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詞(十一)89字

字数:18168

紀載 監撫 遊揚 抗奮 沉沒 通達 辨析判切 推移草 聞宿隨沮 擬測 當須

饒秀麗工 博核 奇偶 丹紅 允舛 甯豫尚攸甫聊匪厥

經典 簡篇 詞賦序銘誄贊章表 風騷 翰藻 韻律 榮華 軌範規則准 昆弟 形跡 綺練 倫常 綱維 契幾 始終 羞辱

732.【紀】

(一)絲的頭緒,絲的條理。禮記禮器:“~散而眾亂。”淮南子泰族:“繭之性為絲,然非得女工煮以熱湯,而抽其統~,則不能成絲。”引申為法度,紀律,準則。揚雄解嘲:“吾聞上世之士,人綱人~,不生則已,生必上尊人君,下榮父母。”

(二)記載。蕭統文選序:“若其~一事,詠一物。”韓愈進學解:“~事者必提其要。”注意:在這個意義上也寫作“記”。史記太史公自序:“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

(三)十二年為一紀。國語晉語:“蓄力一~,可以遠矣。”李商隱馬嵬詩:“如何四~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年紀”二字連用,等於說年代。謝靈運山居賦:“爰暨山樓,彌歷年~。”

[辨]記,紀。在“記載”這個意義上,二者相通,但各有一些習慣用法,不容相混。如“五帝本紀”不作“五帝本記”,“漢紀”不作“漢記”,而“史記”也不作“史紀”。至如“記”作為一種文體(奏記,遊記),則是“紀”所沒有的意義。

733.【載】

(一)用車裝載。禮記檀弓上:“南宮敬叔反,必~寶而朝。”戰國策楚策四:“飯封祿之粟,而~方府之金。”引申為用船或其他工具裝載。柳宗元三戒:“黔無驢,有好事者船~以入。”李清照武陵春詞:“只恐雙溪舴艋舟,~不動許多愁。”又特指乘車。司馬遷報任安書:“昔衛靈公與雍渠同~,孔子適陳。”漢樂府陌上桑:“使君謝羅敷,寧可共~不?”又為負擔,承載。禮記中庸:“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華嶽而不重。”又:“萬物~焉。”荀子王制:“水則~舟,水則覆舟。”

(二)記載。蕭統文選序:“推而廣之,不可勝~矣。”

(三)開始。詩經豳風七月:“春日~陽。”孟子滕文公下:“湯始征,自葛~。”(葛:古國名。)

(四)動詞或形容詞詞頭。詩經邶風凱風:“~好其音。”陶潛歸去來辭:“~欣~奔。”

(五)讀zǎi。年。尚書堯典:“朕在位七十~。”蕭統文選序“蓋乃事美一時,語流千~。”

734.【監】

(一)讀jiàn。對著盆水照看自己的形象。尚書酒誥:“古人有言曰:'人無於水~,當於人~。'”又名詞。用來照看自己形象的器具。這個意義又寫作“鑑”、“鑒”。左傳莊公二十一年:“王以後之鞶鑒予之。”後代又寫作“鏡”。按:原始的鏡子只是以盤盛水,先秦時代已有了銅鏡;至於玻璃鏡子,那是近代才有的。“監”字用於抽象意義時表示借鑒。論語八佾:“周~於二代,鬱鬱乎文哉!”詩經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二)讀jiān。自上視下。詩經大雅皇矣:“~觀四方。”蕭統文選序:“餘~撫餘閒,居多暇日。”引申為察看,督促。禮記王制:“~於方伯之國。”今成語有“互相~督。”

735.【撫】

(一)撫摩。禮記喪服大記:“主人降,北面於堂下,君~之,主人拜稽顙。”引申為安撫,撫慰。史記淮陰侯列傳:“鎮趙~其孤。”這個意義古書中也寫作“拊”。左傳宣公十二年:“王巡三軍,拊而勉之。”史記勾踐世家:“拊循其市民。”又淮陰侯列傳:“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二)拍,敲。李白蜀道難詩:“以手~膺坐長歎。”這個意義古書也作“拊”。尚書舜典:“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石:樂器,石磬之類。)禮記喪服大記:“凡主人之出也,徒跣,扱衽,拊心,降自西階。”(徒跣:赤足。扱衽:提著衣襟。拊心:即捶胸。)引申為撫弄,彈奏。庾信春賦:“玉管初調,鳴弦暫~。”

(三)按,握。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劍從之。”孟子梁惠王下:“夫~劍疾視。”引申為據有,佔有。左傳襄公十三年:“~有蠻夷。”又昭公三年:“~有晉國。”

[辨]拊,撫,拂。三者都有“撫摩”的意思。“拊”和“撫”是古今字。先秦兩漢古籍中,(一)(二)兩種意義多作“拊”,兩漢以後多作“撫”。後代於“撫恤”、“巡撫”等義只用“撫”,不用“拊”。“拂”在“撫弦”這種用法上,有時作“拂弦”。如李端聽箏詩:“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在“撫循”,“敲擊”等意義上決不能用“拂”。

736.【遊】

(一)在水面上浮行。詩經邶風穀風:“就其淺矣,泳之~之。”引申為浮動,飄蕩不定。晏殊踏莎行詞:“爐香靜逐~絲轉。”(二)通“遊”。墨子貴義:“子墨子南~於楚。”歐陽修浪淘沙詞:“今日北池~,漾漾輕舟。”[游揚]雙聲連綿字。稱揚。蕭統文選序:“頌者所以~揚德業。”注意:凡有關水中的活動,只能用“遊”,不可用“遊”;而有關陸上活動的,“遊”與“遊”可以通用。參看第六單元的[遊]字條及[辨](508頁)。

737.【揚】

(一)舉起來。禮記檀弓下:“杜簣洗而~觶。”(觶zhī:酒器。)又:“~其目而視之。”引申為拋起來,播揚。詩經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楚辭漁父:“何不淈其泥而~其波?”枚乘上書諫吳王:“一人炊之,百人~之。”成語有“~湯止沸”。又為飛揚,飄揚。劉邦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李白古風五十九首:“大車~飛塵。”

(二)振奮、昂奮、杜甫新婚別詩:“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得意愉快的樣子。荀子儒效:“~~如也。”史記管晏列傳:“擁大蓋,策駟馬,意氣~~,甚自得也。”這個意義也作“陽陽”。詩經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陽陽,左執簧。”

(三)稱說,傳播,宣揚。禮記中庸:“隱惡而~善。”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是自明~主上之過。”曹植白馬篇詩:“~聲沙漠垂。”[對~]受天子賞賜後的頌揚之詞。原意是說答對君命,並向眾臣宣揚天子的美德。詩經大雅江漢:“虎拜稽首,對~王休。”(虎:召穆公的名。休:美。)後來成為答對天子的套語。偽古文尚書說命下:“說拜稽首曰:'敢對~天子之休命!'”(說yuè:傳說。)

(四)兵器(斧鉞之類)。詩經大雅公劉:“干戈戚~。”

(五)古九州之一。大致包括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尚書禹貢:“淮海惟~州。”

738.【抗】

(一)抵禦,抵抗。列子黃帝:“而以道與世~。”李華吊古戰場文:“古稱戎夏,不~王師。”引申為不順從,違抗。荀子臣道:“有能~君之命。”又為剛正不屈,持正不阿。蕭統文選序:“若賢人之美辭,忠臣之~直。”“抗疏”二字連用,表示上書直陳。揚雄解嘲:“獨可~疏,時道是非。”杜甫秋興詩:“匡衡~疏功名薄。”又為對抗。史記貨殖列傳:“所至,國君無不與之分庭~禮。”

(二)舉。禮記文王世子:“~世子法於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道也。”(伯禽:周公之子。)孔稚圭北山移文:“~塵容而走俗狀。”引申為高。楚辭哀郢:“堯舜之~行兮,了杳杳而薄天。”

739.【奮】

鳥舉翅飛翔。詩經邶風柏舟:“靜言思之,不能~飛。”禮記樂記:“羽翼~。”引申為舉起來。賈誼過秦論中:“~臂於大澤。”楊惲報孫會宗書:“~袖低昂。”揚雄解嘲:“是以士頗得信其舌而~其筆。”又為振作,振奮,發揚。禮記樂記:“~至德之光。”賈誼過秦論上:“~六世之餘烈。”

740.【沈】(沉)

(一)沒入水中。與“浮”相對。詩經小雅菁菁者莪:“載~載浮。”賈誼吊屈原賦:“側聞屈原兮,自~汨羅。”引申為沉溺,陷溺。偽古文尚書胤征:“~亂於酒。”司馬遷報任安書:“何至自~溺縲絏之辱哉?”又為不顯露,深沉。尚書洪范:“~潛剛克。”蕭統文選序:“事出於~思。”文心雕龍物色:“陰~之志遠。”又引申為沉埋,埋沒(後起義)。左思詠史詩:“世胄躡高位,英俊~下僚。”李煜浪淘沙詞:“金劍已~埋,壯志蒿萊。”又為銷沉,低沉。駱賓王在獄詠蟬詩:“風多響易~。”又為落下去。辛棄疾生查子詞:“紅日又西~。”

(二)深,深重。杜甫新婚別詩:“~痛迫中腸。”李清照如夢令:“~醉不知歸。”[沈沈]深邃或濃重的樣子。柳永雨霖鈴詞:“暮藹~~楚天闊。”蘇軾春宵詩:“鞦韆院落夜~~。”[沈吟]疊韻連綿字。反覆思量。曹操短歌行:“但為君故,~吟至今。”辛棄疾沁園春詞:“~吟久,怕君恩未許,此意徘徊。”

注意:“沈”字後代多寫作“沉”,但於姓(讀shěn)仍作“沈”。

741.【沒】

(一)讀mò。沉入水中有所取。莊子達生:“若乃夫~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蘇軾日喻:“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矣。”引申為沉沒,沉。史記滑稽列傳(褚少孫補):“始浮,行數十裡乃~。”又為淹沒,埋沒。史記滑稽列傳(褚少孫補):“水來漂~,溺其人民。”李華吊古戰場文:“積雪~脛。”又為隱匿(對“出現”而言)。盧照鄰長安古意:“遙遙翠幰~金堤。”蘇轍快哉亭記:“晝則舟楫出~於其前。”今成語有“神出鬼~”。“出~無常”。又為覆沒。司馬遷報任安書:“陵未~時,使有來報。”

(二)死,去世(委婉語)。孟子滕文公上:“昔者孔子~。”陶潛詠荊軻詩:“其人雖已~。”李華吊古戰場文:“其存其~,家莫聞知。”[~世]終生,一輩子。論語衛靈公:“君子疾~世而名不稱焉。”司馬遷報任安書:“鄙陋~世。”永久,永遠。禮記大學:“此以~世不忘也。”

(三)依法收取犯人的財產家人入官。漢書刑法志:“妾願~入為官婢,以贖父刑罪。”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子本相侔,則~為奴婢。”現代有雙音詞“~收”。

[辨]歿,沒。“歿”只用於“去世”一個意義,與“沒”通。其餘都不能用“歿”。

742.【通】

(一)通,通到。莊子秋水:“舟車之所~。”又特指國與國之間的交通。漢書張騫傳:“大宛聞漢之饒財,欲~不得。”又:“於是漢以求大夏道始~滇國。”引申為往來交好,酬酢。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諸所與交~,無非豪桀大猾。”漢書季布傳:“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世說新語簡傲:“主已失望,猶冀還當~。”又為靈活,變化,變通。文心雕龍熔裁:“變~以趨時。”又物色:“曉會~也。”

(二)搞不正當的男女關係。左傳成公十六年:“宣伯~於穆薑。”又昭公二十年:“公子朝~於襄夫人宣姜。”

(三)形容詞。四通八達的,往來無阻的。跟“窮”相對。司馬遷報任安書:“~都大邑。”又用來比喻得志。莊子讓王:“古之得道者,窮亦樂,~亦樂。”由四通八達引申為淹通,淵博。許慎說文解字敘:“不見~學。”又:“博采~人。”後漢書杜林傳:“博洽多聞,時稱~儒。”又動詞。通曉。漢書王吉傳:“吉兼~五經。”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子厚少精敏,無不~達。”

(四)形容詞。共同的。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義也。”引申為全。孟子離婁下:“匡章~國皆稱不孝焉。”

743.【達】

(一)通到,到。尚書禹貢:“浮於淮泗,~於河。”論語子路:“欲速則不~。”引申為通曉事理。論語雍也:“賜也~,於從政乎何有?”(賜:端木賜。)又鄉黨:“丘未~,不敢嘗。”沈約謝靈運傳論:“妙~此旨,始可言文。”又為豁達,不為世俗之見所局限(後起義。)世說新語德行:“效之,不亦~乎?”王勃滕王閣序:“所賴君子見幾,~人知命。”

(二)得志,得行其道。跟“窮”相對。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則兼善天下。”引申為通顯,顯貴。左思詠史詩:“主父宦不~。”(主父:指漢主父偃。主父是姓。)李密陳情表:“本圖宦~,不矜名節。”杜甫歲晏行:“高馬~官厭酒肉。”

(三)通行的,共同遵行的。禮記中庸:“天下之~道也。”

[辨]通,達。“通”與“達”古雙聲(“達”古音如“撻”)二字音近義通,但也有一些差別。“通”字多指通往、通向;“達”字多指達到、到達。因此,如“通西域”、“通四夷”就不能用“達”。“不通”也不等於說“不達”。用作形容詞時,“通”字多指接觸面廣,“達”字多指胸懷寬,因此,“通人”不等於“達人”。

744.【辨】

(一)判別,分別。荀子榮辱:“目~白黑美惡,耳~音聲清濁,口~酸鹹甘苦。”

(二)通“辯”。陶潛飲酒詩:“此中有真意,欲~已忘言。”蕭統文選序:“謀夫之話,~士之端。”文心雕龍情采:“莊周雲,'~雕萬物'。”又:“豔采~說。”

[辨]辨,辯。“辨”從“刀”(原作“辦”),本義是用刀剖分物體;“辯”從“言”,本義是爭論或爭辯。但在古代,兩字可以通用。如莊子秋水的“不辯牛馬”,陶潛飲酒詩中的“欲辨已忘言”都是互用的。後代兩字才嚴格地分別開來,“辯論”不作“辯論”,“辨別”不作“辯別”。

745.【析】

劈。詩經齊風南山:“~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引申為剖分。揚雄解嘲:“~人之圭。”又為辨析,解釋,分析。陶潛移居詩:“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蕭統文選序:“論則~理精微。”

746.【判】

(一)分,分開,分離。國語周語:“若七德離~,民乃攜貳。”(攜:離。)引申為區別,分辨。蘇洵六國論:“強弱勝負已~矣。”今成語有“~若兩人”。

(二)分辨其是非而加以裁斷。北齊書許惇傳:“以能~斷,見知時人。”又特指官府判斷案件。宋書孔 傳:“醒時~決,未嘗有壅。”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太尉~狀,辭甚巽。”[~官]唐宋時代地方長官的僚屬。

(三)拚,捨棄。吳越春秋勾踐代吳外傳:“一士~死兮而當百夫。”王偁東都事略卷九十五:“能自~命者,能殺人也。”引申為表示豁出去。杜甫曲江對酒詩:“縱飲久~人共棄。”按:唐詩中用作這個意義時都讀平聲(pān)。這種意義後來也作“拚”(今讀pīn)。

(四)高位兼低職,或出任地方官叫“判”(後起義)。韻會:“宰相出典州曰~。”宋史趙挺之傳:“既而坐不論蔡確,通~徐州。”(趙原為監察禦史。)

747.【切】

(一)讀qiē。用刀切開。禮記內則:“~蔥若薤。”白居易輕肥詩:“膾~天池鱗。”[一~(qiè)]一律,一概。史記李斯列傳:“請一~逐客。”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如曰今日當一~不事事。”

(二)讀qiē。磨,特指磨骨製成工具。詩經衛風淇奧:“如~如磋,如琢如磨。”[~齒]表示憤恨到了極點。史記刺客列傳:“此臣之日夜~齒腐心也。”劉伶酒德頌:“怒目~齒。”今有成語“咬牙~齒”。按:今於“切磋”的“切”讀陰平(qiē),“切齒”的“切”讀去聲(qiè)。

(三)讀qiè。近,貼近。周易剝卦:“~近災也。”引申為“切身”、“切膚”。引申為密合。文心雕龍物色:“故巧言~狀,如印之印泥。”又為不浮,跟“浮”相對。沈約謝靈運傳論:“若前有浮聲,則後須~響。”又為急迫。李密陳情表:“詔書~峻,責臣逋慢。”又為急促,淒切。辛棄疾賀新郎詞:“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柳永雨霖鈴詞:“寒蟬淒~。”[~~](1)懇切的樣子。論語子路:“~~偲偲,怡怡如也。”(偲偲sīsī:互相責備的樣子。怡怡yíyí:和樂的樣子。)(2)淒切的樣子。柳永傾杯詞:“~~蛩吟如織。”(蛩qióng:蟋蟀。)注意:“切切”連用,所表示的意思還很多,往往隨上下文義變動,如白居易琵琶行的“小弦~~如私語”是形容聲音的細微。

748.【推】

(一)以手從後用力使物體前移。左傳成公二年:“苟有險,餘必下~車。”引申為移。史記淮陰侯列傳:“解衣衣我,~食食我。”又為順著遷移。周易繫辭上:“剛柔相~而生變化。”又下:“寒暑相~而歲成焉。”楚辭漁父:“聖人不凝滯於物,故能與世~移。”

(二)推廣。孟子梁惠王上:“故~恩足以保四海,不~恩無以保妻子。”引申為推論。韓非子五蠹:“~是言之,是無亂父子也。”

(三)舉,推舉。禮記儒行:“~賢而進達之。”偽古文尚書周官:“~賢讓能。”司馬遷報任安書:“教以慎於接物,~賢進士為務。”

749.【移】

(一)遷移,移動。孟子梁惠王上:“河內凶,則~其民於河東。”王勃滕王閣序:“物換星~幾度秋。”引申為改變,變化。論語陽貨:“唯上知與下愚不~。”荀子樂論:“~風易俗,天下皆寧。”又為動搖。孟子滕文公下:“貧賤不能~,威武不能屈。”鄒陽獄中上樑王書:“豈~於浮辭哉?”

(二)傳遞[文書]。漢書劉歆傳:“歆因~書太常博士,責讓之曰。”又龔遂傳:“~書敕屬縣,悉罷逐捕盜賊吏。”引申為文體的一種。孔稚圭北山移文:“馳煙驛路,勒~山庭。”按:移有文移武移兩種。文移是譴責性的公文,唐代成為官府各平行機構之間相互交涉的一種文書;武移則跟檄文相似,是一種聲討性的公文。

[辨]遷,移,徙。參看第七單元“徙”字條。

750.【革】

(一)去毛的獸皮。詩經召南羔羊:“羔羊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羽毛齒~則君地生焉。”

(二)皮制的戰時護身用具。即甲、盾之類。莊子徐無鬼:“兵~之士樂戰。”孟子公孫醜下:“威天下不以兵~之利。”也指代戰爭,常“金~”(兵~)連用。揚雄解嘲:“金~已平。”

(三)皮制的樂器,如鼓等。古代八音之一。韓愈送孟東野序:“金石絲竹匏土~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

(四)變革,除去舊的(換上新的)。周易雜卦傳:“~,去故也。”又革卦:“天地~而四時成。湯武~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沈約謝靈運傳論:“仲文始~孫許之風。”

(五)讀jí。急,重。特指疾病重。禮記檀弓上:“夫子之病~矣。”又:“子之病~矣。”

751.【聞】

(一)聽見。孟子梁惠王上:“~其聲,不忍食其肉。”又為聽說,知道。左傳隱西元年:“公~其期,曰:'可矣!'”戰國策趙策四:“老婦不~也。”又特指使皇帝聞。司馬遷報任安書:“陵敗書~,主上為之食不甘味。”揚雄解嘲:“下觸~罷。”李密陳情表:“謹拜表以~。”又引申為名詞。知識,見聞。論語季氏:“友直,友諒,友多~。”(諒:誠信。)又為傳說,事蹟。司馬遷報任安書:“綱羅天下放失舊~。”注意:在古代漢語中,“聞”沒有“嗅”義。

(二)讀wèn。名聲,聲望。詩經大雅卷阿:“令~令望。”孟子告子上:“令~廣譽施於身。”

[辨]聽,聞。“聽”是一般的聽,“聞”是聽見,意義不同。“聞”與“聽”的關係等於“見”與“視”的關係,所以禮記大學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752.【宿】

(一)住宿,過夜。論語微子:“止子路~。”孟子公孫醜下“三~而後出晝。”(晝:齊國地名。)引申為夜。齊民要術水稻:“淨淘種子,漬經三~。”(漬zì:浸泡。)又為隔夜的。溫庭筠酒泉子詞:“~妝惆悵依高閣。”周邦彥蘇幕遮詞:“葉上初陽乾~雨。”〔~衛〕宮中的衛隊。因為是值宿的,所以叫“宿衛”。楊惲報孫會宗書:“幸賴先人緒業,得備~衛。”又為動詞。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其弟章入~衛於漢。”漢書霍光傳:“入~衛,察奸臣變。”

(二)舊日,素來。三國志諸葛亮傳:“~服仰備。”(備:劉備。)又為舊日的,素來就有的。新唐書李道宗傳:“長孫無忌、褚遂良與道宗有~怨。”[~將]有經驗的老將。戰國策齊策二:“田朌,~將也。”(朌:讀bān。)史記魏公子列傳:“晉鄙嚄唶~將,往恐不聽,必當殺之。”(嚄唶huòjiè:大聲呼叫談笑。這裡形容威猛。)他如“宿儒”指飽學的老儒,“名宿”指有某種素養的名流。〔~昔〕早先,向來。曹植白馬篇詩:“~昔秉良弓。”按:這些意義又可寫作“夙”。參看〔夙〕條。

(三)讀xiù。星座,星宿。特指二十八宿。列子天瑞:“天果積氣,日月星~不當墜也。”

[辨]居,住,宿。“居”是定居,“住”是暫住。“住”是比較後起的詞。它的反面是“去”。“去住”等於說“去留”,在這點上“居”和“住”的差別較大。唐代“住”已有“定居”的意思。杜甫曲江:“故將移住南山邊。”在這種情況下,“居”和“住”是同義詞。只是後來“居”成為文言,“住”成了口語。“宿”指臨時寄宿或投宿,只住一夜或兩三夜。現在“宿舍”的“宿”距古義已經很遠了。

753.【隨】

(一)跟隨。莊子人間世:“自吾執斧斤以~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引申為循,沿著。尚書益稷:“~山刊木。”(刊:伐去。)又用於抽象意義,表示聽從。楊惲報孫會宗書:“而猥~俗之毀譽也。”又表示跟著,順著。楊惲報孫會宗書:“雖雅知惲者,猶~風而靡。”

(二)隨即,接著。時間副詞。司馬遷報任安書:“~而媒蘖其短。”漢書鄧通傳:“長公主賜鄧通,吏輒~沒入之。”

754.【沮】

讀jǔ。阻止。孟子梁惠王下:“嬖人有臧倉者~君,君是以不果來也。”引申為敗壞,毀壞。司馬遷報任安書:“以為僕~貳師,而為李陵遊說。”又為喪氣,頹喪。嵇康幽憤詩:“神辱志~。”蘇軾賈誼論:“一不見用,則憂傷病~。”現代有雙音詞“~喪”。

[辨]阻,沮。“阻”的本義是路難行,“沮”是水名。二者只有在“阻止”這種意義上是相通的,其他全不一樣。於“阻止”的意義先秦古籍多用“沮”,後代多用“阻”。參看第六單元“阻”字條。

755.【擬】

(一)比量,比劃。漢書蘇武傳:“複舉劍~之,武不動。”引申為摹擬。漢書揚雄傳:“雄,心壯之,每作賦,常~以為式。”文心雕龍物色:“瀌瀌~雨雪之狀。”[~古]仿古,特指詩歌仿古。陸機、陶潛、鮑照等都有“~古”詩。蕭統文選有“雜~”一類。又為比擬。揚雄解嘲:“戴縰垂纓者,皆~於阿衡。”(縰xǐ:裡發的絲織物。纓:系冠的絲帶。“戴縰垂纓”是卿大夫的裝束。阿衡:伊尹,商湯的相。)字也作“儗”。禮記曲禮下:“儗人必於其倫。”(倫:類。)今成語有“擬於不倫”。

(二)比,比並。史記管晏列傳:“管仲富~於公室。”(公室:指國君。)又貨殖列傳:“卓王孫田池射獵之樂,~於人君。”

(三)忖度,思量。易經繫辭上:“~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引申為打算,準備。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輒~偃溟渤。”(偃:偃臥,遊息。溟渤:指海。)李清照武陵春詞:“也~泛輕舟。”又為估量,預料。楊萬里傷春詩:“准~今春樂事濃。”辛棄疾摸魚兒詞:“准~佳期又誤。”

756.【測】

度量水的深淺。枚乘上書諫吳王:“上懸之無極之高,下垂之不~之淵。”水經注廬江水:“其深不~。”引申為設想,預料。左傳莊公十年:“夫大國難~也。”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身荷戟馳入不~之吳軍。”“不測”連用又常當作“禍患”、“死亡”等不祥事情的委婉語。如說“倘有不~。”

757.【當】

(一)讀dāng。對著,面對。禮記曲禮下:“凡奉者~心。”(凡捧物對著胸口。)論衡變動:“盛夏之時,~風而立。”又用於抽象意義。論語衛靈公:“~仁,不讓於師。”引申為擋住,阻擋。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車轍。”今成語有“螳臂~車”。又為抵禦,抵擋。史記項羽本紀:“料大王士卒足以~項王乎?”又:“楚戰士莫不一以~十。”注意:古代無“擋”字,“當”就是“擋”,但讀平聲,不讀去聲。

(二)處在某個地方。孟子公孫醜上:“夫子~路於齊。”揚雄解嘲:“~塗者升青雲。”又指時間,“當在[……時候]”。孟子滕文公上:“~堯之時,天下猶未平。”

(三)讀dāng。應該,必定。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夫魏其毀君,君~免冠解印綬歸。”李密陳情表:“臣生~殞首。”[何~]幾時(後起義)。杜甫晦日尋崔戢李封詩:“何~甲兵休?”[會~]將來總會(後起義)。杜甫望嶽詩:“會~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四)讀dāng。判罪,判決。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乃劾魏其矯先帝詔,罪~棄市。”(不是說“應當棄市”,而是說“其罪合於棄市而判處以死刑。”)又李將軍列傳:“漢法:博望侯留遲後期,~死,贖為庶人。”(判處死刑後,自贖免死,廢為庶人。)

(五)讀dàng。合適,合宜。孟子萬章下:“會計~而已矣。”司馬遷報任安書:“今舉事一不~。”文心雕龍麗辭:“務在允~。”

758.【須】

(一)須。漢書高帝紀:“隆准而龍顏,美~髯。”(隆准:高鼻子。)又霍光傳:“疏眉目,美~髯。”注意:後代因為“須”借來表示(二)、(三)等意義了,所以於“鬍子”這種意義就另造一個“須”來代替了。

(二)等待。詩經邶風匏有苦葉:“卬~我友。”(卬áng:代詞。我。)左傳成公十二年:“日雲暮矣,寡人~矣,吾子其入也。”又為遲延,遲緩。左傳成公二年:“師敗矣,子不少~,眾懼盡。”(意思是說:要打軍隊會敗的,您不少遲延一會以待援軍,一打怕要全軍覆沒。)[須臾]短暫的時間。禮記中庸:“不可~臾離也。”劉伶酒德頌:“萬期為~臾。”

(三)動詞。要,需要。沈約謝靈運傳論:“若前有浮聲,則後~切響。”林逋梅花詩:“不~檀板共金樽。”

(四)助動詞。必要,應當。漢書馮奉世傳:“不~煩大將。”杜甫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詩:“白日放歌~縱酒。”

759.【饒】

(一)富,豐足。史記陳丞相世家:“齎用益~,遊道日廣。”洛陽伽藍記開善寺:“居川林之~。”引申為多。吳均與顧章書:“偏~竹實。”

(二)寬恕,寬容,原諒(後起義)。鮑照擬行路難詩:“日月流邁不相~。”

760.【秀】

(一)穀類吐穗開花。詩經大雅生民:“實發實~。”論語子罕:“苗而不~者有矣夫!~而不實者有矣夫!”引申為某些草類開花。詩經豳風七月:“四月~葽。”又為暢茂。歐陽修醉翁亭記:“佳木~而繁陰。”用於抽象意義時,表示優異,特出。沈約謝靈運傳論:“潘、陸特~。”又:“並方軌前~。”[秀才]才學優異的人。漢代選拔人材所定的名稱。李密陳情表:“舉臣~才。”按:東漢人為避光武帝諱,曾改“秀才”為“茂才”,後代仍稱“秀才”。

(二)俊秀,清秀,美麗。柳宗元愚溪詩序:“清瑩~澈。”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外而惠中。”

761.【麗】

(一)雙,偶,成對。文心雕龍麗辭:“豈營~辭,率然對爾。”又:“故~辭之體,凡有四對。”這種意義也寫作“儷”。文心雕龍麗辭:“則字字相儷。”

(二)附著。周易離卦:“日月~乎天,百穀草木~乎土。”現代有雙音詞“附~”。

(三)華美。曹丕典論論文:“辭賦欲~。”沈約謝靈運傳論:“雖清辭~曲,時發乎篇。”文心雕龍情采:“為文者淫~而煩濫。”引申為美貌,漂亮。特指女性的美貌。杜甫麗人行:“長安水邊多~人。”

[辨]美,麗。在“美麗”、“華美”這種意義上,二者是同義詞。但“麗”應用的範圍比較狹,多表示具體的事物,而且只限於衣飾、宮室、器皿、容貌和顏色等視覺所能及的方面,如“絢麗”,“都麗”,“秀麗”等。“美”就不同,各種感官所及的方面,都可以用“美”來表示,既可用於具體事物,也可用於抽象事物,應用範圍極廣。

762.【工】

(一)工人,有技藝的人。論語衛靈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孟子滕文公上:“百~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

(二)精巧。沈約謝靈運傳論:“~拙之數。”韓愈進學解:“子雲相如,同~異曲。”引申為擅長。韓非子五蠹:“~文學者非所用。”楚辭離騷:“固時俗之~巧兮。”古詩上山采蘼蕪:“新人~織縑,故人~織素。”

763.【博】

(一)寬廣,廣闊。禮記中庸:“~厚配地,高明配天。”引申為廣泛,普遍。論語雍也:“~施於民,而能濟眾。”今成語有“旁征~引。”又特指學識、技藝或文才的廣博。文心雕龍情采:“使文不滅質,~不溺心。”今成語有“~大精深”,雙音詞有“淵~”,“該~”。

(二)古代一種賭輸贏的遊戲(與棋相仿)。論語陽貨:“不有~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孟子離婁下:“~弈好飲酒。”引申為賭博。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於~徒。”又刺客列傳:“魯句踐與荊軻~。”

764.【核】

(一)考究其內在的意義。孔稚圭北山移文:“~玄玄於道流。”引申為一般的查對,考核。如說“~算”。

(二)謹嚴。後漢書第五倫傳:“峭~為方。”文心雕龍熔裁:“才~者善刪。”注意:“覈”字後來都通作“核”。

765.【奇】

(一)異乎尋常的。跟“正”相對。史記淮陰侯列傳:“願足下假臣~兵三萬人。”韓愈進學解:“易~而法,詩正而葩。”特指軍事上或其他鬥爭策略上出人意料的措施。揚雄解嘲:“曾不能畫一~,出一策。”又:“留侯畫策,陳平出~。”又意動用法,表示“以為奇。”史記項羽本紀:“梁以此~籍。”(梁:項梁。籍:項羽的名。)引申為卓越,奇特。司馬遷報任安書:“然僕觀其為人,自守~士。”陶潛詠荊軻詩:“~功遂不成。”注意:在古代漢語裡,“奇”和“怪”意義大不相同,“奇”不能解作“奇怪”。

(二)讀jī。單數,不成雙的。跟“偶”相對。禮記投壺:“一算為~。”又:“遂以~算告曰。”(算:投壺用的箭。)周易繫辭下:“陽為~,陰為耦。”古人認為單數不成雙,不吉利,所以於人的命運不好也叫“奇”。常是“數奇”二字連用。史記李將軍列傳:“以為李廣老,數~,毋令當單于。”王維老將行:“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

766.【偶】

(一)土或木作的人像。戰國策齊策三:“有土~人與桃梗相與語。桃梗謂土~人曰。”

(二)配偶。這個意義古代作“耦”。左傳桓公二年:“嘉耦曰妃。”引申為雙,成雙。跟“奇”相對。禮記郊特性:“鼎俎奇而籩豆~。”(鼎、俎、籩、豆:都是祭器。)又引申為二人相對。史記秦始皇本紀:“有敢~言詩書者棄市。”又為對偶,指兩兩相對的語言形式。文心雕龍麗辭:“奇~適變,不勞經營。”

(三)碰巧,偶然。列子楊朱:“鄭國之治,~耳。”白居易有木詩:“~依一株樹,遂抽百尺條。”

[辨]偶,耦。從本義看,“偶”是木偶,“耦”是一種耕作方法,二者毫不相干。但“耦”的引申義“雙數”和“配偶”等,後來被“偶”取代了,兩者遂有了糾葛。在先秦古籍中,“配偶”的意義一般都寫作“耦”;兩漢以後則多作“偶”,也可作“耦”。後代在習慣上“偶語”、“奇偶”、“不偶”中的“偶”不寫作“耦”,“耦耕”的“耦”不寫作“偶”。參看第六單元“耦”字條。

767.【丹】

(一)丹砂,朱砂,可以作彩色用。詩經秦風終南“顏如渥~。”文心雕龍情采:“犀兕有皮,而色資~漆。”引申為赤色,大紅色。揚雄解嘲:“客徒欲朱~吾轂。”王勃滕王閣序:“飛閣流~。”[~書](1)皇帝賜給功臣的鐵券用丹色書寫,叫“鐵券~書”,簡稱“~書”。司馬遷報任安書:“僕之先非有剖符~書之功。”漢書高帝紀:“又與功臣剖符作誓,~書鐵券,金匱石室,藏之宗廟。”(2)皇帝的詔書用朱紅書寫,所以“詔書”也叫“~書”(也叫“~詔”)。[~青]繪畫。漢書蘇武傳:“雖古竹帛所載,~青所畫,何以過子卿!”杜甫丹青引:“~青不知老將至。”

(二)藥物名。漢代以後的道家方士以丹砂、丹汞煉製成的藥叫“丹”。江淹別賦:“守~灶而不顧。”後世引申為舉凡從藥物中精煉出的成品皆稱作“丹”。

768.【紅】

(一)淺紅,桃紅,粉紅。論語鄉黨:“~紫不以為褻服。”(褻服:家居所穿的。對朝服、禮服而言。)文心雕龍情采:“間色屏於~紫。”注意:今天所說的“紅”,古代叫“赤”,“丹”,“朱”,不叫“紅”。“紅”(淺紅)古人認為是一種不莊重的“間色”。引申為一般的紅色(後起義)。庾信春賦:“面共桃花而競~。”

(二)婦女紡織、針黹操作之類的勞動。漢書景帝紀:“錦繡纂組,害女~者也。”又哀帝紀:“諸官織綺繡難成,害女~之物,皆止。”按:這種意義,先秦古籍或作“功”,或作“工”;兩漢起多作“紅”。而且只限於婦女紡績、刺繡等事。

769.【允】

(一)信,誠。尚書舜典:“夙夜出納朕命,惟~。”又副詞。的確,確實。詩經大雅公劉:“豳居~荒。”

(二)得當,合適。文心雕龍麗辭:“務在~當。”

(三)答應,許諾。韓愈上鄭尚書相公啟:“不蒙察~。”

770.【舛】

錯亂,違背。楚辭九嘆惜賢:“情~錯以曼憂。”引申為不順利。王勃滕王閣序:“命途多~。”

771.【寧】

(一)安,安寧。詩經小雅常棣:“喪亂既平,既安且~。”又節南山:“俾民不~。”[歸寧]已嫁的女子回家省親。詩經周南葛覃:“歸~父母。”

(二)副詞。難道,豈。詩經小雅小弁:“~莫之知?”蕭統文選序:“大輅~有椎輪之質?”王勃滕王閣序:“~知白首之心。”

(三)副詞。寧願,寧可。史記項羽本紀:“吾~鬥智,不能鬥力。”今格言有“~為玉碎,不為瓦全”。

[辨]寧,甯。二字在上古音義皆同,常常通用。後來漸有分工:“寧”(一)寫作“寧”;“寧”(二)(三)寫作“甯”,讀nìng。但是直到中古,仍可用“寧”表示“寧”的三個意義。

772.【豫】

(一)出遊。特指天子秋日出巡。孟子梁惠王下:“夏諺曰:'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吾何以助?一游一~,為諸侯度。'”張衡東京賦:“既春遊以發生,啟諸蟄於潛戶;度秋~以收成,觀豐年之多稌。”(稌tú:稻子。)

(二)安樂,舒服。周易說卦上:“有大而能謙必~。”詩經小雅白駒:“逸~無期。”尚書金縢:“王有疾,弗~。”引申為喜悅。孟子公孫醜:“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哉?'”文心雕龍物色:“是以獻歲發春,悅~之情暢。”

(三)古代九州之一。大致包括今河南,山東西部,湖北北部等地。尚書禹貢:“荊河惟~州。”今河南省簡稱“~”。

(四)通“預”。預備。禮記學記:“禁於未發之謂~。”又中庸:“凡事~則立,不~則廢。”

773.【尚】

(一)上。孟子萬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論古之人。”又:“是~友也。”引申為加於其上。論語裡仁:“好仁者無以~之。”孟子滕文公上:“皓皓乎不可~矣!”又為以為上,尊尚,崇尚。禮記檀弓上:“夏後氏~黑。”墨子尚賢上:“不能以~賢事能為政也。”文心雕龍物色:“析辭~簡。”又為高尚。陶潛桃花源記:“南陽劉子驥,高~士也。”[~書](1)即書經。漢書藝文志:“事為春秋,言為尚書。”(2)官名。漢書鄭崇傳:“哀帝擢為~書僕射。”(僕射yè:尚書之長。)木蘭辭:“木蘭不用~書郎。”

(二)仰攀婚姻。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卓王孫喟然而歎,自以得使女~司馬長卿晚。”特指娶公主為妻。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列侯多~公主,皆不欲就國。”漢書霍光傳:“桀、安欲為外人求封,幸依國家故事,以列侯~公主者,光不許。”

(三)副詞。猶,還,又。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及夫至門,丞相~臥。”司馬遷報任安書:“如僕~何言哉!~何言哉!”

(四)副詞。表示祈求或命令,略等於“庶幾”。尚書湯誓:“爾~輔予一人,致天之罰!”偽古文尚書大禹謨:“爾~一乃心力,其克有動!”

[辨]上,尚。在先秦兩漢古籍中,二者區別不嚴,“上”、“尚”可以通用,如戰國策趙策的“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詩經魏風陟岵的“上慎旃哉”,都作“上”。兩漢以後二者區別漸嚴,原來可以相通的地方也不再通用了,“尚”的四個意義,都只能寫作“尚”,不能寫作“上”了。

774.【攸】

(一)所。易經坤卦:“君子有~往。”沈約謝靈運傳論:“六義所因,四始~系。”今成語有“責任~關”,“罪有~歸”。

(二)動詞詞頭或形容詞詞頭。詩經大雅靈台:“麀鹿~伏。”又小雅斯干:“君子~甯。”

775.【甫】

(一)始,剛剛。表時間的副詞。漢書匈奴傳:“今歌吟之聲未絕,傷痍者~起。”(唫:同“吟”。痍:創傷。)沈約謝靈運傳論:“~乃以情緯文,以文被質。”

(二)通“父”。上古成年都可稱“父”。貴族男子行冠禮之後,多以“……甫(父)”為字。詩經大雅烝民:“保茲天子,生仲山~。”左傳宣公二年:“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補之。'”後代尊稱別人的名或字叫“台~”。[章~]古代禮帽的一種。禮帽成年人才能戴,“章甫”即表明成年男子的身份。論語先進:“端章~,願為小相焉。”禮記儒行:“長居宋,冠章~之冠。”賈誼吊屈原賦:“章~薦履,漸不可久兮。”

[辨]甫,父。在“甫”(二)的意義上,古代“甫”、“父”通用。如稱孔子為“尼父”,也作“尼甫”(孔子字的全稱是“仲尼甫”)。仲山甫、尹吉甫(周宣王時大夫)漢書古今人名表作“中山父”、“尹吉父”。其他各義,一般各不相通。

776.【聊】

(一)藉,依賴,依靠。王粲登樓賦:“登茲樓以四望,~暇日以銷憂。”今成語有“民不~生”。“聊賴”二字連用,表示憑藉。蔡琰悲憤詩:“雖生何~賴?”[無聊賴][無聊]太閑了,提不起精神。賀鑄憶故人詞:“人閑晝永無~賴。”李玉賀新郎詞:“鎮無~,殢酒厭厭病。”

(二)副詞。姑且,暫且。楚辭哀郢:“~以舒吾憂心。”庾信哀江南賦序:“追為此賦,~以記言。”杜甫登樓詩:“日暮~為梁父吟。”

777.【匪】

(一)竹制的器皿,筐子之類。孟子滕文公下:“東征,綏厥士女,~厥玄黃。”(綏:安定。“匪”用作動詞:用匪盛著。玄黃,指各種顏色的帛。人們用匪盛著帛迎接周武王。)這種意義也寫作“篚”。尚書禹貢:“厥篚織文。”(文:錦綺之類。)

(二)不,不是。副詞。詩經衛風氓:“~來貿絲。”又木瓜:“~報也,永以為好也。”[~人](1)不是自己親近的人。易經比卦:“比之~人,不亦傷乎?”(2)行為不正的人。李朝威柳毅傳:“不幸見辱於~人。”注意:古代的“匪”不當“土匪”、“匪徒”講。

778.【厥】

(一)代詞。他的,它的。賈誼吊屈原賦:“遭世罔極兮,乃殞~身。”蕭統文選序:“自炎漢中葉,~塗漸異。”

(二)語氣詞。司馬遷報任安書:“左丘失明,~有國語。”

[辨]其,厥。“其”與“厥”雖是同義詞,但用途廣狹不同。“其”字後面可以是名詞、形容詞、動詞,也可以是整個動賓結構;“厥”字後面只能是名詞或名詞性片語(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貽厥孫謀”)。又,“厥”字帶有存古性質,後代往往只用於成語中,不能像“其”字那樣自由運用。

779.【經】

(一)織布縱線為經,跟“緯”(橫線)相對。常用作比喻。文心雕龍情采:“故情者文之~,辭者理之緯。”又:“~正而後緯成,理定而後辭暢。”引申為道路南北走向的為經(東西走向者為緯)。周禮考工記匠人:“國中九~九緯。”中醫學於人體氣血循環通路的主幹叫“經”。如“~絡”,“~脈”。

(二)經典。封建社會,統治者於體現本階級最高思想準則的著作稱為經。西漢起,尊儒家的著作為經。漢書藝文志:“詔光祿大夫劉向校~傳諸子詩賦。”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出入~史百子。”後來有“五~”、“九~”、“十三~”等名。引申為各種學術思想流派對本派權威性著作的尊稱。如“道德~”、“佛~”、“太平~”等。又為某種專門著作的名稱。如“水~”、“黃帝內~”、“茶~”等。

(三)原則,原則性。跟“權變”和“靈活性”相對。左傳桓公十一年:“權者及於~。”禮記中庸:“凡為天下國家有九~,曰:修身也,尊賢也……。”柳宗元斷刑論:“~也者,常也;權也者,達~也。”(達經:實現這個原則。)

(四)經歷,經過。文心雕龍物色:“雖複思~千載,將何易奪?”白居易長恨歌:“悠悠生死別~年。”

(五)度量,畫分。周禮天官塚宰:“辨正方位,體國~野。”(體:分。)詩經大雅文王:“~始靈台。”又:“~之營之。”(營:標記,表記。)引申為治理。周禮天官大宰:“以~邦國,以治官府。”曹丕典論論文:“蓋文章~國之大業。”[~營]謀畫,安排。文心雕龍麗辭:“奇偶適變,不勞~營。”杜牧阿房宮賦:“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營。”[~紀]主持,操持,治辦。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又將~紀其家。”

(六)懸起來,懸掛。特指自縊。論語憲問:“自~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史記田單列傳:“遂~其頸於樹枝,自奮絕脰而死。”(脰dòu:脖子。)

780.【典】

(一)簡冊,重要的文獻,書籍。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八索、九丘。”(三墳:三皇之書。五典:五帝之書。八索:有關八卦的書。九丘:九州之志。)又十五年:“司晉之~籍。”(司:主管。晉:晉國。)引申為前代的典章、文物、故事。左傳昭公十五年:“數~而忘其祖。”(數:講說。祖:指先人的事業。)[會~]記載一代典章制度之類的類書。黃遵憲人境廬詩草自序:“官書會~。”現代有雙音詞“~故”。又為應遵守的規則、法則。文心雕龍情采:“孝經垂~,喪言不文。”引申為禮節,儀式(後起義)。如說“開國大~”,“盛~”。

(二)法律,法規。偽古文尚書五子之歌:“有~有則,貽厥子孫。”曹操敗軍抵罪令:“但賞功而不罰罪,非國~也。”〔~刑〕(1)刑法,常刑。尚書舜典:“象以~刑。”後代有成語“明正~刑”(處以死刑)。(2)舊的法度。詩經大雅蕩:“雖無老成人,尚有~刑。”引申為可學習的楷模,模範。文天祥正氣歌:“~刑在夙昔。”這個意義也寫作“~型”。蘇舜欽代人上申公祝壽詩:“人思奉~型。”

(三)典雅。指文章有文獻可依,且規範而不粗俗。蕭統答玄圃園講頌啟令:“辭~文豔,既溫且雅。”顏氏家訓文章:“吾家世文章,甚為~正,不從流俗。”

(四)守,主管。尚書舜典:“命汝~樂。”漢書霍光傳:“還乃為~屬國。”三國志吳書是儀傳:“專~機密。”古代官名凡帶“典”字的,都是表示它的職掌。如周禮所載的“~瑞”、“~絲”、“~祀”等。

(五)典當(dàng),用實物作抵押,向高利貸借錢(後起義)。杜甫曲江詩:“朝回日日~春衣。”

781.【簡】

(一)竹簡,古代用來寫字的狹長竹片。一簡為一行,若干簡並排編起來,成為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叫做“策”或“冊”。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以往。”蕭統文選序:“雖傳之~牘,而事異篇章。”

(二)簡略,簡單。論語雍也:“居~而行~,無乃太~乎!”引申為怠慢,傲慢,不敬。孟子離婁下:“孟子獨不與歡言,是~歡也!”(歡:齊大夫右師王歡。)又:“子敖以我為~,不亦異乎!”(子敖:王歡的字。)

(三)挑選,選拔。諸葛亮前出師表:“是以先帝~拔以遺陛下。”

782.【篇】

古代文章寫在竹簡上,把首尾完整的一部分用絲繩或皮帶編在一起叫“篇”。司馬遷報任安書:“詩三百~,大抵聖賢之所為作也。”史記儒林列傳:“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獨得二十九~,即以教於齊魯之間。”引申為書的各部分。漢書張禹傳:“時魯扶卿及夏侯勝、王陽、蕭望之、韋玄成皆說論語,~第或異。”引申為書籍,典籍。漢書儒林傳:“觀古今之~籍。”左思詠史:“四賢豈不偉?遺烈光~籍。”又特指詩歌、辭賦等文藝著作。沈約謝靈運傳論:“雖清辭麗曲,時發乎~。”蕭統文選序:“降將著河梁之~。”又:“方之~翰,亦已不同。”

[辨]篇,編。二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編”可以作動詞,“篇”則不能。同用作名詞時,“編”指整部的書,如“簡編”,“長編”,也可指書中較大的一部分,如“上編”、“下編”,“前編”、“後編”;“篇”則只指“篇章”。“編”比“篇”的外延大。

783.【詞】

(一)詞句,言詞。文心雕龍熔裁:“剪裁浮~謂之裁。”庾信哀江南賦序:“不無危苦之~。”又為詞章,文詞。蕭統文選序:“~人才子,則名溢於縹囊。”注意:上述這些意義,後代一般都作“辭”,不常作“詞”。

(二)文體的一種。起於唐五代,盛於宋。朱彝尊解佩令詞:“老去填~,一半是空中傳恨。”

[辨]辭,詞。在言詞和文詞的意義上,“辭”和“詞”是同義詞。在較古的時代,一般只說“辭”,不說“詞”,所以周易繫辭說“修辭立其誠”,論語季氏說“而必為之辭”。漢以後逐漸以“詞”代“辭”。如史記儒林列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至於推辭的“辭”決不寫作“詞”;“詩詞”的“詞”決不能作“辭”。參看第二單元“辭”字條。

784.【賦】

(一)田賦,賦稅。尚書禹貢:“厥田惟上下,厥~中上。”漢書哀帝紀:“皆無出今年租~。”古代按田賦出兵,所以又特指兵賦。論語公冶長:“千乘之國,可使治其~也。”

(二)授與,給與。國語晉語:“公屬百官,~職任功。”呂氏春秋分職:“出高庫之兵以~民。”漢書平帝紀:“安漢公、四輔、三公、卿大夫、吏民為百姓困乏獻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貧民。”(以口:按人口。)又用於抽象意義。文心雕龍麗辭:“造化~形,支體必雙。”文天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流形。”後代雙音詞“天~”、“稟~”由此發展而來。

(三)吟誦或歌詠[詩篇]。左傳隱西元年:“公入而~。”又僖公二十三年:“公子~河水,公~六月。”(公子:指晉公子重耳。河水:逸詩。公:指秦穆公。六月:詩經小雅六月。)引申為做詩。陶潛自祭文:“酣飲~詩。”歸去來辭:“臨清流而~詩。”

(四)文體的一種。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為~以吊屈原。”

385.【序】

(一)東西牆。尚書顧命:“西~東向。”又:“東~西向。”儀禮鄉飲酒禮:“當西~東面。”

(二)學校。孟子梁惠王上:“謹庠~之教。”又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周曰庠。”

(三)次序,秩序。孟子滕文公上:“長幼有~。”漢書藝文志:“悖上下之~。”文心雕龍熔裁:“故能首尾圓合,條貫統~。”用作動詞時表示排列次序。禮記中庸:“所以~昭穆也。”又:“所以~齒也。”(齒:年齡。)

(四)敘述,說明。蕭統文選序:“銘則~事清潤。”這種意義也寫作“敘”。引申為文體的一種。蕭統文選序:“篇辭引~,碑碣志狀。”注意:古代序文是在全書的後面,綜述作書的宗旨,如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的敘傳,許慎說文解字的敘等,皆在書末。漢代以後,書序才置於書首。

(五)文體的另一種。贈序。這是臨別贈言,創於唐初。韓愈有送孟東野序,送李願歸盤穀序等。

786.【銘】

在器物上刻鑄文辭用以自警,或稱述功德,叫作“銘”。禮記大學:“湯之盤~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用作動詞時表示刻,鏤。特用於“永記不忘”這種意義上。柳宗元謝除柳州刺史表:“~心鏤骨,無報上天。”引申為文體的一種。蕭統文選序:“~則序事清潤。”

787.【誄】

讀lěi。稱述死者生前的言行而加以哀悼。左傳哀公十六年:“公~之曰。”(公:哀公。這是誄孔子的。)引申為一種文體。哀悼死者的文字。蕭統文選序:“美終則~發,圖像則贊興。”

788.【贊】

(一)輔助,輔佐。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天~我也。”禮記中庸:“則可以~天地之化育。”三國志吳書魯肅傳:“以肅為~軍校尉,助畫方略。”現代有雙音詞“參~”、“~助”。

(二)讚美,稱讚。三國志魏書許褚傳:“下詔褒~。”這個意義又寫作“贊”。後漢書崔駰傳:“進不黨以贊己。”

(三)文章的結尾部分,略等於一個總評。“贊”是闡明的意思。漢書敘傳:“總百氏,~篇章。”史記在本紀、世家、列傳的後面,漢書在紀和傳的後面都有贊。這是用散文寫的。另有一種贊是用韻文寫的,四字一句,兩句一韻(這是古代傳統所謂句),也是闡明篇章大旨的,放在全書的結尾,如史記太史公自序的後半,漢書敘傳的後半,都是贊的性質。後來後漢書把韻文的贊放在紀和傳的後邊,就不再有散文的贊了。文心雕龍每篇後面也都有韻文的贊。

(四)文體的一種。這種意義一般寫作“贊”。“贊”一般用於頌揚,也是韻文。蕭統文選序:“圖像則~興。”

789.【章】

(一)音樂的一章。禮記曲禮下:“既葬,讀祭禮;喪複常,讀樂~。”今有雙音詞“樂~”。引申為一般作品的一章。文心雕龍熔裁:“引而申之,則兩句敷為一~;約以貫之,則一~刪成兩句。”蕭統文選序:“而事異篇~。”[~句]分析古書的篇章、句讀,解釋其文義。揚雄解嘲:“~句之徒,可與坐而守之。”引申為注疏的名稱。如王逸有“楚辭~句”,朱熹有“大學~句”等。

(二)赤白相間的絲織品。古詩十九首:“終日不成~,泣涕零如雨。”[文~]見第三單元“文”字條。[憲~]法制。常用作動詞,表示遵循其法制。漢書藝文志:“憲~文武。”

(三)奏章,上給皇帝的書信。劉知幾史通言語:“運籌畫策,自具於~表。”

(四)印章。孔稚圭北山移文:“至其紐金~,綰墨綬。”今有雙音詞“圖~”。

(五)通“彰”。明顯,鮮明。文心雕龍情采:“惡文太~。”

790.【表】

(一)穿在外面的衣服,罩衫。又為衣服的外層,跟“裡”相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裡山河。”([晉國]以黃河為表,以山為裡。這是比喻。)“~裡”連用,也比喻互相補足,互相依存。後漢書盧植傳:“今毛詩、左氏、周禮各有傳記,其與春秋共相~裡。”“表”又比喻為屏障。左傳僖公五年:“虢,虞之~也。”引申為外,外面。尚書堯典:“光被四~。”又立政:“至於海~。”今雙音詞有“外~”。作動詞時,表示穿在外面。論語鄉黨:“當暑,袗絺綌,必~而出之。”(在夏天,穿葛制的單衣,必穿裡衣,把葛衣穿在外面。袗zhěn:單衣。用作動詞。絺chī:細葛。綌xì:粗葛。)引申為出現,表現。蕭統文選序:“桑間濮上,亡國之音~。”

(二)測日影的儀錶(日晷guǐ)。史記司馬穰苴列傳:“穰苴先馳至軍,立~下漏,待賈。”(漏:漏壺。計時器。賈:指莊賈。)後漢書律曆志:“乃立儀~以校日影。”引申為標準,表率。史記太史公自序:“國有賢相良將,民之師~也。”又為表格,圖表。司馬遷報任安書:“為十~,本紀十二。”

(三)樹立木石標誌物以示表揚。史記留侯世家:“~商容之閭。”(商容:殷紂時賢臣。)晉書荀崧傳:“苟有一介之善,宜在旌~之列。”引申為表揚,顯揚。漢書武帝紀贊:“罷黜百家,~章六經。”今雙音詞有:“~揚”,“~彰”。

(四)文體的一種。給皇帝的信,奏章。諸葛亮出師表:“臨~涕泣,不知所云。”李密陳情表:“謹拜~以聞。”蕭統文選序:“~奏箋記之列。”

(五)文體的另一種。墓誌,不帶銘文的。歐陽修有“瀧岡阡表”。

791.【旨】

(一)美味,好吃的東西。論語陽貨:“食~不甘,聞樂不樂。”引申為美味的。詩經小雅鹿鳴:“我有~酒。”

(二)意,意思。文心雕龍附會:“故善附者,異~如肝膽。”沈約謝靈運傳論:“妙達此~,始可言文。”今有雙音詞“宗~”,“主~”。又特指皇帝的命令(後起義)。杜甫入奏行:“密奉聖~恩宜殊。”舊唐書劉洎傳:“陛下降恩~。”

792.【風】

(一)風。詩經鄭風風雨:“~雨淒淒。”引申為能流動傳播的事物。特指前代的政治、功令、制度、教化等。孟子公孫醜上:“其故家遺俗,流~善政,猶有存者。”又為習俗,風氣。禮記樂記:“移~易俗。”又為風度,節操。司馬遷報任安書:“亦嘗側聞長者之遺~矣。”楊惲報孫會宗書:“有段幹木、田子方之遺~。”成語有“高~亮節”。[~景]風和日光,即風光。世說新語言語:“~景不殊,舉目有山河之異。”

(二)歌謠,地方歌曲。左傳成公九年:“樂操土~,不忘舊也。”漢書藝文志詩賦略:“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於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文心雕龍樂府:“匹夫庶婦,謳吟土~。”詩經有十五國風,所以又特指詩經或國風。常“風雅”、“風騷”連用。文心雕龍情采:“蓋~雅之興,志思蓄憤。”又:“遠棄~雅。”又物色:“然屈平所以能洞監~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三)微言婉詞勸諫。詩經小雅北山:“或出入~議。”詩大序:“吟詠性情,以~其上。”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侯乃微言太后~上。”這個意義後來寫作“諷”。

793.【騷】

(一)擾亂,擾動,詩經大雅常武:“徐方繹~。”(徐方:周時江淮一帶的少數民族部落。)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早暮咈吾耳,~吾心。”

(二)詩體的一種。由屈原的離騷得名。包括楚辭以及後世摹仿楚辭的作品。蕭統文選有“騷”類。特指楚辭。文心雕龍辨騷:“昔漢武愛~,而淮南作傳。”韓愈進學解:“下逮莊~。”[~人]騷體詩人。蕭統文選序:“~人之文,自茲而作。”引申為一般詩人。范仲淹岳陽樓記:“遷客~人,多會於此。”“風騷”連用,指詩經和楚辭。

794.【翰】

(一)鳥名。或名天雞。說文引逸周書:“文~若翬雉。”引申為飛得高而疾。詩經小雅小宛:“~飛戾天。”(戾:至。)

(二)筆。潘嶽秋興賦:“於是染~操紙。”蕭統文選序:“飛文染~。”賈至早朝大明宮:“朝朝染~事君王。”引申為文章,文采。蕭統文選序:“方之篇~,亦已不同。”又:“事出於沉思,義歸乎~藻。”[~林]唐以來文學侍從官員名。唐代始設翰林院(意為:“文苑”,“文學之林”),置學士,專司起草詔書,以及承應皇帝的各種文字工作。宋元明清一直設有這種機構,但職權與具體工作歷代各有不同。

795.【藻】

水草之一種。莖大如釵股,葉蒙茸,深綠色。詩經召南采蘋:“于以采~,於彼行潦。”(行潦:流動的水。)古人認為藻是有文采的草,故引申為修飾。文心雕龍情采:“辨雕萬物,謂~飾也。”又:“~飾以辨雕。”又為文采,文章。曹植與楊德祖書:“公幹振~於海隅。”(公幹:陳楨的字。)文心雕龍情采:“理正而後摛~。”也指文才。謝靈運傳論:“三祖陳王,咸蓄盛~。”

796.【韻】(韻)

(一)和諧悅耳的聲音,旋律。文心雕龍物色:“喓喓學草蟲之~。”(喓喓:蟲鳴聲。)吳均與朱元思書:“好鳥相鳴,嚶嚶成~。”比喻文章。陸機文賦:“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又:“或托言於短~。”沈約謝靈運傳論:“綴平臺之逸響,采南皮之高~。”

(二)詩賦中的韻腳,或押韻的字。文心雕龍聲律:“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王勃滕王閣序:“一言均賦,四~俱成。”又指字的韻母部分。沈約謝靈運傳論:“一簡之內,音~盡殊。”[聲~]聲律,特指詩歌的格律。白居易與元九書:“九歲諳識聲~。”

(三)氣韻,風度。世說新語任誕:“阮渾長成,風氣~度似父。”(阮渾:阮籍之子。)晉書桓石秀傳:“石秀幼有令名,風~秀徹。”

797.【律】

(一)規則,法令。特指刑法的條文。漢書高帝紀:“天下既定,令蕭何次~令。”(次:編次。)揚雄解嘲:“秦法酷烈,而蕭何造~。”引申為必須遵守的格式,準則。杜甫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詩:“晚節漸於詩~細。”用作動詞,表示按一定準則來要求,成語有“嚴以~己”。

(二)古代用來正樂音的一種竹管。陽律六,陰律六,總稱“六律”。孟子離婁上:“師曠之聰,不以六~,不能正五音。”莊子胠篋:“擢亂六~,鑠絕竽瑟。”古人以十二律和十二月相配,所以“律”又指稱季節,氣候,節令。文心雕龍物色:“陰~凝而丹鳥羞。”陸遊春望詩:“天地回春~,山川掃積陰。”張栻立春偶成詩:“~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呂]陽律六,叫“律”;陰律六,叫“呂”。常指音樂。杜甫吹笛詩:“風飄~呂相和切。”

[辨]法,律。“法”所指的範圍大,多偏重於“法則”、“制度”等意義,所以“遵先王之法”不能說成“遵先王之律”,“變法”不能說成“變律”。“律”所指的範圍小,多著重在具體的刑法條文。用作動詞時,“法”是“效法”,“仿效”;“律”是“根據某一準則來要求”。

798.【榮】

(一)花,開花。禮記月令:“木堇(槿)~。”古詩十九首:“攀條折其~。”用於抽象意義表示華美。文心雕龍情采:“言隱~華。”引申為茂盛。和“枯”相對。陶潛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白居易賦得古原上草送別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

(二)光采,榮耀。跟“辱”相對。莊子逍遙遊:“辯乎~辱之境。”司馬遷報任安書:“終不可以為~。”揚雄解嘲:“生必上尊人君,下~父母。”

799.【華】

(一)花,開花。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禮記月令:“桃始~。”注意:這種意義後代都寫作“花”。用於抽象意義時特表示文章的辭藻。文心雕龍情采:“英~乃贍。”韓愈進學解:“含英咀~。”引申為文才。文心雕龍程器:“昔庾元規才~清英。”又引申為事物之精美者。王勃滕王閣序:“物~天寶。”又為光明,光采。卿雲歌:“日月光~,旦復旦兮。”又為華麗,豪華。洛陽伽藍記開善寺:“況我大魏天王,不為~侈?”[翠~]翡翠鳥的羽毛(作旗子的裝飾)。漢書司馬相如傳:“建翠~之旗。”後來“翠~”指天子的旗。杜甫北征詩:“都人望翠~。”[京~]京師,首都。杜甫秋興詩:“每依南斗望京~。”注意:後代於“花”的意義讀陰平,於其他意義讀陽平。

(二)讀huà。華山,五嶽之一。又稱“太~”。尚書禹貢:“至於太~。”

800.【軌】

車兩輪間的距離,車轍。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史記淮陰侯列傳:“車不得方~。”沈約謝靈運傳論:“異~同奔。”引申為法則,法度,可遵行的常規。左傳隱公五年:“君將納民於~物者也。”史記平准書:“不~之臣,不可以為化而亂法。”又為遵循,合乎。韓非子五蠹:“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於法。”

801.【範】

鑄造器物用的竹模子。本作“笵”。論衡物勢篇:“今之陶冶者,初埏壇作器,必模笵為形。”引申為法式,楷模。沈約謝靈運傳論:“垂~後昆。”王勃滕王閣序:“宇文新州之懿~。”又用作動詞。文心雕龍熔裁:“規~本體謂之熔。”[~圍]範,模範;圍,周圍。易經繫辭上:“~圍天地之化而不過。”現代變為雙音詞,指四周的界限。

802.【規】

(一)圓規,畫圓形的工具。孟子離婁上:“不以~矩,不能成方圓。”莊子胠篋:“毀絕鉤繩,而棄~矩。”引申為畫,規畫。揚雄解嘲:“蕭~曹隨。”又為法度,準繩。文心雕龍才略:“必循~以溫雅。”

(二)[對上或對平輩]告誡。詩經衛風淇奧序:“又能聽其~諫。”今雙音詞有“~勸”。

803.【則】

(一)準則,模範。詩經豳風伐柯:“伐柯伐柯,(柯:斧子把。)”楚辭離騷:“願依彭鹹之遺~。”成語有“以身作~”。引申為效法。孟子滕文公上:“惟天為大,惟堯~之。”

(二)連詞。表示兩件事在時間上的相承,往往表示條件或因果關係。左傳宣公二年:“不入,~子繼之。”論語季氏:“故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又子路:“名不正,~言不順。”文心雕龍熔裁:“引而申之,~兩句敷為一章。”表示一種發現,發現在某事之前,一事已經發生。論語微子:“至~行矣。”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及諸河,~在舟中矣。”

804.【准】

(一)水準。引申為一般的平。史記平准書:“置平~于京師,都受天下委輸。”引申為標準,法則。漢書東方朔傳:“以道德為麗,以仁義為~。”文心雕龍熔裁:“是以草創鴻筆,先標三~。”這種意義也作“准”。蕭統文選序:“孝敬之准式。”

(二)鼻子。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人,隆~而龍顏。”

[辨]準,准。“准”本是“準”的異體字,後來二者有了分工。“允許”的意義(晚起義)用“准”,其餘一律用“準”。

805.【昆】

兄。詩經王風葛藟:“謂他人~。”論語先進:“不間於其父母~弟之言。”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故意合則胡越為~弟。”[後昆]後嗣,後世。偽古文尚書仲虺之誥:“垂裕後~。”沈約謝靈運傳論:“垂範後~。”

806.【弟】

(一)兄弟。左傳隱西元年:“況君之寵~乎?”上古女性也可稱“弟”。孟子萬章上:“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也。”[~子](1)泛稱年幼者。論語為政:“有事,~子服其勞。”這個意義後代作“子弟”。(2)學生,門徒。論語雍也:“哀公問~子孰為好學。”

(二)盡弟道。左傳隱西元年:“段不~,故不言弟。”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而好犯上者,鮮矣。”這個意義也寫作“悌”。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孟子梁惠王上:“申之以孝悌之義。”

(三)次第,等第。史記禮書:“子夏,門人之高~也。”(子夏是孔子門人中排在前列的。)漢書朱博傳:“以高~入為長安令。”按:後代以“高~”稱別人的學生,但意思有變化。這個意義後來寫作“第”。

(四)副詞。但,只管。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君~重射,臣能令君勝。”這個意義後來也寫作“第”。

按:舊時(一)讀上聲,(二)(三)(四)都讀去聲。今普通話(一)(三)(四)都讀dì,(二)讀tì。

807.【形】

形象,形體,形狀。文心雕龍物色:“參差沃若,兩字窮~。”又:“文貴~似。”用作動詞表示成為某種形體。枚乘上書諫吳王:“先其未~。”引申為形勢。司馬遷報任安書:“勇怯,勢也;強弱,~也。”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無不合~輔勢效伎於堂廡之下。”又為表現,使之形之於外。蕭統文選序:“情動於中而~於言。”今成語有“喜~於色”。

808.【跡】(跡,跡)

腳印。枚乘上書諫吳王:“人性有畏其景而惡其~者,卻背而走,景逾疾。”引申為痕跡,過去的事情。孟子離婁下:“王者之~熄而詩亡。”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則人主必襲按劍相眄之~矣。”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成敗之~,昭哉可觀。”按:“跡”“跡”二字完全通用,“跡”字一般只用於“遺跡”、“古跡”、“事蹟”。

809.【綺】

花紋攲斜的絲織品。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餘霞散成~。”引申為華麗。文心雕龍情采:“豔采辯說,謂~麗也。”

810.【練】

熟絹(白色的)。謝脁晚登三山遠望京邑詩:“澄江靜如~。”水經注廬江水:“若曳飛~。”“練”字用作動詞,表示把生絹煮熟。淮南子說林:“墨子見~絲而泣之。”引申為熟練,精熟。文心雕龍熔裁:“可謂~熔裁而曉繁略矣。”

811.【倫】

(一)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論語微子:“欲潔其身而亂大~。”孟子萬章上:“男女居室,人之大~也。”蕭統文選序:“人~之師友。”

(二)順序,條理。荀子解蔽:“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眾異:指事物的差異。)今成語有“語無~次”。

(三)類。禮記中庸:“毛猶有~。”三國志蜀書關羽傳:“猶未及髯之絕~超群也。”韓愈進學解:“絕類離~。”今成語有“超群絕~”,“無與~比”。

812.【常】

(一)永久的,固定的。論語子張:“而亦何~師之有?”韓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可。”揚雄解嘲:“士無~君,國無定臣。”特指禮教中所規定的秩序(剝削統治階級以為它是永恆不變的)。偽古文尚書泰誓下:“今商王受,狎侮五~。”(受:紂王。五常:指仁、義、禮、智、信。)又用如副詞。表示常常。莊子天地:“身~無缺。”史記淮陰侯列傳:“~稱病不朝從。”引申為平素,平常(後起義)。文心雕龍情采:“故知君子~言未嘗質也。”

(二)兩尋為常(十六尺)。韓非子五蠹:“布帛尋~,庸人不釋。”注意:“尋常”連用作“平常”解,那是後起義。杜甫曲江詩:“酒債尋~行處有。”又壯遊詩:“吾觀鴟夷子,才略出尋~。”(鴟夷子:範蠡的化名。)

813.【網】

(一)魚網上的總繩。尚書盤庚上:“若網在~,有條而不紊。”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引網之~。”(引:拉。)引申為起決定作用的部分。北史源賀傳:“為政貴當舉~。”[~領]網綱和衣領,比喻最關鍵或最主要的部分。文心雕龍熔裁:“熔則~領昭暢。”引申為必須遵守的法紀,秩序。揚雄解嘲:“吾聞上世之士,人~人紀,生必上尊人君,下榮父母。”後代有雙音詞“~紀”。[三~]指維護封建秩序的三條基本紀律,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文天祥正氣歌:“三~實系命,道義為之根。”

(三)唐宋時成批運送物資的組織名稱。如“茶~”,“鹽~”,“花石~”,等等。

814.【維】

(一)系物的大繩。淮南子天文:“[共工]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絕。”作動詞時,表示拴,系。詩經小雅白駒:“系之~之。”儀禮士相見禮:“~之以索。”引申為維持,維繫。詩經小雅節南山:“四方是~。”周禮夏官大司馬:“以~邦國。”引申為法度,制度。司馬遷報任安書:“不以此時引綱~,盡思慮。”史記淮陰侯列傳:“秦之綱絕而~弛,山東大擾。”

(二)句首或句中語氣語。詩經周南鵲巢:“~鵲有巢,~鳩居之。”又大雅文王:“周雖舊邦,其命~新。”王勃滕王閣序:“時~九月,序屬三秋。”注意:這個意義可以寫作“惟”,“唯”。

815.【契】

(一)用刀刻。詩經大雅綿:“爰~我龜。”這個意義也作“鍥”(讀qiè)。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書契”二字連用,表示文字。易經繫辭上:“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蕭統文選序:“始畫八卦,造書~,以代結繩之政。”

(二)券,符契。韓非子主道:“符~之所合,賞罰之所生也。”文心雕龍徵聖:“文成規矩,思合符~。”古代符契,刻字之後,剖分為二,雙方收存以為憑證,驗看時雙方取出彌合起來。所以“契”又引申為合。司空圖詩品超詣:“少有道~,終與俗違。”現代有雙音詞“投~”、“默~”。[~闊]離合。詩經邶風擊鼓:“死生~闊。”引申為久別。曹操短歌行:“~闊談宴。”

816.【幾】

(一)讀jī。隱微。特指事情的孕育、萌動。易經繫辭上:“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也。”引申為先兆,預兆。易經繫辭下:“知~其神乎?”又:“~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故君子見~而作,不俟終日。”

(二)讀jī。事務。尚書皋陶謨:“一日二日萬~。”漢代以來,“萬幾”連用,特指國政。又往往寫作“萬機”。漢書霍光傳:“光自後秉持萬機。”又張禹傳:“朕以幼年執政,萬機懼失其中。”後代“萬機”專指皇帝處理的政務。“~務”連用,指行政事務。文心雕龍情采:“心纏~務,而虛述人外。”也寫作“機”。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機務纏其心。”

(三)讀jī,近,接近,相去不遠。論語子路:“如知為君之難也,不~乎一言而興邦乎?”賈誼論貯積疏:“漢之為漢,~四十年矣。”韓愈答李翊書:“豈敢自謂~於成乎?”“庶幾”也是從這種意義來的。參看第六單元“庶”字條。又用作副詞,表示差一點,幾乎。史記留侯世家:“漢王吐哺罵曰:'豎儒!~敗而公事!'”又叔孫通列傳:“我~不脫於虎口!”

(四)讀jǐ,疑問詞。問數量。孟子離婁上:“子來~日矣?”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度今天下不吠者~人?”

[辨]幾,機。“幾”的本義是微,“機”的本義是機械。“幾”(一)(二)的各種意義,先秦多用“幾”,後來逐漸與“機”通用。“幾”(三)、(四)等義都不能作“機”。“機械”的意義也不作“幾”。

817.【始】

事情的開頭。跟“終”相對。論語公冶長:“~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當務~終。”引申為才,方才。曾鞏戰國策序:“臣訪之士大夫家,~盡得其書。”

818.【終】

(一)終結,終了。跟“始”相對。左傳宣公二年:“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庶幾有始~者。”[~日]一天到晚。論語衛靈公:“吾嘗~日不食。”荀子勸學:“吾嘗~日而思矣。”[~朝]從天亮到食時一段時間。詩經小雅采綠:“~朝采綠。”老子二十三章:“飄風不~朝,驟雨不~日。”[~身]一輩子。孟子梁惠王上:“樂歲~身飽。”

(二)副詞。自始至終,永遠。戰國策魏策四:“受地於先王,願~守之。”又表示終於,畢竟。漢書蔔式傳:“上於是以式~為長者。”

(三)壽命完結,死。禮記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乃~。”蕭統文選序:“美~則誄發。”歐陽修瀧岡阡表:“太夫人以疾~於官舍。”今成語有“壽~正寢”。

819.【羞】

(一)進獻美味,薦。左傳隱公三年:“可薦於鬼神,可~於王公。”陶潛自祭文:“~以嘉蔬,薦以清酌。”又指所進獻的食物,美味。儀禮既夕禮:“燕養饋~湯沐之饌如他日。”注意:這種意義後代都寫作“饈”。

(二)羞慚,丟臉。周易恒卦:“不恒其德,或承之~。”戰國策齊策四:“先生不~,乃有意為文收責於薛者乎?”

820.【辱】

(一)名詞,形容詞。恥辱,可恥。跟“榮”、“寵”相對。詩經鄘風牆有茨:“言之~也。”莊子逍遙遊:“辨乎榮~之境。”封建文人以顯貴為榮,以貶謫為辱。柳宗元送薛存義序:“吾賤且~。”范仲淹岳陽樓記:“寵~偕忘。”用作狀語,是一種謙詞,意思是你這樣做是受屈辱了。左傳僖公四年:“~收寡君,寡君之願也。”後代多用於書信中。司馬遷報任安書:“曩者~賜書。”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書雲欲相師。”蘇軾答謝民師書:“亟~問訊。”

[辨]羞,恥,辱。“羞”只表示羞慚,丟臉,語義比恥辱輕。“恥”與“辱”用作名詞是同義詞。但當它們用作及物動詞時,意義大不相同。“恥”表示以此為恥:“辱”表示侮辱。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南辱於楚,寡人恥之。”“恥”與“辱”是不能互換的。


滕王閣序古漢語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