。明代曾有大规模的西南少数民族变乱,明廷动用大军数十万,“殚天下之力而后铲平之”。只是有组织的叛变中止,问题并未解决。雍正四年(1726),皇帝任鄂尔泰为云贵总督。鄂尔泰奏曰:“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雍正批准其计划。鄂尔泰首先用武力征服云南土司,设立乌蒙府和镇雄州,次第征服贵州及湖南苗疆,分别设立府、州、县,授归顺土司以官职。改土归流的工作,非一朝一夕所能竟,然雍正开其端,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
三是筹划解决八旗生计问题。入关后的旗人,朝廷均分别赐予田地,由奴隶或佃农为之耕种,靠收获所得以为生计。二三十年后遂问题丛生:
(一)奴隶与佃农因不堪奴役或生活辛苦,相率逃亡,土地乏人耕种,良田成荒土,旗人收入无着。
(二)旗人生活本极简朴,入关之后,积渐习染奢侈,茶房酒店、戏院歌坊,均是诱惑。旗人沉湎于繁华之中不能自拔,大肆挥霍,即使收入多亦不敷用。
(三)人口增加,原赐土地不够生活;初配之房舍不敷居处,又无力增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变卖土地,但法定不能出售,乃变名曰“老典”,即永久抵押。得款不久钱即用罄,旗人仍然负债,无以为生。康熙固然深知八旗是满人立国之根本的道理,所以先拨巨款与旗人偿债及赎田;再拨巨款与旗人,令其存放生息作生计。但这些银钱,都被旗人消耗在娱乐与赌博之中。康熙非常痛恨地说:“小人得财则喜,用尽则怨。”他们怨恨到聚众数千人到宫门前咆哮,问题越来越严重。雍正乃想出让“京旗”出而垦田的办法,即先在河北设一垦田区,移京旗百户去垦田。旗人习于都市繁华生活,十年下来,只剩下几户。此乃雍正在政治上的一大失败。以后的皇帝都想尽办法,如增加旗籍名额,准汉军旗退出旗籍,改汉军为绿营等措施,都不能解决旗人生计的问题。八旗制度规定旗人“不农、不工、不商”,完全由政府供养,此制度不知道埋没了多少英才。这个制度是清的赘疣,与之共存亡。
四是设立军机处。雍正初年设立军机处,初本处理军务,后来扩及国家一切大政。皇帝选拔亲信大员,在军机处“行走”或“学习行走”,称为军机大臣。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面授机密。军机大臣承旨撰拟谕旨,批准后密封以“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称为“廷寄”。因此司“封驳”的六科给事中对皇帝的决策不能赞一辞,不在军机处行走的大学士对军国大政也茫无所知,君主独裁制度由此发挥到极限。
雍正即位之初即遣年羹尧、岳钟琪剪除青海之藏人势力,进而设立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之控制。创立大清帝国所余下的工作,由他的儿子乾隆帝去完成。
清高宗乾隆在位六十年(1736—1795),让位为太上皇后三年余始崩(1799),享年八十八岁,他实际统治中国逾六十三年。他即帝位时,即默祷不超过祖父(康熙)在位的年数。他事事都想效法祖父,连“南巡”都是六次。康熙晚年虽有皇子争夺承继的暗斗,但与全国政局无关;乾隆晚年专任权奸和珅,腐蚀吏治,使政治败坏到不可收拾的程度。他在政绩上无法与其祖父比拟。
乾隆无疑是中国影响很深远的皇帝,也是历史上实际统治中国最长久的皇帝(六十三年,连太上皇三年)。他即位时已二十五岁,与康熙冲龄即位不同。他祖孙二人的在位年数合计一百二十五年,确是史无先例。乾隆是一位多面人物,他是汉武帝的雄才大略、隋炀帝的挥霍浮夸、唐玄宗的精明浪漫的混合型。他的一生,多彩多姿,楮墨难尽。即以我们睥睨世界的故宫博物院无数无价之宝的珍藏而言,十之八九都是他的收集(此说乃笔者闻之于在故宫博物院工作逾四十年之友人)。他的“十全武功”虽不免浮夸,但确实是打造了辉煌一世的大清帝国。西藏、新疆的军事政治均被置于严密的控制下;安南、缅甸亦称臣纳贡(魏源的《圣武记》可参考)。在他晚年,中国人口已逾三亿,超过有记录的五六倍。他所统治的时代是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此外他还“御制”了十余万首诗,比陆放翁多十余倍,破历史纪录!
有关这位历史人物的记叙很多,笔者不拟赘述,单就他晚年专信的宠幸和珅,被清仁宗嘉庆帝抄家时其财产总值八亿两银,相当于全国每年总收入七千万两银的十一倍有余而言,就可以推想到当时的政治腐败到何种程度。乾隆被尊为太上皇时,库存银尚有七千余万两,比康熙崩时多九倍,但乾隆所遗留给儿子的天下,已是危机四伏了。
清仁宗嘉庆皇帝(1796—1820在位)在太上皇乾隆崩后才真正亲政。在他继位以前,乱象已萌,主要原因有:
一、和珅贪赃枉法二十年,导致上行下效。许多官员不惜用尽苛刻方式压榨朘削百姓。如白莲教有变乱的嫌疑,州县任意抓人,不问是教徒否,只问有钱否,如此官逼民反之事例很多。
二、清入关后的高压与怀柔政策,使多数士人均被震慑或入其彀中,但一般民众中有故国之思、怀亡国之恨者,亦颇不乏人,他们暗中组织秘密团体,以反清复明为职志。在这类民族意识浓厚的会党中,散布最广的是天地会,亦称三合会或洪门。关于天地会的源起,因是秘密的原因,臆说很多,有的近乎荒诞,自不可信。总之,它们存在于下层社会及海外侨民之间,则是事实。天地会能凝聚群众,形成较有组织的力量,故受重视。
三、清入关初的凭恃是武力,而今旗兵已腐朽,成为一群游手好闲的寄生虫,出征时尚随营挟饮作乐,遇敌则溃散,乘机劫掠平民财富。绿营的情况相似,由于是募兵,绿营军营遂成为流氓无赖、奸盗邪淫之徒的汇集所;仗势凌辱平民是他们唯一能做之事,所以有了“好男不当兵”的俗语。他们的长官更是贪财好利,滥污鄙劣。到了乾隆晚年,遇有变乱,能作战的只有“乡勇”(即民间自己组建的武力),官军不仅不能平乱,反而为渊驱鱼,助长乱焰。
四、承平百余年,人口滋生日繁,耕地增加有限,粮食不足。一遇到规模较大的连年荒歉,饥民便成为乱源。当乾隆沉湎在“十全老人”美号的迷梦中时,天下已沦入千疮百孔的境地。
最早发动的是甘肃的回乱(1781—1783),势力不大,很快被镇压。其次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台湾林爽文事件。林爽文是彰化县天地会的领袖,因拒捕而起兵。后林爽文攻陷彰化城,台湾的官兵不敌,福建援军到达后始戡平,林爽文举家遁山中。
大规模的民变是苗民民变与白莲教之变。前者很像是百姓对乾隆统治六十年所敲的丧钟,发端于乾隆退位之年;后者恰似对嘉庆所鸣的警炮,爆发于嘉庆元年(1796)。苗民民变首先起于贵州,湘西、川边之苗疆立刻响应,清廷调附近七省的军队围剿,但苗疆地形险峻,官兵畏死而扰民,战果很微小。此时川、楚白莲教之变已扩大。清廷认为苗人守而少攻,无攻城略地之野心;川、楚“教乱”如任其蔓延,危害很大,乃将军力北调,对付教乱。四川总督和琳(和珅之弟)与湖南巡抚姜晟主抚,以“苗地归苗”,以苗为民。湖南凤凰厅同知傅鼐深知民(汉)情,沿苗疆之居民愿意组织起来保卫自身利益,故主练本地壮丁为乡勇以代替军兵,筑碉堡、边墙、望哨以应对苗人出没无常的战术。傅鼐又仿习苗人作战的技术,训练成一支有一千人的精兵,号“飞队”,俟机攻入苗疆心脏。飞队熟地势,悉苗情,又为自己身家性命而战,故数年后平定湖南苗变。于是清廷诏令各省仿行。嘉庆十二年(1807),苗变被敉平,前后凡十三年。
白莲教起事(1796—1804)是一个典型的官逼民反的例子。据说白莲教首创于元末韩山童,明末有王森、徐鸿儒继起,均被杀。乾隆时刘松亦因传布此教而被遣戍边(1781)。其党宋之清、刘之协乃由山东、安徽而转移至川、楚、陕一带活动。大体上这种利用迷信敛财谋生的团体,在政治腐败、生民痛苦的时期都不免发生。自东汉的黄巾军起兵以来,类似的利用民众痛苦而求神拜佛以求脱祸求福之心理,用以谋生计的人士,每历衰世一定大量出现。他们本无政治野心,只求生存。但有才智的人,诡诈煽惑之道必多,自能赢得许多民众的信任,甚至是他们的拥护崇拜,刘之协便是这种人之一。有人颂白莲教有民族意识(清末民国初年的人醉心于此说),因其起事均欲拥明裔之故。其实当时如何能找到朱元璋的后裔,又由何而证明之,均是疑问,很显然复明只是一种号召口号。
乾隆五十八年(1793),宋之清、刘之协诡称名王发生者为明裔,欲拥之举兵,事发,宋之清被处决,王发生以幼童免死,刘之协逃逸,因此朝廷下诏搜索。官吏借机勒索,逐户搜缉,“株连罗致数千人,富破家贫,陷死无算”,逼使百姓“仇官思乱”。湖广荆襄道民众先起兵,附和者众。当阳县令召书役逮捕“教匪”,书役齐声曰:“我等即白莲会也,更谁捕?”遂杀县令,据当阳。白莲教之变蔓延到四川、陕西等地,势如燎原。清将报告朝廷,动辄杀“贼”数万,“而贼起益炽”。嘉庆四年(1799)正月,太上皇乾隆崩。据嘉庆说乾隆断气前,“亲执朕手,频望西南,似有遗憾”。应是“真有遗憾”才对。嘉庆又说在京的旗籍将官,“莫不营求赴军,其归自军中者,无不营置田产,顿成殷富”。旗籍将官靠打仗发财,所以要“玩兵养寇”。他们暴发的方法:一是掠劫民间,一是克扣军饷与浮报开支。所以在军中“唯酒肉笙歌自娱”,解职后,“顿成殷富”。清廷调兵十余万,糜饷逾一亿两,仍不能平乱,最后只得舍官军不用,采行傅鼐治苗乱的方法,实施碉堡与练乡勇之法,至嘉庆九年(1804)川楚教乱始告平定。
上述两次变乱,暴露了乾隆晚期政治、军事已腐败到不堪闻问的程度。史家几乎一致公认,乾隆统治时期是清代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嘉庆十八年(1813)北京发生天理教林清之变。林清率领二百余人,由宦官做内应,攻入内城。皇次子旻宁指挥侍卫,并用“鸟铳”击贼,援兵自神武门入卫。旋有大雷电,林清部下被雷电击死数人,其余均被擒。嘉庆皇帝在热河行猎,闻讯返京,下诏责中外诸臣,“泄沓尸素”,酿成亘古以来“未有之祸”!防守紫禁城有功的旻宁,数年后继位为帝,即清宣宗道光皇帝(1821—1850在位)。
道光有数年前惊险的经历,耳闻目睹天下糜烂的情况,所以特别谨小慎微,对于新疆张格尔及浩罕之用兵,规模很小;对国事及私生活,均力求樽节。据说他召见臣工,有穿鲜衣者辄斥责之;外官入觐,均在旧衣铺购陈旧者,以迎合帝心,以致陈旧衣冠成为奇货可居。他与大学士杜受田闲谈饮食,受田告以常食豆腐炒碎肉,所费不过数铜钱,乃令御膳房进此一肴,但所费仍不赀,因皇帝所食豆腐皆特制,每一程序均需置人专司其事,黄豆亦不能购一两斤,必须特遣专人到某地采购,至少成船装运。道光只有叹息,“祖制”如此,不能更改。一位生性节俭之皇帝,最不愿见战争,因军费浩大,不比数千斤黄豆,这是既下最大决心禁绝鸦片,却怨林则徐引起中英鸦片战争而愤懑的原因。他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崩,是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起兵。改变中国历史发展的新因素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