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地点问题底商讨

字数:3936

说到《红楼梦》书中所写,究竟在哪里,以现在我们所知这样少,当然不能解决这“地点问题”。这篇所讨论的,是本书所写各事,在南或在北,也就是在南京或在北京的问题。因为假如在南那一定在南京;假如在北,除掉北京更没有别的地方了。

或南或北,我们先从本书看,得到的有些什么?如悬想起来,似乎很应当有个解决的方法。南北底风土人情,差异本很明显,而八十回书又非短篇之比。岂有从八十回书中,看不出一点所在地方底风土人情?只要有一两点看出,便可以断定这个问题了。这样说法原是不错,但可惜实际上没有这般简单。

本书中明说出地点的,有下列各项:

(1)黛玉、宝钗到贾府去都说是入都,而京都是专指北京而言。(第三回、第四回)

(2)贾雨村选了金陵应天府,辞了贾政,择日到任。(第三回)

(3)贾雨村对冷子兴说:“去岁我到金陵,……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大门外虽冷落无人……。”(第二回)

(4)贾敬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那些道士们胡羼。(第二回)

(5)凤姐册词有“哭向金陵事更哀”之语。(第五回)

(6)贾母说:“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第三十三回)

以外恐怕还有些证据,就想及的这六条已足够用了。雨村底话我们看他说“老宅”,说“门外冷落无人”,都是没有人住着底铁证。贾母说回南京去,尤为明显。书中说京都、都中,皆指北京;于南京必曰石头城、金陵、南京。叙述时必曰原籍,自称必曰老家。这可见《红楼梦》底地方,是在北京。

本书除明点地方以外,从叙述情景中,还有可以证明是在北方的。颉刚有一信说得最为详细,现在引录如下,不用我再来申说。

贾家如在南方,何以有炕?炕于书中屡见。如第三回黛玉到王夫人处,写“临窗大炕”上怎样怎样。如第八回宝玉到薛姨妈处,听说宝钗在里面,他“忙下炕来……掀帘一步进去,先就看见宝钗坐在炕上做针线”。又如第六回刘姥姥到贾琏住宅,“刘姥姥和板儿上了炕,平儿和周瑞家的对面坐在炕沿上。”又说,“听得那边说道摆饭,……忽见两个人抬了一张炕桌进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摆列。……”又写凤姐坐处,“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条毡。……”又如第十六回宝玉到秦钟家,李贵道,“秦相公是弱症,未免炕上挺扛的骨头不受用。……”(平按,又如第二十五回,贾环来到王夫人炕上坐着,命人点了蜡烛,装腔做势的抄写。后来宝玉靠着枕头,在王夫人身后倒下,贾环将蜡烛向宝玉脸上一推。又如戚本第七十七回,晴雯将死之时,睡在芦席土炕上。这也都是北方砖炕底光景,明非南方之事。)从以上几则看来,王夫人条说是“临窗”,凤姐条说是“南窗下”,这是北京砖炕的安置处。南方便是炕床,也都安在北首靠墙的。宝钗在炕上做针线,巧姐屋里的炕上又是吃饭处所,秦钟又是睡在炕上。这都是北方砖炕的许多用处,不似南方的炕床只做客人座位的。

其他所说像北方房屋样子的,就记忆所及,也有几处。(1)第十四回说,“宝玉外书房完竣,支领买纸料糊裱”,可见房屋是纸裱的。(2)第七十九回说,“咱们如今都系霞彩纱糊的窗格”,可见窗格是用纱糊的。这些在南方都没有,房屋结构尤其像北方。不过我对于这上的名目制度不甚明了,不敢提出判断。本来这书上的事实是使人确信他在北京的,所以明斋主人总评内也说:

白门为六朝佳丽地,系雪芹先生旧游处,而全无一二点染,知非金陵之事。……又于二十五回云“跳神”,五十七回云“鼓楼西”,(刚按,南京也有鼓楼,这不能断定北京)……明辨以晰,益知非金陵之事。不过我们已有了《随园诗话》的先入之见,不敢信他在北京罢了。假使我们能约略知道曹雪芹的生平,他在《红楼梦》中的生涯,自然可以确定他的所在。(一九二一,六,十四,信)

颉刚当时所表示的希望,现在虽勉强地达到,但“确定所在”这个断语,依然还得悬着。这因为本书中有些光景,确系在江南才有的。若迳断为北方之事,未免不合。例如:

第四十回,贾母众人先到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上苍苔布满。后来刘姥姥被青苔滑倒。

第二十六回,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正是潇湘馆。同回,林黛玉也不顾苍苔露冷,独立花阴之下。

第十七回,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同回,贾政等过了荼蘼架,入木香棚,蔷薇院。又,怡红院中满架蔷薇。

第三十回,宝玉到了蔷薇架。此时正是五月,那蔷薇花叶茂盛之际。

第四十一回,妙玉对贾母说,喝的是旧年蠲的雨水。

第四十九回,目录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本文是“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

第五十回,宝玉乞红梅,大家做红梅花诗。

第二十八回,行酒令时,蒋玉菡拿起一朵木樨来。

看他写大观园中有竹,有苔,有木香、荼蘼、蔷薇,冬天有红梅,席面上有桂花,喝的是隔年雨水,怎么能说是北方的事情?第二十八回点木樨,或者可以说是盆景中的。但栊翠庵却有梅林,潇湘馆布满苔痕,又将如何解释?竹子我在北京还见过;至于梅林却从来未见,只听见人说某旗下亲贵有一枝梅花,是种在地下的,交冬时须搭篷保护。他自己很以为名贵,名之曰“燕梅”。这可见北京万不会有成林的红梅存在。至于北京居民亦万无以雨水为饮料之理;因北京屋顶都是用灰泥砌瓦,且雨水稀少,下雨之时,颜色污浊,决不可饮。这是住过北京的人同有的经验。而且我所举的也并不全备,以外这类事例还多。如第七十八回,说“蓉桂竞芳”,第七十九回说“蓼花菱叶”,说“夏家把几十顷地种着桂花”,都不像北方底景象。

我勉强地为他下一个解释,只是自己总觉得理由不十分充足,但除此以外,更没有别的解释可以想象,除非推翻一切的立论点,承认《红楼梦》是架空之谈。果然能够推翻,也未始不好。我底解释是:

这些自相矛盾之处如何解法,真是我们一个难题。或者此等处本作行文之点缀,无关大体,因实写北方枯燥风土,未免杀尽风景。我想,有许多困难现在不能解决的原故,或者是因为我们历史眼光太浓厚了,不免拘儒之见。要知雪芹此书虽记实事,却也不全是信史。他明明说“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荒唐言”,可见添饰点缀处是多的。从前人都是凌空猜谜,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或者竟矫枉有些过正也未可知。你以为如何?(一九二一,六,十八,信)

我在当时亦觉得我们未免太拘迂了。《红楼梦》虽是以真事为蓝本,但究竟是部小说,我们却真当他是一部信史看,不免有些傻气。即如元妃省亲当然实际上没有这回事,(清代妃嫔并无姓曹的)里面材料大半从南巡接驾一事拆下来运用的。这正是文章底穿插,也是应有的文学手腕。所以上列各项,暂且只好存而不论。姑且再换一条道路去走一下,看能够走得通吗?我这种怀疑的态度,曾对颉刚说:

从本书中房屋树木等等看来,也或南或北,可南可北,毫无线索,自相矛盾。此等处皆是所谓“荒唐言”,颇难加以考订。(一九二一,六,三十)

因本书底内容混杂,不容易引到结论。我们只得从曹雪芹底身世入手,从外面别的依据入手,或者可以打破这重迷惑。颉刚对于这一点极有功绩。他先辨明大观园决不是随园,把袁枚底谎语拆穿。这样一来,《红楼梦》是南方的事,在外面看,已少了一个有力的帮手。袁枚本是个极肉麻的名士,老着脸说:“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颉刚却说:

袁枚生于一七一六,与曹芹生岁不远。他说:“相隔已百余年矣。”可见此老之糊涂!

本来我在《江南通志》、《江宁府志》及《上元县志》上查,都没有说小仓山是曹家旧业。曹寅是有名的人,往来的名士甚多,他有了园,一定屡屡见之诗歌,为什么《楝亭诗抄》里只有一个西轩,别人诗词里也不见说起?可见府志书的不载,正好反证曹家并无此园了。(一九二一,六,十四)

袁枚所记曹家事,到处错误。大观园不在南京,我日来又续得数证:(1)《续同人集》上,张坚赠袁枚一诗的序中原说,“白门有随园,创自吴氏。”适之先生没有引他的序,而只引他的“瞬息四十年,园林数主易”一语,以为“数”即不止隋袁两家。现在既知尚有吴氏,则吴、隋、袁三家亦可称“数”了。(2)袁枚随园记作于乾隆十四年三月,记上说他的经过次序:(甲)买园,(乙)翻造,(丙)辞官,(丁)迁居。这许多事情必不是三个月所能做的,则买园当然在乾隆十四年之前。但十三年正是他修《江宁府志》的时候,志书局里的采访是很详的,曹家又是有名人家,如果他们有了这园,岂有不入志之理?他这部志我虽尚没有寓目,但看他随园记的不说,后来续纂府志的不载,便可推知他的志上也是没有的了。他掌了府志还不晓得,他住入了园内还不记上,而直等看见了《红楼梦》之后方说大观园即随园,还实在教人不能相信!明斋主人总评里说:“袁子才诗话谓记随园事,言难征信,……不过珍爱备至而硬拉之,弗顾旁人齿冷矣。”恐确是这个样子。(一九二一,六,二十四)

他两信所说都很对,从此,《红楼梦》之在南京,已无确实的根据,除非拉些书中花草来作证。而这些证据底效力究竟是很薄弱的。因文人涉笔,总喜风华;况江南是雪芹旧游之地,尤不能无所怀忆。何必处处实写北地底尘土,方为合作。看全书八十回,涉及南方光景的,只有花草雨露等等,则中间的缘故也可以想象而得了。且我们更可以借作者底生平,参合书中所叙述,积极地证明《红楼梦》之在北京。

雪芹生年假定为一七二三,迟早也只在一两年之中。曹频一七二八年卸任后,当然北去,雪芹大约只有六岁上下,而书中宝玉入书时已十一二岁,我们若假定雪芹即宝玉,则《红楼梦》开场叙事,已在北京。证一。

书中凤姐说,早生二三十年就可以看见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太祖皇帝是指清康熙帝。我们若是坐定她说话时,是在康熙末次南巡后之二三十年(一七二七至一七三七年);则入书时极早曹频适罢官,极迟曹家已搬回北京十年了。(因隋赫德接曹頫之任在一七二八年)以平均计算,大约在一七三二年左右,曹氏已早北去。证二。

故以书中主要明显的本文,曹氏一家底踪迹,雪芹底生平推较,应当断定《红楼梦》一书,叙的是北京底事,从反面看,却没有确切的保证,可以断定《红楼梦》是在南方的;袁枚底话是个大谎。本书中有些叙述,是作文弄姿,无甚深意的。

话虽这样说,我们现在从大体上如此断定了。但究竟非无可怀疑的。我总觉得疑惑没有消尽,而遽下断语,是万分危险的。可疑的有好几项:(1)曹頫已免官北去,雪芹年甚幼小,不过六七岁的孩子,怎么会有这样富贵温柔的环境,像书中所描写的?这一个疑问比较还容易解答。且看第二回中冷子兴说:“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这正如俗语所谓“穷穷穷,还有三条铜”!曹氏三世四任为江宁织造,兼巡监御史,当清康熙物力殷足之时,免官之后自然还有余荫,可及子孙,怎么会骤穷起来?且曹家搬回之后,或在北京再兴旺几时,也未可知。看书中贾政甚得皇帝底赏识,曾放学差;或者曹頫也有这类经历,也很难说。(可惜曹頫自免织造任后,事迹无考,不能证实这层揣想)即没有这事,雪芹做了几年的阔公子,也总是可能的16。

(2)但颉刚另表示一种疑惑,他说:“曹家搬回北京后,已无袭职可言,为何书上犹屡屡说及这一回事?”(一九二一,六,十四信)这个姑留为悬案,我不愿强作解人。

(3)敦敏送雪芹诗有“秦淮残梦忆繁华”之句,敦诚怀雪芹诗有“扬州旧梦久已绝”之句;看他们所说的“旧梦”、“残梦”,似即指所谓《红楼梦》而言。但一个说秦淮,一个说扬州,好像《红楼梦》所说的事,是在这两处——江南、江北,——决不是在北京。如照我们这样说,雪芹五六岁随父北旋,则何所谓“忆繁华”?但诗人底说话本不可十分拘泥,雪芹底生平我们知道得很少,是否后来又作南游不得而知,所以暂时不能作答。

我的结论:《红楼梦》所记的事应当在北京,却掺杂了许多回忆想象的成分,所以有很多江南底风光。


《红楼梦》底风格八十回后的《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