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台湾民主政治的一点看法¹

字数:2951

¹该部分内容第二版增加最后一条。有兴趣了解作者对姜湾问题观点的读者可以进入微信公众号"南洋智库"或作者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nanyangbook,参考里面的九篇台湾系列文《台湾是如何失去大陆的》。

台湾在借用它山之石的基础上,已进行了积极的民主化改造。不论当前台湾的民主政体有多少问题,笔者从来不准备嘲笑。但阿扁当选那天的晚上,实现了政党轮替,因统独问题也引起广泛担忧。我从战略高度深度分析后,似乎发现了阿扁的个性对于国家统一的难得机遇(当时给中央高层写了封建言信,但中央对陈水扁的判断与我不同)。

台湾在民主化道路上已取得一定进展是不容置疑的。虽然今天还有立法会骂人的现象,但比蒋介石时期的坐牢,和李登辉时期议会的肢体冲突,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作为一名积极探询中国命运的大陆知识分子,笔者对台湾的民主化之路从来都给予由衷的祝福。毕竟这是建立民主化中国的一部分。

但过去两次的大选所发现的一些问题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台湾各政党必须进行内部的民主化建设。

没有执政党内部民主的确立,不论台湾的政党轮替多麽热闹,都难以避免行政作业上的反民主动作。因为当选人当初能代表自己的政党参选,只能说明他在党内高层人际关系运作上的能力,而和治国能力、政治远见、全体党员中的威望以及民众基础等毫无关系。¹虽然选民投票给他,有相当比例是“看在党的面子上”,而不代表对当选人本人的认同。而日常政治运作的时候,党的参与又是非常有限的。

¹2016年台湾大选,笔者借助于脸书全程参与了洪秀柱的初选阶段,正因为对国民党内部文化的了解,我很早就预测到朱立伦可能造反"换柱"。果不其然。之后我曾宣扬洪秀珠应该独立参选,但她很显然对国民党继续抱有希望。而后来的党主席任上座位没坐热即被替换,进一步凸显了洪秀珠的理想主义:对于肌体病入膏肓的政党抱有希望,除了失望,不可能有作为,只是浪费自己的政治生命和支持者的热情。

其实,从上面对大陆民主化的思路也可看出,政党内部的民主化和外部的民主化一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

对于国民党来说,下次大选如果能以党内公开选举的方式产生候选人,无疑将是国民党的一大飞跃。但对于讲面子的中国人来说,让马英九和连战争这个位置显然是困难的。所以,在党内民主体制设计上,照抄西方的公式,看来会遇到可操作性的问题。但如果不迈出党内民主选举这一步,国民党的彻底内部改造将遥遥无期。对于连战来说,是否参加下次大选,或是否当选台湾最高领导人并不是关键问题,如果连战能完成国民党的民主化改造,为台湾留下一支高素质的政治力球,那麽连战可以笑对国父和苍生了。而把盛负民意和年龄优势的马英九推向前台无疑是值得考虑的。

连战希望为国民党夺回在自己手里失去的江山,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能在下次大选前向外界表明:如果自己当选将只干一届。到时,以此为契机,启动全党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候选人(连战不再争取候选人机会),马英九应能通过选举而代表国民党出选(不能因为马英九的民望高而放弃民主选举的过程,这涉及到一个新制度的启动)。那连战对国民党的贡献将足以名垂青史。而国民党作为民主和高素质政党的辉煌时代,才能真正来临。

台湾其它党派同样面临党内民主化改造的问题。

第二、从选举制度上确保当选人能代表多数民意。

上届大选,虽然导致了政党轮替的民主表象,但当选人陈水扁以不足40%的少数民意当选,则成为这次民主选举的一个缺憾,也对民主的素质和效果提出了挑战。

实际上,参选人超过两组情况下,这种结果早晚都会出现。当台湾引进美式选举制度时,忽略了美国实际上的两党竞选体系。如果要找参考样板的话,欧洲国家的第二轮选举制度,才比较适合台湾的政治现实。即,在第一轮选举中,如果没人得到超过半数选票,得票最多的两组候选人进入第二轮选举;这样,在第二轮选举中胜出的候选人,必然超过半数选票,代表多数民意。

希望阿扁是最后一位在不到半数的情况下当选的“总统”。

拯救台湾同胞(图,1954)

当然,如果引进第二轮选举制度,民进党如果不放弃“台独”党纲,当选的可能性将大幅度降低。而“泛蓝政团”应利用当前在“国会”中的优势,促成“第二轮选举制度”的立法。这样,即使未来国民党和亲民党合作失败,不得不各自参选的话,“台独”党派也少有在第二轮胜出的可能。

第三、舆论监督水平的同步提高,是台湾民主化建设走向成熟的必然环节。

由于存在着“统独”之争,导致了岛内舆论的分野,并和岛内各政党的“统独”倾向搅在一起,从根本上动摇了舆论监督本来应该具有的中立地位。在真正民主的社会里,如果没有了舆论的中立,民主监督的效果必然受到削弱。比如,倾向“台独”的媒体,面对民进党政府的错误,总不可避免地从正面进行闸释和包装,而对统派阵营的言行,则尽力从负面进行报道和分析。很显然,指望这样的媒体监督民进党政府,是不可能有效的。

在报道与大陆有关的新闻时,这很显然是台湾必须关注的话题,台湾媒体几乎都倾向于进行负面解读,给台湾人民更好地了解大陆提供了带倾向性的内容。如:在统独问题上比较中立的《中国时报》,在“集集大地震”期间曾在头版头条刊出一则新闻,指大陆阻止俄罗斯对噪湾地震的救援。然后台湾媒体全面转载了这则新闻,给台湾人民的心理造成很坏的影响,也必然影响到百姓对大陆政府的看法,对两岸之间的理解和谅解带来必然的破坏。但后来证实这则新闻是错的,于是,该报在内页不起眼的地方刊登了一个更正启示,而不是在头版显著位置,但对海峡两岸交流的负面影响已经造成。

这类例子在台湾媒体中并不鲜见,至于大陆政府方面的一些善意言行,更被传媒经常忽略。大地震时大陆政府随时准备援助台湾的表示等类似情况,台湾报纸则低调处理。

在台湾加入国际性组织问题上,这类处理手法更是明显。台湾有那麽多国际法专家,不少台湾人具有开阔的视野,他们很清楚大陆必然阻止台湾加入任何只能由主权国家参加的组织,即使让台湾媒体的编辑大人坐镇中南海,他们同样会加以阻止,但是台湾媒体遇到这类情况时,从来没有冷静的分析和对民众的劝谕,相反,都是对大陆政府情绪化的指责。很显然,在促进台湾人民理解大陆,增进谅解方面,台湾媒体是非常失职的。

台湾媒体舆论监督的质応和层次,不要说跟上民主社会舆论监督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要求,即使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还有太长的路要走。至于启动社会思考,引发思想交流,积极地探询社会、政治和民生问题的功能,就更不要奢望了。

甚至可以说,如果有朝一日两岸关系真的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台湾媒体从业人员将无法逃避历史和良知的谴责。

至于台湾在大陆的民主化建设方面是否能扮演“复兴基地”的角色,实在不敢抱太大的希望。两岸的政治现实、社会基础、民众文化素质、经济发展水平等均存在太大的差距。台湾因政治体积较小,即使民主化改造出现失误,损失将是有限的。而大陆则经不起政治上的大波折。在一定层次上的民主集中混合体,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大陆民主政治的模式,也适合大陆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超级复杂状态。虽然没有台湾的民主精彩和热闹,但一定程度上的有限独裁对大陆却是适用的。

实际上,大陆制度中的独裁成份,为海峡两岸在谈判的基础上寻求统一提供了较从容的环境。如果大陆真正实现了总湾式的民主,在两岸统一谈判中大陆政府再也没有能力轻易地做出让步。

至于台湾是把握还是错过这个机会,让时间去回答吧。

第四,两岸统一是台湾民主政治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目前台湾深蓝和深绿选民占选民的比例分别达20%。这个40%的选民是基本不看政纲和行政质量的,只看统独倾向或顔色决定选票投向。这是各阵营的选票基本盘。就是说,豪湾民主体制对行政质量的监督只有最多60%的有效性。在这60%中,有部分浅绿和浅蓝选民,在评估行政质球时又加入了自己的蓝绿倾向。还有一部分对政治彻底失望的选民,抱着“选哪个苹果都是烂的”思想而懒得投票。可见,在统独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之前,台湾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民主实效,不论其制度多麽完善。只有将这个40%基本盘的力量完全从统独情结中跳出来,专注于施政质量的监督,台湾高素质的民主政治才真正有可能到来。

信儿捎给台湾的小朋友(图,1974)


三、中国民主化的出路第六章知识分子、反右与“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