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和留下最可靠的知识
我们知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患有强烈的“知识焦虑”,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实质上进入了一种“信息之海”,你看到、听到和感知到的所有信息都不来自人,而是互联网技术。学习不再是“人”自己的事情,是人和机器的竞赛。人们开始担心未来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全面替代。怎么在这场竞赛中保住自己的优势?如何从信息之海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让人备感无力。
但是,学习最重要的并不是找到那些价值千金的知识,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筛选与吸收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框架。
筛选和提取知识——比如一本20万字的书,它提供的信息和知识点是海量的,你不可能用同一个标准吸收它全部的内容,只能有针对性地筛选和提取书中的某一些知识点,或者制定一个框架,根据目录、需求等标识性的东西到书中寻找相应的知识点,把它们拿出来,再延伸到自己对于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产生一个关于此书的“缩略版”。
筛选知识的方法论——也是搜集信息的方法论,首先你要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短板是什么,要重点学习哪方面的内容,这叫锁定方向;其次你要快速准确地把相关内容找出来。我推荐读者在学习之前先列一张清单,写上具体的需求——这本书有哪些知识是我最需要的?我急需弥补的知识点是什么?然后照方抓药,把对应的内容标注出来。在这个阶段,你对这些知识不需要深入了解,只需将它们筛选出来即可。
搜集和保留可靠的知识——请注意,即便一本公认非常权威的书,它的内容也并不是全都可靠的,至少对我们个人的需求而言,书中的有些证据和观点未必就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所以在筛选时一个基本的逻辑是:我要找出那些与我的实际需求相匹配的知识。在任何资料和信息的整理中,这都是要坚持的原则。如果你学到的是不可靠的知识,付出越多,成效便越差。像“书呆子”“饱读诗书的废人”等就是在形容那些学习了很多毫无用处的知识的人。
有时候,我突然想放下工作,了解和背诵一首好的诗歌,缓解工作的压力。我也想找一本最新的词典,从中学到几个新的、有意思的词语,为下周的工作做好准备。这些念头是一瞬间的,是短暂的学习的冲动,但它意义深远。因为这些学习占据了你大部分的碎片时间,影响你的整体学习的效率。
如果我能将这些学习的小计划实现好,在碎片时间里做好基本的信息收集和对比分类的工作,就能为我后面的工作解决很多重大的问题。比如,找一些好的诗歌,能让我有好的心情,恢复精力;新的词语能激发我在工作上的创造力,提高未来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水平。这是学习系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总结——筛选知识的标准和流程:
在这三个步骤中,除了建立学习逻辑和形成知识框架外(学习的目的性和系统性),对知识的来源进行归类比对也非常重要,甚至影响我们学习的最终效果。假如你不能分辨出哪些知识是可靠的,哪些知识经不起验证,很可能到最后才发现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