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起对曰:“臣闻人有短长,气有盛衰(1)。君试发无功者五万人,臣请率以当之(2)。脱其不胜,取笑于诸侯,失权于天下矣(3)。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忌其暴起害己(4)。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5)。今臣以五万之众而为一死贼,率以讨之,固难敌矣(6)。”
【注释】
(1)臣闻人有短长,气有盛衰:施子美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常人之情也。人君因其情而用之,故先之以激励之术,而后可以作其敢为之心。武侯之报功,既尽其术,而魏士之报也,至于不待令而奋击,其效可见矣。宜武侯召而谓曰:‘子前日之教行矣。’而起又从而申其说,谓‘人有短长,气有盛衰’,用其所长激之使盛,则可以必胜矣。”陈宇说:“吴起对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认识比较深刻。他不仅重视对将士的物质奖励,也特别强调精神鼓励,并主张两者并用。他认为,必须做好将士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因为这是打胜仗的重要因素。治军,教育工作很重要,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做好思想工作来发挥人的长处与激励士气。吴起在本篇中指出:‘人有短长,气有盛衰。’这即是说,要充分调动将士和百姓们的积极性,做好民众的思想激励工作,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基础。……必须通过思想教育,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达到‘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才能确保战争胜利。”气,指士气。
(2)君试发无功者五万人,臣请率以当之:当,阻挡,抵挡。《群书治要》卷三十六“臣请率以当之”句下有“其可乎”句。施子美曰:“苟为不然,试发无功者五万人,而令起率以当之,其胜未可必也。何者?非其所长,衰而不胜也。”
(3)“脱其不胜”三句:脱,倘若,假设。失权,意即丧失在天下的地位。施子美曰:“设其不胜,必取笑于诸侯,失权于天下。若是则其可无术以使之愤悱乎?”刘寅曰:“起恐人不能致死而取败也。”
(4)“今使一死贼”六句:死贼,指亡命徒。枭视狼顾,指像枭鸟与恶狼一样瞻前顾后,保持高度警惕。暴起,突然出现。《群书治要》卷三十六“起”下无“而”字。施子美曰:“且以一死贼伏于旷野,其人未为众也,而千人追之,至于枭视狼顾,却而不敢进者,非其众寡不敌也,死贼之气盛,而千夫之气馁也。是虽千夫,惟恐其暴起而害己,所以反顾而莫有进士也。一死贼投命于必死,犹足以惧千夫,况以五万之众而为一死贼以讨之,其谁敢当我?其难敌也必矣。其在《尉缭子》亦曰:‘一贼伏剑击于市,万人无不避之者,非一人之独勇,万人皆不肖也。何则?必死与必生,固不侔也。然臣之术,足使三军为一死贼,莫当其前,莫随其后,而能独出独入焉。’是亦吴子死贼之说也。”张文儒在《论〈吴子兵法〉里的统御意识》(载《中国文化研究》1993年第2期)一文中说:“治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启发并调动每个战士的积极性,并进而构成整体威力。吴子认为,对于决定国家存亡和个人死活的战争行为来说,个人的积极性和献身精神往往成为取胜的关键。如果说,层层治理只是为发挥个人积极性创造良好条件的话,那么,参战的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英勇战斗,甚至视死如归,才能使治理和节制产生出良好的效果。他举例说,一人舍命,可威慑千人,可见精神的力量之大。这里所指,是说有一个不顾生死的悍贼,潜伏于荒野之中,虽派出一千人去追捕,却未见得能捕到。原因何在?在于每个人都在极力地搜寻,但又很害怕这个悍贼会出其不意地向自己袭击,这样,就变得畏首畏尾了。吴子据此推论说:如果参战的每一个人都能像那个伏没于草莽中的悍贼,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不用多说,只要五万条心合为一条心,五万条命合为一条命,就会变成一个大的舍命死贼,率领其讨伐敌军,岂不是可以无敌于天下吗?”
(5)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投命,意即拼命,不要命。刘寅曰:“是以一人能投命,足可惧千夫。起欲人人致死而战也。”傅绍杰说:“‘一人投命,足惧千夫’,的确是至理名言,但不必过于拘执数字之间的比例。连命都不要了,还有什么瞻前顾后,犹疑不决的。这并非是说,一切应备条件可以置诸不问,只要‘舍命’即可保证成功。事情并不如此简单。但是反而言之,一切应备条件俱已存在,就是缺欠‘舍命’一条,大概十之八九,失败成分居多。”又举吴越槜李之战中,勾践使罪人三行阵前自刭以震骇吴军,趁机攻击而取胜的例子,说:“关键所在,还是仗恃有一批‘不要命’的人,作开路先锋。”
(6)“今臣以五万之众而为一死贼”三句:敌,抵挡,抵抗。《群书治要》卷三十六“众”下有“而”字,“率以”作“以率”,“敌”作“当”。
【译文】
吴起答道:“我听说人有短有长,士气则有盛有衰。您尝试派遣五万没有立过战功的人,并请允许我率领他们抵御敌人。倘若我们不能取胜,就会被诸侯耻笑,在天下丧失魏国的地位。假如现在有一个亡命徒,隐伏在旷野,上千人追捕他,其中没有一个人不像枭鸟与恶狼一样瞻前顾后,保持高度警惕。为什么会这样?是担心亡命徒突然出现伤害自己。所以只要有一个人拼命,就足以使上千人恐惧。现在我能让五万兵士每人都成为一个亡命徒,率领他们去讨伐敌人,必定使敌人难以抵挡。”
四
于是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1)。先战一日,吴起令三军曰:“诸吏士当从受敌(2)。车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3)。”故战之日,其令不烦而威震天下(4)。
【注释】
(1)“于是武侯从之”五句:兼,施子美的解释是兼有轻车、重车,朱墉《直解》的解释是“杂用车、骑也”。施子美曰:“惟武侯能从其说,故付以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兼车者,以其兼轻重二车而为一也。向非励士有术,其何以致然?故曰:‘此励士之功也。’”李硕之说:“吴起主张‘奖励有功’的同时,更重视‘激励无功’,即对那些没有立战功的将士,也要给予次等的犒赏,以示鼓励。他亲自统率五万人的无功将士,只加派了部分战车、骑兵,就打败了秦军五十万之众。在兵力众寡悬殊、相差十倍的情况下,魏军之所以能够取胜,关键是士气高昂,‘一夫投命,足惧千夫’,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这就是《吴子》所说的‘励士之功’。”
(2)受敌:指迎战敌人。敌,底本作“驰”,于意不顺,《施氏七书讲义》本、《武经七书直解》本均作“敌”,今据改。
(3)“车骑与徒”六句:意谓车兵、骑兵与步兵,大家听着:如果车兵没有擒获敌人的车兵,骑兵没有擒获敌人的骑兵,步兵没有擒获敌人的步兵,即使打败了敌军,也都不算立功。车骑,指车兵与骑兵。徒,指步兵。功,底本作“易”,于意不顺,《施氏七书讲义》本、《武经七书直解》本均作“功”,今据改。施子美曰:“战敌易,胜敌难。胜之易,胜之而不失其所当者难。车、步、骑三者,各有所当也。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则车与徒,非所当从也。何者?徒之胜车也易。夫车当车徒二十四人,则车徒与骑,非所当从也。何者?骑之胜车徒也亦易。以易而胜,其谁不能?使其车从车、骑从骑、徒从徒,三者皆从其所当敌者而胜之,然后可以为能也。苟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则非所谓当从受敌,亦非其所令也。虽能破军,皆不足以为功。”刘寅曰:“车骑与徒,若用车战者不获敌人之车,用骑战者不获敌人之骑,用徒者不获敌人之徒,虽破秦兵,皆如无功。”张文儒在《论〈吴子兵法〉里的统御意识》(载《中国文化研究》1993年第2期)一文中说:“关于层层节制的原则,吴子把它贯彻到底。既包括在平时的训练和教养中各就其位,各负其责,也包括在战争到来时能各对其阵,尽其所长,即用自己的各个兵种对付敌人的各个兵种,如车兵对车兵,步兵对步兵,骑兵对骑兵。在吴子看来,正因为平常的训练里职责分明,临战时便用不着再作详细的指派。下达的命令虽极简约,依然能使自己的军队威慑天下,各国军队莫不闻风畏服。但是,他又指出,如果发现了失职情况,如我方的战车没有俘获敌方的战车,我方的骑兵未能俘获对方的骑兵,步兵也未能俘获对方的步兵,这样,虽说在整体上击破了敌军,各个军种也都无功绩可言。”
(4)其令不烦而威镇天下:施子美曰:“惟其法之素定,故当战之日,其令不烦,而威振天下矣。在法有曰:‘教约,人轻死。’如起之所令,其教亦约矣。人而轻死,则其威之所振,宜如何耶?此李克言之武侯所以曰‘其用兵虽司马穰苴莫能及’,非溢美也。”朱墉引周鲁观曰:“威震天下,是称其励士之效,赞其用兵之神,正谓有军令在先也。故此时不必烦琐,而得胜之威,自足以震叠于天下。”又引《开宗》曰:“此言得士卒敢死之气,则虽众难与为敌。”朱墉《全旨》曰:“此章着眼在一‘恃’字。得所恃则足以取胜于诸侯而威震天下,失所恃则必取笑于列国而开隙于邻封。而所恃又不在号令与赏罚,直从人心中一点欢欣鼓舞念头。平日蓄积者甚深,而一旦发之于翻然勃然之顷,此其有可思致也。武侯苟思何以致其‘乐闻’‘乐战’‘乐死’如此也,自可寻出本源善根来,亦使有一番实际。惜吴子不讲爱民大道,亦只以饮食、肴席为激励之功,使人主即便流入霸道气习。篇中极言取胜功勋,声光赫奕动人,兵机如此,时君乌能不为之移席而听哉?”解文超说:“《尉缭子》曰:‘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这句话不但提到了吴起,还与《吴子·应变》的‘三军服威,士卒用命,则战无强敌,攻无坚阵矣’内容大致相似;也与《励士》的一段话相呼应:‘“今臣以五万之众,而为一死贼,率以讨之,固难敌矣。”于是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土之功也。先战一日,吴起令三军曰:“诸吏士当从受敌。车骑与徒,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故战之日,其令不烦而威震天下。’可以想见,《尉缭子》受吴起影响之深。”
【译文】
魏武侯于是听从了吴起的建议,同时给了他战车五百辆,战马三千匹,结果打败了五十万秦兵,这就是鼓励将士的功效。在两军交战的前一天,吴起号令三军道:“各位将士都要跟从我迎战敌人。车兵、骑兵与步兵,大家听着:如果车兵没有擒获敌人的车兵,骑兵没有擒获敌人的骑兵,步兵没有擒获敌人的步兵,即使打败了敌军,也都不算立功。”所以在作战当天,他发布的号令虽然不多,却打败了敌人,威名远播,震动天下。
二这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