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正确
第二种结果是“知识不正确”——这经常发生,也是需要引起格外重视的情况。我们在回顾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疏忽了一些关键的事情,导致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或者原知识本身存在一些问题而起初没有发现。这时你就要谨慎地寻找原因。出现偏差的原因是什么?原知识中的哪些信息是存在问题的,为何第一遍学习时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第一,是自身知识的欠缺导致了理解的偏差?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包括从书本、专家、分享平台、自身阅历和周围的环境中接触到的各种常识、思维习惯、技能,以及处理问题的公式。这些知识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会影响人在未来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统计表明:有68%的人下大功夫去学习一门知识却仍然不得其门而入,原因是他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理解这个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的问题。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学不会微积分,甚至看到微积分就头晕目眩,不是切线、函数、微分、积分等这些知识点讲得不够清楚,而是你不具备高等数学的基础,因此接触到相关的知识时缺乏足够的理解力。就好像我们因技能的欠缺而导致工作上的失误一样,即使你对此深思熟虑和计划周密,恐怕也很难有一个预期的好结果。除了下大力气实质性地提高相关的知识基础外,并无其他的解决办法。
第二,是原知识的观点和逻辑存在问题?
我们学习时会遇到这种情况,理解了一个理论然后去实践中贯彻,却发现与事实不符。不是学习的方法不对,是知识的观点和逻辑存在一些问题。这时,你就要反思自己筛选知识的环节,是否从错误的来源获取的知识,是否没有充分地对比验证?
比如:你所学的知识源于开放式的分享平台——百度、维基、知乎、简书等。由于开放式平台人人可发布和可自由编辑的特点,决定了上面的信息鱼龙混杂,有真有假。轻信了这上面的知识,再用这些错误的知识去处理和解决问题,当然很容易在现实中碰壁。
所以,我们一定要拥有对学习的修正策略,时刻查补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是自己的理解错误,我该怎么办?如果是知识本身有问题,我又该怎么办?准备好相关的修正策略,才能及时地对错误的学习踩下刹车,回到正确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