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中国通史 - 社科院 >
- 明清
收复台湾
清乾隆铜版印本《平定台湾》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一支葡萄牙的商队前往日本国进行贸易,途经台湾海峡时,看到一处岛上秀丽的自然美景,不禁惊呼:“I Iha Formosa!”意思是“美丽之岛”!这处被赞叹为“福尔摩萨”的岛屿,就是台湾岛。
然而,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家园,并非总是那么祥和与安宁。自17世纪以来,她曾经历被外国殖民势力占据的苦痛,也曾饱尝国内战火的煎熬。尤其是明末至清康熙初期,台湾的命运更是一波三折。
荷兰独占台湾,实行强制统治。台湾,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部,介于东海与南海之间,东临浩渺的太平洋,西面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遥遥相望,最近处相距仅一百三十公里。总面积约三万六千平方公里,呈南北长、东西狭之势。由于台湾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以清朝时就被视为“东南之锁钥”“数省之屏障”。
据考古发现,台湾很早就有人类居住,生息繁衍。
1970年,在台南左镇菜寮溪一带的河床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块灰红色的人类头顶骨化石残片。经鉴定,为一男性青年,年代距今约三万至两万年。1968年,台湾大学的考古队,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发掘出多达三千余件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年代距今约一万五千至五千年之间,或者更早些。这就是“长滨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被发现者已有一千多处,星罗棋布于台湾岛各处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从文化层来看,有早期的绳纹文化层,中期的圆山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巨石文化层,晚期的黑陶文化层、红灰文化层等。“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凤鼻头文化”,即这一时期典型的文化遗址。
考古发掘不仅展示出台湾宝岛上人类足迹的久远性,更为重要的是,揭示了如今被大家通称为“先住民”的人,与中国大陆特别是东南及南部沿海地区古越族等,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民族学、民俗学等研究对此同样提出了有力的证据。
随着时代的推移,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众多从大陆而来的移民,与先住民一起,共同致力台湾的开发和发展,使台湾不断呈现出新面貌。
据文献记载,自汉代起,大陆与台湾的交往就已经正式开始了。其间,既有大陆民众因战乱或迫于生计泛海至台移民求生者,也有随着商业发展海峡两岸民间贸易往来者。尤其是11世纪中叶以后,两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更趋紧密。
在此形势之下,中原王朝也日益对台湾予以关注和经营。
北宋时,开始在澎湖派兵戍守。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府汪大猷在澎湖“造屋二百间,遣将分屯”,隶属于晋江。元朝至元年间(1264—1294年),又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自此,台、澎地区开始正式被纳入中原王朝的行政管辖。
明初鉴于元朝用兵海上失败的教训,颁布禁海令,并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废澎湖巡检司。后来迫于倭寇、海盗的猖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又恢复巡检司,但不久因海天遥阻而裁弃。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才因日本侵扰台湾而设置“游兵”,驻厦门遥相指挥。然而,由于兵力单薄,加上军纪废弛,实际上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东南海防几同虚设。
更为严重的是,明朝末年统治的衰败、海防的空虚,给了外国殖民者以可乘之机。台湾就是在这样的时势下,不幸被荷兰入侵者占据的。
自大洋航道开辟以来,西方国家即不断将殖民势力投向东方,凭借优势武力,寻求建立贸易基地,以攫取高额利润。中国就是他们的一个主要目标。17世纪初,荷兰摆脱西班牙人的统治后,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韦麻郎带领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船队,第一次进犯澎湖。福建巡抚徐学聚等坚决反对,积极布防,并派沈有容前往劝谕,晓以利害。韦麻郎不仅没能获得通商的机会,而且在福建官兵严阵以待的情势下,不得不撤离澎湖。
但荷兰并没有因此放弃入侵计划,明天启二年(1622年)再次卷土重来,雷约兹率领的舰队侵入澎湖岛,修建城堡,向福建地方官府提出通商要求,并在沿海地区不断进行骚扰。
明廷对此深感不安,决心以武力将荷兰殖民者赶出澎湖。
经过一番较量,荷兰殖民者在明朝军队的优势包围下,被迫求和。而此时的明王朝,由于受到东北后金政权和西北农民大起义的困扰,已无更多精力顾及东南海防。于是,双方在明天启四年(1624年)八月达成协议:荷兰人从澎湖撤走,福建地方官府应允他们到台湾贸易。这项协议虽然使明王朝暂时获得了澎湖的安宁,但也给荷兰入侵者侵占台湾留下了口实。
荷兰人入侵台湾后,很快在台南站稳脚跟,构筑了热兰遮城、赤嵌城等城堡,并逐渐向中部、东部和北部不断扩充势力。
明天启六年(1626年),即荷兰侵入台湾两年后,西班牙人也入侵了台湾的北部,同样构筑城堡,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利益的驱使下,荷、西双方不断发生冲突,都想独霸台湾。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八月,荷兰人向西班牙人发起军事进攻,西班牙人战败投降。至此,西班牙人在台湾十六年的统治结束,荷兰人独占了台湾。
在侵占台湾期间,荷兰人俨然以主人自居,对台湾广大民众实行强制统治。
他们强迫所占领的村社签订归附条约,设置长老进行管理;将汉族移民集中于几个特定区域,也实行长老统治,并严密防范汉人和当地居民来往。只要有人敢反抗,就进行残酷的军事镇压或屠杀。
荷兰殖民者还大肆搜刮掠夺台湾的财富。他们不仅将台湾土地称为“王田”,强迫民众交纳赋税,掠夺鹿皮、米、糖等特产,而且以台湾为据点,进行转口贸易,牟取暴利。
据统计,年均从台湾运往荷兰的财富达四十万荷兰盾,相当于四吨黄金!这反映出台湾民众所受到的剥削和掠夺,是何等的残酷!就连荷兰远征队统帅宋克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中国沿岸的掠夺行为,激起了全中国的愤怒和反抗,他们把我们看成是谋杀者、暴君、海盗一样。我们对付中国人的手段确实也是非常刻薄和残酷的。”
郑成功弃文从武,反清复明。台湾各族人民自然不甘忍受荷兰殖民者的残暴统治,不断掀起反抗行动。
顺治九年(1652年),郭怀一领导的抗荷起义就给了殖民者沉重一击,使他们惶恐不安。尽管参与起义者遭到血腥屠杀,但广大台湾民众的反抗斗志愈加坚定。血的教训使他们更清醒地意识到,除了自己要不断抗争外,获得大陆人民的支持援助,尤为迫切。
郑成功的崛起,给深受欺凌的台湾人民带来了希望。
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的那一年,即明天启四年(1624年),郑成功诞生于日本长崎平户,崇祯三年(1630年)被接回家乡,居住在晋江安平郑府。
郑成功的母亲是日本人田川氏,父亲是海商兼海盗的郑芝龙。
郑芝龙早年曾跟随海商李旦从事海上贸易,后在日本结识了著名海盗颜思齐,密谋推翻幕府事败后逃往台湾,很快在诸罗山(今台湾嘉义地区)一带形成一大势力集团。明天启五年(1625年),颜思齐病死后,郑芝龙被众人推举为首领,其势力日益扩大,威震南海。后郑芝龙接受明廷的招抚,坐镇东海沿海一带。因剿灭海盗、反击荷兰侵扰屡立战功,升任为福建总兵、福建都督。与此同时,其海商集团势力更加强盛,几乎完全控制了东南沿海的制海权,雄霸海上。
集官、商、盗于一身的郑芝龙,对儿子郑成功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为读书人,博取功名,同时希望他将来继承自己多年打拼出来的庞大海商家业。
郑成功像
郑成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一面努力求学,视读书为“至爱”,一面热衷于骑马射箭和剑法。《春秋》和《孙子兵法》是他最爱看的书,这为他日后念念不忘故国的戎马生涯做好了铺垫。
然而,郑成功的人生发展方向,却在明清易代的动荡局势中发生了重大转折。
1644年,关外清政权的八旗铁骑破关而入,问鼎中原,拉开了清王朝统治的序幕。这一统治权的位移,对广大汉族民众来说,无疑是一次大考验。
当此关头,那些情系故国、不愿接受满洲人统治的汉族民众,纷纷起兵抗清;明宗室也陆续建立起一些南明政权,以对抗清廷。
“闽海王”郑芝龙加入了这一潮流。他先是接受南明弘光政权的“安南伯”封号,继而于顺治二年(1645年)在福州与黄道周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键,建立隆武政权。
出于巩固自己地位和为儿子谋发展的考虑,郑芝龙带儿子拜谒了隆武帝。这次会面,郑成功与隆武帝谈得很投机,隆武帝当即赐予朱姓,并将其本名“森”改为“成功”。郑成功遂有了“国姓爷”的美称。
但出人意料,郑芝龙在争权夺利的野心驱使下,并不是真心辅佐隆武政权成就一番事业。这使清军于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兵不血刃地进入福州,隆武政权覆灭。郑芝龙旋即接受了清廷的招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郑芝龙率手下归附清廷时,清军却打进了他的老家安平。其妻田川氏因不堪忍受清兵羞辱,投缳自尽。
面对国破家亡,郑成功最后做出痛苦抉择,坚拒了父亲和清廷的劝诱。他曾作诗明志说:“天以艰危付吾俦,一心一德赋同仇。最怜忠孝两难尽,每忆庭闱涕泗流。”又到孔庙祭拜,表明心迹:“昔为儒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衣,祈先师昭鉴。”毅然弃文从武,矢志走向反清复明的道路。
郑成功于清顺治四年、南明永历元年(1647年)正月在烈屿(小金门岛)誓师起兵后,很快在东南沿海一带形成一支声势浩大的武装力量。他奉南明永历政权为正朔,自称“招讨大将军”,以厦门、金门为基地,展开了与清军的较量。
郑成功势力的不断壮大,对清廷来说,显然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在军事进攻、厉行海禁没能取得成效的情况下,清廷试图以敕封澄海公、挂靖海将军印,以及允给泉、漳、惠、潮四府驻兵等手段,招抚郑成功。但因郑成功始终坚持索地、增饷、不剃发等原则,清廷劝降陷入僵局。
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1657年),鉴于“地方频得频失,终无了局”的困境,郑成功决定转变策略,全力北伐南京,希望借此实现反清复明的“中兴大业”。这一策略得到永历帝的肯定,晋封他为延平王,并令其迅速进军江南,勤王迎驾。
《郑成功弈棋听军情图》
但由于部署失当,郑军前两次出兵均遭败绩。
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三年(1659年),郑成功不顾西南基本平定、清军即将掉头东向的危险,第三次率全师出击,于七月直逼南京城下。郑成功满怀豪情,挥笔赋诗:“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战机稍纵即逝。面对绝对有利的局势,郑成功因误判而没能采纳部下速战速决的建议,致使错失了一次扭转局面的良机。
在清军六路增援大兵的反攻下,郑军遭到重创,不得不返回金、厦基地。从此,郑成功再无力发动战略性进攻。
驱荷复台,初步经营和治理。清廷乘胜追击,派重兵前往福建,想一举把郑成功所部歼灭。郑成功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了。
为了避免倾覆的厄运,郑成功在征得大多数将士的同意和支持后,决定进取台湾,以形成“进则可战而复中原之地,退则可守而无内顾之忧”的有利形势。
就在这时,原郑芝龙的旧属、时任荷兰东印度公司通事的何廷斌到厦门,将台湾地图、赤嵌城木制模型和荷军的兵力部署图呈献给郑成功,并极力劝说他收复台湾。这更增强了郑成功进取台湾的信心。
于是,郑成功力排众议,决定进军台湾。他开始积极着手制定攻台方案,训练军队,修造船舰,并采取措施以麻痹占据台湾的荷军。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二月,由厦门移驻金门,令其子郑经和郑泰、黄廷等留守金、厦。
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亲率大军,从金门岛料罗湾出发,吹响了攻取台湾的号角。
在何廷斌的引导下,郑军于四月初一抵达鹿耳门港外。台湾民众闻听祖国大军的到来,纷纷前来欢迎,并协助郑军登陆。
登陆后,郑成功一面立即向荷军发动军事攻势,一面致书荷方,强调台湾乃“中国之土地”,希望荷方将其无条件归还。但荷兰殖民者哪里肯轻易就范,仍然进行抵抗。
为了彻底摧垮荷军,郑成功先对赤嵌城展开了攻势。荷军守城司令官猫难实叮在郑军的围攻下,无计可施,不得不签订投降书。接着,郑成功又对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统治中心——台湾城展开进攻。但因荷军炮火猛烈、城墙坚固,郑军多次攻城失利后,便不再强攻,转而采取围困策略。
十二月初,也就是围困台湾城八个月后,郑成功下令炮轰荷军防御工事乌特利支堡,仅用了两个多小时,即占领了该据点。
此时,摆在荷兰殖民者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投降,要么被全部消灭。经过权衡,荷方总督揆一选择了前者。
经过谈判,郑、荷双方达成协议,该协议中文为十六条、荷文为十八条。
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双方代表在大员市镇税务所举行誓约、签字、盖章、互换条约仪式。9日,在台江边的沙滩上,举行了隆重的受降仪式。几天后,揆一即带领残余的五百余人退离台湾。
至此,被荷兰殖民者侵占长达三十八年之久的宝岛台湾,重又回归炎黄子孙的怀抱。郑成功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
厦门大学教授、台湾研究院副院长 邓孔昭
郑成功确实是把台湾当作一个要长远发展的地方来建设的。首先,他要解决自己军队的粮饷供应问题。他把军队分派到台湾各处去开发土地,去进行农业生产。其次,他建了孔庙,又建了学校,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在台湾传播。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此以后就发展起来了。
收复台湾后,郑成功将之视为抗清的一个长久基地,为实现反清复明的心愿,他开始倾全力着手各方面的建设。
在行政建制上,郑成功将赤嵌地区改作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即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并设立了吏、户、礼、兵、刑、工六官,六科都事,以及察言、承宣、宾客诸司。这一举措,使台湾从此具备了与内地相同的行政管理体制,为日后治理台湾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上,郑成功一方面大力推广屯垦,积极鼓励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人民移居台湾,从事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台湾的位置优势,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并与大陆进行直接的秘密贸易。
郑成功还大力“劝学”,崇重沈光文等文人儒士,积极兴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这一切刚刚初见成效,年仅三十九岁的郑成功却于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初八去世了。
尽管郑成功未能实现反清复明的夙愿,但他驱荷复台、初步经营和治理台湾的功绩却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迹!直到今天,我们仍能从民间祠庙、口碑,以及厦门、南安、嘉义等地所建的郑成功纪念馆,深深地感受到海峡两岸人民对这位民族英雄、“开台圣王”的敬仰之情!
郑成功去世后,郑氏政权内部在延平王位问题上发生分歧,分成拥郑成功之弟郑袭和拥郑成功之子郑经两大派,并因此发生内乱。经过争斗,郑经获胜,执掌了台湾的控制权。
但由于郑经为人不务宏远,器量狭小,不能聚拢手下将士,所以,在与清军的对抗中,屡遭败绩,一些主要将领降清,福建沿海抗清基地完全丧失。
康熙三年(1664年),郑经退守台湾后,着手开发经营台湾。在陈永华制定的“十年成长,十年教养,十年成聚,三十年与中原相甲乙”方略下,台湾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政权建设、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且更为内地化了。
三藩之乱爆发后,郑经认为进攻大陆的机会来了,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亲率大军西征。但这次行动不仅没捞到任何便宜,反而损兵折将、大伤元气,康熙十九年(1680年)随郑经败退回台湾的仅一千多人。
从此,郑氏政权只能进行消极防御了。郑经也再无反清复明的斗志,甚至无心过问政事,终日沉溺于花酒之中。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为酒色所戕的郑经中风死去。
郑经死后,郑氏政权内部再次因争夺统治权发生动乱。冯锡范等人将负责监国的郑经长子克臧杀掉,拥立自己的女婿、郑经次子——十二岁的克塽继位。
在冯锡范等人的专权下,郑氏政权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而接下来的三年,旱灾、水灾、火灾接踵而至,台湾经济大幅度下滑,民生困顿。
台湾的前途,再次陷入迷茫。
厦门大学教授、台湾研究院副院长 邓孔昭
郑经西征的时候,其实反清的大形势还是比较好的,西南有吴三桂,广东有尚可喜,福建有耿精忠。早期在福建的时候,郑经跟耿精忠两股力量是联合的,后来双方产生了利益争端,再加上三藩势力很快就被清军瓦解了,所以说,最后郑经这股势力就变得非常单薄了。当他以自己这一股势力去面对比较强大的清军时,当然就会失败得比较快。
武力与招抚并举,清廷收复台湾。对郑氏在沿海和台湾的动向,清廷一直没放松警惕,在进行军事打击的同时,也尽力想以招抚手段诱使郑氏归降。
自康熙元年至十九年(1662—1680年),清廷与郑经曾进行过十余次谈判。尽管清廷一再做出重大让步,如满足郑经世守台湾、不剃发、不易衣冠等要求,但郑经得寸进尺,不仅节外生枝,更恶劣的是,他竟利令智昏地反复强调如朝鲜例、台湾非中国版图,要求清廷能以外国之礼相待。
这一公然闹分裂的行径,既是对其父郑成功的背叛,更是对中华民族的背叛。显然,清廷是绝不肯答应的。
谈判的同时,清廷也曾进行了武力收复台湾的尝试。
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福建水师提督、靖海将军施琅,奉命统率周全斌等原郑氏降清水师,开始了第一次远征台湾的行动。但行至洋面遭遇飓风,无功而返。
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施琅再次出征台湾,又因遇到飓风等恶劣天气而返回。
两次尝试失败,清廷便暂时放弃了进攻。因朝廷对施琅心存疑虑,康熙七年(1668年)将福建水师提督撤掉,召施琅进京,授予内大臣。
清廷之所以对施琅心存疑虑,原因在于,他是郑芝龙的属下,随郑氏降清后,又追随郑成功抗清。顺治八年(1651年),他与郑成功反目,再次归降清廷。
郑氏政权的长期存在,终究是清廷的一大威胁。多年的巨额用兵费用,也给清廷造成沉重负担。因对付郑氏而采取的禁海政策,更使沿海民不聊生。彻底解决台湾问题,越来越迫在眉睫。
康熙十九年(1680年),当平定三藩基本上成定局之后,康熙帝遂将关注重点转向台湾。
第二年六月,康熙帝得到郑经病死、台湾内乱的消息,认为时机来了,于是命福建总督姚启圣等规划平定台湾、澎湖事宜。
七月,在李光地、姚启圣的大力保荐下,施琅重新被起用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十月初六,施琅抵达厦门就任,积极为攻取台湾做准备。
然而,在筹划进军事宜时,施琅却遇到了两个难题。
一个难题是,在平台方案方面,他与姚启圣在进军路线、进攻时机和策略运用等方面,产生了严重分歧。由此带来第二个难题,即施琅与姚启圣职责不清,究竟由谁来做最后决定,难以明确。
为了摆脱姚启圣的掣肘,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月初一、七月十三日,施琅两上密折,向康熙帝详细陈述了自己的进军想法,并请求独掌征剿大权。
康熙帝一开始并没答应施琅的请求,但在李光地极力保荐、大学士明珠附和下,他才下定决心,于十月初六颁谕,命由施琅相机“自行进剿”,而姚启圣等要“同心协力”为出兵备办粮饷。
获得“专征”授权后,施琅大受鼓舞,更加积极地投入了出征前的准备工作。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一切就绪,施琅遂统率水师三万余人、战船三百余艘,在铜山港誓师后,浩浩荡荡向台湾的门户澎湖进发。
六月十六日清晨,清军发动对澎湖的进攻,与驻守澎湖的刘国轩所部展开拼杀。二十二日,施琅改变战术,采用主力分路进攻、余船分股后援的策略,并充分利用战船数量优势,运用“五朵梅花阵”法,将五艘船结成一队,集中攻击对方一艘船。
激烈对攻之后,清军大获全胜,而郑军则损失了一百九十四艘战船、一万五千余人,另有四千八百余人倒戈投降。刘国轩仅带领三百多名将士,从没有清军堵截的吼门,狼狈逃回台湾。
澎湖大捷,清军很受鼓舞,康熙帝也很是高兴。但从全局出发,康熙帝否定了继续用武力进剿台湾的主张,认为招抚才是上策。
台湾方面,由于已无屏障可凭,面对清军的强大攻势,岛内上下人心惶惶。郑氏集团内部发生了激烈动荡,冯锡范等主张南走,刘国轩则力主投降。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已是大势所趋。
遵循康熙帝意旨,施琅一方面做攻取台湾的准备,一方面则展开招抚攻势。
经过一番交涉,郑克塽上表请降。
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登上台湾岛,料理善后事宜。十五日,在孔庙举行了隆重的受降仪式。
当收复台湾的捷报传到宫中,正值中秋佳节,康熙帝欣然挥毫赋诗:“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悬处海隅二十二年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但如何处理台湾,朝廷内部意见并不统一。
施琅坚决主张台湾不可放弃。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他向康熙帝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强调:“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
康熙帝一开始也颇为犹豫,但台湾弃留毕竟事关重大,权衡再三,他认为“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于是采纳了施琅的意见。
康熙朝服像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清廷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从此,台湾真正纳入中国版图,步入全新的发展轨道。
“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历史是不会忘记那些为台湾回归祖国大陆做出重大贡献的先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