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志諸子略
藝文志諸子略¹
儒家者流²,蓋出於司徒之官³,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⁴。游文於六經之中⁵,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⁶,憲章文武⁷,宗師仲尼⁸,以重其言⁹,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¹⁰。”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¹¹,而辟者又隨時抑揚¹²,違離道本¹³,苟以嘩眾取寵¹⁴。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¹⁵,儒學衰¹⁶。此辟儒之患。
¹藝文,指書籍。略,概要。《藝文志》是根據西漢劉歆的《七略》寫成的。其中的諸子略是根據劉歆《輯略》中有關諸子部分及其《諸子略》寫成的。這裡只采其論述部分而刪去其書目。從本文中可以看出,班固是站在儒家正統派的立場來評論諸子學派的。
²流,流派。
³司徒,官名,秦以前掌管對人民進行教化的事。
⁴陰陽,指儒家所說的陰陽之道,即天地人事自然之道。
⁵游文,等於說習文。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句大意是鑽研六經的文字。
⁶祖述,奉行其道。
⁷憲章,法制。這裡用如動詞,是守其法制的意思。
⁸尊敬仲尼,並以他為師。宗,尊敬。
⁹大意是說:這樣做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學說的重要性。
¹⁰見《論語·衛靈公》,原文作:“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大意是:如果我對人有所稱譽,那是因為我試用過他。
¹¹精微,指儒家學說的精妙細微之處。
¹²辟(pì),僻。辟者,邪僻不正的人。抑,壓抑。揚,抬高。
¹³道本,指儒道的本旨。
¹⁴苟,苟且,隨隨便便。嘩,喧嘩。寵,尊榮。嘩眾取寵,使眾人轟動,以取得尊榮。
¹⁵乖(guāi),背戾,相反,這裡指違反五經的本義。析,分離,這裡指弄得經義支離破碎。
¹⁶,通浸,漸。
--------------------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¹。曆記成敗、存亡、禍⁴。合於堯之克攘⁵,《易》之嗛嗛⁶,一謙而四益⁷。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⁸,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⁹;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¹史官,記事之官。
²道家主張清虛自守,鼓吹“清靜為天下正”,“致虛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俱見《老子》)。
³道家提倡柔道,認為弱能勝強,柔能勝剛。《老子》第七十六章:“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又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⁴君,用如動詞。君人,做老百姓的君主。
⁵克,能。攘,通讓。《尚書·堯典》稱堯之德為“允恭克讓”(堯真正恭而能讓)。
⁶嗛,通謙。《周易·謙卦》:“謙謙君子。”這是說謙而又謙,極言其謙退。
⁷益,增益。四益,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²,卑弱以自持³,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周易·謙卦》:“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變盈流謙,依舊說是丘陵川穀之屬,高者漸下,下者漸高。)按:這跟道家所提倡的柔道是一致的,所以班固用來說明道家。
⁸放,放任,指無為。
⁹棄,同棄。道家主張純任自然,反對仁義禮法;鼓吹無知識,反對學問。老子有以下這些話:“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絕學無憂。”莊子在這方面有更多的發揮。
--------------------
陰陽家者流¹,蓋出於義和之官²。敬順昊天³,曆象日月星辰⁴,敬授民時⁵。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⁶,則牽於禁忌⁷,泥於小數⁸,舍人事而任鬼神⁹。
¹陰陽家,研究陰陽律曆的一個學派。
²義和,義氏、和氏,相傳為上古世掌天地四時的官。《尚書·堯典》:“乃命義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欽,敬。若,順。)
³昊(hào)天,就是天。昊,大。
⁴曆,通曆,紀載曆法的書。象,觀測天文的儀器。“曆”“象”在這裡用如動詞,指推曆觀象。
⁵敬,慎。時,天時,包括年、月、日、晦、朔、弦、望、四季、節氣等。
⁶拘,固執不通。
⁷牽,牽制。禁忌,有關吉凶的忌諱。後來陰陽家更講擇日占星等迷信的事,禁忌很多。
⁸泥(nì),拘泥,拘執。數,術。小數,有關禁忌的小術。
⁹任,聽憑。
--------------------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¹。信賞必罰²,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³。”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⁴,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⁵。
¹理官,審理獄訟的官,即法官。
²信,誠。必,果。兩個詞都用如動詞。
³飭,整頓。這句話見於《周易·噬嗑(shì hé)卦》,但“飭”作“敕”。
⁴刻,刻薄,仁厚的反面。
⁵薄厚,使仁厚變為刻薄。
--------------------
名家者流¹,蓋出於禮官²。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³。孔子曰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此其所長也。及盪者為之⁵,則苟鉤鈲析亂而已⁶。
¹名家,戰國時代的一個學派。這個學派企圖用比較嚴密的推理方式來辯論問題,但是也有詭辯的傾向。
²禮官,古代掌禮儀的官。
³數,這裡指差等。
⁴見《論語·子路》。參看上冊176頁。
⁵盪(jiào),挑剔,找岔子。
⁶鉤,取。鈲(pī),破。鉤鈲,鉤取出詭怪的道理而破壞名實。析亂,分析得支離破碎而淆亂名實。
--------------------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¹。茅屋采椽²,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³,是以兼愛;選士大射⁴,是以上賢⁵;宗祀嚴父⁶,是以右鬼⁷;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⁸;以孝視天下⁹,是以上同¹⁰。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¹¹,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¹清廟,宗廟,宗廟肅然清靜,所以稱為清廟。守字是官字之誤(依餘嘉錫說)。
²采,木名,即櫟(lì)木。
³三老五更,古代天子以父兄之禮養三老、五更各一人。更當作叟(依錢大昕說,見《潛研堂文集卷十一》)。
⁴選士,相傳周代有選士的制度。《禮記王制》:“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大射,古射禮之一。據說諸侯將有祭祀之事,與群臣射,屢中者得參與祭祀,否則不得參與。
⁵上,通尚。墨子主張選擇賢者居上位,就是天子也不應世襲而應由萬民選擇。
⁶宗祀,廟祭。
⁷右,等於說尊尚。墨家信鬼神,尊尚鬼神。
⁸非命,反對天命之說。
⁹視,通示。
¹⁰上同,指與在上者取得一致,然後天下太平。墨子主張上同於鄉長、國君、天子,最後上同於天。
¹¹蔽,見解不全面。
--------------------
從橫家者流¹,蓋出於行人之官²。孔子曰³:“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專對⁴,雖多,亦奚以為!”又曰:“使乎!使乎⁵!”言其當權事制宜⁶,受命而不受辭⁷。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⁸。
¹從橫家,指策辯之士。本來春秋時代的使臣就很講究辭令。戰國時代,蘇秦、張儀合從連橫,以雄辯的語言遊說諸侯。從此策辯之士自成一家,叫做縱橫家。從(zōng),也寫作縱。
²行人,《周禮》有大行人、小行人,掌朝覲聘問之事,類似後世的外交官。
³見《論語·子路》。原文於“誦詩三百”後,尚有“授之以政,不達”。
⁴春秋時代,使者出使四方,有會同之事,常引用《詩經》的詩句以見意,所以做外交官要熟讀《詩經》。專對,獨自應對。
⁵《論語·憲問》:“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使乎!使乎!”是孔子讚美使者的話。
⁶權事制宜,權衡事實做合適的對策。
⁷大意是:只從國君那裡接受出使的命令而不接受應對的話。《公羊傳·莊公十九年》:“聘禮,大夫受命不受辭。”
⁸上,通尚。諼(xuān),詐。
--------------------
雜家者流¹,蓋出於議官²。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³,見王治之無不貫⁴。此其所長也。及蕩者為之⁵,則漫羨而無所歸心⁶。
¹雜家,不主一說而糅合諸家之說的一個學派,其學說以《呂氏春秋》《淮南子》所表現的思想為代表。
²議官,諫議之官。
³國體,治國之法。此,指儒、墨、名、法諸家的學說。
⁴王治,王者的政治。無不貫,對各家學說無不貫通。
⁵蕩者,學識浮泛的人。蕩,通蕩。
⁶漫羨(yǎn),即漫衍,指牽涉面很廣而抓不住要點。無所歸心,等於說使人心沒有歸宿。
--------------------
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¹。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²。孔子曰:“所重民食³。”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為之⁴,以為無所事聖王,欲使君臣並耕⁵,誖上下之序⁶。
¹農稷之官,周的始祖棄在堯時做稷官,號曰“後稷”。
²八政,《尚書·洪范》:“農用八政(農,厚)……一曰食(教民勤於農耕),二曰貨(教民寶用貨物),三曰祀(教民敬鬼神),四曰司空(主使民安居),五曰司徒(主教民以禮義),六曰司寇(主治奸盜),七曰賓(教民以禮待賓客),八曰師(建立軍隊)。”食列在第一項,表明八政以食為先。
³見《論語·堯曰》。意思是:治理國家,所重的是人民和吃的東西。本文引用這句話,重點只在食上。
⁴鄙者,鄙野的人,實指主張親自參加農業勞動的人。儒家認為參加農業勞動是鄙事,含有輕視之意。
⁵並,同並。《孟子·滕文公上》中的許行就是一位農家,主張君臣並耕而食。
⁶誖(bèi),擾亂。
--------------------
小說家者流¹,蓋出於稗官²。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³:“雖小道⁴,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⁵,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裡小知者之所及⁶,亦使綴而不忘⁷,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⁸。
¹小說,我國上古所說的“小說”和現代所說的“小說”,涵義不同。在上古,凡記載下來的街談巷語,都叫做小說。
²稗(bài)官,負責記述閭巷風俗的官。
³見《論語·子張》,但現在的《論語》作“子夏曰”。又,“弗為”作“不為”。
⁴小道,小的道理。按《論語》原意當解作“小技藝”。《漢書》引用時,只當小道理講,用來說明小說家。
⁵這是說:小道用在遠大的事業上就窒疑不通了。泥(nì),阻滯。
⁶裡巷裡知識淺薄的人所看到的道理。
⁷綴,聯綴,這裡指聯綴辭句記錄下來。
⁸芻蕘,割草打柴。這裡泛指一般平民。
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¹,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²,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說,蜂出並作³,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⁴,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相成也。《易》曰⁵:“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⁶。”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⁷,以明其指⁸,雖有蔽短⁹,合其要歸¹⁰,亦六經之支與流裔¹¹。使其人遭明王聖主,得其所折中¹²,皆股肱之材已¹³。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¹⁴。”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愈於野乎¹⁵?若能修六藝之術¹⁶,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¹⁷。
¹九家,指除小說家以外的九家。
²政,通征。力政,以武力相征伐。
³蜂,同蜂。蜂出,像群蜂紛飛似的出現了。
⁴辟(pì),比喻。後來寫作“譬”。
⁵見《周易·繫辭下》。
⁶同一個目的地,可以有不同的途徑;同一個目標,可以有不同的考慮。
⁷大意是用盡心思。窮,究,都是盡。
⁸指,通旨,宗旨。
⁹蔽,蔽塞,對某方面的道理蔽塞不通。
¹⁰要,主要的道理。歸,歸宿,目的。
¹¹支,分支。流裔(yì),末流。
¹²折中,調節過與不及,使合乎中道。
¹³股,大腿。肱(gōng),上胳膊。人體靠股肱來活動,用以比喻輔佐之臣。
¹⁴野,指民間。
¹⁵愈,通愈,勝。
¹⁶六藝,這裡指六經。
¹⁷就可以通曉天下一切道術了。萬方,指天下。略,道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