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知识有逻辑地系统化

字数:1270

现实中不乏记忆力超强的人,但能够在熟练记忆的同时将知识以一种合理的逻辑系统化的人却少之又少。逻辑就是你理解知识的出发点、角度、立场和思维方式;系统化则是你是否可以将这些知识纳入一个宏观的知识体系,互相印证和科学比对,对既有的知识体系形成补充。

如果出发点是为了应付考试,你的学习是纯功利性的输入;

如果接触一类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强化某种固有立场,你的学习是有倾向性的输入;

如果是内卷和排他的思维方式,你的学习是偏执性的输入。

以上三个问题会使你在理解一门知识时缺乏合理的逻辑,就像系统出现了BUG、混乱和无序;对待知识的不同来源,也不具备足够敏锐的分辨力。

比如学习一门医学知识,单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你不会在乎知识的对错——过时的医学理论和临床数据。如果对你的学习没有影响,你就只关心它在考卷上的标准答案,然后机械和精准地记住它;为了强化自己的固有立场,你就会有意忽视那些对你的立场不利的信息,有选择地了解、掌握对自己有利的内容;思维方式是内卷和排他性的,你就会利用自己有限的知识构建一个逻辑闭环,进行循环论证,忽视其他相反的观点。这不仅使你无法真正理解自己的学习对象,反而学得越多,观点就越偏狭,背离了学习的初衷。

有一个成语叫作坐井观天。坐在井里,你可以很自信,认为头顶的天空是全部的世界。没关系,人有固执和偏激的权利。但到最后,许多看似努力的学习最终产出的却是坐井观天的结果,这是很可惜的,因为并非是学习者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有逻辑地系统化,意味着我们在理解知识的第一阶段要做对三件事:

第一,明白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

没有目的的学习是可怜的,但目的错误的学习却是可悲的。正确的目的是非功利、非倾向性和非偏执性的,要有一个单纯的愿景——“我就是想掌握这些知识,了解它们,然后产生自己的理解,学习时并不想怎么用这些知识为自己创造利益”。虽然后者非常重要,但我从不建议读者在学习时对其倾注太多精力。尽管学到的知识总要为己所用,但太功利的态度和过于明显的偏执很可能让学习事倍功半。

第二,拥有一个足够宽阔的视野。

一个很有趣的事实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学习视野往往在变小。具体体现在,成人在学习上“问问题”的能力有时远不如小孩。看到一本书,小孩会问:“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本书为什么定价100元?封面有何特殊意义?他是怎么总结出这些知识的?”大人呢?可能仅有寥寥几句:“这本书我读了有什么用?还有比它便宜一点的书吗?”听起来老气横秋,没有活力。这体现了一个人视野的局限性,它受到阅历、生活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世界观的多重影响。所以我经常讲:人要尽量保持童真,因为童真的心态能扩大你的视野,让你愿意并且能够在这个世界中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第三,建立最可能客观科学的逻辑。

一个客观科学的逻辑能帮助我们成功地将知识系统化,并且保证这种系统化是有益的,可以把知识有序地安放到位,赋予它们应有的价值。

有一名学生曾就这个话题和我讨论,他不太清楚如何简单明了地理解“系统化”。我问他:“假如你要建造一栋房子,要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他说:“挖地基,运材料?”我说:“不,是画一张图纸。”他恍然大悟。系统化就是为我们准备一张学习的图纸,把材料安放到它该去的地方,让不同来源的知识各归其位,利于我们对比和筛选。如果没有这个可靠的系统,缺乏客观科学的逻辑,你对知识和信息就不具备强有力的分辨能力,在学习时便容易良莠不分,或者贪多嚼不烂而消化不良。


第七章 归类和对比知识的来源筛选和留下最可靠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