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傳
霍光傳¹
霍光,字子孟,票騎將軍去病弟也²。父中孺,河東平陽人也³,以縣吏給事平陽侯家⁴,與侍者衛少兒私通而生去病。中孺吏異歸家⁵,娶婦生光,因絕不相聞⁶。久之,少兒女弟子夫得幸於武帝⁷,立為皇后,去病以皇后姊子貴幸。既壯大,乃自知父為霍中孺,未及求問。會為票騎將軍,擊匈奴,道出河東。河東太守郊迎,負弩矢先驅。至平陽傳舍,遣吏迎霍中孺。中孺趨入拜謁,將軍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為大人遺體也⁸。”中孺扶服叩頭⁹,曰:“老臣得托命將軍,此天力也。”去病大為中孺買田宅奴婢而去。還,複過焉¹⁰,乃將光西至長安¹¹。時年十餘歲。任光為郎¹²,稍遷諸曹侍中¹³。去病死,後光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¹⁴,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出入禁闥二十餘年¹⁵,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
¹《漢書》霍光和金日磾(mìdī)同傳,這裡選的是《霍光傳》的一部分(約刪去三分之一)。這篇傳記主要寫霍光受漢武帝托孤後,經過複雜尖銳的鬥爭,完成了輔昭帝、廢昌邑王、立宣帝這三件大事,通過這三件事就把霍光的一生很形象地刻劃出來。霍光的“沈靜詳審”的性格,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廢昌邑王的奏文中,表現出他詳盡地掌握了昌邑王放縱自恣的實情,更突出了他這一特點。作者大力稱譽霍光對漢王朝的忠誠,但也指出霍氏党親連體、盤踞朝廷,伏下了霍氏覆滅之機。文中有些地方寫得十分細緻生動,有聲有色,使人物躍然紙上。
²票騎將軍,官名,位次丞相,主征伐。去病,姓霍,漢武帝時為票姚校尉,曾六次出擊匈奴,立了很多戰功,拜票騎將軍,封冠軍侯。後人稱為“霍票姚”。票騎,後來寫作驃騎。票姚,後來寫作嫖姚。
³中,通仲。河東,郡名,今山西境內黃河以東之地。平陽,縣名,故城在今山西臨汾縣西北。
⁴以縣吏,憑著縣吏的身份。給事,供事,等於說供使喚。平陽侯,曹參的後人。
⁵吏異,在平陽侯家給事完異。
⁶絕,斷絕關係。
⁷女弟,即妹。子夫,人名。幸,寵愛。
⁸遺體,留下來的身體,這是說子女的身體是父母留下來的。
⁹扶服,同匍匐。
¹⁰過,等於說探望。
¹¹將,帶著。
¹²任,保舉。漢制:吏二千石以上視事滿三年,得保舉弟或子一人為郎。
¹³稍,逐漸。遷,升官。諸曹,即左右曹。諸曹、侍中都是加官名。
¹⁴奉車都尉,官名,掌皇帝所乘的車駕。皇帝出行時,要隨車駕侍奉。光祿大夫,漢武帝太初元年,郎中令改為光祿動,郎中令屬下的中大夫改為光祿大夫,掌顧問應對。這是說霍光做了奉車都尉兼光祿大夫。
¹⁵闥(tà),門。禁闥,皇宮中的門。皇帝所居之處,門禁森嚴,所以叫禁闥。
--------------------
征和二年¹,衛太子為江充所敗²,而燕王旦、廣陵王胥皆多過失³。是時,上年老,寵姬鉤弋趙倢伃有男⁴,上心欲以為嗣,命大臣輔之。察群臣,唯光任大重⁵,可屬社稷⁶。上乃使黃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⁷。
後元二年春⁸,上游五柞宮⁹,病篤。光涕泣問曰:“如有不諱¹⁰,誰當嗣者?”上曰:“君未論前畫意邪¹¹!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頓首讓曰:“臣不如金日磾¹²。”日磾亦曰:“臣外國人,不如光。”上以光為大司馬大將軍¹³,日磾為車騎將軍,及太僕上官桀為左將軍¹⁴,搜粟都尉桑弘羊為御史大夫¹⁵。皆拜臥內床下¹⁶,受遺詔輔少主。明日,武帝崩,太子襲尊號¹⁷,是為孝昭皇帝。帝年八歲,政事壹決於光¹⁸。
¹征和二年,武帝即位的第五十年,當西元前91年。
²衛太子,名據,衛皇后所生,所以稱衛太子;諡戾,所以又稱戾太子。江充,字次倩(piàn),邯鄲人。武帝拜他為直指繡衣使者(直接受皇帝調度的司法官吏),因事和太子不和。征和二年,武帝病,充見武帝年老,恐武帝死後自己為太子所殺,因而想陷害太子,奏稱武帝的病是由於巫蠱。(巫用咒詛之術為蠱來害人。蠱音gū,毒害人的東西。)於是武帝派江充為使者,查辦巫蠱。江充在太子宮裡掘蠱,誣稱掘得桐木人。太子很害怕,把江充殺了。丞相劉屈厘(lí)領兵攻太子,太子兵敗,逃到湖縣(在今河南舊閿鄉東)。後來被地方官發覺,自縊而死。敗,敗壞。
³燕王旦,武帝第三子。衛太子死,武帝次子齊王閎又早死,旦自以為按次第當立為太子,於是上書請求到京在宮禁中值宿護衛。這實際是一種表面的措辭。武帝很生氣,把他的使者下到獄裡。後又因隱藏亡命徒而犯法,武帝對他更加憎惡。本文所說“多過失”,當指此。廣陵王胥,武帝第四子,行為放蕩,不守法度,所以也說他“多過失”。
⁴鉤弋(yì)趙倢伃(jié yú),昭帝(名弗陵)的母親。鉤弋,宮名。倢伃,同婕妤,女官名,位同上卿,爵比列侯。趙倢伃住鉤弋宮,所以稱“鉤弋趙倢伃”。
⁵任,擔當得了。大,指大事。重,指重要的任務。
⁶屬社稷,拿社稷委託他。
⁷黃門,官署名,有黃門侍郎等官,專門在宮內服務,侍奉皇帝。畫者,畫工。
⁸後元,漢武帝的最後一個年號。後元二年,當西元前87年。
⁹五柞(zuò)宮,漢時的離宮(行宮),在今陝西盩厔(zhōu zhì縣東南。)
¹⁰不諱,不可避諱的事,指死。
¹¹論,同喻,明白,瞭解。
¹²金日磾,字翁叔,原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武帝元狩(西元前122-117)年間,昆邪王殺休屠王降漢,日磾和他母親、弟弟都被收入漢廷,在黃門養馬。後被武帝重用。莽何羅謀殺武帝,日磾擒殺何羅,因功封秺(dù)侯,又拜為車騎將軍。
¹³大司馬,是冠於將軍之上的加銜,有了這個加銜,就可以輔朝政。
¹⁴上官桀,字少叔,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縣。邽音guī)人。左將軍,官名,位次上卿,主征伐。
¹⁵搜粟都尉,官名,負責催索軍糧。桑弘羊,洛陽人。
¹⁶臥內,臥室。
¹⁷襲尊號,承襲皇帝這個尊號。
¹⁸壹,一切。
--------------------
先是,後元年¹,侍中僕射莽何羅與弟重合侯通謀為逆²。時光與金日磾、上官桀等共誅之³,功未錄⁴。武帝病,封璽書曰⁵:“帝崩,發書以從事⁶。”遺詔封金日磾為秺侯⁷,上官桀為安陽侯⁸,光為博陸侯⁹,皆以前捕反者功封。時衛尉王莽子男忽侍中¹⁰,揚語曰¹¹:“帝病,忽常在左右,安得遺詔封三子事?群兒自相貴耳。”光聞之,切讓王莽¹²。莽酖殺忽¹³。
¹先是,在這以前。後元年,等於說後元元年,當西元前88年。
²侍中僕射(yè),官名,是領導侍中的。莽何羅,本姓馬,“馬”和“莽”音近。馬何羅是東漢明帝皇后的先人,馬後憎惡她的先人謀反,因而將何羅改姓莽。重合,縣名,故城在今山東樂陵縣西,馬通封在這裡。
³共誅之,實際是霍光和上官桀捕斬馬通,金日磾擒殺莽何羅(見《漢書》的《昭帝紀》和《金日磾傳》)。這裡說光等三人共誅之,是籠統的說法。
⁴功未錄,功績沒有登記,等於說沒有計功行賞。
⁵璽(xǐ),印,自秦以後專指皇帝的印。璽書,封口處蓋有皇帝印記的詔書。
⁶發,打開。從事,這裡指依照璽書的指示辦事。
⁷秺(dù),縣名,故城在今山東城武縣西北。
⁸安陽,縣名,故城在今河南正陽縣西南。
⁹博陸,在今北京市密雲縣東南。霍光的封號雖是博陸,他的采邑卻是北海、河間、東郡(都是郡名)。
¹⁰衛尉,官名,九卿之一,掌管宮門衛屯兵,負責保衛宮城。王莽,字稚叔,天水人,與西漢末年的王莽不是一個人。
¹¹揚語,把話宣揚出去。
¹²切,深切地。讓(rǎng),責問。
¹³酖(zhèn),用鴆鳥的羽毛泡成的毒酒。
--------------------
光為人沈靜詳審¹;長財七尺三寸²,白皙³,疏眉目⁴,美須 ⁵。每出入,下殿門,止進有常處⁶。郎、僕射竊識視之⁷,不失尺寸。其資性端正如此⁸。初輔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⁹。
殿中嘗有怪,一夜群臣相驚,光召尚符璽郎¹⁰。郎不肯授光,光欲奪之。郎按劍曰:“臣頭可得,璽不可得也!”光甚誼之¹¹。明日,詔增此郎秩二等¹²。眾庶莫不多光¹³。
¹沈靜,穩重。詳審,審慎。
²財,通才。
³皙(xī),膚色白。
⁴疏,等於說疏朗。疏眉目,眉毛疏淡,眼睛明亮。
⁵須,須,嘴下邊的鬍子。古書中“須”本作“須”,“須”是後起字。 (rán),同髯,兩頰上的鬍子。
⁶止,停步。進,行進。常處,一定的地點。
⁷識(zhì),記住。
⁸資性,天性。
⁹想,想望,希冀。聞,等於說知道。風采,風度文采。
¹⁰尚符璽郎,官名,屬符節令,掌管皇帝的印璽符節。王先謙說,這句下應據《資治通鑒》補“欲收取璽”四字,才與下文連貫。
¹¹誼,通義,意動用法。
¹²秩,官吏的祿位。
¹³眾庶,老百姓。
--------------------
光與左將軍桀結婚相親¹,光長女為桀子安妻,有女,年與帝相配²。桀因帝姊鄂邑蓋主,內安女後宮為倢伃³。數月,立為皇后。父安為票騎將軍,封桑樂侯。光時休沐出⁴,桀輒入代光決事。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長公主⁵。公主內行不修⁶,近幸河間丁外人⁷。桀、安欲為外人求封,幸依國家故事以列侯尚公主者⁸,光不許。又為外人求光祿大夫,欲令得召見,又不許。長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數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慚。自先帝時,桀已為九卿,位在光右⁹。及父子並為將軍,有椒房中宮之重¹⁰,皇后親安女¹¹,光乃其外祖,而顧專制朝事,繇是與光爭權¹²。燕王旦自以昭帝兄¹³,常懷怨望。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建造酒榷監鐵¹⁴,為國興利,伐其功,欲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於是蓋主、上官桀、安及弘羊皆與燕王旦通謀,詐令人為燕王上書言:“光出,都肄郎、羽林¹⁵,道上稱¹⁶,太官先置(17)¹⁷。”又引¹⁸:“蘇武前使匈奴,拘留二十年不降,還乃為典屬國¹⁹,而大將軍長史敞亡功為搜粟都尉²⁰,又擅調益莫府校尉²¹。光專權自恣,疑有非常²²。臣旦願歸符璽,入宿衛,察奸臣變²³。”候司光出沐日奏之²⁴。桀欲從中下其事²⁵,桑弘羊當與諸大臣共執退光²⁶。書奏,帝不肯下。
¹結婚,結為兒女親家。婦之父母與夫之父母相稱為婚姻。
²相配,等於說相當。據《昭帝紀》,這時昭帝十二歲。又據《外戚傳》,這時上官皇后才六歲。
³因,依靠。鄂邑蓋主,武帝長女,封為鄂邑長公主(鄂邑,今湖北鄂城縣);因她嫁給蓋侯,所以又稱蓋主。昭帝是她撫養長大的。內(nà),送進去,後來寫作“納”。
⁴時,按時,休沐,指休假沐浴的日子。漢制,中朝官(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每五天可回私宅休沐一次。
⁵德,用如動詞,感恩。
⁶內行,等於說私生活。不修,等於說不檢點。
⁷近幸,親近而寵倖。丁外人,姓丁,名外人。這話是說公主與丁外人私通。
⁸幸,希望。故事,舊例。列侯,見本冊726頁注〔31〕。這話的大意是:希望按照國家以列侯的身份娶公主為妻的舊例,封丁外人為列侯。但丁並不是長公主的丈夫,所以霍光不答應。
⁹九卿,漢時為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大鴻臚)、宗正(宗伯)、治粟內史(大司農)、少府。按:武帝后元二年以前,上官桀已為太僕,霍光則是奉車都尉、光祿大夫,位在九卿之下。
¹⁰椒房,皇后所居之處。椒是香料,用椒和泥塗牆,取其溫暖芳香。中宮,指皇后的宮。這裡椒房、中宮都指皇后。
¹¹親安女,等於說安的親生女。
¹²繇,通由。
¹³燕王旦自以為是昭帝之兄,理應為帝。
¹⁴榷(què),專利。酒榷鹽鐵,指酒業和鹽鐵專營、專賣。
¹⁵都,總。肄,習。郎,指郎官。羽林,指羽林軍(漢代保衛宮禁的軍隊)。這是說把郎和羽林軍集合起來操練演習。
¹⁶(bì),同蹕。古代帝王出行時,禁止行人往來,叫做。稱,傳令戒嚴。
¹⁷太官,掌管皇帝飲食的官,屬少府。先置,指先去備辦飲食。按:“稱”和“太官先置”都不是人臣應有的事,所以把這作為霍光的罪狀。
¹⁸又引,等於說又雲。
¹⁹典屬國,官名,掌管來歸附的各外族屬國。
²⁰大將軍,指霍光。敞,指楊敞。亡,通無。
²¹擅(shàn),專,這裡有獨斷專行的意思。調(diào),選。益,增加。莫府,即幕府,軍隊出征,要住在帳幕裡,所以將軍府也叫幕府。校尉,武官名。
²²非常,這裡指篡位的事。
²³歸,歸還。宿衛,值宿護衛。變,指造反。
²⁴司,通伺。
²⁵下其事,把這件事下交給有關的官吏去處理。
²⁶當,擔當。執,持,這裡有脅迫之意。退,使退職。
--------------------
明旦,光聞之,止畫室中不入¹。上問:“大將軍安在?”左將軍桀對曰:“以燕王告其罪,故不敢入。”有詔召大將軍。光入,免冠頓首謝。上曰:“將軍冠!朕知是書詐也。將軍亡罪。”光曰:“陛下何以知之?”上曰:“將軍之廣明都郎,屬耳²。調校尉以來,未能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之?且將軍為非,不須校尉。”是時帝年十四,尚書左右皆驚。而上書者果亡,捕之甚急。桀等懼,白上:“小事不足遂³。”上不聽。後桀黨與有譖光者⁴,上輒怒曰:“大將軍忠臣,先帝所屬以輔朕身。敢有毀者,坐之⁵。”自是桀等不敢複言,乃謀令長公主置酒請光,伏兵格殺之⁶,因廢帝,迎立燕王為天子。事發覺,光盡誅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蓋主皆自殺。光威震海內。
昭帝既冠,遂委任光⁷,訖十三年⁸。百姓充實,四夷賓服⁹。
¹畫室,指殿前西閣之室,西閣畫古帝王像,所以稱畫室。
²廣明,亭驛名,在長安城東東都門外。都郎,指上文“都肄郎、羽林”一事。屬,近,指近時,就是說時間很近。
³遂,竟,指追究到底。
⁴黨與,同黨的人。譖(zèn),誣陷。
⁵坐,犯罪。坐之,這裡是說要叫他因陷害人而獲罪。
⁶格,擊。
⁷遂,竟,指直到最後。
⁸訖(qì),終。昭帝在位共十三年,國政都由霍光主持,所以說“訖十三年”。
⁹賓,服。賓服,就是服的意思。
--------------------
元平元年¹,昭帝崩,亡嗣。武帝六男²,獨有廣陵王胥在。群臣議所立,鹹持廣陵王³。王本以行失道⁴,先帝所不用。光內不自安。郎有上書,言:“周太王廢太伯,立王季⁵;文王舍伯邑考⁶,立武王。唯在所宜⁷。雖廢長立少⁸,可也。廣陵王不可以承宗廟⁹。”言合光意。光以其書視丞相敞等¹⁰,擢郎為九江太守¹¹。即日承皇太后詔¹²,遣行大鴻臚事少府樂成、宗正德、光祿大夫吉、中郎將利漢迎昌邑王賀¹³。賀者,武帝孫,昌邑哀王子也。
¹元平,昭帝年號。元平元年,當西元前74年。
²武帝六男,長子戾太子據,次子齊懷王閎(hóng),三子燕刺王旦,四子廣陵王胥,五子昌邑哀王髆(bó),六子昭帝弗陵。
³持,支持。
⁴行失道,行為失去正道,即行為不正。
⁵參看第一冊17頁注〔3〕。
⁶伯邑考,周文王的長子。
⁷所宜,適宜的人,指適宜做皇帝的人。
⁸長,指年齡大或輩分高。少,指年齡小或輩分低。
⁹承宗廟,指繼承帝位。
¹⁰視,通示。敞,指楊敞,這時是丞相。
¹¹擢(zhuó),提拔。郎,指上書的那個郎。九江,郡名,包括今江西全省及江蘇、安徽的長江北岸一帶地。郡治在壽春,即今安徽壽春縣。
¹²皇太后,指昭帝的上官皇后,霍光的外孫女。
¹³大鴻臚,官名,掌管朝賀慶吊的贊禮司儀。少府,官名,掌管山海池澤的稅收。樂成,姓史,他的官職是少府,暫時兼代大鴻臚的職務,所以說“行大鴻臚事”。行,是兼攝的意思。宗正,官名,掌管皇族親屬的事務。德,劉德。吉,丙吉。利漢,人名,不知其姓。昌邑,故城在今山東金鄉縣西北四十裡。
--------------------
既至,即位。行淫亂。光憂懣,獨以問所親故吏大司農田延年¹。延年曰:“將軍為國柱石,審此人不可²,何不建白太后³,更選賢而立之?”光曰:“今欲如是,於古嘗有此否?”延年曰:“伊尹相殷,廢太甲以安宗廟⁴,後世稱其忠。將軍若能行此,亦漢之伊尹也。”光乃引延年給事中⁵,陰與車騎將軍張安世圖計⁶。遂召丞相、禦史、將軍、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會議未央宮⁷。
光曰:“昌邑王行昏亂,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驚鄂失色⁸,莫敢發言,但唯唯而已⁹。田延年前,離席,按劍曰:“先帝屬將軍以幼孤,寄將軍以天下,以將軍忠賢,能安劉氏也。今群下鼎沸¹⁰,社稷將傾。且漢之傳諡常為孝者¹¹,以長有天下,令宗廟血食也¹²。如令漢家絕祀¹³,將軍雖死,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乎?今日之議,不得旋踵¹⁴。群臣後應者,臣請劍斬之。”
光謝曰¹⁵:“九卿責光是也¹⁶。天下匈匈不安¹⁷,光當受難¹⁸。”於是議者皆叩頭曰:“萬姓之命,在於將軍。唯大將軍令¹⁹。”
¹故吏,舊日的僚屬。田延年,字子賓,曾供職於霍光幕府,很受到霍光的器重。
²審,深知。
³建,建議。白,指上奏。
⁴伊尹,商湯的賢相。太甲,湯的嫡長孫。太甲即位三年,縱欲妄為,伊尹把他流放到桐宮(湯之陵寢所在地)。過了三年,太甲改過自新,伊尹又把他接回,讓他執政。
⁵引,援引,這裡有提拔薦舉的意思。給事中,加官名,因供職於宮中,所以叫給事中。掌顧問應對。
⁶陰,暗中。車騎將軍,官名,位次上卿。張安世,字子孺,昭帝時封富平侯。
⁷中二千石,漢制,官吏按所得俸祿的多寡,分為若干等級。中二千石月俸百八十斛穀。九卿及御史大夫、執金吾都是中二千石,這裡的中二千石即指這些官。大夫,官名,掌論議,屬光祿勳。博士,官名,掌通曉古今事物,國有疑事,備問對,屬太常。未央宮,漢宮名。
⁸鄂(è),通愕,驚訝。
⁹唯唯,象聲詞,答應的聲音。
¹⁰群下,指臣民。鼎沸,像鼎中的開水那樣沸騰著,比喻人心不安。
¹¹諡常為孝,漢代自惠帝起,每個皇帝的諡號都加一個“孝”字,如武帝的全稱是“孝武皇帝”。
¹²血食,見本冊724頁注〔4〕。
¹³絕祀,斷絕祭祀,等於說亡國。
¹⁴旋踵,轉動腳跟向後退。不得旋踵,等於說不得躊躇。
¹⁵謝,謝罪。
¹⁶九卿,這裡指田延年,因田延年是大司農,為九卿之一。
¹⁷匈匈,同洶洶,紛擾不安的樣子。
¹⁸受難,受責難。
¹⁹等於說“唯大將軍之令是從”。
--------------------
光即與群臣俱見白太后¹,具陳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廟狀²。皇太后乃車駕幸未央承明殿³,詔諸禁門,毋內昌邑群臣⁴。王入朝太后還,乘輦欲歸溫室⁵。中黃門宦者各持門扇⁶,王入,門閉。昌邑群臣不得入。王曰:“何為?”大將軍跪曰:“有皇太后詔,毋內昌邑群臣。”王曰:“徐之⁷,何乃驚人如是!”
光使盡驅出昌邑群臣,置金馬門外⁸。車騎將軍安世將羽林騎收縛二百餘人,皆送廷尉、詔獄⁹。令故昭帝侍中、中臣侍守王¹⁰。光敕左右¹¹:“謹宿衛!卒有物故自裁¹²,令我負天下,有殺主名。”王尚未自知當廢,謂左右:“我故群臣從官安得罪,而大將軍盡擊之乎?”頃之,有太后詔召王。王聞召,意恐,乃曰:“我安得罪而召我哉?”
¹見白太后,謁見太后並向太后稟白。
²具陳,詳盡地陳述。
³幸,太后到哪裡去也叫做幸。承明殿,在未央宮中,是皇帝召見儒生學士的地方。
⁴內(nà),放進來,後來寫作“納”。昌邑群臣,昌邑王原有的群臣。
⁵溫室,即溫室殿,在未央宮中,是冬日取暖的地方。
⁶中黃門宦者,住在宮禁裡在黃門內服役的宦官。黃門,因宮門是黃的,所以叫黃門。持,把持著。
⁷徐之,等於說慢一點。
⁸金馬門,未央宮前有銅馬,所以未央宮門叫金馬門。
⁹廷尉,官名,掌刑法。詔獄,監獄的一種,專門拘禁皇帝特旨交審的罪犯。這種罪犯,漢代由都司空負責審判。一般罪犯則由廷尉審判。
¹⁰中臣侍,當作中常侍(依朱一新、王先謙說,見《漢書補注》),加官名。
¹¹敕(chì),告誡。
¹²卒,倉卒。物故,等於說死亡。自裁,自殺。
--------------------
太后被珠襦¹,盛服坐武帳中²。侍禦數百人³,皆持兵;期門武士陛戟陳列殿下⁴。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聽詔。光與群臣連名奏王。尚書令讀奏曰⁵:“丞相臣敞、大司馬大將軍臣光、車騎將軍臣安世、度遼將軍臣明友⁶、前將軍臣增⁷、後將軍臣充國⁸、御史大夫臣誼⁹、宜春侯臣譚¹⁰、當塗侯臣聖¹¹、隨桃侯臣昌樂¹²、杜侯臣屠耆堂¹³、太僕臣延年¹⁴、太常臣昌¹⁵、大司農臣延年¹⁶、宗正臣德¹⁷、少府臣樂成¹⁸、廷尉臣光¹⁹、執金吾臣延壽²⁰、大鴻臚臣賢²¹、左馮翊臣廣明²²、右扶風臣德²³、長信少府臣嘉²⁴、典屬國臣武²⁵、京輔都尉臣廣漢²⁶、司隸校尉臣辟兵²⁷、諸吏文學光祿大夫臣遷、臣畸、臣吉、臣賜、臣管、臣勝、臣梁、臣長幸、臣夏侯勝²⁸、太中大夫臣德、臣卬²⁹,昧死言皇太后陛下³⁰:臣敞等頓首死罪。天子所以永保宗廟、總壹海內者³¹,以慈孝禮誼賞罰為本。孝昭皇帝早棄天下,亡嗣。臣敞等議,禮曰:'為人後者,為之子也³²。'昌邑王宜嗣後。遣宗正、大鴻臚、光祿大夫奉節³³,使征昌邑王。典喪³⁴,服斬縗³⁵,亡悲哀之心,廢禮誼。居道上³⁶,不素食。使從官略女子³⁷,載衣車³⁸,內所居傳舍。始至,謁見³⁹,立為皇太子,常私買雞豚以食。受皇帝信璽、行璽大行前⁴⁰,就次發璽不封⁴¹。從官更持節引內昌邑從官、騶宰、官奴二百餘人⁴²,常與居禁闥內敖戲⁴³。自之符璽⁴⁴,取節十六⁴⁵。朝暮臨⁴⁶,令從官更持節從⁴⁷。為書曰⁴⁸:'皇帝問侍中君卿⁴⁹。使中禦府令高昌奉黃金千斤賜君卿取十妻'⁵⁰。大行在前殿,發樂府樂器⁵¹,引內昌邑樂人,擊鼓歌吹作俳倡⁵²。會下還⁵³,上前殿,擊鐘磬。召內泰壹、宗廟樂人⁵⁴,輦道牟首⁵⁵,鼓吹歌舞,悉奏眾樂。發長安廚三太牢具祠閣室中⁵⁶。祀已,與從官飲啖⁵⁷。駕法駕皮軒驚旗⁵⁸,驅馳北宮、桂宮⁵⁹,弄彘鬥虎。召皇太后禦小馬車⁶⁰,使官奴騎乘,遊戲掖庭中⁶¹。與孝昭皇帝宮人蒙等淫亂⁶²,詔掖庭令敢泄言⁶³,要斬⁶⁴。”
¹襦(rú),短衣,短襖。
²武帳,帷帳中設置五兵(矛、戟、鉞、楯、弓矢),所以叫武帳。
³侍禦,守衛在左右的侍從。
⁴期門,官名,掌執兵器隨從皇帝,屬光祿勳。陛,宮殿的臺階,名詞作狀語。戟,用如動詞,拿著戟。陛戟,在殿階下拿著戟來護衛。
⁵尚書令,官名,掌管文書,屬少府。
⁶明友,姓范,霍光的女婿,因擊氐及烏桓有功,拜度遼將軍,後封平陵侯。
⁷前將軍,官名,位上卿,主征伐。增,姓韓,襲父封為龍額(è)侯,昭帝時拜前將軍。
⁸充國,姓趙,武帝時破匈奴有功。宣帝時因功封營平侯。
⁹誼,姓蔡,誼又作義。因通經為霍光幕府中人物,後來代替楊敞為丞相,封陽平侯。
¹⁰譚,姓王,襲父封為宜春侯。
¹¹聖,姓魏,襲父封為當塗侯。
¹²昌樂,姓趙,故蒼梧王趙光的兒子,光降漢,封隨桃侯,昌樂襲父封。
¹³屠耆(zhī)堂,本胡人,他祖父複陸支降漢,從霍去病有軍功,封杜侯。
¹⁴延年,姓杜,昭帝時因揭發上官桀的逆謀,封建平侯。
¹⁵太常,掌宗廟禮儀。昌,姓蘇,封蒲侯。
¹⁶延年,即田延年。
¹⁷德,即劉德。
¹⁸樂成,即史樂成。
¹⁹光,姓李。
²⁰執金吾,官名,負責京師的治安。“吾”是大棒的名稱,棒是銅的,所以叫“金吾”。巡邏時,手拿金吾,因而把“執金吾”作為官名(參用崔豹及俞樾說)。延壽,姓李。
²¹賢,姓韋,通《詩》、《禮》、《尚書》,曾教昭帝讀《詩》。後來代蔡誼為丞相。
²²左馮翊,官名,與京兆尹、右扶風共治長安城中,叫做三輔。廣明,姓田。
²³右扶風,官名。德,姓周。
²⁴長信少府,官名,掌皇太后宮。太后居長信宮,所以叫長信少府。嘉,不知其姓。
²⁵武,即蘇武。
²⁶京輔都尉,官名,屬中尉。廣漢,姓趙,昭帝時著名的能吏。
²⁷司隸校尉,官名,掌巡察京師及近郊,察舉百官以下及京師近郊犯法者。辟兵,不知其姓。
²⁸諸吏文學光祿大夫,概括下文九人的官職,或為諸吏,或為文學(學習經術的儒生),或為光祿大夫。遷,姓王。畸,姓宋。吉,即丙吉。賜、管、勝、梁、長幸,都不知其姓。夏侯勝,字長公,以治《尚書》著名,和他從兄的兒子建,並稱為大小夏侯。
²⁹德,不知其姓。卬(áng),趙充國的兒子。
³⁰昧死,冒著死罪。
³¹總壹,統一。
³²禮,指《儀禮》,但今本《儀禮》無所引二句,今本《禮記》亦無,只見於《公羊傳成公十五年》,“之”作“其”。為人後者,指出繼於人,做人家的後嗣的人。
³³奉節,指拿著太后所給的旄節(表示奉太后之命)。
³⁴典,主。典喪,主持喪事,這裡是說作為喪主。
³⁵斬縗(cuī),用最粗的生麻布做的孝衣,衣的下邊不用線縫,是喪服中最重的。
³⁶居道上,指在來京師的道上。
³⁷從官,侍從的官吏。略,通掠。
³⁸衣車,後面有帷幔遮蔽,前面有門可開可閉的車(依孫詒讓說,見《周禮正義·春官·巾車》)。
³⁹始至,指剛到京師。謁見,指謁見太后。
⁴⁰信璽、行璽,漢初,皇帝有三璽,天子之璽,皇帝自己佩帶著,信璽、行璽,存放在符節台(掌管符節印璽的官署)。大行前,指昭帝的靈柩前。
⁴¹次,指所居之位。發璽,打開封匣取出璽來。這話是說昌邑王這種行為是極不嚴肅的。
⁴²更(gēng),輪流更替。引,招引。騶宰,管馬廐的人。官奴,被沒收在官府中的奴隸。
⁴³敖戲,遊戲。
⁴⁴之,動詞。符璽,指藏符璽的官署。
⁴⁵節,符節。
⁴⁶臨(lìn),哭,用於哭奠死者。這裡指昌邑王到昭帝的靈柩前去哭。
⁴⁷這句是說昌邑王對符節也很不嚴肅。
⁴⁸為書,寫了封信。
⁴⁹問,問候。君卿,人名,是昌邑王的侍中。
⁵⁰禦府令,官名,掌管皇家衣服珍寶財物,屬少府。宦官做這個官,加“中”字,稱為中禦府令。高昌,人名。
⁵¹樂府,掌管音樂的官署,開始設立於漢武帝時,負責採集歌謠,制定樂譜,訓練樂工。
⁵²作俳(pái)倡,作俳倡之戲,等於說演戲。
⁵³下,指昭帝的靈柩下葬。
⁵⁴泰壹,即太一,神名。這句是說把祭祀泰壹神和祭祀宗廟時奏樂的樂工召納到後宮。
⁵⁵)輦道,帝王車駕所行之路。牟首,池名,在上林苑中。這句是說從輦道到牟首。
⁵⁶長安廚,官署名。太牢,牛羊豕三牲。具,饌,這裡指祭品。祠,祭祀。閣室,閣道(宮苑中架木以通車的道)旁的屋子。這句的大意是:把長安廚的三份太牢的祭品取出在閣室裡祭祀。
⁵⁷啖(dàn),同啖,吃。
⁵⁸法駕,皇帝所乘之車的一種。皮軒,用虎皮作屏障的車。鸞旗,用羽毛編起來列系幢(旌旗)旁的一種旗子。皮軒、鸞旗都是先行的儀仗。按:法駕只有在祭天和郊祀社稷時才能用。
⁵⁹北宮、桂宮,都是漢代的宮名,都在長安城中未央宮北。
⁶⁰召,招來,這裡作取來解。皇太后禦小馬車,皇太后所用的小馬車。這種車是皇太后在宮中乘著遊玩的。小馬,又名果下馬,高三尺。
⁶¹掖庭,宮殿中的旁舍,這裡作宮庭解。
⁶²蒙,宮人的名字。
⁶³掖庭令,宮庭內管宮女的官。
⁶⁴要(yāo),腰。後來寫作“腰”。
太后曰:“止!為人臣子,當悖亂如是邪!”王離席伏。
--------------------
尚書令複讀曰:“取諸侯王、列侯、二千石綬及墨綬、黃綬以並佩昌邑郎官者免奴¹。變易節上黃旄以赤²。發禦府金錢、刀、劍、玉器、采繒³,賞賜所與遊戲者。與從官、官奴夜飲,湛沔於酒⁴。詔太官上乘輿食如故⁵。食監奏⁶:'未釋服⁷,未可禦故食⁸。'複詔太官趣具⁹,無關食監¹⁰。太官不敢具,即使從官出買雞豚,詔殿門內以為常¹¹。獨夜設九賓溫室¹²,延見姊夫昌邑關內侯¹³。祖宗廟祠未舉¹⁴,為璽書,使使者持節,以三太牢祠昌邑哀王園廟,稱嗣子皇帝¹⁵。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¹⁶,持節詔諸官署徵發凡千一百二十七事¹⁷。文學光祿大夫夏侯勝等及侍中傳嘉數進諫以過失,使人簿責勝,縛嘉系獄。荒淫迷惑,失帝王禮儀,亂漢制度。臣敞等數進諫,不變更,日以益甚。恐危社稷,天下不安。臣敞等謹與博士臣霸、臣雋舍、臣德、臣虞舍、臣射、臣倉議¹⁸,皆曰:高皇帝建功業¹⁹,為漢太祖²⁰;孝文皇帝慈仁節儉,為太宗²¹。今陛下嗣孝昭皇帝後,行淫辟不軌²²。《詩》雲²³:'籍曰未知,亦既抱子²⁴。'五辟之屬,莫大不孝²⁵。周襄王不能事母²⁶,《春秋》曰:'天王出居於鄭²⁷。'徭不孝出之,絕之於天下也²⁸。宗廟重於君。陛下未見命高廟²⁹,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廟,子萬姓³⁰,當廢。臣請有司御史大夫臣誼、宗正臣德、太常臣昌³¹,與太祝以一太牢具³²,告祠高廟。臣敞等昧死以聞。”
¹諸侯王,漢制,皇子封為王,其實是諸侯,總名之為諸侯王。諸侯王金印盭(lì,綠色)綬,列侯金印紫綬,二千石銀印青綬,秩比六百石以上銅印墨綬(墨綬即黑綬),比二百石以上銅印黃綬。者,衍文(依王先謙說)。免奴,被赦免為良人的奴隸。這句是說昌邑王拿諸侯王等的印綬給自己的郎官和免奴們佩帶。
²旄,節上用旄牛尾作的裝飾。這句是說把黃旄改變為赤旄。
³禦府,宮中藏財物的府庫。采繒(zēng),有文彩的絲織物。
⁴湛(chén)沔,同沈湎,沈溺,特指沈溺於酒。
⁵上,等於說進獻。乘輿,皇帝的代稱。如故,像過去那樣。
⁶食監,監管皇帝膳食的人。
⁷未釋服,未脫孝服,指居喪未滿。
⁸禦,皇帝進用叫禦。故食,指平日吃的食物。
⁹趣,通促,急速。
¹⁰關,通過,經過。
¹¹殿門,指看守殿門的人。內(nà),使入。後來寫作“納”。
¹²設九賓溫室,在溫室殿中設九賓之禮。九賓,由儐者(司儀)九人以次傳呼接引上殿。只有接待貴賓才用這種儀式。
¹³昌邑關內侯,劉賀做昌邑王時所封的關內侯,這不如皇帝所封的侯爵級別高。
¹⁴舉,舉行。按制度,新君即位,須在已葬故君三十六日之後,才祭祀祖先的宗廟,昌邑王即位僅二十多天,所以還沒舉行祭祀宗廟的儀式。
¹⁵昌邑哀王園廟,指昌邑哀王的陵廟。以上是說:昌邑王還沒祭祀祖先的宗廟,先祭自己的父親,是違禮的;既然做了昭帝的嗣子,再對昌邑王稱“嗣子皇帝”,也是違禮的。
¹⁶旁午,一縱一橫為旁午,表示錯雜。這是說:使者紛紛四出。
¹⁷徵發,指徵發物資。事,量詞,件。
¹⁸霸、德、射、倉,這四人的姓都不詳。雋(juàn)舍、虞舍,這兩人同名,所以都標出姓來。
¹⁹高皇帝,指漢高祖劉邦。
²⁰太祖,等於說始祖。“太祖”是廟號,高皇帝的“高”是諡號。
²¹太宗,文帝的廟號,“文”是說號。
²²不軌,不守法度。
²³詩,指《大雅·抑》。
²⁴籍,通藉,今本《詩經》作“借”。籍曰,假使說。未知,沒有知識。亦既抱子,也已經抱著孩子了。這是說已經年紀不小了。
²⁵五辟,即五刑。屬,類。《孝經·五刑章》:“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²⁶周襄王,名鄭,惠王子。襄王生母早死,後母惠後生叔帶,惠王很愛叔帶。襄王十六年,叔帶與狄人伐周,襄王逃到鄭國。後來晉文公殺了叔帶,襄王才恢復王位。
²⁷這句話見於僖公二十四年《春秋經》。《公羊傳》認為王者沒有外居的道理,為什麼說他“出”呢,就因為他跟母親不相得的緣故。這是說《春秋》用“出”字是貶辭,把襄王之出奔歸咎於他的不孝。
²⁸出之,等於說用“出”字來貶他。這話的意思是:由於他不孝,《春秋》才用“出”字來貶他,這就是在天下人面前棄絕他。
²⁹未見命高廟,等於說未曾受命於高廟。這樣說是因昌邑王即位後還沒祭祀高廟。
³⁰天序,等於說天命。子萬姓,以百姓為子民。
³¹有司,負責官員。誼,蔡誼。德,劉德。昌,蘇昌。
³²太祝,官名,掌祭祀宗廟,屬太常。
皇太后詔曰:“可!”
--------------------
光令王起拜受詔。王曰:“聞天子有爭臣七人¹,雖無道,不失天下。”光曰:“皇太后詔廢,安得天子!”乃即持其手,解脫其璽組²,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馬門,群臣隨送。
王西面拜曰:“愚戇不任漢事³。”起就乘輿副車⁴。大將軍光送至昌邑邸⁵。光謝曰:“王行自絕於天。臣等駑怯⁶,不能殺身報德。臣甯負王,不敢負社稷。願王自愛,臣長不復見左右⁷。”光涕泣而去。
群臣奏言:“古者廢放之人,屏於遠方⁸,不及以政⁹。請徙王賀漢中房陵縣¹⁰。”太后詔歸賀昌邑,賜湯沐邑二千戶¹¹。昌邑群臣坐無輔導之誼,陷王於惡,光悉誅殺二百餘人。出死¹²,號呼市中,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¹³!”
¹爭(zhèng),通靜。爭臣,諫諍之臣。《孝經·諫諍章》:“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昌邑王的話本此。
²即,走近。璽組,即璽綬。
³戇(zhuàng),愚。不任,擔任不了。
⁴乘輿副車,皇帝的副車。因昌邑王已被廢,只能乘副車。
⁵邸(dǐ),諸侯王到京師朝見皇帝時所住的房舍。昌邑邸,昌邑王在京師的邸舍。
⁶駑,馬劣,這裡指無能。
⁷長,永遠。左右,這裡指昌邑王左右伺候的人。這是委婉的話。大意是說,我永遠不再和您見面了。
⁸屏(bǐng),棄。
⁹不及以政,等於說不得參與政事。
¹⁰房陵縣,今湖北房縣。
¹¹湯沐邑,古代帝王賜給諸侯來朝時齋戒自潔的地方。戰國以後國君賜給大臣的封邑也叫湯沐邑。
¹²出死,出獄到刑場被處死刑。
¹³斷,決斷。亂,等於說禍。這話大約是諺語,用在這裡,是表示悔不早殺霍光等。斷與亂押韻(元部)。
--------------------
光坐庭中¹,會丞相以下議定所立。廣陵王已前不用²;及燕刺王反誅,其子不在議中。近親唯有衛太子孫,號皇曾孫³,在民間,鹹稱述焉。光遂複與丞相敞等上奏曰:“《禮》曰⁴:'人道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⁵。太宗亡嗣⁶,擇支子孫賢者為嗣。孝武皇帝曾孫病已,武帝時有詔掖庭養視⁷,至今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⁸。躬行節儉,慈仁愛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後,奉承祖宗廟,子萬姓。臣昧死以聞。”
¹庭,指掖庭。
²已前不用,已經在先前選立皇帝時不被用。
³皇曾孫,病已(即宣帝,後改名詢)是武帝的曾孫,所以稱皇曾孫。
⁴禮,指《禮記·大傳》。原文是:“是故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
⁵親親,愛自己的父母。祖,指遠祖。宗,指由遠祖傳下來的較近的上輩親屬。
⁶太宗,當為大宗(依王念孫說,見《讀書雜誌》)。貴族之家,父親死後,嫡長子繼嗣,代代相傳,所謂“百世不遷之宗”。帝王則以皇帝之世代相傳為大宗。昭帝無子,所以說“大宗無嗣”。
⁷巫蠱事起,衛太子一支的人,除病已外,全被殺害。後來武帝後悔了,於是命令掖庭令撫養病已。
⁸師受,從師傳受。皇太后詔曰:“可!”
--------------------
光遣宗正劉德至曾孫家尚冠裡¹,洗沐,賜禦衣²。太僕以軨獵車迎曾孫³,就齋宗正府⁴。入未央宮見皇太后,封為陽武侯⁵。已而⁶,光奉上皇帝璽綬,謁於高廟。是為孝宣皇帝。
明年,下詔曰:“夫褒有德,賞元功,古今通誼也。大司馬大將軍光,宿衛忠正⁷,宣德明恩⁸,守節秉誼⁹,以安宗廟。其以河北、東武陽益封光萬七千戶¹⁰,與故所食凡二萬戶。”賞賜前後黃金七千斤,錢六千萬,雜繒三萬疋,奴婢百七十人,馬二千疋,甲第一區¹¹。
自昭帝時,光子禹及兄孫雲皆中郎將¹²。雲弟山奉車都尉侍中,領胡越兵¹³。光兩女婿為東西宮衛尉¹⁴。昆弟諸婿、外孫皆奉朝請¹⁵,為諸曹大夫、騎都尉、給事中¹⁶。党親連體,根據於朝廷¹⁷。光自後元秉持萬機¹⁸,及上即位,乃歸政。上謙讓不受,諸事皆先關白光¹⁹,然後奏禦天子²⁰。光每朝見,上虛己斂容²¹,禮下之已甚²²。光秉政前後二十年。
¹尚冠裡,裡名,在長安城南。
²禦衣,當作禦府衣(依王念孫說,見《讀書雜誌》),宮內庫中的衣服。
³太僕,指杜延年。軨(líng)獵車,一種輕便的小車,這本是射獵所乘的車,所以叫軨獵車。
⁴齋,齋戒。修身反省叫做齋,齋必有所戒,所以叫齋戒。宗正府,宗正的衙署。
⁵陽武,縣名,故城在今河南陽武縣東南二十八裡。按:先封宣帝為陽武侯,原因是不能立庶人為皇帝。
⁶已而,過了不久。
⁷宿衛,指霍光在武帝時宿衛後宮。
⁸宣德明恩,宣揚表彰皇帝的恩德。
⁹守節,守節操。秉誼,秉持正義。
¹⁰河北,漢時縣名,故城在今山西芮城縣東北。東武陽,縣名:故城在今山東朝城縣西四十裡。
¹¹甲第,最好的宅第。一區,一所。
¹²兄,指霍去病。中郎將,官名,宣帝令中郎將統率羽林軍,屬光祿勳。
¹³領胡越兵,統率外族歸附的軍隊。
¹⁴光兩女婿,指范明友和鄧廣漢。范為未央宮衛尉,鄧為長樂宮衛尉。
¹⁵昆弟諸婿,外孫,指霍光兄弟輩的女婿和外孫。奉朝請,朝廷有事時即參加朝會。這不是官職,只是一種優遇。
¹⁶騎都尉,官名,統率羽林騎,屬光祿勳。
¹⁷黨親,族党親戚。連體,連成一體。根據,像樹根一樣盤據著。
¹⁸萬機,等於說萬事,指治理天下的萬事。
¹⁹關白,稟告請示。
²⁰禦,進。
²¹斂容,收斂起放逸鬆懈的表情,也就是態度嚴肅莊重起來。
²²禮下之,以禮接待他並且屈居於他之下,表示很謙遜。已甚,太過。
--------------------
地節二年春¹,病篤。車駕自臨問光病,上為之涕泣。光上書謝恩曰:“願分國邑三千戶以封兄孫奉車都尉山為列侯,奉兄票騎將軍去病祀。”事下丞相禦史,即日拜光子禹為右將軍。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太中大夫任宣與侍御史五人持節護喪事²,中二千石治莫府塚上³,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⁴,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⁵,樅木外臧槨十五具⁶,東園溫明⁷,皆如乘輿制度⁸。載光屍柩以輼輬車⁹,黃屋左纛¹⁰,發材官、輕車、北軍五校士¹¹,軍陳至茂陵¹²,以送其葬。諡曰宣成侯。發三河卒穿複土起塚¹³,祠堂置園邑三百家¹⁴,長丞奉守如舊法¹⁵。
¹地節,宣帝的第二個年號。地節二年為宣帝即位後的第六年,當西元前68年。
²侍御史,官名,御史大夫下的屬官。
³中二千石,指中二千石的官。治莫府塚上,等於說在墳上設立臨時辦公處。
⁴繡被,錦繡被子。領,量詞。
⁵璧,平圓形而中心有孔的玉。璣(jī),不圓的珠子。玉衣,裹屍之物。梓宮,棺材,因用梓木做成,所以叫梓宮。便(pián,通楩)房,用楩木做成的槨(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題湊,用木累在棺上,好像四面有簷的屋子,木的頭都向內,所以叫題湊(題,頭。湊,聚);因用黃心柏木,所以叫黃腸題湊。
⁶樅(cōng),松杉科常綠喬木。臧,通藏(zàng),外臧槨,廚廄之屬(參用服虔說。服虔說“在正臧外,婢妾臧也,或曰廚廄之屬也。”按,漢代不以人殉葬,故未從婢妾臧之說。)
⁷東園,官署名,專門製作供喪葬用的器物,屬少府。溫明,下應有“秘器”二字(依王念孫說見《讀書雜誌》)。這種溫明秘器,形如方漆桶,一面開著,把鏡子放在裡面,懸在屍上,大斂時,封入棺內。因藏在棺材裡,所以叫秘器。
⁸乘輿制度,指皇帝的喪葬制度。
⁹輼(wēn)輬(liáng)車,像衣車,旁有窗,關上就溫暖,打開就涼爽,所以叫輼輬車。這本是供人臥息的車,後因用來載喪,於是成為喪車。
¹⁰黃屋,用黃繒做車蓋的裡子。左纛(dào),在車衡(轅端橫木)的左方插上纛。纛,飾有羽毛的大旗。按:黃屋左纛,是皇帝乘輿的制度。
¹¹材官,高級武官手下的武弁。輕車,漢代兵種之一。北軍,漢代禁衛軍之一,共五營。五校,即五營。北軍五校的軍士只有在皇帝出殯時才充任儀仗隊,現在為霍光送殯,也是用皇帝喪葬的制度。
¹²軍陳,軍隊排成行陣。陳,陣。茂陵,漢武帝的墓地。霍光的墳墓在茂陵的東邊。
¹³三河,指河東郡、河內郡(今河南黃河以北地區)、河南郡(今河南黃河以南地區)。卒,指服勞役的隸卒。穿,指穿壙,即挖掘墓穴。複土,下棺後把土填上。起塚,封起墳頭。
¹⁴大意是在祠堂附近用三百戶人家作為看守陵園的一個邑。
¹⁵長丞,守護陵園的官吏。如舊法,等於說按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