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詞(六) 66字

字数:9043

遵徂征歸陟降 流放遊浮集 采叔振援操秉舉 斯伐 稼穡獲納 交錯 被任負 施用制貽 懷慕懲悼

淑幸偷薄 險阻悠皇永 孔亟庶裘褐裳 庭宇畝所 驂駟策矢 躬身領武 仇耦

316.【遵】

順著道路走。詩經豳風七月:“~彼微行。”楚辭離騷:“既~道而得路。”又哀郢:“~江夏以流亡。”引申為依照,按照。尚書洪範:“~王之義。”孟子離婁上:“~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依照先王的法度行事而犯過錯的,從來沒有這種人。)

317.【徂】

往。詩經衛風氓:“自我~爾,三歲食貧。”又豳風東山:“我~東山,滔滔不歸。”

318.【征】

(一)遠行。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而不復。”在這個意義上經常是“征夫”連用。詩經小雅何草不黃:“哀我~夫,獨為匪民。”後來“征夫”也泛指行人。陶潛歸去來辭:“問~夫以前路。”

(二)征伐。上伐下,“有道”伐“無道”叫“征”。左傳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實~之。”孟子梁惠王上:“彼陷溺其民,王往而~之,夫誰與王敵?”

(三)抽稅。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關市之~。”又盡心下:“有布縷之~。”

319.【歸】

(一)女子出嫁。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宜其室家。”

(二)回家,回國。論語先進:“風乎舞雩,詠而~。”左傳成公三年:“子~何以報我?”又表示“使之歸”,“送歸”。左傳成公三年:“晉人~公子穀臣與連尹襄老之屍於楚。”引申為“最後回到某一地點”。周易系辭下:“天下同~而殊塗。”引申為歸附,歸屬,彙聚的意思。論語子張:“天下之惡皆~焉。”

(三)讀kuì,贈送。通“饋”。論語陽貨:“~孔子豚。”又微子:“齊人~女樂。”

[辨]歸,還。“歸”的第二意義和“還”有相似之處:都有“回”的意思。不過“歸”特指“回國”,“回家”,“還”只是表示簡單的“回來”。

320.【陟】

登,上。一般指登山或登高。詩經周南卷耳:“~彼高岡。”引申為提升[官職]。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理亂不知,黜~不聞。”(黜chù:罷免官職。)

321.【降】

(一)讀jiàng。從高處走下來,跟“陟”相對。詩經大雅公劉:“陟則在巘,複~在原。”引申為下降,落下。詩經周南草蟲:“我心則~。”又表示“天把某事物給人”。詩經小雅節南山:“~此鞠訩。”孟子告子下:“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引申為降低。如說:“~職”。

(二)讀xiáng。投降。司馬遷報任安書:“李陵既生~,隤其家聲。”又表示使投降。漢書蘇武傳:“宜皆~之。”又:“欲因此時~武。”引申為制服,降服(後起義)。如說“~龍伏虎”。

322.【流】

(一)水流動。孟子滕文公上:“洪水橫~。”又名詞,河流。楚辭哀郢:“順風波以從~兮。”又漁父:“寧赴湘~,葬於江魚腹之中。”又指河水的主幹,跟“源”相對。如說“源遠~長”。引申為傳播。孟子公孫醜上:“其故家遺俗,~風善政,猶有存者。”〔~亡〕飄泊。楚辭離騷:“寧溘死以~亡兮。”又哀郢:“遵江夏以~亡。”〔~言〕(1)放出謠言。尚書金縢:“管叔及其群弟乃~言於國。”(2)謠言。禮記儒行:“聞~言不信。”〔~離〕雙聲連綿字。指由於階級壓迫和災荒戰亂而轉徙離散。漢書薛廣漢傳:“人民~離。”

(二)古代刑罰的一種,即放逐。尚書舜典:“~共工於幽州。”(共工:傳說是堯時候的官。)

(三)派別。漢書藝文志:“道家者~,蓋出於史官。”又敘傳:“劉向司籍,九~以別。”引申為品級。南史王僧綽傳:“參掌大選,究識~品。”

323.【放】

(一)驅逐。戰國策齊策四:“齊~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楚辭卜居:“屈原既~,三年不得複見。”又漁父:“屈原既~,遊於江潭。”

(二)放縱,不檢束。孟子梁惠王上:“~僻邪侈,無不為已。”又告子上:“~其心而不知求。”

324.【遊】

(一)閒逛,隨意旅行。楚辭漁父:“屈原既放,~於江潭。”莊子馬蹄:“含哺而熙,鼓腹而~。”(口裏含著食物嬉戲,肚子吃得鼓鼓地到處遊逛。)引申為有目的的旅行,多指求仕,求學。楚辭卜居:“甯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大人以成名乎?”荀子勸學:“故君子居必擇鄉,~必就士。”孟子梁惠王下:“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者。”又盡心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古代所謂“~說”和“周~列國”,都是有目的的旅行。

(二)交際,交往。陶潛歸去來辭:“請息交以絕~。”

[辨]遊,遊。二字是同音詞,意義也常常相通。就字形說,“遊”是關於水的,“遊”是關於行走的。但在實際應用上,凡關於行走方面的“遊”都可以寫作“遊”(遊藝:遊藝;遊子:遊子;遊宦:遊宦);關於水的“遊”,則不能寫作“遊”。

325.【浮】

浮在水面,跟“沉”相對。詩經小雅菁菁者莪:“載沉載~。”引申為乘船水行。論語公冶長:“乘桴~於海。”(桴fú:筏子。)楚辭哀郢:“將運舟而下~兮,上洞庭而下江。”引申為虛妄,不合實際。如說“~誇”,“~名”。

326.【集】

(一)鳥群停在樹上。詩經唐風鴇羽:“肅肅鴇羽,~於苞栩。”(肅肅:翅膀的聲音。鴇bǎo:鳥名,似雁而大。苞:叢生的。)引申為鳥群停息在一起。範仲淹嶽陽樓記:“沙鷗翔~。”引申為聚合。詩經小雅頍(kuǐ)弁:“如彼雨雪,先~維霰。”賈誼過秦論上:“天下雲~而回應。”又為聚會,一般指親友的集會。王羲之蘭亭宴集序:“群賢畢至,少長鹹~。”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寒雪日內~。”(內集:家庭的聚會。)

(二)詩文的彙集。曹丕與吳質書:“頃撰其遺文,都為一~。”後人分著述為四部,即“經、史、子、~”。

(三)成就,成。左傳桓公五年:“既而萃於王卒,可以~事。”(萃:集中。王卒:指周天子的軍隊。)又成公二年:“此車一人殿之,可以~事。”

327.【采】

(一)用手指摘取。詩經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之。”引申為擇,採取。史記秦始皇本紀:“~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在“摘取”,“採取”的意義上,後來一般寫作“采”。

(二)有彩色花紋的帛(絲織品)。漢書貨殖傳:“文~千匹。”注意:在這個意義上後來寫作“綵”,今天所說的“張燈結~”,就是用彩綢紮結成各種飾物的意思。引申為顏色,彩色。孟子梁惠王上:“抑為~色不足視於目與?”在這個意義上後來一般寫作“彩”。又引申為文章的辭藻。文心雕龍情采:“聖賢書辭,總稱文章,非~而何?”又:“繁~寡情,味之必厭。”

(三)讀cài。古代卿大夫所受封的土地叫“采”,也叫“采邑”,或稱“食邑”。禮記禮運:“大夫有~。”後漢書馮魴傳:“〔其先〕食~馮城,因以氏焉。”這個意義又寫作“寀”。

[辨]采,采,彩,綵。最初只有一個“采”字,後來因意義不同而分化為“采”,“彩”,“綵”。採摘的“采”寫成“採”,彩色的“采”寫成“彩”,彩綢的“采”寫成“綵”。但是在古籍中,採摘的“采”仍常常沿用“采”字。杜甫佳人詩:“摘花不插發,~柏動盈掬。”

328.【叔】

(一)用手拾取。詩經豳風七月:“九月~苴。”

(二)排行在末的,年少的。“叔父”原意是比父親年少的父輩。古人的表字常用“叔”字(如“~齊”),那是表示他是幼子。按,伯、仲、叔、季是古人的排行,“叔”可以是最末的,但對“季”來說卻又不是最末的。

329.【振】

(一)搖動,抖動。詩經豳風七月:“六月莎雞~羽。”楚辭漁父:“新浴者必~衣。”(振衣:抖動衣服去掉塵土。)引申為舉起來。賈誼過秦論上:“~長策而禦宇內。”(長策:長的鞭子。宇內:四海之內,天下。指當時的全中國。)又為振奮,奮發。今成語有“~奮人心”,“委靡不~”。引申為發生,發出。文心雕龍情采:“木質實而花萼~。”

(二)救濟。戰國策齊策四:“~困窮,補不足。”孟子滕文公上:“又從而~德之。”這個意義後代多寫作“賑”。

[辨]振,震。“振”與“震”同音,本可通用。但從字形上說,“振”是振動,“震”是雷震,一般還是有區別的。“震動”不同於“振動”。“震動”是受外力影響所引起的顫動,義近“震驚”;“振動”只是搖動。至於“雷震”的“震”不寫作“振”,“振救”的“振”不寫作“震”,區別更大了。

330.【援】

拉,拽(zhuài)。孟子離婁上:“嫂溺~之以手。”又“嫂溺不~,是豺狼也。”引申為拿,拿過來。楚辭國殤:“~玉桴兮擊鳴鼓。”又為打救,説明。後漢書耿弇傳:“乃招迎匈奴烏桓以為~助。”

331.【操】

(一)拿住,握在手裏。楚辭國殤:“~吳戈兮被犀甲。”韓非子五蠹:“~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

(二)操守,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行為。孟子滕文公下:“充仲子之~,則蚓而後可者也。”引申為品行,品德。漢書張湯傳:“雖賈人,有賢~。”現代有雙音詞“~行”。按:“節~”“德~”的“操”讀cào。

332.【秉】

(一)禾把。詩經小雅大田:“彼有遺~,此有滯穗。”(遺秉,滯穗,都是指收穫後掉在田裏的莊稼。)範縝神滅論:“豈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無遺~之報?”(稌tú:稻子。)

(二)手拿著。詩經鄭風溱洧:“士與女,方~蕳兮。”(蕳jiān:蘭花。)用於抽象意義時,表示主持,掌握。詩經小雅節南山:“~國之均。”又:“誰~國成?”

[辨]援,持,操,把,秉。這五個詞都是關於手的動作的。其中以“援”字為最容易區別,它是用手拉,其他四個都沒有這種意義。“持”“操”“把”是同義詞,所以在用法上有交錯現象。“持”字用於一般的意義,用途最廣。“秉”字用途最狹,後代一般只用於抽象意義了。

333.【舉】

(一)舉起來,抬起來。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百鈞,而不足以~一羽。”又用於抽象意義,表示使自己超出一般人。楚辭漁父:“何故深思高~,自令放為?”又引申為舉薦,提拔。左傳襄公三年:“~其偏,不為黨。”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人,不以人廢言。”孟子告子下:“傳說~於版築之間。”又引申為發動,特指起兵。左傳僖公五年:“晉不更~矣。”成語有“大~進攻”。

(二)攻下。孟子梁惠王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之。”穀梁傳僖公二年:“獻公亡虢五年而後~虞。”

(二)全,形容詞。楚辭漁父:“~世皆濁我獨清。”今成語有“~國歡騰”。又副詞,全都。孟子梁惠王下:“~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334.【斯】

(一)砍。詩經陳風墓門:“墓門有棘,斧以~之。”

(二)代詞。這,這個,這樣。論語顏淵:“於~三者何先?”楚辭漁父:“何故至於~?”

(三)連詞。那麼,這樣......就。孟子梁惠王上:“王無罪歲,~天下之民至焉。”

335.【伐】

(一)砍,砍伐。詩經周南汝墳:“~其條枚。”又魏風伐檀:“坎坎~檀兮。”

(二)進攻,征伐。左傳隱西元年:“公~諸鄢。”又僖公四年:“蔡潰,遂~楚。”

(三)誇耀。論語公冶長:“願無~善,無施勞。”又雍也:“孟之反不~。”

[辨]征,伐。最初“征”是褒義詞,“伐”是中性詞。“征”只用於上(天子)進攻下(諸侯),有道的進攻無道的。“伐”用於諸侯國之間,不是上對下,也不一定限於有道對無道;不過起兵的一方總得有個理由,而且進軍的時候還必須有鐘鼓,以表示自己的行動是公開的(否則叫“襲”)。後來因為經常是“征伐”連用,“討伐”連用,所以也逐漸用於褒義。

336.【稼】

(一)禾的穗和果實。詩經豳風七月:“十月納禾~。”

(二)種田。詩經魏風伐檀:“不~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孟子滕文公上:“後稷教民~穡。”

337.【穡】

收割[禾麥]。例見〔稼〕字條。注意:“稼穡”是經常連用的,在這種情況下都是泛指農事。

338.【獲】

收割莊稼。詩經豳風七月:“八月其~。”又:“十月~稻。”

[辨]獲,獲。“獲”專用於農事收成;“獲”既用於獵狩方面“取得”的意義,也用於戰爭方面“取得”的意義,還用於一般“取得”的意義。“獲”“獲”的意義雖然有相通之處,但古書分用甚嚴。

339.【納】

(一)收,收進。跟“出”相對。尚書舜典:“夙夜出~朕命。”又為送進。詩經豳風七月:“十月~禾稼。”又為讓他進來或進去。禮記中庸:“驅而~諸罟擭陷阱之中。”(罟gǔ:捕禽獸的綱。擭huò:捕獸的籠子。)成語有“閉門不~”。又為收容。左傳文公十六年:“諸侯誰~我?”

(二)獻納,上繳。左傳僖公三十年:“~玉於王與晉侯。”又襄公十七年:“~此以請死也。”

注意:在古代(尤其是上古)漢語中,“納”多寫作“內”(本應作“內”),後來才寫作“納”。

340.【交】

(一)縱橫交錯,交叉。孟子滕文公上:“獸蹄鳥跡之道,~於中國。”引申為交接,交融。白居易與元九書:“未有聲入而不應,情~而不感者。”用如名詞,表示交界,接壤之處。王勃滕王閣序:“臺隍枕夷夏之~。”又用作狀語,表示交叉著,交互,交相。楚辭九歌國殤:“矢~墜兮士爭先。”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使轍~馳。”〔~口〕異口同聲地。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口薦譽之。”

(二)交往,交際,交遊。論語學而:“與朋友~,而不信乎?”孟子梁惠王下:“~鄰國有道乎?”引申為結識朋友。論語子張:“子夏之門人,問~於子張。”用作名詞,表示友誼。如說“~情”,“知~”,“深~”。

341.【錯】

(一)鑲嵌。在金屬器物上雕鏤,然後將另一種熔金傾入,待冷卻後,磨錯使平。漢書食貨志有“~刀”,是一種錢幣。〔金~刀〕嵌金的佩刀。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金~刀。”

(二)錯雜,交叉(由第一義引申出)。詩經小雅楚茨:“為賓為客,獻酬交~。”楚辭國殤:“車~轂兮短兵接。”又用作副詞。禮記中庸:“譬如四時之~行。”注意:上古“錯”字不當“錯誤”講,後代一般文言文,也很少當“錯誤”講的。

(三)磨石。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

(四)通“措”,安放,放置,舍。論語為政:“舉直~諸枉,則民服。”戰國策魏策四:“故不~意也。”這個意義後來多寫作“措”。今有雙音詞“~施”。

按:舊時於(一)(二)(三)讀入聲,(四)讀去聲(音同“醋”)。今普通話無別。

342.【被】

(一)被子。楚辭招魂:“翡翠珠~。”

(二)蒙受,遭受,受到。孟子離婁上:“而民不~其澤。”戰國策齊策四:“寡人不祥,~於宗廟之祟。”引申為使蒙受。楚辭哀郢:“又~以不慈之偽名。”注意:上古“被”字一般不表示被動。

(三)通“披”。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發左衽矣!”楚辭國殤:“操吳戈兮~犀甲。”又山鬼:“~薜荔兮帶女蘿。”

343.【任】

(一)舊讀rén,平聲。負擔。詩經大雅生民:“是~是負。”又表示使負擔。禮記檀弓下:“使之雖病也,~之雖重也。”引申為擔當。左傳成公三年:“臣不~受怨,君亦不~受德。”

(二)讀rèn,去聲,名詞,負擔。論語泰伯:“~重而道遠。”又:“仁以為己~。”引申為責任,職務。左傳成公三年:“臣不才,不勝其~。”又動詞,任用,使用。偽古文尚書大禹謨:“~賢勿貳,去邪勿疑。”今成語有“~人唯賢”。

344.【負】

(一)揹,載。莊子逍遙遊:“水之積也不厚,則其~大舟也無力。”又:“絕雲氣,~青天。”孟子梁惠王上:“頒白者不~戴於道路矣。”又用於抽象意義。如說:“~責”,“~債”。引申為靠著。孟子盡心下:“虎~嵎。”今成語有“~隅頑抗”。又為仗恃,依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貪,~其強以空言求璧。”又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貴而好權。”

(二)對不起人。戰國策齊策:“客果有能也!吾~之,未嘗見也。”今成語有“忘恩~義”。雙音詞有“辜~”(孤~)。

(三)敗,跟“勝”相對。史記陳丞相世家:“無益於勝~之數。”

345.【施】

(一)施行,實行。論語為政:“~於有政。”孟子梁惠王上:“王如~仁政於民。”

(二)加(加於人或物)。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於人。”莊子大宗師:“利澤~於萬世。”

(三)讀yì,去聲。移,延及。詩經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於中穀。”(覃:延。)又用於抽象意義。左傳隱西元年:“愛其母,~及莊公。”在這個意義上又讀shì。

(四)讀shì,去聲。給與恩惠。論語雍也:“博~於民,而能濟眾。”又引申為施捨。範縝神滅論:“務~不關周急。”

346.【用】

(一)使用,應用。詩經大雅公劉:“酌之~匏。”左傳宣公二年:“棄人~犬。”又用於抽象意義。孟子梁惠王上:“無如寡人之~心者。”引申為任用。孟子梁惠王下:“見賢焉,然後~之。”引申為施行,實行,做。孟子告子上:“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也?”〔~事〕掌權,當權。戰國策趙策四:“趙太后新~事。”

(二)名詞。用處。論語學而:“禮之~,和為貴。”老子十一章:“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範縝神滅論:“神者形之~。”

(三)名詞。費用,指錢財。論語顏淵:“年饑,~不足。”戰國策魏策四:“吾~多。”〔器~〕器具(包括兵器農具等)荀子王霸:“百工忠信而不楛,則器~巧便而財不匱矣。”(楛hù:粗糙。)〔財~〕費用,指錢財。孟子盡心下:“無政事,則財~不足。”

(四)以。孟子滕文公上:“吾聞~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是~〕是以,等於現代漢語的“因此”。論語公冶長:“不念舊惡,怨是~希。”

347.【制】

(一)裁制〔衣裳〕。詩經豳風東山:“~彼裳衣。”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制”。

(二)寫作,作品。蕭統文選序:“戒畋遊則有長楊羽獵之~。”又:“答客指事之~。”又:“眾~鋒起。”這個意義多寫作“制”。

(三)禁止,遏抑。淮南子修務訓:“人不能~。”引申為控制,管制,掌握。賈誼過秦論上:“履至尊而~六合。”又:“秦有餘力而~其敝。”

(四)規定。孟子梁惠王上:“今也~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引申為法定的規章。左傳隱西元年:“今京不度,非~也。”禮記禮運:“以設~度,以立田裏。”又引申為規模。範仲淹嶽陽樓記:“增其舊~。”

348.【貽】(詒)

贈給,送給。莊子逍遙遊:“魏王~我大瓠之種。”詩經邶風靜女:“~我彤管。”引申為遺留,留給。左傳宣公二年:“我之懷矣,自~伊感。”

349.【懷】

(一)想念。詩經周南卷耳:“嗟我~人。”又鄭風將仲子:“仲可~也。”引申為留戀。左傳宣公二年:“我之~矣,自詒伊感。”賈誼吊屈原賦:“何必~此都也?”

(二)歸向,歸附。尚書臯陶謨:“安民則惠,黎民~之。”又為使來歸附。賈誼論積貯疏:“~敵附遠,何招而不至?”〔~柔〕表示招之來而讓他安居。詩經周頌時邁:“~柔百神。”後世有所謂“~柔政策”。

(三)胸前。論語陽貨:“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又動詞,表示在胸前抱著,或搋(chuāi)著。論語陽貨:“~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楚辭懷沙:“~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引申為心裏存有某種心情。戰國策魏策四:“~怒未發,休祲降於天。”(休:吉兆。祲jīn:不祥之氣。)又引申為心意,心情,情緒(後起義)。陶淵明飲酒:“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

350.【慕】

愛戀,思念。孟子萬章上:“人少,則~父母。”楚辭山鬼:“子~予兮善窈窕。”引申為羡慕,仰慕,傾慕,嚮往。史記遊俠列傳:“而少年~其行,亦輒為報仇。”

351.【懲】

(一)自己受創(失敗教訓)而知戒。詩經周頌小毖:“予其~而毖後患。”(毖bì:謹慎。我可要接受過去的教訓而警戒自己,以提防將來的禍患。)楚辭離騷:“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又國殤:“首身離兮心不~。”又表示使人受創而警懼。孟子滕文公上:“荊舒是~。”今有雙音詞“~戒”,“~罰”。

(二)苦於。列子湯問:“~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52.【悼】

傷感。詩經衛風氓:“靜言思之,躬自~矣!”引申為追念死去的人(後起義)。元積遣悲懷:“潘嶽~亡又費辭。”現代雙音詞有“追~”,“~念”。

353.【淑】

好,善。詩經周南關雎:“窈窕~女,君子好逑。”諸葛亮前出師表:“性行~均。”

354.【幸】

(一)逢凶化吉,免於災禍,形容詞。論語雍也:“不~短命死矣。”又名詞。禮記中庸:“小人行險以徼~。”(徼:求。)引申為非分地取得某種東西或實現某種願望,如懶惰而能過好日子,做壞事而能免於刑罰。左傳宣公十六年:“善人在上,則國無~民。”荀子王制:“無功不賞,無罪不罰;朝無~位,民無~生。”又為運氣好,境遇好。左傳成公二年:“下臣不~,屬當戎行。”論語述而:“丘也~,苟有過,人必知之。”又為希望。司馬遷報任安書:“闕然久不報,~勿為過。”

(二)天子有所至叫“幸”。漢書酷吏傳:“上~鼎湖,病久。”杜甫詠懷古跡五首:“蜀主窺吳~三峽。”又天子所愛或得到天子的寵愛也叫“幸”。史記項羽本紀:“有美人名虞,常~從。”又:“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又為上愛下之稱。漢書霍光傳:“公主內行不修,近~河間丁外人。”

355.【偷】

(一)苟且,不嚴肅。楚辭離騷:“惟夫黨人之~樂兮。”又卜居:“與波上下,~以全吾軀乎?”注意:在古代漢語裏,“偷”一般不作“偷竊”“偷盜”講;特別是先秦,更沒有這種意思。成語“苟且~生”也不是“偷偷地活著”,而是“應該死而沒有死”的意思。

(二)薄,不厚道。論語泰伯:“故舊不遺,則民不~。”

(三)懶惰。國語晉語:“其下~以幸。”荀子王制:“使百吏免盡而眾庶不~。”(免:通“勉”。盡:盡力。)

(四)偷盜,偷竊(後起義)。淮南子道應:“楚有善為~者。”漢書張敞傳:“求問長安父老~盜酋長數人。”論衡逢迂:“竊簪之臣,親於子反;雞鳴之客,幸於孟嘗。子反好~臣,孟嘗愛偽客也。”

按(一)(二)(三)又可寫作“媮”,但(四)習慣上不這樣寫。

356.【薄】

(一)薄,跟“厚”相對。詩經小雅小旻:“如臨深淵,如履~冰。”用於抽象的意義時,仍跟“厚”相對。左傳僖公三十年:“鄰之厚,君之~也。”引申為少,小。孟子離婁下:“~乎雲爾,惡得無罪?”又為酒味不濃。莊子胠篋:“魯酒~而邯鄲圍。”又為不厚道。如“~俗”。

(二)迫近。楚辭哀郢:“堯舜之抗行兮,瞭杳杳而~天。”成語有“義~雲霄。”

(三)鄙視,輕視。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曾子~之。”

357.【險】

地勢不平坦,難以通過。左傳成公二年:“苟有~,餘必下推車。”楚辭離騷:“路幽昧以~隘。”又山鬼:“路~難兮獨後來。”引申為險要的地方。孟子公孫醜下:“固國不以山溪之~。”賈誼過秦論下:“繕津關,據~塞,修甲兵而守之。”注意:上古漢語“險”字很少當“危險”講。禮記中庸的“小人行險以徼幸”,也還是以險阻作比喻。後代才引申為危險。〔~阻〕崎嶇的地方。左傳成公十三年:“跋履山川,窬越~阻。”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至,漢軍畏楚,盡走~阻。”又用於抽象意義。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阻艱難,備嘗之矣。”

(二)艱難。荀子榮辱:“安利者常樂易,危害者常憂~。”

358.【阻】

路難走。詩經秦風蒹葭:“道~且長。”引申為阻礙,妨礙(後起義)。注意:在上古漢語裏“阻止”的意義寫作“沮”,很少寫作“阻”。孟子梁惠王下:“嬖人有臧倉者沮君。”莊子逍遙遊:“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只有呂氏春秋知士,“阻止”義作“阻”,如“能自知人,故非之弗為阻。”

359.【悠】

(一)思。詩經周南關雎:“~哉~哉,輾轉反側。”“悠”也可以重疊起來用,表示深思的樣子。詩經邶風終風:“~~我思。”

(二)遼遠和深遠的樣子。在這個意義上都是“悠悠”疊用。詩經王風黍離:“~~蒼天!此何人哉?”又鄘風載馳:“驅馬~~,言至於漕。”引申為閒靜的樣子。王勃滕王閣詩:“閑雲潭影日~~。”崔灝黃鶴樓:“白雲千載空~~。”又可以說成“~然”。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然見南山。”

360.【皇】

(一)大。楚辭離騷:“朕~考曰伯庸。”又哀郢:“~天之不純命兮。”詩經大雅皇矣:“~矣上帝。”引申為美盛鮮明。詩經小雅皇皇者華:“~~者華。”成語有“富麗堂~”。

(二)君。尚書洪範:“惟~作極。”楚辭離騷:“恐~輿之敗績。”周禮春官外史:“掌三~五帝之書。”(三皇:傳說中最古的三個帝王。)史記秦始皇本紀:“古有天~,有地~,有泰~。”又:“朕為始~帝。”自秦始皇以後,“皇帝”成為雙音詞,指最高統治者。

(三)〔鳳~〕傳說中的神鳥。雄的叫“鳳”,雌的叫“皇”,統稱“鳳~”。尚書益稷:“鳳~來儀。”詩經大雅卷阿:“鳳~於飛。”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凰”。

[辨]帝,王,皇。起初“帝”指天神,“王”指最高統治者,殷商後期,最高統治者也稱“帝”,如“帝甲”“帝乙”“帝辛”。在詩經中,“帝”“王”區別得很清楚,“帝”是上帝,“王”是天子,“帝”和“王”基本上是神與人的分別。戰國時代,諸侯也可以稱“帝”,如戰國策趙策三:“前與齊湣王爭強為帝”。秦以後天子稱帝,於是臣子、貴戚就可以封為“王”了,“帝”與“王”就成了君與臣的分別了。此外,先秦文獻已見“皇帝”,不過所指的不是天子而是天帝,秦始皇以皇帝自稱。以後“皇”雖也單用來指稱天子,但也僅見於“高皇”“太上皇”“上皇”等語詞中,一般都是“皇帝”並稱。

361.【永】

水流長。詩經周南漢廣:“江之~矣,不可方思。”(方:乘筏渡過。思,語氣詞,等於“兮”。)引申為一般的長。詩經魏風碩鼠:“誰之~號?”又引申為時間久遠,久長。詩經衛風木瓜:“匪報也,~以為好也。”

362.【孔】

很,甚。詩經豳風七月:“我朱~陽。”又東山:“其新~嘉,其舊如之何?”(嘉:好。)

363.【亟】

(一)讀qì,去聲。屢次,頻頻。左傳隱西元年:“~請於武公。”論語陽貨:“好從事而~失時。”

(二)讀jí,舊讀入聲。趕快。詩經豳風七月:“~其乘屋。”

364.【庶】

(一)多,繁多,眾多。論語子路:“~矣哉!”現代有雙音詞“富~”。〔~人〕百姓,平民。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人不議。”〔庶子〕又稱“眾子”,“庶”就是“眾”的意思。嫡子與庶子,簡稱“嫡庶”。先秦禮制,嫡子只有一人,往往就是正妻所生的長子。嫡子有繼位之權。凡非嫡子都是“庶子”。後代以正妻所生為嫡子,妾所生為庶子。

(二)差不多(一般用於褒義)。論語先進:“回也其~乎!”(顏回差不多達到了道德標準了!)〔~幾〕同“庶”,差不多,大約。孟子梁惠王下:“吾王~幾無疾病與?”

[辨]眾,庶。“眾”可以用作名詞,“庶”一般不作名詞用,如“吾從眾”這句話,“眾”不能換成“庶”。此外,“眾人”“庶人”也有區別:“眾人”指一般的人,對所謂聖賢或傑出的人物而言;“庶人”指百姓,對統治者而言。

365.【裘】

皮衣,皮襖。詩經豳風七月:“取彼狐狸,為公子~。”論語公冶長:“願車馬衣輕~,與朋友共。”

366.【褐】

粗毛編織的衣服,這是古代勞動者所穿的。詩經豳風七月:“無衣無~,何以卒歲?”孟子滕文公上:“許子衣~。”後來就成為一般下層人或貧賤者的服飾的通稱。左思詠史詩:“披~出閶闔,高步追許由。”在封建社會中做了官叫“釋~”,意思是說,脫掉了貧賤者的衣裳換上了官服。揚雄解嘲:“或釋~而傅。”後代新進士及第授官,也叫“釋~”。

367.【裳】

下衣,裙子,跟“衣”相對。詩經豳風七月:“為公子~。”又邶風綠衣:“綠衣黃~。”注意:古代男子穿的裙名叫“裳”。“裳”不同於今天所說的“衣裳”,也不是褲子。

368.【庭】

(一)堂前叫庭。詩經魏風伐檀:“胡瞻爾~有縣貆兮?”在這個意義上往往“庭內”連言,“庭戶”連言。詩經大雅抑:“夙興夜寐,灑埽~內。”(內:內室。)周易節卦:“不出戶~。”

(二)堂階下平地無屋之處叫庭(較後的意義)。古詩:“~中有奇樹。”在這個意義上往往“門庭”連言。周禮閽人:“掌埽門~。”

369.【宇】

(一)屋簷。詩經豳風七月:“八月在~。”“在宇”指在宇下。引申為房屋。蘇軾水調歌頭:“唯恐瓊樓玉~,高處不勝寒。”

(二)上下四方(天下)。賈誼過秦論上:“有席捲天下,包舉~內,囊括四海之意。”又:“振長策而禦~內。”〔~宙〕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宇”指空間,“宙”指時間。後代專指空間,等於說“天地間”。

(三)風度,儀錶。世說新語雅量:“世以此定二王(子猷,子敬)神~。”成語有“器~軒昂。”

370.【畝】(畮)

(一)土地單位量詞。上古時代,寬一步,長百步為一畝。孟子梁惠王上:“五~之宅,樹之以桑。”

(二)田,壟,經常用來泛指農田。詩經豳風七月:“留饁彼南~。”“畎畝”二字常常連用,也往往泛指農田。孟子告子下:“舜發於畎~之中。”(畎:田中溝。)“壟畝”連用,也泛指農田。範縝神滅論:“小人甘其壟~。”

371.【所】

(一)處所。詩經衛風碩鼠:“爰得我~。”左傳隱西元年:“不如早為之~。”又用於抽象意義,表示恰當的位置。諸葛亮出師表:“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也。”

(二)代詞。左傳僖公三十年:“君之~知也。”又:“失其~與,不知。”

(三)不定數詞,表示估計數字。尚書君奭:“多歷年~。”史記留侯世家:“父去裏~複還。”又李將軍列傳:“前未到匈奴陳二裏~止。”(陳:通“陣”。)

372.【驂】

三匹馬駕一輛車。詩經小雅采菽:“載~載駟。”又特指兩旁的馬。楚辭國殤:“左~殪兮右刃傷。”

373.【駟】

四匹馬駕一輛車。論語顏淵:“~不及舌。”戰國策齊策四:“世無騏驥騄耳,王~已備矣。”又量詞。論語季氏:“齊景公有馬千~。”戰國策齊策四:“文車二~。”

374.【策】

(一)竹制的馬鞭子。賈誼過秦論上:“振長~而禦宇內。”用作動詞,表示打馬使前進。論語雍也:“~其馬曰。”今有雙音詞“鞭~”。

(二)寫字的竹簡(或木簡),簡策。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方:木版。)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而已矣。”(武成:尚書中的篇名。)漢代臣子奉旨議論政事,或回答天子的問話,都寫在竹簡上,叫“對~”。揚雄解嘲:“~非甲科。”又賈誼著有“治安~”,後來發展成為文體的一種,又引申為籌畫,計畫。

(三)計策,計謀。揚雄解嘲:“曾不能畫一奇,出一~。”今成語有“出謀獻~”,“束手無~”。

(四)蓍草作的籌碼,用來占卜的。楚辭卜居:“乃端~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又:“龜~誠不能知此事!”

(五)拐杖。淮南子墬形:“誇父棄其~,是為鄧林。”又動詞,拄〔杖〕,扶〔杖〕。曹植苦思行:“~杖從我遊。”陶淵明歸去來辭:“~扶老以流憩。”(扶老:拐杖。憩qì:休息。)注意:“策”又可寫作“策”。但在不同的意義上,常有不同的習慣寫法。“鞭策”的“策”作“策”作“策”都常見。“簡策”“計策”“策杖”的“策”多作“策”。“龜策”的“策”多作“策”。

375.【矢】

(一)箭。左傳成公二年:“自始合,而~貫餘手及肘。”楚辭國殤:“~交墜兮士爭先。”成語有“無的放~”。

(二)誓。詩經鄘風柏舟:“之死~靡它。”又衛風考槃:“永~弗去!”

376.【躬】

身體。論語堯曰:“萬方有罪,罪在朕~。”引申為自身,自己。詩經邶風穀風:“我~不閱,遑恤我後?”(閱:容。我自身尚且不能見容,又哪有工夫憂慮我走後的事?)詩經衛風氓:“靜言思之,~自悼矣!”論語衛靈公:“~自厚而薄責於人。”又引申為親自。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耕於南陽。”

377.【身】

(一)軀幹。論語鄉黨:“長一~有半。”楚辭國殤:“首~離兮心不懲。”戰國策秦策二:“首~分離,骨暴草澤。”又指身軀的全體。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又引申為生命。楚辭卜居:“甯正言不諱以危~乎?”〔終~〕終生,一輩子。孟子梁惠王上:“樂歲終~飽,凶年不免於死亡。”戰國策趙策三:“遂辭平原君而去,終~不復見。”“身”又表示自身。韓非子五蠹:“而~為天下笑。”又用於抽象的意義,表示本人的德行。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禮記大學:“欲齊其家者,先修其~。”楚辭漁父:“安能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二)副詞。親自。孟子滕文公下:“彼~織屨。”韓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執耒鍤以為民先。”(鍤chā:鍬一類的工具。)

[辨]躬,身。在身體的意義上,二字為同義詞,但習慣用法不同,“躬”專指人身,“身”又可指物身。爾雅釋木:“樅,松葉柏身。檜,柏葉松身。”“身”字可以用於抽象意義,指品節,如“修身”,“守身”,“潔身”。“躬”字的這種用法很少見。

378.【領】

(一)脖子。詩經衛風碩人:“~如蝤蠐。”(蝤蠐qiúqí:天牛的幼蟲,色極白。)左傳昭公七年:“引~北望。”(引領:伸脖子。)〔首~〕(1)頭和脖子。古代有斬首之刑,故以免遭殺戮保全性命叫“保首~”或“全首~”。左傳襄公十三年:“獲保首~以歿於地。”楊惲報孫會宗書:“豈意得全首~,複奉先人之丘墓乎?”(2)頭目(後起義)。某些集團的領導人。

(二)衣領,領子。荀子勸學:“若挈(qiè)裘~。”〔~袖〕(1)領子和袖子。文心雕龍熔裁:“雖玩其采,不倍~袖。”(2)代表人物。晉書裴秀傳:“後進~袖有裴秀。”

(三)統率,率領。楊惲報孫會宗書:“總~從官。”漢書霍光傳:“~胡越兵。”

[辨]領,頸。二字是同義詞,一般沒有分別。只是“頸”又特指脖子的前部,所以“刎(wěn)頸”不能說成“刎領”。

379.【武】

(一)足跡。詩經大雅生民:“履帝~敏歆。”(履:踐。敏:拇指。歆:震動,驚異。踏了上帝足印的拇指部分而感到驚異。)楚辭離騷:“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踵:腳後跟。)

(二)勇武。詩經鄭風羔裘:“孔~有力。”(孔:很。)引申為古代的戰爭道德之一。善戰,善勝,善於對待戰爭和善於制止戰爭都叫“武”。左傳僖公三十年:“以亂易整,不~。”

380.【仇】

(一)對,儔類,儔輩。詩經周南兔:“公侯好~。”引申為配偶。左傳桓公二年:“嘉耦曰妃,怨耦曰~。”

(二)仇敵。詩經秦風無衣:“與子同~。”引申為仇恨。史記遊俠列傳:“亦輒為報~。”

[辨]仇,讎。二字在古代不同音:“仇”讀如“求”(現在作為姓,還讀如“求”),“讎”讀如“酬”。但二字同義,所以古書中常“仇讎”連用。左傳成公十三年:“君之仇讎而我之昏姻也。”

381.【耦】

讀ǒu,上聲。古代的一種耕作方法,據說是二人並耕或二耜並作。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而耕。”詩經周頌噫嘻:“亦服爾耕,十千維~。”引申為雙數。又引申為配偶。左傳桓公六年:“太子曰:'人各有~;齊大,非吾~也。'”注意:後來於雙數和配偶的意義,一般都寫作“偶”,不再寫作“耦”了。但“耦耕”的“耦”仍不能寫作“偶”。


噫嘻(周頌)古漢語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