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计 趁火打劫

字数:2506

原文

敌之害大①,就势取利。刚决柔也②。

按语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蟹稻不遗种③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④,国内空虚,因而捣之⑤,大获全胜。

注释

①敌之害大:害,这里是指遇到严重灾难,处于困难、危险的境地。

②刚决柔也:乘刚强的优势,坚决果断地战胜弱小的敌人。决,冲开、去掉,这里引申为摈弃、战胜。

③蟹稻不遗种:蟹,螃蟹;种,种子。全句意为:螃蟹和稻谷连种子都没有留下,说明发生大旱灾,处于危急之中。

④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黄池,中原地名;吴,这里指吴王夫差。全句意为:趁吴王夫差到黄池与诸侯会盟的机会。

⑤因而捣之:趁此有利时机,打击敌人。因,凭借;捣,打击。

译文

敌人的处境艰难,我方正好乘此有利时机出兵,坚决果断地打击敌人,以取得胜利。这是从《周易•夬》彖辞“刚决柔也”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按语译文

敌人国内处境艰难,就乘机占领其土地;敌人受到邻国的侵略,就乘机掠夺其民众;敌人内外交害,就乘机占领其国家。例如:越王勾践乘吴国发生大旱灾,连螃蟹和稻谷的种子都没有的机会,策划进攻吴国。后来终于等到吴王夫差率领精锐部队到黄池与诸侯会盟、国内空虚时,乘势发起大举进攻,很快灭亡了吴国,取得大胜。

计名解析

趁火打劫:趁,乘机;劫,强行抢夺。成语原意是趁别人家里发生火灾,正处于一片混乱时,乘机抢夺人家的东西。比如趁别人危难时刻,从中捞一把或乘机害人。也就是乘敌人有危机而加以攻击的策略。

心术不正的“趁火打劫”是乘人之危劫掠别人财物或出于某种企图而把别人搞垮,这种行为历来被正人君子所鄙夷,为人不齿,但却又不能不防。

计名源出

本计出自《孙子兵法》“乱而取之”的思想,而“趁火打劫”这个词的出处则来自《西游记》。

唐僧和孙悟空路过观音院借宿,受到金池长老的盛情接待。结果悟空一时兴起跟金池长老斗富,拿出了观音送给唐僧的袈裟炫耀,被贪心的金池长老看中。金池为了占据袈裟,命令寺里的和尚放火,想烧死唐僧和孙悟空。他的奸计被孙悟空识破。悟空到南天门向广目天王借来避火罩,保住了唐僧,还吹起一阵神风,将观音院反烧成一片瓦砾。

可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场大火惊动了四周的妖魔鬼怪。观音庙正南二十里处黑风山上黑风洞的黑风怪与金池长老素有交情,它见庙中起火,本来准备前去相救的。可赶到庙中,看到了方丈屋里的袈裟,知道是佛门宝贝,也起了贪念,于是不再救火,反而趁火打劫,拿起袈裟,驾起黑云,径直返回了它的洞府。而偷鸡不成蚀把米的金池长老不但没有得到袈裟,连自己的宝贝也被焚烧殆尽,羞愧难当,一头撞死了。

趁火打劫一词即由此而来。

实例

乘内乱扫除袁氏兄弟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惨败最后抑郁而终,虽然袁氏集团因此遭受了沉重打击,但袁绍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婿仍然手握重兵,实力还是不容小觑。曹操打算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消灭袁氏的残余势力。曹操首先向占据黎阳的袁绍长子袁谭发起进攻。袁谭抵敌不住,火速向已继承了父位的三弟袁尚求助。可袁尚救援不及,两人均被打败,只得一起撤回袁尚所占的邺城。

邺城易守难攻,加上二袁合兵,实力大增,曹操与他们相持了一段时间,毫无进展。为了能早日取胜,曹操整天苦思良策。忽然他心念一动,有了主意。他下令大军撤兵,放弃攻打两袁,转而去征讨刘表。曹操的谋士对此都很不解,认为只要再坚持围城,不出几日,邺城就守不住了。但曹操显然已经拿定了主意。

袁氏两兄弟见曹操撤兵而去,不久就起了罅隙。袁谭本就对袁尚继位很不满,加上他之前被曹操围困,丢了黎阳,他将失败的原因全怪罪于袁尚救援不力。为了争夺继承权,袁氏兄弟大打出手。刚刚被曹操打败的袁谭兵力自然比不上袁尚,结果他兵败逃到平原,被袁尚的追兵团团围住,不得已他转而向曹操求助。曹操眼见袁氏兄弟反目成仇、势成水火,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跟谋士们一合计,决定暂缓出兵征讨刘表,而是要趁袁氏兄弟内乱之机,来坐收渔人之利。他为了不给袁氏兄弟合兵修好的机会,表面上答应了袁谭的求援,迅速出击,趁机进城先消灭了袁谭,紧接着又消灭了袁尚、袁熙,占领了河北的冀、青、并、幽四州。就这样,曹操消灭了袁氏集团。

袁氏兄弟的内讧是由于他们争夺继承权而引起的,这场“火”是他们自己点燃的。曹操只不过是事先给他们准备好了柴火,然后又及时地抓住机会,充分利用他们的“内忧”,“乘危取利”。他所采取的手段是“明助暗夺”,以援助袁谭为名,消灭袁氏兄弟,曹操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摩根因机而发

趁火打劫有两种方式,一是见到火起,趁机去打劫,一种便是自己先去纵火。在人心惊乱救火的时候再去打劫。不管趁火也好,还是纵火也好,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打劫。世界商战中,趁火打劫的高手当首推美国华尔街大佬摩根。

19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多家银行先后破产,其中就包括费城著名的投资银行杰伊库克公司。可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却得益于这场危机,而一跃成为美国实力最雄厚的投资银行,并趁机控制了美国政府的债券市场,成为美国投资银行业最有影响力的银行。

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财政部的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市场上掀起了抢购黄金的风潮。美国政府不得不放弃以黄金支付货币的谣言很快传遍了华尔街,尽管格罗弗•克利夫兰总统担保这只是空穴来风,但人们还是纷纷抛售美国证券以此来换回黄金,国库也因此告急,几乎到了无力偿清债务的地步。

为了缓解金库空虚所带来的经济恐慌,政府必须至少要筹集到1亿美元。摩根对政府的现状心知肚明,于是他同罗斯查尔商定,向美国国会提议,由他们两家银行组成一个辛迪加,来承办黄金公债,这样既可解救财政部危机,他们也可获得高额利润。但他们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他们要求全部认购国家公债,否则免谈。国会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相反,财政部长受此启发,准备公开募集5000万美元的公债。政府的这一招显然侵害了摩根的利益,他得知这个消息后立马联合了各家银行,一起抵制政府的这一计划。由于摩根的操纵,财政部长四处碰壁,无奈之下总统只得再次召摩根入白宫,重启谈判。

但摩根对政府的窘境知根知底,谈判时他胸有成竹地说:“除了我和罗斯查尔组成辛迪加,让伦敦的黄金重新流入国内以外,似乎别无他法来解救近乎破产的国库了。我跟罗斯查尔手上还有几张大额的支票没有兑现,要是我们现在就将它们兑现了,把钱寄到伦敦,你觉得怎么样?”总统见他不肯松口,只得跟财政部长等人多方商议,最后不得不答应了摩根提出的条件。摩根跟罗斯查尔当即支付给财政部大笔款项,买下了政府公债,帮助财政部渡过了难关。而他们在这次交易中净赚了1200万美元的公债差价,并且还操纵达成了一项国际协议,在公债发行结束前,不用美元兑换英镑,也不购买美国的黄金,这对《夏尔反托拉斯法案》也形成了极大的冲击。

谈判者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必须真正了解对方的情况,不要打糊涂仗。摩根在与总统的谈判中,探知对方的底细,趁对方陷入危机之时,趁火打劫,逼得总统不得不答应他的苛刻条件,从而获得了谈判的成功,并从中获利。


第四计 以逸待劳第六计 声东击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