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1274

吴子曰:“夫鼙鼓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帜,所以威目;禁令刑罚,所以威心(1)。耳威于声,不可不清;目威于色,不可不明;心威于刑,不可不严(2)。三者不立,虽有其国(3),必败于敌。故曰:将之所麾,莫不从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4)。”

【注释】

(1)“夫鼙鼓金铎”六句:鼙鼓金铎,均为军队指挥工具。鼙鼓,泛指军鼓。鼙,一种军用小鼓。铎,大铃。威,威慑。旌旗麾帜,《太平御览》卷二七〇作“旌麾旗章”。施子美曰:“张昭教习之法,举兵法云:三官不谬,五教不乱,是谓能军。三官者,鼓也、金也、旗也。五教者,耳、目、手、足、心也。教目知形势之旗,教耳知号令之数,教足知进退之度,教手知兵之长短,教心知赏罚之用。五者闲习,是取胜之道也。知此则知《吴子》之所以威其耳、威其目、威其心者,正为将之所先也。”朱墉引《大全》曰:“威慑一也,将之所以役使乎三军者,耳、目、心也。苟无所以慑一之具,虽家人父子不可以麾指,况乌合之众乎?故必清其鼙鼓金铎之声,明其旌旗麾帜之色,严其禁令刑罚之具,使三军之耳目与心俱为其慑一,以是而战无有不胜者矣。”又引《醒宗》曰:“军旅主威,故军中所有无一件不是示威之具,但其权俱操之于将,故以三者先立望之。”薛国安说:“‘三威’理论是从作战指挥的角度立言的。‘鼙鼓金铎’‘旌旗麾帜’都是古代的指挥工具。平时,通过训练,使部属熟练掌握各种听觉和视觉信号,并能依据信号动作;战时,根据作战形势,迅速决策,将清晰准确的命令传达全军,这是作战指挥的基本要求。在‘威耳’‘威目’的基础上,还要‘威心’,就是以禁令刑罚严肃军纪,以维护将帅的权威,尤其是作战指挥上的权威。吴子在《治兵》篇提出‘进有重赏,退有重刑。行之以信。审能达此,胜之主也’,这里也包含着‘威心’的含意。”

(2)心威于刑,不可不严:意谓由心理产生的震慑来自于刑法,因而要让士卒不能不严格了解各项法规。朱墉引谈敷公曰:“威耳、威目、威心,人所皆知也。但混杂不清之弊,昏昧不明之弊,凌夷不振之弊,谁知之?”

(3)虽有其国:《太平御览》卷二七〇无“其”字。

(4)“将之所麾”四句:意谓将领下达的指挥命令,没有一个士卒不执行;将领指明的作战目标,没有一个士卒不前往赴死。麾,指挥。《太平御览》卷二七〇作“心威于形,不可不战”。施子美曰:“昔成周之世,天下太平,五兵不试,宜无用于此也。而教战之法,辨鼓铎镯铙之用,则所以威耳也;辨旗物之用,则所以威目也;前期而戒,斩牲以徇,则所以威心也。成周之法,若此其善,此后世所以必来取法也。将之治兵,惟其教习之有法,故将之所麾,莫不从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此言教习有素,故民之从之,若是其顺也。方其麾指而使往,则莫不从而趋之,及其指之而使进,则复莫不前趋于死矣。昔李光弼善驭军者也,申号令,鸣鼓角,赏当功,罚适过。北城之役,光弼执大旗曰:‘望吾旗麾,三麾至地,诸军毕入。’此麾之而从趋也。及三麾之后,诸军争奋,贼众奔败,非所指而莫不前死乎?”朱墉引《开宗》曰:“此言将有三威,而后国不败而众可死。”按,《尉缭子·武义》载有吴起斩杀一个不听命令的士卒的故事,可与本篇此处思想相互参看印证,即:“吴起与秦战,未合,一夫不胜其勇,前获双首而还。武起立斩之。军吏谏曰:‘此材士也。’起曰:‘材士则是也,非吾令也,斩之。’”

【译文】

吴起说:“鼙鼓金铎,是用来震慑士卒听觉的;旌旗麾帜,是用来震慑士卒视觉的;禁令刑罚,是用来震慑士卒心理的。由耳朵产生的震慑来自于声音,因而要让士卒不能不清楚各种军鼓的声音;由眼睛产生的震慑来自于色彩,因而要让士卒不能不明白各种军旗的色彩;由心理产生的震慑来自于刑法,因而要让士卒不能不严格了解各项法规。以上三条原则不确立,即使掌握全国的军队,也必定会被敌人打败。所以说:将领下达的指挥命令,没有一个士卒不执行;将领指明的作战目标,没有一个士卒不前往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