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修正的策略
除非我们准备降低学习的难度,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从最基本的知识学起,否则你只能理性地评估自己的理解能力,仔细地检查和罗列出一张“学习清单”,先提高知识储备。比如,准备学习微积分的人需要补充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准备学习投资理财的人需要先了解最基本的市场知识和投资规则等,并且注意筛选可靠的知识来源。等你具备了较高的知识理解能力和善于寻找正确的知识来源时,学习的正反馈才会增加。
保持一点不安分的好奇心/怀疑一切定论
好奇心有多重要?在学习中,“好奇心”可以帮助我们对未知的领域保持强烈的兴趣,同时也会对未知对错的知识产生怀疑:“这个概念真的像作者说的这样吗,能否经得起分析验证?权威和专家的定论就一定是对的吗,难道没有相反的结论,在其他应用场景中是不是会水土不服?”如果你在学习时缺乏这样的好奇心,就容易囫囵吞枣,不分良莠地接受所学的一切知识。
在与知识有关的日常讨论中也是如此。假如你和同学、朋友都十分认同书中的一些观点,或者某种学术立场,你们能够毫不犹豫地在同一时间分享类似的感想,互相坚定立场。你也很确信自己的复述肯定能获得听者的认同。这意味着你对知识的理解和别人的看法完全吻合,是学习效果非常好的表现——通常人们是如此认为的。
然而,这是否过于巧合?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你们学到的知识没有出现任何争议性的问题,双方极其一致。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第二种可能: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你和朋友的观点并不是源于第一手的知识,而是道听途说或未经证实的二手信息。“知识”在强传播下的误导性很大,大部分人都深信不疑。
第三种可能:你和朋友/听者都已对这些知识进行过充分的怀疑、对比和探讨,然后通过独立的思考与严谨的论证得出了相同的观点。这也是一个好结果,但大部分人其实很难做到。
人们在学习时的思维同时受到“经验”和“好奇心”的影响,学习的状态始终处于两者的中间地带,也就是经验和好奇心同时在发挥作用,但又不承担责任。想想看,我们平时思考问题时是不是这样?对陌生的新鲜事物既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又深受经验的局限。这种情况下,当你在学习中得出一个判断或结论时,大脑并不清楚这是经验的结果,还是好奇心的创造。有时经验和好奇心也会打架——这种现象经常发生,经验告诉你这个知识有用,好奇心却让你保持怀疑。处于它们的中间地带时,你也许很难做出一个评判。
比如,我们读书时都有一种体会,书中的某一段内容或是让自己感到困惑,或是跟自己的经历不太匹配,需要重点思考和做出与经验不一样的理解。然而,大多数时间我们最终并没有做出这个决定,翻了几页之后,就放弃了重温那段内容或进行深入思考的想法。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形成在学习中战胜经验的惯性,养成敏锐地捕捉一切“争议点”的好习惯。
经验可以通过生活和工作中的实践获取,理论可以通过读书和在课堂上提高,但如果没有好奇心,你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对比不同的观点,怀疑那些无法确定的观点,探索未知的领域。学习中我们应该让自己化作一只好奇心满分的猫,对所有的疑问保持一百分的探索精神,学会追根究底。
在学习中,经验保证你的下限,好奇心则决定着你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