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拿破伦和毛泽东的身后谈起
拿破伦的东征西讨,将法国在欧洲的地位抬高到空前的地步。也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但他的赫赫战功掩盖不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他带领法国人民的对外征讨,犠牲了大最法国青年的生命,折损了法国的财力,但最后又回到了原点。他没能替法国扩充版图,甚至失去了部分原来的领土;是他以8000万法郎将路易斯安娜州卖给美国。他带给法国更多的是牺牲,最后甚至让反法联军直捣巴黎。但是,法国人民没有埋怨他,相反,所有的法国人都将拿破伦视为法兰西民族的骄傲。法国人民显然没有忘记拿破伦为自己民族曾经带来的那份短暂荣耀。
那么毛泽东呢?
从“革命”舞台的规模(拿破伦的战场分布虽南至埃及,东至莫斯科,但面积不比中国大),一生领导战役的次数,对“一盘散沙”的中国进行内部整合,对外确立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国内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无论是看过程,还是结果,毛泽东没有任何一个方面逊色于拿破伦。拿破伦的一生最光彩照人的是他的军事成就,但他除了经常性地直接带兵打仗(毛泽东更喜欢运筹帷幄),幷没有像毛泽东那样开创新的战术和军事理论,幷为世界各国所广泛学习。在文采、理论建树等“文”的方面,拿破伦与毛泽东相比,更没有什么值得特别一提的了。
但是,与拿破伦相比,毛泽东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是否太低了呢?尤其考虑到还有那么多中国人在歇斯底里地咒骂毛时,您不能不产生一个疑问:中国和法国人民对自己英雄的不同态度,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尤其是外国高层领袖和学者在不断给予毛泽东极高评价的情况下,一些中国人对毛泽东的态度就更显得有些怪诞了。
其实,如果留意一下当今中国人的一些价值观念,或者说得不好听点,看一下当今不少中国人的嘴脸,对上述问题就不会太奇怪了。
长期以来,中国人似乎养成了一种习惯:谈军事必谈拿破伦、巴顿,甚至包括彭德怀的手下败将麦克阿瑟也能被常挂在嘴上;谈政治家当然少不了丘吉尔、华盛顿、戴高乐;谈文学更是罗列一长串从托尔斯泰大仲马到马克•吐温的西洋作家,已证明自己的文学修盘(可悲的是,就连某高层领袖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也未能免俗,他罗列自己一长串閲读的著作中居然没有一本是中国的。不少中国的大学生没有通读过四大名着,还有不少中文系毕业生至今认为《金瓶梅》是淫书)。更荒唐的是,一些财富新贵在家里或办公室里,不忘摆上一些古巴雪茄,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成就和情趣。有些中国人分明可以用流利的中文进行表达,但他非穿插一些英文不可。在外企工作或喝过几天洋墨水的中国人,更随时准备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在清华读博士时,曾请一位从美国回京探亲的年轻学者作个讲座,谈谈他的课题;该仁兄在短暂的讲座中,每隔几句话就肯定以拉长的音调说:“在美……国…”。笔者能记住,概因该仁兄的这句话实在倒了胃口。
笔者的一位好友,是位美丽而高雅的中国姑娘,她的公司里多为欧、美、澳白人,她能很自然地和他们拥抱和亲面颊,可当笔者面对这位很久不见的美丽老友,开玩笑道:“可否拥抱一下?”她痛快地拒绝了,理由是:“你是中国人,没这个习惯。”笔者幷不意外,因在国内曾就这类话题和朋友争论过。其中的问题是:西方人来到东方,幷不考虑入乡随俗;他们知道东方女性的矜持,却还是在东方社会里行西方的礼仪,而东方女性则可以接受而无怪罪之意,但面对同为男人的中国好友,却不好意思起来。如果中国人到欧美去,可否带着自己的习惯而不会受到非议?比如问一下对方的年龄,或夸赞一下对方胖了(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夸谁胖了是一种礼貌,证明对方过得不错;相反,如果说“你瘦了”,那分明是在说你过得不怎么如意。中国几千年来第一次对“瘦”情有独锺,甚至已经很瘦的女孩也反对别人说她胖了,真是病态的审美心理。而只有西风东渐之后,中国人才历史上第一次对自己的年龄讳莫如深)?我们从不会嘲笑来到东方的欧美人不会用筷子,但对海外生活的同胞使用刀叉的笨拙却感到难为情。最近几年越来越多中国优秀女性嫁给欧美男士,这没什么,但您很容易发现,不少这类幸运男人的素质和层次之低与那位中华女儿很不般配。这里的问题是,我们的女同胞却对同样层次的中华男儿完全看不上眼!一个低素质白人在中国可以轻而易举地让不少女孩子“送货上门”。
提及这些,概因这涉及到毛后时代,中国人的不健康心态:当国门打开,西风东进之时,一些中国人在内心深处产生了文化自卑心理。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上,除了盲目崇洋,就是文化自卑和自虐,间或狂妄,因此也不可能对自身给予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在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平台基础上,对毛泽东这样的影响深远的民族英雄进行肆意的攻击,也就见怪不怪了,因为他们对中国的所有精彩内容,均缺乏基本的欣赏能力和兴趣。但对西方的一切,至少给予理解,甚至接受。联想到最近几年,中国一些人对“学习雷锋”提出质疑,拿芾存瑞等开下流玩笑。一些中国人在否定自己的美好内涵方面,已达到颓废和堕落的境地。
今天的中国人在对自己的任何肯定之前,都会习惯于看一下外国人的看法。外国人只言片语的赞扬也一定令中国人深受鼓舞,就象学生期待老师的表扬一样。有记者提到“美国西点军校也学雷锋”(实际上没这回事),令中国人立即激动不已(美国人学习与否都不影响我们对雷锋精神的颂扬);一篇有关某中医课题的研究报道,也不忘提到:该成果受到美国专家的高度评价(一个不熟练应用中文的人居然能成为中医权威,听起来真有点荒唐)。中国人已经到了非指望别人的肯定才能相信自己的地步。笔者在写该书的时候,不得不大吊:使用外国人的观点,因为如果不这样,要说服那些自卑而又粗鲁的同胞,还真的很难。
再看看法国人对自己历史和文化的自豪,就不难理解法国人对拿破伦的推崇。正是对自身文化的信心和由此带来的健康审美心态,使得法国学者成为海外研究毛泽东最早,对毛泽东最推崇的海外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懂得欣赏伟大。
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谈到:中国人自傲,自卑,就是没有自尊。也许柏杨的话不够全面或过分刻薄,但在今日的中国人当中,犯有这类疾病的人不是个别。不论才子佳人,高官显贵,还是商贾学者,概未能免俗。这实际上也是中国教育失败的一个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