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近代天文教育工作的进展

字数:1131

这一时期的天文教育机构主要有国立中山大学天文系和齐鲁大学天算系。此外,中央大学、厦门大学和山东大学等校的物理系和中央陆地测量学校等也开设有天文课程和开展一些天文工作。

1926年秋,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在数学系内添设天文课程,将数学系扩充为数学天文系,聘用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张云(1896—1958)为天文学教授。张云曾获法国里昂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到中大后开拓和发展了该校的天文教育和科研事业。1929年他主持建立了中山大学天文台并任该台台长。台内建有赤道仪室、子午仪室、时计室和放映室,置有德制15厘米赤道仪(附有11厘米天图摄影仪)、德制6厘米超人差子午仪、法制20厘米反射望远镜和15厘米折射望远镜等仪器,而且所藏天文图表、图书也很丰富①。系内天文课程的设置也逐渐完备。从1932年起,数天系学生三年级后分为数学、天文两专业。1939年时为天文专业学生设置了普通天文学、球面天文学、实用天文及天文实测、光学、近代物理、天体物理和天体力学等必修课程,以及数学物理、理论力学、宇宙论和地球物理等选修课程②。当时中山大学数天系是国内设备最完备、天文课程设置最齐全的天文教育机构。中山大学天文台除供学生实习外,还参加了1933年的第二次国际经度联测③以及中国科学界组织的几次日食观测。开展了太阳黑子的投影观测和变星的目视观测等,承担了中国天文学会变星观测委员会的工作,于1930年2月创办《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两月刊》。

1936年夏,天文台随校址迁移至广州市郊石碑重新建台。1938年广州沦陷后又随校西迁,于1941年迁至粤北乐昌县坪石镇,直至抗战结束后于1945年10月迁回广州。1947年数天系天文专业被划分出来单独成立天文系。据统计,从1933至1949年,天文专业毕业生共44名。其中毕业后从事天文工作的不到四分之一④。

齐鲁大学成立于1917年,是美国长老会于1864年所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与其他一些学校合并而成。美国传教士在该校天算系内建有天文台,装置有一架25厘米反射望远镜和一架10厘米折射望远镜。前者后因微动控制装置不灵而专供学生实习;后者用于太阳黑子观测,间作变星观测①。系内天文、算学不分组。建系之初只有两位教员,系主任王锡恩(1871—1932)毕业于登州文会馆,获齐鲁大学理科硕士学位,著有《实用天文学》、《绘图日食新算法》等多种天文以及其他数理等方面的著作②。1932年王锡恩去世后,系主任由英国浸礼会传教士菲利普斯(E.L.Phillips)兼任,并聘该系毕业

①《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两月刊》,第1卷第1期,第4页,1930年。②张云:《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成立十周年概况》,《宇宙》第10卷第9—10期,第131页,1940年。③邹仪新:《中山大学天文台参加万国经度测量报告》,《国立中山大学天文台两月刊》第5卷第2期,第39页,1934年。④戴文赛、赵却民、易照华:《天文教育》,《十年来的中国科学——天文学,1949—1959》,第63页,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编审。

①菲利普斯在中国天文学会第14届年会上所作齐鲁大学天算系工作报告,《宇宙》第8卷第5—6期,第82页,1937年。②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四册,第1999页。

生程廷芳(1911—1968)做观测工作。抗日战争期间,齐鲁大学迁至四川成都,天算系停课,天文仪器未装箱搬迁,程廷芳曾到天文台观测太阳黑子和星云。1945年8月,天算系复课,改称天文数学系,招生10余人。

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中山大学天文系与齐鲁大学天文数学系合

并为南京大学天文系。


第一节天文研究机构概观第三节中国天文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