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六

字数:2976

【题解】

论,辨析,论述。本篇论述的内容较多,大致分为三大部分。

首先,作者论述了“天之道”,也即所谓的“八正(指处理好与天、地、春、夏、秋、冬、内外、动静之间的关系)”和“七法(明显而正确的原则、恰当的度、真诚无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的必然性、遵循正确原则、建立常规)”。虽然这些原则都还是就人事而言,但作者认为这些原则符合天道,故而归之于“天之道”。

其次,作者论述了“人之道”,也即所谓的“六柄”(认真观察、仔细辨析、相机而动、专心思考、随机应变、善于转化)和“三名”(名实相副、名实不副、君主失去名分)。这些内容主要是就君主而言。作者在本篇中,反复强调名实相副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

除此,作者还论述了君主要效法天地、施行仁爱、修心养性、因地制宜等问题,甚至还少量涉及作战的策略,如以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假象去迷惑敌军等。

人主者,天地之[稽]也[369],号令之所出也,[为民]之命也[370]。不天天[371],则失其神[372];不重地,则失其根;不顺[四时之度],而民疾;不处外内之立[373],不应动静之化,则事宭于内而举宭于[外][374]。[八]正皆失[375],[与天地离][376]。[天天,则得其神;重地],则得其根;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377];[处]外[内之位,应动静之化,则事]得于内而得举得于外[378]。八正不失,则与天地总矣[379]。

【译文】

君主,要效法天地,要制定各项政策法令,要使百姓安身立命。如果君主不效法上天,就会失去自己的灵魂;不尊重大地,就会失去生存的根基;不顺应四季变化的节令,民众就会痛苦不堪;不能处理好里里外外各种事务之间的关系,不能顺应万事万物的动静变化,那么无论是国内政务还是外交举动都会陷入困境。如果以上八项政务都出现了失误,那就是违背了天地之道。效法上天,就会保全自己的灵魂;尊重大地,就有了生存的根基;顺应四季变化的节令,民众就不会有痛苦;处理好里里外外各种事务之间的关系,顺应万事万物的动静变化,那么无论是国内政务还是外交举动都会取得成功。这八项政务都没有失误,这才是顺应了天地之道。

天执一[380],明[三][381],[定]二[382],建八正[383],行七法[384],然后[施于四极][385],[而四极]之中无不[听命]矣[386]。岐行喙息[387],扇蜚需动[388],无[不宁其心,而安其性,故而]不失其常者[389],天之一也。天执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390],南北有极[391],[度之稽也][392]。[月信生信]死[393],进退有常[394],数之稽也[395]。列星有数[396],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397]。天明三以定二,则壹晦壹明[398],[壹阴壹阳,壹短壹长][399]。天定二以建八正,则四时有度[400],动静有立,而外内有处。

【译文】

上天遵循着大道,使日、月、星辰变得明亮,使阴阳二气各得其位,制定了八项政令,颁布了七项法则,然后施行于整个天下,使天下万事万物无不服从。各种大小虫子、飞禽走兽,也都能宁心静气,安守天性,不违背各自的生存法则,这些都是天道所决定的。上天遵循着大道,使日、月、星辰变得明亮。太阳总是非常守信地升起落下,向南北移动的时候也皆有规则,这是遵循法度的楷模。月亮总是非常守信地按时出现、按时消失,其盈满和损亏也皆有常规,这是遵循规律的楷模。众星运行也各有度数,从不背离它们各自的运行轨道,这是恪守信用的楷模。上天使日、月、星辰明亮,使阴阳二气各得其位,于是就出现了一昼一夜、一阴一阳、一盛一衰的交替更迭现象。上天使阴阳各得其位,又制定了八项政令,于是就能够使四季具有运行的法度,动静进退井然有序,而里里外外的各种事物也就各得其所了。

天建八正以行七法:明以正者[401],天之道也;适者[402],天度也[403];信者,天之期也[404];极而[反]者,天之生也[405];必者,天之命也[406];□□□□□□□□□者[407],天之所以为物命也[408],此之胃七法[409]。七法各当其名[410],胃之物[411]。物各[合于道者][412],胃之理。理之所在,胃之[顺][413]。物有不合于道者,胃之失理。失理之所在,胃之逆。逆顺各有命也[414],则存亡兴坏可知[也][415]。

【译文】

上天制定了八项政令,以施行七项法则:万物都具有自己明显而正确的原则,这是自然规律决定的;万物都要把握好恰当的度,这就是自然规律制定的法度;万事万物都要做到真诚无欺,这是自然规律所规定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这是自然规律所制定的原则;万事万物都具有各自的发展必然性,这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这是上天在为万物的生存而着想。以上就是七项法则。施行七项法则的时候能够做到名实相副,这叫作真正在做事情。做事情的时候如果都能够符合大道,这叫作合理。做事情处处合理,这叫作遵循了大道。做事情如果不符合大道,这叫作失理。做事情处处失理,这叫作违背了大道。违背大道和遵循大道的人具有各自不同的命运,据此就可以懂得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道理了。

[强生威,威]生惠[416],惠生正[417],[正]生静[418]。静则平[419],平则宁,宁则素[420],素则精[421],精则神[422]。至神之极,[见]知不惑[423]。帝王者,执此道也,是以守天地之极[424],与天俱见[425],尽[施]于四极之中[426],执六枋以令天下[427],审三名以为万事[稽][428],察逆顺以观于王危亡之理[429],知虚实动静之所为,达于名实[相]应[430],尽知请伪而不惑[431],然后帝王之道成。

【译文】

君主强大了就会有权威,有了权威后还要注意施惠于民,施惠于民就能够顺利推行政令,顺利推行政令就能够使国家安静。国家安静了社会就会太平无事,社会太平无事了君主就能够身心安宁,身心安宁了就能够恢复自己的素朴天性,恢复了素朴天性就能够做到精诚专一,做到精诚专一就能够获得最高的精神境界。当精神境界达到极致的时候,遇见事情就不会迷惑。做帝王的人,要把握住这些原则,因此就能够坚守住大自然的规律,像上天那样展现自己的美德,就可以完全把自己的政令推行于整个天下,就能够掌握着六种帝王之术以号令天下,还能够懂得三种名实关系并把它们当作处理各种事务的原则,能够明白违背大道和遵循大道的不同表现,并以此观察如何建立霸业和王业以及国家存亡的道理,能够明了虚实动静的一切行为表现,能够懂得名实是否相符,能够完全清楚人情真伪而不会迷惑,然后就能够建立帝王之业。

六枋:一曰观[432],二曰论[433],三曰僮[434],四曰槫[435],五曰变[436],六曰化[437]。观则知死生之国,论则知存亡兴坏之所在,动则能破强兴弱[438],槫则不失讳非之[分][439],变则伐死养生,化则能明德徐害[440]。六枋备则王矣。

【译文】

六种帝王之术:一是善于观察,二是综合分析,三是相机而动,四是专心思考,五是随机应变,六是懂得转化。善于观察,就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善于综合分析,就能够明白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原因所在;能够相机而动,就可以击败强国而振兴弱国;专心思考,就不会混淆是非的界线;能够随机应变,就可以去讨伐即将灭亡的国家而去保护应该存在的国家;懂得祸福转化,就能够显明自己的美德而除去灾祸。具备了这六种帝王之术,就可以称王于天下了。

三名:一曰正名[441],一曰立而偃[442];二曰倚名[443],法而乱[444];三曰强主[445],烕而无名[446]。三名察,则事有应矣[447]。

【译文】

三种名实关系:一是名实相副,那么法度就能得以建立而国家得以安定;二是名实不副,那么法度就会荒废而且国家就会混乱;三是如果没有应有的名分,就连强大的君主也会灭亡。三种名实关系弄清楚了,事情发生后就能够拿出应对的办法。

动静不时,种树失地之宜[448],[则天]地之道逆矣[449]。臣不亲其主,下不亲其上,百族不亲其事[450],则内理逆矣[451]。逆之所在,胃之死国,[死国]伐之[452]。反此之胃顺,[顺]之所在[453],胃之生国,生国养之。逆顺有理[454],则请伪密矣[455]。

【译文】

行为不合时机,种庄稼又不能因地制宜,这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大臣不热爱君主,下属不热爱上级,各行各业的人不热爱各自的本职工作,这就是违背了治国规律。发生违背自然规律和治国规律的国家,就是即将灭亡的国家,对于这样的国家就应该去讨伐它。与上述做法相反的行为就叫作顺应了规律,凡是顺应规律做事的国家,就是充满生机的国家,对于这样的国家就应该去帮助它。弄清楚了一个国家是违背规律还是顺应规律,那么它的真假情况也就能够准确把握了。

实者视[人]虚[456],不足者视人有余[457]。以其有事[458],起之则天下听[459];以其无事,安之则天下静[460]。名实不相应则定[461],名实不相应则静[462]。勿自正也[463],名自命也[464],事自定也[465]。三名察,则尽知请伪而[不]惑矣[466]。有国将昌,当罪先亡[467]。

【译文】

国力强盛却要装出国力虚弱的样子,财力不足却要装作财力充足的样子。在发生战事的时候,发动民众出征而天下民众无不听从;在太平无事的时候,让民众安心从事生产而天下民众就会安宁。名实相副的国家就会安定,名实不相符的国家就会出现纷争。任何事物都需要自己去遵循正确原则,任何名声都是自己为自己获取的,做事情都需要自己去争取成功。懂得了三种名实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完全了解事物的虚实真伪了。这样的君主占有一个国家就能使这个国家昌盛,讨伐一个有罪的国家就能使这个国家很快灭亡。


四度第五亡论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