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487

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①。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②。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③。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④。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⑤。

注释

①巇:缝隙,裂缝。罅:义与“巇”同,只是裂的程度略深。涧:山沟。从文意来看,“巇”发展成“罅”,“罅”发展成“涧”,是一个从小隙向大隙发展演变的过程。

②朕:征兆,迹象。塞:阻塞。却:退却,排除。息:止息。匿:隐匿,消失。得:取得,获取,取代。

③事之危:事物刚现出危机征兆的时候。保:恃,凭借。

④因化:顺应、依循变化。说事:此指议论此事,思量此事。细微:此指产生罅隙的微暗原因。

⑤经:始。秋毫:指动物秋季新生出的细毛,以喻细微。挥:《唐韵》:“振也,动也。”太山:即泰山,以喻大而坚固的物体。

译文

微隙不管,就会发展成小缝;小缝不治,就会发展成中缝;中缝不堵,就会发展成大裂缝。微缝刚刚出现时,会有征兆可寻,可以治理、堵塞它,可以慢慢击退它,可以使之平息,可以让其逐渐泯灭,甚至可以去旧用新、趁机用适当的途径取而代之。这就是抵巇之术的基本原理。由此,在事物产生危机的征兆刚刚出现时,只有圣智之士才能敏锐地觉察到它,凭着自己的力量,追寻它变化的踪迹并暗中思量琢磨,通盘筹划,以找到产生微隙的原因。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常常如此,开始时都起于秋毫之末般微小的原因,如若任其发展下去,也会动摇如泰山般大而坚固的物体。

原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