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海风华的残影
(图)被誉为“从白令海峡至马六甲海峡”之间最漂亮的建筑(中间圆顶),今天被一群现代高楼所包围。
中国的其它城市也好不到哪儿去上海是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
上海是中国半殖民地的産物,除了周围的松江和原来的上海县,及徐家汇出过一位大名鼎鼎的徐光启之外,这个城市和周阅的小兄弟如杭州、苏州等比起来,似乎没什么值得夸耀的历史。因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上海在城市发展和规划方面,具有很少的历史包袱。果真如此吗?
就城市老城区的规划和发展来看,这个曾被几个流氓占山为王的城市,是中国领土上典型的“怪胎”。由于各租界各自为政,上海似乎从来没有过统一的城市整体规划,要找一条直一点的街道也不容易。和北京的道路比起来,上海完全可用“乱七八糟”来形容。正是在这些横七竪八的狭窄街道两侧,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诞生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近代交通运输、近代通信、近代文化艺术的先驱,也培育了后来影鞞全中国的新生活方式。即将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和发展的核心政治力量——中国共産党也在这里标上个红色的起点。它也曾是日本统治时期,韩国流亡政府的临时首都,以及犹太人的二战历史记忆。
因此,如果忽略这些街道两侧灰蒙蒙的建筑里发生的历史,实际上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轻视和亵渎。
上海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地位,毕竟它是中国近代史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不论它身上曾经承载的血泪还是希望,都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海特殊的历史进程和曾经带有苦涩的辉煌岁月,也为上海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城市建筑。可以不夸张地说,在全球范围内,找不到第二个城市像上海这样,拥有几乎所有主要建筑流派的经典作品。上海是当之无愧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它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直到1949年彻底赶走了帝国主义,才抢回了这些用中国人民的血泪打造的建筑财富。我们抢的问心无愧。但我们是否能管理好呢?
很遗憾,我们没能管理好,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完全意识到上海老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1982年笔者到上海读书时,上海中心城区基本保留了原来的模样。尤其是外滩从延安东路到苏州河沿岸的精华区,不论建筑的风格还是建筑的质蜇都在展示着昔日的辉煌。后来笔者有机会游历南亚、欧陆和美国,在比较中才发现上海昔日的繁华和不同凡响。上海的建筑即使放在欧洲和美国的任何一座城市的中心区,也绝不逊色,至于南洋一带就更不可相比了。如新加坡,虽然曾是英国殖民地和海运及贸易枢纽,但新加坡在同一时期的建筑和上海比起来,更象是个屯子。
至于上海建筑风格的多样化,更令其它城市望尘莫及。仅从延安东路到苏州河沿岸的外滩一带,就有带拜占庭式屋顶的原汇丰银行大厦(后曾为上海市政府)、外滩地标的钟槌、带有别具一格绿色钻石屋顶的和平饭店北楼、有中国民族风格屋顶的中银大垃、以及美国二、三十年代建筑风格的摩天大楼——上海大拟(原百老汇)和外白渡桥,组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城市天际线和标志建筑群。如果站在外白渡桥上,还可发现位于四川路上带有钟楼的邮政大槌。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外滩建筑群无疑奏出了最动人的旋律。
从联谊大厦建成至今,浦西精华区内大景毫无风格的高楼所形成的噪音,已搅乱了这难得一闻的雅乐,从今以后将再也无法听到。站在外滩,看到那么多金碧辉煌的高槌大似和新旧建筑的反差,上海市民无不为自己城市的日新月异而激动。但不久之后,等他们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角度,或者在海外周游一圈回来,他们将会为今日不当分泌的肾上腺素而后悔。曾令他们得意的“昔日和现代”在外滩的交融,将变成不伦不类的杂货铺。
从外滩沿南京东路、延安柬路和苏州河往西,一直到人民广场、国际饭店和四川路的邮政大槌一带,如果进行饵城改造的话,在高度上应严格控制,向外延伸的地区应采取高度递增的方式。上海人口密度大,地价昂贵,多建高楼是正常的,但还没到无土地可发展的地步。上海市建委应对上海老城区进行彻底的普查,将浦西精华区和一些特色建筑的街道、地区及历史意义的建筑及周围街区列为重点保护对象。但很遗憾,他们显然是失职的。
直到今天,在大陆范围内一向最自信的上海市民恐怕很少认识到,他们熟悉的城市已经失去了一些最宝贵的内容。
本书引北京和上海为例,概因这两座城市有着中国最高的市民整体素质,和最强烈的自信。当北京人和上海人相互傲视对方的时候也许没有发现,他们谁也不比对方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