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李志绥的真面目
对毛泽东形象造成重大伤害的当数李志绥的《毛泽东的私人辨生回忆录》(以下简称《回忆录》)。据多位在毛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书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描述李到毛身边工作之前的事,这部分内容要么是道听途说,要么是自己杜撰。从该书中可以看出,毛和李的关系密切到了可谈许多重大政治问题的程度,这与毛泽东的处事风格有出入。毛是一位颇有某种神秘感的人物,就连周恩来等相处大半生的人也不易把握毛富于超越性和跳跃性的思维;考虑毛对知识分子的不信赖,他不太可能和李谈论有关党内斗争的事,毛应该很清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对毛和其他女子关系的描述同样令人难以置信。在毛不方便时,警卫员或生活秘书会允许李进入毛的房间去一睹内情?这是难以置信的。
当然,当时年轻姑娘们也不可能像书中所描绘的那样,当着李这么一个中年男人大谈“主席真伟大,样样都伟大”的地步。如果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小情人莱温斯基放在这个角色上,李的谎言也许会多一分可信度,尽管莱温斯基当时还没有出生。
假如毛对李的信任程度真的达到可谈重大政治问题,及特许李在任何情况下可径入毛的房间(我相信毛宁可将这种私人感情给农民出身、跟随他半生的卫士长李银桥,也不会给交往不久、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李志绥)。那么,李将信任自己的主子兼朋衣煎私$活抖露出来,又算什么呢?出卖别人信任的人只能是小人。一个小人的书是否值得相信和捧场呢?很遗憾,有不少人将《回忆录》作为攻击毛的又一颗重磅炸弹而反复使用;那不是出于无知和轻信,便是故意或别有用心。
出版商都有自己的出版原则,出版商有权要求作者做一定的修改,如果作者一定要出版的话。《回忆录》的内容显然附和了一些西方人搞臭共産国家领袖和他们不喜欢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方向。要求作者对某些内容作扩充甚至夸张是完全可能的。有人更怀疑中央情报局参与了此书的出版。
美国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宣传机器将自己的价值观推销给世界,当然包括对大人物进行美化整容或丑化。它不会放弃任何好机会将它的好恶强加于人。接收最成功美容手术的莫过于亚伯拉罕•林肯,他被美化为解放黑奴的英雄总统,并被全世界所接受。如果您还记得林肯在南北战争时所说:“如果不解放黑人也能统一南方的话,就不那么做(解放黑人)”,就该识破林肯头上虚假的光环。
毛泽东私人医生的特殊身分无疑颇具诱惑力,以此作为丑化毛的利器将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毛的对手们怎能不善加利用?你只需读一下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黎安友(AndrewNathan)为该书所作的前言,看一下黎安友之流得到这本书的得意和咒骂毛泽东的那种歇斯底里,就能对该书的倾向有个大概的了解。
至于毛泽东为什么让黎安友这样一个美国学者如此仇恨,从他对李志绥的一段评价中可见一斑,他这样赞美李:“李医生那坦荡而带微笑的圆脸,在毛众多家臣的团体照中特别突出。他率直的表情、柔和的笑容和整洁的打扮,总掩不住他所受的西方训练;李医生的外国气质和西方仪态,似乎即说明了他的才干,又说明了他的弱点,因此使他显得特别不可多得……”。
原来,毛泽东的智慧和成就开启了黎安友之类“西方中心论”者的恶梦;无论是朝鲜和越南战场、中国的发展成就、还是国际外交较量方面,是毛泽东第一次让西方人无法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为所欲为,这让黎安友等“白人优越论”和“西方中心论”者怎能不恨之入骨呢?而李志绥不过是他们手中一只乖巧的木偶道具罢了。
当黎安友之流借一切机会诋毁毛泽东时,却又有不少美国学者在继续对毛泽东的伟大贡献和非凡智慧给予充分研究和肯定。这本身就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当然,黎安友这类人内心深处的文化优越感也使他们相信,中国的文化土壤上不太可能産生一位像丘吉尔和林肯这类“伟大民主领袖”;如果真有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的话,那一定是个魔鬼。他说“李医生常瞧见毛手上捧着中国史书。毛爱读流传故事中权术倾轧和欺骗伎俩,他更是熟读伺机而动、声东击西、迂回攻退之法。他善用‘引蛇出洞’法,鼓励别人表明立场再突而擒之。……”。这是多么无耻和无知的联想。¹
¹真是奇谈怪论,丘吉尔和林肯这种人居然是伟大民主领袖!?您是否还记得:罗斯福在开罗会议前曾试图说服丘吉尔在战后将香港归还中国,以换取战后蒋介石的亲西方政策,狂妄的丘吉尔叫嚣:‘‘除非战争,英国永远不会放弃香港"。任何炎黄子孙都能识别黎安友之流心目中的“伟大民主领袖”是些什么货色;毛泽东没被他归入这类"伟大民主领袖”真是幸运。
毛泽东爱读史书是皆知的,他熟读中国历史,无论是二十四史,还是历代文学、哲学著作,毛泽柬无所不谱,且常有独到见解。看一下毛泽东在其谈话和诗词中对历史典故的熟练迚用,就可以了解他渊博的学识。在黎安友的思想里,毛泽东不可能在中国史书里学到什么优秀的内容,只能是些“权术倾轧和欺骗伎俩”;至于让其对手头疼万分的“伺机而动、声东击西、迂回攻退”军事战略战术,不过是些整人的权谋之道罢了。《回忆录》中对毛在男女关系方面的渲染和描述,确达到了把毛描绘成魔鬼的目标。至于这些描述的准确性,在黎安友之流看来,《回忆录》“既提供了第一手观察纪录,又呈现知人论事的洞见”。
像黎安友这类“半瓶子醋”的“中国问题专家”,到底能读惮几本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著作还是疑问,让他在哥伦比亚大学骗碗饭吃还可以,但他居然厚着脸皮能对中国人都难以正确认识的毛泽东说三道四,他还能达到什么客观的,或学术的层次,尤其在预先掺入自己好恶的情况下?他所能做到的,也只能是在自己预设的框架内胡言乱语罢了。
李志绥写此书的全部目的是什么,只有他本人知道。但《回忆录》的最后还是仑出了两寸狐狸的尾巴。他先是描述了毛去世后,他在政治斗争的夹缝里所受的委屈和无奈,“我们共度的苦难岁月终于使她(爱妻娴)倒了下来”等,然后,“一九九0年,中央卫生局写信来表示要没收我的房子。我坚持不同意。一九九二年,他们还是将房子收回。我分别给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中央启卫局长杨德中、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及总书记江泽民写信申诉,但都石沉大海。我将一生献给毛和中国,但我现在成了真正的无産者。我用哀痛的心情完成数十万言的著作。我写这本书是为了(然后是冠冕堂皇的理由)……”。李写《回忆录》时,对自己为毛辛苦一世,落得一无所有的愤慨和报复的欲望,已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回忆录》的内容。当他对毛泽东及其政党恶毒污辱时,也不可避免地羞辱了他无辜的祖国。
《回忆录》的出版在国际社会引起很大蹒动。李应能好好享受一下巨著畅销的成就感,大量美元的物质满足,报复和泄愤后的快感。但不久李即一命呜呼。是死于被人利用的苦闷,良心发现后的深深愧疚,报复的心愿总算了结,还是别的原因?¹可以肯定的是,李再也没机会更正书的内容,或揭露该书背后的阴谋。(请进一步参考附录四)
¹李志绥在1994年底出版该书后几个月,即在美国的家中死亡。后来法轮功主办的媒体将其归罪于中共特工谋杀。但书已经出来,在该书引起轰动之时谋杀他对中共只会有反效果。因此,中共如果要谋杀他也不会选择这个时间。我更倾向于认为,要么真如他合作的出版社所说是死于心脏病,或者是死于背后某个组织的黑手,因为这本精心构建的摧毁共産党领袖形象的书太难得了,它的威力顶得上欧美媒体几十年来无数投入的效果,最好永远不要做更正,更不希望作者有朝一曰良心发现而揭发该书写作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作者死掉是固化一切反毛成果最可靠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