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庐山会议的疑点及毛彭关系回顾

字数:2183

魔鬼存在细节中,第二代领导人舆论导向下,有几个经不起推敲的疑点:

疑点一,彭德怀的“万言书”所描述比毛泽东对当时局势的判断还要榊糕,但至少都是在对当时极“左”政治的质疑和批评,也就是说,彭德怀和毛泽东的判断,只有程度不同,而没有方向性对立,他们在一个共同的方向上做了不同程度的判断而已。因此,说毛泽东被该信激怒,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疑点二,彭德怀如果因言获罪,那也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但对彭德怀的最后批判关键点在搞“军事俱乐部”,而且会后他的军队领导职务被撤销,连带被批判的还包括总参谋长黄克诚,这和“左”右倾相比已经偏离太远了,因为彭德怀的“万言书”中压根就没涉及军事。

彭德怀和毛泽东是一对长期共事的革命战友,又因为各自强烈的个性而不是很合得来,他们之间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虽难免恩恩怨怨,甚至不少误会,但因为共同的理想和彼此都对中国革命所作的贡献,而能放下私人好恶,相安无事。彭德怀因为支持毛泽东抗美援朝并立下奇功,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官至国防部长和副总理。从彭德怀的职位任命中,不难看出毛泽东的胸怀气度,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彭德怀称毛泽东“老毛”而不是“主席”,甚至可以径直冲进毛泽东的卧室。这是几十年长期合作下形成的战友关系,即便谈不上亲密,但至少对彼此有较大宽容度。

彭德怀个性耿直,这种个性令远距离的人们有好感,但却让靠近的人不舒服。尤其是在政治环境下,高层领导人言谈的影响力决定了,耿直有时候具有极大破坏力,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就拿彭德怀对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有关的谈话,简单罗列如下:

1959年1月30日,他在解放军后勤学院毕业典礼上讲到:“躯壳都是要死的,人家说万岁,那是捧的,是个假话。没有哪个人真正活一万岁。”在当时的环境下,以彭德怀的身份,这样的讲话虽然正确,但很不得体。毛泽东即是彭德怀的上司,也是全国人民爱戴的领袖,喊“万岁”也是一种表达崇敬的传统方式。

几天后,他在回顾共和国建国史时说:“不从客观历史上研究,结果就会夸大个人的作用。毛泽东是一个人,他在历史上有一定的作用,但对整个历史,他不起决定作用。”彭老总的话同样是真理,毛泽东也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彭老总有必要做这样的阐述吗?

诸如此类的讲话不少,不一一列举。这类讲话对于深知彭德怀的毛泽东来说可能不是个问题,但对于听到这些讲话而又对毛泽东无比崇敬的人,则感到不舒服;从追求党内团结,党外民众对共产党领袖的崇敬角度来看,又具有破坏力;对于那些有意整彭德怀的政治对手,这则是授人以柄。从庐山会议到后来文革期间,彭德怀的此类言论就成为别人攻击他的“武器”,很容易获得认同。到毛泽东晚年,彭的此种表现则令毛泽东对自己身后彭会否成为政局不稳定的因素而有所疑虑。

做这样的背景介绍,有助于了解毛、彭这对战友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人认为是因为毛岸英牺牲而毛泽东委责于彭德怀,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只能将这种揣测理解为“小人之心”。彭德怀庐山会议之后命运的悲剧种子,其实在会议之前就已经埋下。至于何种因素发挥了作用,还是多种因素叠加下的结果,在资料有限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做有价值的梳理的。

会议进行到7月10日下午,毛泽东谈了形势、团结等问题,强调“总路线”是正确的,从全局来看,成绩与缺点错误还是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7月14日,会议印发了《庞山会议诸问题的议定记录》(草稿)。截至此时,毛泽东的典型领袖处事风格得到体现:认清和解决当前问题,但肯定方向和路线。虽然现在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但如果深入研究不难发现,毛泽东当时不论形势如何,都不能否定总路线和“三面红旗”,否则,必然导致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并影响到中央的团结,这在国难当头之际,显然是必须避免的。如果路线有错误,那也只能逐渐调整,而不是推倒重来。

庐山会议纠“左”议程结束时,毛泽东于14日收到彭德怀的“万言书”。根据李银桥回忆,毛泽东收到彭德怀的信并不是很生气。从彭德怀后来抱怨毛泽东不该公开此信,可以看出,彭德怀这封信压根就不是针对毛泽东的,但他不想此信被公开,似乎可以理解为:彭很清楚这封信对其他高层领导人带有明显的,有针对性的批评(彭德怀后来说,他这封信的主要批评对象是刘少奇,虽然没点名)。毛泽东收到这个信后,毕竟是来自于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信件,而且彭并没有注明为私人讨论信件,毛不可能把信当成私信来处理,所以,毛泽东公开此信也无可指责。但该信的公开使得彭德怀立即成了众矢之的,所有一线高层领导和几位搞浮夸风最疯狂的省级大员,立即如芒在背,该信所揭露的严峻形势如果形成中央统一认识或会议决议,必须有人来承担责任甚至下台。

很显然,一线极“左”领导集体不可能坐以待毙,现在这些身负大饥荒罪责的领袖们就等毛泽东的态度了。他们在毛泽东表态前,其实已经向彭德怀频频发难。根据权延赤着《走下神坛的毛泽东》回忆,毛泽东没有参加中央全会,会议吵得很厉害,吵得声音很大。吵声传来,毛泽东睡不着觉,他睡不着觉是要发脾气的,叫我去看看1。我跑步去了,见许多人同彭德怀吵。回来学一遍舌。毛泽东发火了,写了批示。

7月20日凌晨,杨尚昆向毛泽东汇报各组讨论的情况时,毛泽东讲了四点意见:“一、欠债是要还的,不能出了错误,一推了之。去年犯了错误,每个人都有责任,首先是我。二、缺点还没有完全改正,现在腰杆子还不硬,这是事实。不要回避这些事情,要实事求是。三、有些气就是要泄,浮夸风、瞎指挥、贪多贪大这些气就是要泄。四、准备和那些'左派',就是那些不愿意承认错误,也不愿意听别人讲他错误的人谈一谈,让他们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¹

¹杨尚昆着《杨尚昆日记》(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至此,毛泽东的讲话还温和而就事论事。

但7月23日,毛泽东的讲话风向开始发生变化,甚至谈到“解放军不跟我走,我就组织红军去”等,从此会议开始转向。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毛泽东对彭德怀态度的大转弯呢?

如果仅仅是这封信,毛泽东不论是何态度,都不至于将这位带刺的老战友置于被公开批判的地步。另一件事则更可能是毛泽东转向来批判彭德怀的动因。


第四章 不一样的庐山会议¹二、“彭赫秘会”导致的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