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感与反应

字数:801

如果是从知识发展对感知感兴趣,感知比理知低一头。但确定性、公共性不是我们唯一的追求。前面讲到过,感觉有一种用法——预感:感觉要下雨了,我感觉不妙,感觉到危险,我有一种不祥的感觉,等等,这是感觉的一个大宗用法;感知有一个指向,这个指向并不是指向知识,而是指向反应、行动。这个指向对感知是很根本的,认识论说到感知,侧重于感知要向理知发展,但感知并不一味指向理知,通常,它指向反应、行动。我讲到狐狸看见兔子的脚印,它不停在知上,它接着就去追赶兔子。

你感觉到了,然后就反应,当然,你还是可能感觉错了,反应错了。你觉得被烫了一下,立刻把手缩回来,结果发现那东西根本不烫,反而是冰凉的,你弄错了。但这时候,当务之急不是确定性,是手别被烫伤了。前面说过,触觉有一种切身性,切身性更多跟反应相连。跟感知相比,理知和反应的联系显而易见离得比较远,所以我们要提倡知行合一。有时候根本连不上,例如你知道天鹅座射电源的好多事情。

认识论主流上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待感觉,认知的最终目标是终极确定性,好像感知是向这个终极目标发展的初级阶段。到了确定性,知就停下来了。你获得了确定的知识,然后干吗呢?确定的知不再有方向,它就是the end of it。在《会饮篇》里,我们最后上升到了eidos。然后呢?没有然后了,到了。我们中国也讲这个,至理,到了至理,到了至境,那就是你要停留的地方。我们达到了确定的知,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终极的东西视作更高的东西呢,也许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呢?感觉本来并不是为理知服务的。的确,在理知时代,他理知能力强,会读书、考试,考上状元,他就荣华富贵,你的感受能力强,这不值什么。人的感知能力、感受能力差别也很大,可能比理知能力的差别更悬殊。这也分哪个方面,有人对图形的感知力强,有人对声音的感知力强,有人对周边人的情绪感知力强。但感知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好像感觉能力强不强都只是为了达到确定的认知。就说确定性,我们并不只关心理知认知的那种确定性,我们生活在一个世界之中,这是我们感知到的,不是推论出来的。童年时候,情绪饱满的时候,周边的事物充实真切,人抑郁的时候,像我这样衰老了的时候,世界变得恍恍惚惚像个影子,失去了那种充实感。


感本身就是知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