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计 借刀杀人

字数:2915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②,不自出力。以《损》推演③。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④,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⑤,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外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⑥。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襄,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从之,羽遂见擒。

注释

①敌已明,友未定:指打击的敌对目标已经明确,而盟友的态度却一时尚未确定。

②引友杀敌:引,引诱。引友杀敌,即引诱盟友的力量,去消灭敌人。

③以《损》推演:根据损卦“损下益上”、“损阳益阴”的逻辑去推演。

④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敌象,攻击的对象;张,伸展。全句意为:打击对象已经明确,而另一种势力正在扩张。

⑤郐:周朝国名,在今河南密县东北。

⑥衅之以鸡缎,若盟状:衅,杀牲以血涂于器皿上祭祀;盟,在血祭前发誓缔约。全句意为:用公鸡等牺牲品举行血祭,好像发誓缔约结盟一样。

译文

敌人已经明确,盟友的态度尚在犹豫之中,这时应极力设法诱使盟友去攻打敌人,以保存自己的实力。这是从《周易•损》卦中推演出来的。

按语译文

敌对势力的迹象已经显露出来,如果又发现另一种势力正在发展,且不久就会有所行动,这时就应借此势力去摧毁敌人。比如,郑桓公将要攻打郐国,先罗列了郐国的豪杰、忠臣、善辩智者、英勇果敢之士的名单,公开张贴布告,说要把郐国的良田赠送给他们,封给他们各种官爵,并在城郊设起祭坛,把名单埋在地下,杀鸡血染锦缎,装作盟誓的样子。郐国国君以为国内这些豪杰、良臣要勾结郑国作乱,便按照以上公布的名单把他们一个个杀掉了。桓公看到郐国豪杰、良臣都已除尽,便马上攻打郐国,并占领了郐国。又如,诸葛亮与吴国结盟,抗拒曹操。当关羽围攻魏地襄阳、樊城时,曹操吓得准备迁都。司马懿及蒋济劝说曹操道:“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实际上隔阂却很深,如果关羽的目的达到了,孙权内心肯定是不甘愿的。因此,可以派人去劝说孙权攻关羽后方,答应割让江南的土地封给孙权,这样,樊城的包围就会自然解除。”曹操听从此计,关羽终于败走麦城,最后被孙权所擒。

计名解析

借刀杀人,原指不用自己的刀而借用别人的刀去杀人,这样自己既可以不被发现,又可以在危急的时候嫁祸于人。引申为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利用矛盾,巧妙借用第三力量击破敌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兵经百字•借字》中说:“艰于力则借敌之力,难于诛则借敌之刃。”借他人之手除掉对手,自己却不抛头露面,这种间接杀人的计谋,就叫“借刀杀人”。

计名源出

此计是根据《周易•损》卦中的“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推演而得。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

实例

刘备一言除吕布

借刀杀人这是阴谋而非阳谋。因为借刀杀人是借他人之手除掉对手,自己不用抛头露面,是间接杀人,所以平时不可不防,当然必要时也不妨一用。

《三国演义》可谓是中国的智谋全书。刘备在与孙权、曹操的争战中,虽然有关、张等武将,然而没有决胜的优势,对他而言,假手他人,消灭对手的有生力量是极为重要的。

曹操曾用王允之计把吕布生擒了。吕布当即就想投降曹操。吕布说:“明公您所担心的对手中没有人比我吕布更强,有我在您就不用担心了。您率领步兵,我率领骑兵,平定天下就如吹灰一样容易。”曹操被吕布说动了心,便想留下吕布,以增强自我势力。

刘备见势不妙,连忙说:“曹公啊,您没有看到丁建阳和董太师的下场吗?”曹操一听,便立马下令杀死吕布。

丁建阳就是丁原,最开始吕布是丁原的部下,后来他受董卓的怂恿,杀了丁原,跟随董卓。董卓入京之后,势力扩大,自称太师。后来王允等人巧用连环计,让董卓死在吕布手里。刘备的这句话暗指吕布不可信,如果曹操留用吕布,只怕会步丁原和董卓的后尘,最后也被吕布所害,也就是这句话让曹操狠心杀了吕布。

可刘备为什么非要杀吕布呢?是真的担心曹操的安危吗?显然不是的。

刘备这时没什么势力,他暂时栖身在曹营,但他心怀大计。曹操若与吕布联合,必给刘备未来的事业带来重大阻力。吕布英勇过人,武功盖世。先前,虎牢关一战,吕布一人独战刘备、关羽、张飞,且进退自如。如果他与曹操联合,天下哪还有敌手呢?

刘备以此一言而杀吕布,正是他“借刀杀人”之智。

此计应用到军事上,就是强调要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包括制造和利用敌人营垒中的矛盾。

晏子二桃杀三士

借他人的手来除掉某个对手,引诱别人杀人。利用自己以外的人或事达到目的,借的刀不一定是人,也可能是一种物或一股势力。这就是本计的要点所在。

晏子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其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便是借刀杀人的典型范例。

春秋时代,齐景公手下有三个勇士,即: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力大过人,悍勇无匹,空手可以降龙伏虎。只因他们自恃功高盖世,力大无比,故而骄横跋扈,趾高气扬,从不把别人看在眼里。

一天,齐国的正卿晏子在一次酒会上碰到这三个武士,可他们连眼皮都不抬一下,更没有像其他官吏一样离开座位向晏子施礼。晏子对这三人的骄横早有所闻,今日一见,果然不虚,心中暗忖:如不将这三人尽早除去,只怕将来他们必然恃勇而不服管束。

晏子打定主意,转身便来见齐景公,陈述了自己的看法。“这三个人勇而无礼,目中无人,一旦到了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还能指望他们对内制止暴乱、对外勇敢杀敌吗?所以,我建议,应该设法除掉他们,越快越好。”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长长地叹了口气,面露难色地说:“我早就知道这三个人恃功自傲,难以管束。但他们都是屡立战功英勇盖世的英雄,给他们定罪处罚难以服众,让别人去杀死他们,却又找不到打得过他们的勇士,这可如何是好?”

晏子思索片刻,胸有成竹地说:“我有个主意,派一个使者,带两个桃子给这三人,并告诉他们,三人计功而食桃,谁的本事最大,谁就可以得一个桃子,三人有勇无谋,且又颇讲义气,必然为争桃殉义而自寻死路。”

齐景公狐疑不决地望着晏子,他实在难以相信,两个司空见惯的水蜜桃可以除掉三个比虎狼还要凶猛的勇士。

晏子看透了齐景公的心思,宽慰着说:“这事请你放心,看我如何施展妙计。”

三天后,齐景公在宫内大宴群臣,席间,有一使者上殿,说:“有人前来为景公贺寿,特献上仙桃两个。”

齐景公故作惊喜,大声对君臣说:“座下文武可以自陈功劳,谁的本领最大,功劳最高,即可奖仙桃一个。”

三位勇士果然中计,开始各言其功。

公孙接首先说:“有一次,我空手制服了一头野猪,另一次我捉住了一猛虎。凭我的本事,我应该得到一个桃子。”

齐景公赞叹地说:“勇士果然天下无敌。”便赏给他一个桃子。

田开疆不服气地说:“有两次我手持长矛,打跑了一整队的敌人,依我的本领,也应该得一个桃子。”

齐景公便也赏赐给他一个桃子。

古冶子看到两个桃子都被别人拿走,怒气冲天地说:“若论功劳,还是我的最高。主公,还记得吗?有一次,我随您渡黄河,一只巨鼋抢走了我的左骖之马,然后窜进湍急的河水中。我潜入河底,逆流九里,最后终于找到了巨鼋,将其杀死,救回了左骖之马。当我左手提着骖尾,右手拎着鼋首,从水中跳上岸来的时候,围观的人都以为我是河神呢!就凭这一件事,就该赏给我一个桃子吧,难道你们两个没有想到把桃子让给我一个吗?”

这时,公孙接、田开疆看到古冶子发怒了,不由感到愧疚。他们说:“我们的勇猛比不上你,我们的功劳也不能和你相提并论,可是我们却先你拿到桃子,这说明我们有贪心。今天若不以死来表达我们对贪心的忏悔,那我们岂不是胆小鬼吗?”

两人说完,把桃子拿出来,然后拔剑自刎而死。

古冶子面对两位伙伴的尸体,内心受到强烈的谴责。他痛心地自言自语道:“两个伙伴都已死了,只有我还活着,这是不仁;用言语羞辱他人而吹嘘自己,这是不义;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厌恶而不去死,这不是勇;似这等不仁、不义、不勇之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古冶子说完,扔掉手里的桃子,然后拔剑自刎了。

晏子未动一兵一卒,即除掉了三位最勇猛的武士,后人有诗叹道: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治地理。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第二计 围魏救赵第四计 以逸待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