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體文的構成(上)
駢體文是漢以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文體。劉勰的《文心雕龍》以為從司馬相如、揚雄以後就有了駢體文,清代李兆洛的《駢體文鈔》把賈誼《過秦論》、司馬遷《報任安書》、揚雄《解嘲》等都收錄進去。的確,司馬相如、揚雄等人的文章是用了許多平行的句子,東漢班固、蔡邕等人的文章更講求句法的整齊,可以認為是駢體文的先河。但是上述諸家作品裡的平行句法,只是為了修辭的需要,還沒有形成固定的格式,不能算作一種文體。明代王志堅在《四六法海序》中說,駢體文從魏晉才開始形成,這是有道理的。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代,這時候,駢體文成為文章的正宗。唐宋以後,駢體文的正統地位被“古文”代替了,但是仍舊有人寫駢體文。
駢體文的表達方式與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我們要培養閱讀古書的能力,不能不瞭解駢體文,否則有些用駢體文寫的名著就不能徹底讀懂。在這兩節通論裡,我們從語言的角度來說明駢體文的構成,以便讀者對駢體文的語言特點有個基本的瞭解。
駢體文的語言有三方面的特點:第一是語句方面的特點,即駢偶和“四六”;第二是語音方面的特點,即平仄相對;第三是用詞方面的特點,即用典和藻飾。
先談駢偶問題。
兩馬並駕叫做駢,兩人在一起叫做偶。駢偶就是兩兩相對。古代宮中衛隊的行列叫仗(儀仗);儀仗是兩兩相對的,所以駢偶又叫對仗。駢偶、對仗都是比喻的說法。駢體文一般是用平行的兩句話,兩兩配對,直到篇末。下面舉一些駢偶的例子:
英辭潤金石,高義薄雲天。(沈約謝靈運傳論)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經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文心雕龍·情采)
燕歌遠別,悲不自勝;楚老相逢,泣將何及。(庾信哀江南賦序)
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王勃滕王閣序)偶然也有兩個以上的意思平列的,那只算是特殊的情況:
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發而為辭章。(文心雕龍·情采)
履端於始,則設情以位體;舉正於中,則酌事以取類;歸餘於終,則撮辭以舉要。(文心雕龍·熔裁)
駢偶(對仗)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結構的相互對稱: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複句對複句。古代雖沒有這些語法術語,但事實上是這樣做的。現在各舉一些例子如下:
(1)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
靈運之興會摽舉,延年之體裁明密。(沈約謝靈運傳論)
幽岫含雲,深溪蓄翠。(吳均與顧章書)
故情者文之經,理者辭之緯。(文心雕龍·情采)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庾信哀江南賦序)
(2)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
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沈約謝靈運傳論)
若擇源於涇渭之流,按轡於邪正之路。(文心雕龍·情采)
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庾信哀江南賦序)
披繡闥,俯雕甍。(王勃滕王閣序)
(3)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
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沈約謝靈運傳論)
風雲草木之興,魚蟲禽獸之流。(蕭統文選序)
粵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庾信哀江南賦序)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王勃滕王閣序)
(4)複句對複句
蟬吟鶴唳,水響猿啼。(吳均與顧章書)
水性虛而淪漪結,木質實而花萼振。(文心雕龍·情采)
若夫椎輪為大輅之始,大輅寧有椎輪之質;增冰為積水所成,積水曾微增冰之凜。(蕭統文選序)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閣序)
如果進一步分析,駢偶不僅要求整體對稱,而且上下聯內部的句法結構也要求一致:主語對主語,謂語對謂語,賓語對賓語,補語對補語,定語對定語,狀語對狀語。例如:
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吳均與顧章書)
若乃綜述性靈,敷寫器象。(文心雕龍·情采)
規範本體謂之熔,剪裁浮辭謂之裁。(文心雕龍·熔裁)
荀宋表之於前,賈馬繼之於末。(蕭統文選序)
例一“森壁”對“孤峰”是主語對主語,“爭霞”對“限日”是謂語對謂語;在主語中“森”對“孤”是定語對定語,在謂語中“霞”對“日”是賓語對賓語。例二“綜”對“敷”是狀語對狀語。例三“規範本體”對“剪裁浮辭”都是用動賓結構作主語。例四“荀宋”對“賈馬”是主語對主語,“表之於前”對“繼之於末”是謂語對謂語;在謂語中“於前”對“於末”是補語對補語。總之,各例的內部結構是完全一致的。內部結構參差不齊的,並不常見:
山谷所資,於斯已辦;仁智所樂,豈徒語哉。(吳均與顧章書)
至於士衡才優,而綴辭尤繁;士龍思劣,而雅好清省。(文心雕龍·熔裁)
況複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風飆道阻,蓬萊無可到之期。(庾信哀江南賦序)
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王勃滕王閣序)
以上例句,上下聯在句法結構方面都有些差異,似乎是半對半不對,但總的看來,仍然是對稱的。比如例一“於斯已辦”和“豈徒語哉”,內部結構雖然不同,但都是充當謂語,上下聯仍是主語對主語,謂語對謂語。最後一例“而不見”和“以何年”的語法結構差別較大,但上下聯都是省去了主語,整個來說,還是謂語對謂語。
駢偶注意句子結構的對稱,從另一角度來看,也就是注意詞語的相互配對。原則上總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連詞介詞也與連詞介詞相對。凡用作主語、賓語的,一律看成名詞。(“幽岫含雲,深溪蓄翠。”)用作定語的,除“之”字隔開的名詞外,名詞和形容詞被看成一類,相互配對。(“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用作狀語的,一般都看成副詞。(“若乃綜述性靈,敷寫器物。”)用作敘述句謂語中心詞的,一般都看成動詞(“英辭潤金石,高義薄雲天。”);如果後面不帶賓語,那麼,動詞和形容詞(作謂語的形容詞)被認為同屬一類,相為對仗(“靈運之興會摽舉,延年之體裁明密”)。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一般是異字相對;連詞、介詞大多是同字相對,但也有異字相對的。上文所舉的例子可以說明這些情況,這裡不再討論。
有一點值得提一提,駢偶在句法結構、詞性相互配對的原則下,上下聯的字數自必相等。但是句首句尾的虛詞以及共有的句子成分(主語、動詞、助動詞等)不算在對仗之內。例如:
民稟天地之靈,含五常之德。(沈約謝靈運傳論)
夫能設謨以位理,擬地以置心。(文心雕龍·情采)
譬繩墨之審分,斧斤之斫削矣。(文心雕龍·熔裁)
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與日月俱懸,鬼神爭奧。(蕭統文選序)
駢偶在達到上面所說的基本要求以後,進一步要求對仗工整。作者不以句法結構和詞性相對為滿足,還要求分別“事類”。這就是說,要求把相近的概念作為對仗。例如《哀江南賦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潘岳”對“陸機”,是人名對人名;“始述”對“先陳”,一字扣一字;“家風”對“世德”,“文采”對“辭賦”,也是同類概念相對。現在再舉一些對仗工整的例子:
律異班賈,體變曹王。(沈約謝靈運傳論)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沈鱗競躍。(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思贍者善敷,才核者善刪。(文心雕龍·熔裁)
曆觀文囿,泛覽辭林。(蕭統文選序)
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王勃滕王閣序)
當然,過於要求工整,就會弄到用同義詞配對(以“異”對“變”,以“將”對“欲”,以“觀”對“覽”)。同義詞用得太多,就顯得重複,是駢體文的毛病。《文選序》:“豈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就是上下聯意思雷同的例子。與同義詞配對相反,用反義詞配對,內容既充實,又顯得很工整。例如:
並方軌前秀,垂範後昆。(沈約謝靈運傳論)
遠棄風雅,近師辭賦。(文心雕龍·情采)
艾繁而不可刪,濟略而不可益。(文心雕龍·熔裁)
又少則三字,多則九言。(蕭統文選序)
數目對和顏色對是工整的典型,駢體文在這一點上盡可能做到。例如:
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沈約謝靈運傳論)
夫百節成體,共資榮衛;萬趣會文,不離辭情。(文心雕龍·熔裁)
時更七代,數逾千祀。(蕭統文選序)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王勃滕王閣序)
睢園綠竹,氣淩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王勃滕王閣序)
老當益壯,甯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滕王閣序)
前三例是數目對數目,後三例是顏色對顏色。數目中的“一”字又用作一般的副詞,所以能和副詞相對。例如《哀江南賦序》:“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一”字和副詞“不”字相對。
句中自對,然後兩句相對,也是工整對。因為兩句相對已經很勻稱,句中再自相為對,整個對仗就顯得更加工整了。例如:
駢拇枝指,由侈於性;附贅懸疣,實侈於形。(文心雕龍·熔裁)
冰釋泉湧,金相玉振。(蕭統文選序)
騰蛟起風,孟學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王勃滕王閣序)
例一、例二上下聯的句法結構完全一致,句中自對又很工整,因此兩句相對更精巧。例三是兩個動賓結構和兩個偏正結構相對,句法結構雖有些不同,但是由於句中自對很精巧,兩句相對也就顯得工整。
--------------------
駢體文的對仗是逐漸工整起來的。初期的駢體文,一般只要能對就行,不避同字對,不十分講究工整;後期的駢體文則力求避免同字對,力求工整和精巧。因此有人能把對仗分成聯綿對、雙聲對、疊韻對等二三十類¹。這裡沒有必要細說。
【注釋】
¹《文鏡秘府論》把對仗分成二十九種。
初期的駢體文,不僅不十分講究工整,而且有駢散兼行的作法,這就是說,在駢偶中參雜一些散句。《文心雕龍》雖然是寫在駢體文的全盛時期,但劉勰本人是主張“迭用奇偶,節以雜佩”的(文心雕龍·麗辭),所以《文心雕龍》一書裡頗有一些散句。例如:
聖賢書辭,總稱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質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虎豹無文,則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若乃綜述性靈,敷寫器象,鏤心鳥跡之中,織辭魚網之上,其為彪炳縟采名矣。(文心雕龍·情采)
從這段文章可以看出,散句的作用在於引起下文或結束上文。這樣,文氣才容易通暢。後期的駢體文盡可能少用或不用散句,追求形式的整齊,《滕王閣序》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