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的“记忆学原理”

字数:2257

倒逼输入,最直接的好处是加强了对于特定内容的“留存率”。什么是留存率?打个比方,就像一张滤网,我们把所有的信息从滤网上倒下去,留下来的就是学到的知识,它除以知识的整体,得出的结果就是留存率。比如,十页的书你记住了一页,留存率是10%,记住了九页,留存率就是90%。可见,留存率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学了东西一点都没记住,说明留存率是零,记忆功能在此处令人惊讶地失效了。显然,这表明你的学习策略出了严重的问题。

在记忆学的研究中,科学家认为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大脑中的反映,它不但是神经活动,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神经细胞承担着记忆的主要责任,但人的心理活动却影响着记忆最终的效果。记忆的形成包括了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也都由神经细胞和心理活动共同完成。

其中,“识记”是我们通过对信息的感知并在大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是记忆的开始,也是记忆的关键部分。识记的成功率如何,直接决定了后面四个环节的效果。科学家发现,有意识记的成功率高,无意识记的成功率低。提高记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促进“有意识记”,加强大脑对于信息的第一印象,使大脑主动地开启记忆程序。

第一,识记——编码。

我们的感官系统对于外界的刺激并非是悉数接收,不存在不加以区别便全部输入大脑的情况。因此识记信息时大脑有一个编码的步骤,即精准地识别信息,记录信息,把那些应该被记忆的内容挑选出来。

大脑主要靠经验和感知去判断要选择哪一些作为编码的对象。比如阅读一本书,你会重点记忆那些好看、专业和能解决问题的内容,这由你的经验和阅读时的感知来决定。为了提高编码的效率,我们要保证自己拥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能对信息进行系统性的程序化处理,接触到的知识进入大脑前都会被自动化地归类。

如果你的大脑缺乏知识系统,在对信息识记编码时就会遇到麻烦。这就是有些人学习不仅老记不住知识而且连该学习哪些知识都稀里糊涂的原因——他们连自己该学什么都不清楚。

第二,保持——存储。

存储信息就是大脑形成神经回路的过程,也就是使神经元的连接越发紧密并产生定式。这个定式就是神经回路。我们的眼睛、耳朵等感觉系统获得信息以后,先储存在“感觉区”内,时间非常短,此时尚属于短时记忆,也叫第一印象,等待大脑加工处理,然后把信息传入“海马区”。在这里,海马神经的细胞回路网络受到连续的刺激,加强了突触的结合时间,信息停留的时间被延长了,便产生了“第一级记忆”。

举个例子,当你看到一个词发现自己不了解,随后就去干别的了,对这个词的记忆就停留在“感觉区”,它属于第一印象。如果就此打住,不久大脑就会把它遗忘或搁置。你从抖音看到一部电影的片段,觉得很好看,但你没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接着看别的视频,于是很快就想不起来这部电影的名字。如果你没有去干别的,而是打开百度搜索,找到了这个词、这部电影的词条,简单地看了几眼,了解到了大致内容,此时就是“第一级记忆”。接下来,你认真地浏览内容,寻找自己需要的部分,就会进入“第二级记忆”。神经学专家认为,蛋白质参与了这个阶段的信息保留,意味着信息将被使用,大脑对它真正重视起来。你将记住这部电影的名字,很可能会下载到电脑中安排时间观看。

当你继续详细地了解相关的内容,并且反复阅读和做笔记时,大脑的记忆机制就会推动产生神经回路网络。知识是怎么成为记忆呢?是新突触的联系比过去更频繁地增多了,联系越多,记忆就越牢固,知识在大脑内就会更长时间地保持和存储下去。

第三,再现——检索。

当我们需要输出知识时,对记忆而言一个重要的变化将会产生。如同平地起惊雷,大脑将开启管理知识的新模式——从单向的输入转变为同步的输出和输入。输出知识时,我们的大脑内要准确地再次呈现神经元反映的信息,指导合成信息蛋白并把知识再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从大脑中找到信息,检索那些关键的部分。

比如,你用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一本财务专业的书,这时有人过来请教:“我也报考财务专业,你读的这本书怎么样,能跟我讲讲吗?”你会发现自己的角色瞬间发生了改变,从一个单纯的学习者变成了要对别人传道授业的师者。你不再是“学生”,而是其他人的“老师”。过去30天学到的财务知识,此时要把它们一一找出来,还要浓缩成一个可以简单地向人阐述的版本,但又必须包含书中最重要、精彩的内容。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大脑不得不进行一次紧急动员,从存储区检索这本书的所有的信息,把它们全部找出来;不仅再现,还要二次组合。从记忆学的角度,这会让我们的长时记忆保持得更为牢固,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很多人都有这个体验,成功地了解了一个知识,过段时间回忆、温习和重述时,会发现自己有了新的感悟。这就是再现和检索在大脑中起到的作用。

第四,回忆——巩固。

我们学到的知识如果不加以复习,结果注定是遗忘。输出就是一次高质量的复习,起到巩固记忆和提炼核心知识的目的。通过有针对性的、反复地输出,长时记忆甚至可以转化为永久记忆,做到终生不忘。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假思索便能运用的知识,大部分都源于长时记忆或者永久记忆。

你用20分钟向朋友介绍了自己刚读过的财务书籍,讲了大约2500字。这2500字包括概要、作者的权威度、重点知识、适合人群、应用方向等内容,涵盖了他的关注点。解决对方所关心的问题的同时,你也为自己的学习效果又加了一把安全锁,对这本书的理解更为深刻。过几天重新阅读这本书,你能获得更好、更深入的体验。

再比如,你需要记住一条投资原则来指导自己理财。这条投资原则有文字语言,有图片分析,还有大量用于计算的公式,是非常专业的知识。如果单向地输入和机械地记忆,我认为你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也未必彻底地学透,掌握其中的规律。但是运用输出的方式,找一位或数位朋友一起讨论,你把这条原则解释给他们听——整体讲述或拆分成不同的小节,时间就会大大缩短,也许几天的时间你就能对这条投资原则熟记于心。我建议你找那些不熟悉投资理财的朋友,这样能减轻你在输出时的心理压力,增强表达的信心。

因为从记忆学的角度看,在输出相关的知识时,等于我们的大脑不断地重复记忆的四个环节: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一遍又一遍地开垦这个知识,倒逼输入,也加快记忆和理解。


第十三章 用“输出”倒逼“输入”场景和思维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