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和思维模拟
假如在输出知识时我们能设计相应的场景,并逼真地模拟出不同场景中人们对应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如临其境,将强有力地刺激大脑的学习和记忆功能,在特定的场景输出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更好的效果。
模拟解说者的场景:假设你正向人们介绍一门对他们很重要而且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务必取得他们的认同。例如演讲。
模拟受询者的场景:假设你正接受质询和考核,必须回答问题和阐述你对于某个话题/知识的看法。例如面试。
模拟传授者的思维:模拟老师或其他传授者的思维去阐述你对知识的认知,不要把自己当成学习者。例如讲课。
模拟质疑者的思维:模拟怀疑/否定/质疑者的思考方式,想想他们会提出怎样的疑问,然后逐一解答。例如辩论。
对场景和思维的模拟十分有趣,我们在童年时经常这样互动,玩游戏,或者熟悉某种规则。我们会假设是一对夫妻过日子,构思对话;假定正进行一场战斗,指挥官对士兵发布命令;想象自己是科学家,对小伙伴解释如何才能飞上月球。为什么成年后这些行为却消失了,难道是因为这么做的效果不好,这些举动过于幼稚吗?不是。是我们失去了毫无顾忌地探索未知的勇气并埋葬了内心最富有力量的那种纯真的激情。现在,是时候把它们找出来并且重新赋予动力了。
美国心理学家佩沃(Paivio)在1975年提出了关于长期记忆的“双重编码”理论。他说:“我主张对文字信息的处理以‘意码’为主,即抽象理解,对非文字信息的处理以‘形码’为主,即图像理解。例如一块手表,它是非文字信息,我们可以在大脑中直接产生一个手表的图像,然后再表达为计时工具。手表的图像是信息的形码,计时工具是信息的意码。记忆时这两种方式同时起作用,平行和紧密地联系,必要时也相互转换。通俗地说,大脑会为自己看到的、记住的任何一样东西同时给予一个抽象理解和图像理解,就像我们在图片旁边做文字的标注一样。”
这和费曼的主张异曲同工,但费曼的方法相对又高了一个层级,他建议我们在学习中实施双重编码时创造一种模拟环境,为信息设计一个扎实的落脚之处,而不是孤立地等待大脑的录入。简言之,我们要把学习对象放到一个应用场景中,将自己放到一个需要表达它、分析它、理解它的实实在在的角色上。
比如,你看到一篇文章写得很好,内容值得我们反复地琢磨和学习。你应该假设自己懂得了这篇文章的宗旨和价值,并把它告诉另一个人。就算只是大概的意思,也要像很懂行那样把它讲出来。说错了也没关系,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既记住这篇文章的抽象意义,也理解这篇文章的图像意义。在模拟的过程中,这两种意义都能从模糊到清晰地呈现出来,让你长时间地记住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