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时更要保持心理健康
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其实,健康的身体不仅是干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也是快乐享受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任何人都不愿生病,都希望“有啥别有病”。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保健减少疾病,却无法完全避免疾病。一旦生病后,一方面必须积极进行治疗,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应当努力保持心理健康。
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影响,但彼此又有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发生和存在于生理器官,后者主要取决于精神因素。前者需要物质医疗,后者依靠思想调节。
俄国的巴甫洛夫曾指出:“一切顽固的忧愁和焦虑,足以为疾病大开方便之门。”也就是说, 人的健康与疾病,既受自然界生物学规律的影响,同时也受心理学和社会学规律的影响。现代研究的大量资料表明,人体的生理、生活改变固然能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同样,人的心理活动变化也能影响人体的生理、心理的变化。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较大而形成的身体疾病,即心身疾病,它的发生过程是:外来刺激—心理波动—功能障碍—脏器病变。可见,适当的心理调适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所以身体生病的时候,心理仍然要保持健康状态,这样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首先,要正确认识身体生病的原因。任何人身体生病,总是有着一定原因。无论是什么病因,我们都必须正确认识,要破除迷信,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看看饮食起居是否合理,运动锻炼是否得当等。即使发生了“人祸”,也要遵循科学规律来分析查找原因。如果信神信鬼,胡思乱想,既不利于康复治疗,还会套上精神枷锁,带来心理负担,加重病情。
其次,要树立与疾病抗争的信心。人在生活中,任何时候都需要健康的心理,乐观向上的情绪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不能否认,生病是痛苦的,面对疾病的折磨,是每天因疾病缠身而抱怨、苦闷,还是直面生活,寻找精神的家园,找到好好活着的支点,这是强者与弱者的分水岭,也是征服疾病还是被疾病征服的分界线。只要树立勇敢的精神,培养顽强的意志,与疾病抗争,就有可能战胜疾病。近年来,大量“抗癌明星”的出现就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常常能听到、看到或自身感受到精神力量的巨大,良好的情绪甚至能产生奇迹。首先,好情绪能够替代使人饱受压力影响的坏情绪;其次,好情绪会令脑垂体受到影响,使内分泌达到最佳平衡状态。愉快而宁静的情绪不仅能使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保持体内各脏器组织系统的功能正常,心理活动协调一致,还能增强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康复能力。当我们不自觉地说“感觉好极了”时,说明此时自己没有身体上、精神上的不适,这时身体的内分泌达到最佳状态。由此可见,不但平时应保持良好的情绪,即使生病时,健康的心理对病情的缓解和改善也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