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睡前消息文字版 >
- 2021年(216) >
- 七月(295)
睡前消息296期:搞暑托班问题很多不如取消寒暑假,印度实行合成旅阻力大,希望还能有曲建方先生年轻时候的宽松创作环境
2021年7月4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296期
【睡前消息296】搞暑托班问题很多,不如取消寒暑假
大家好,2021年7月4日星期日,欢迎收看296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搞暑托班问题很多,不如取消寒暑假
7月2日北京市宣布向所有的小学1到5年级学生提供托管服务,自愿报名,不上课不培训,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体育场安排暑假活动。微博上已有几百个网友@睡前消息编辑部,让我们去看这条新闻。在知乎的相关话题下,每个提问都有几十人邀请我们来回答。督工,你怎么评价这一次北京市的新政策呢?
这次不是北京市自己的决定,全国至少有十几个城市和地区,比如说上海、武汉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说明这是大势所趋。在城市化和熟人社区解体的前提下,国家总要给没人照顾的孩子提供一个托底政策。暑假的时间长,和父母的假期重合度低,很多家庭都为照顾孩子发愁,是最合适的突破口。大家在这个话题下面@睡前消息,显然是希望我谈谈社会化抚养问题。
我一直认为社会化抚养不仅仅是一个应急的手段,更是长期的目标。未成年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国家必须对公民的成长负责,不能无条件信任父母的管理。而在现代社会,普通父母也往往不具备培养一个合格公民的全面素质,自己带孩子事倍功半。所以从法理上来说,国家可以把监护权委托给家庭,也应该给父母培养亲情积极创造条件,但必须建立随时进行检查的机制。如果发现不能满足未成年人成长的最低标准,就应该提供帮助。如果帮助和整改都不能解决问题,父母坚持要按自己的错误方案去培养未成年人,国家就应该把监护权拿过来。
现在北京这个托管服务出发点还是由学校帮父母带孩子,减轻家庭压力,甚至没有明文说明托管期间的责任和义务,只能算是在社会化抚养方面做了一个最低限度的试探。如果说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的社会化抚养服务水平是一辆汽车,这次实验最多算是乐高的汽车模型,还不带动力。
不过就算是这么简陋的一次尝试,目前看来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提醒我们社会化抚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性用程,不是提个口号就能做起来的事情。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前面说的责任和义务问题,学校提供了运动场、图书馆、托管老师。但是对于风险控制问题,“首都教育”的公众号只有两句定性的描述,第一句是“各区教委本着公益、志愿的原则组织暑期托管服务”,第二句是“托管服务承办学校要做好学生安全工作”。但是控制风险首先需要权责明确,如果是志愿的公益服务,学校和托管老师就类似于义务帮忙的朋友,不需要为意外事故负责。但如果市教委认为这和上课一样,学校就要和往常一样担责任。
最近几年年都有课间10分钟不许孩子出去玩的新闻,但是问题永远解决不了,原因就在于学校规避风险,希望孩子安安静静在教室里坐着。现在孩子们要在学校度过一个暑假,文件又明确说不允许上课,全面开放体育设施,教师的纠结肯定比平时还要大。如果上级部门不给足够的法律支持,不给托管班拨款去买商业保险,暑期的托管保不齐会变成低水平的军训,给学生留下噩梦式的回忆。
第二个问题是经费和人力。这次托管班的新闻一出来,首先传播的版本是取消寒暑假,紧接着就是老师们担心自己要义务加班,丢掉寒暑假的福利,然后才有人开始考虑社会化抚养问题。看来我们的基层工作人员已经被以往的各种运动吓怕了,知道上级部门喜欢发文件,不喜欢给经费。如果真的是经费不足还要凑热闹,老师的士气和托管质量都很值得担心。
现在上海这边已经公布收费标准了,三周收费600,按15天计算,就是每个学生每天40块。如果每20个学生配一个教师,就是800元支付一个教师的一天加班工资,倒是勉强够用。但是如果要使用学校场地搞托管,学校就要保持正常运行,要付额外的水电费,要让校工上班,还要给学生提供午饭,最后还要留住钱,考虑应付可能的风险。这些钱都从学生交的钱里面出,似乎就不太够,我估计政府还是要出钱贴补。
但既然政府都出钱贴补而且承担全部的风险了,还不如全包下来。苏州的暑托班就是政府掏钱招募志愿者,家长一分钱都不用出,这个经验值得上海和北京学习。但是苏州的通知又明确说政府不承担风险,家长自己买保险,我又觉得政府没有必要省这笔保险费。
总而言之,大多数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政府如果真的想把事情办好,就必须一次性把钱花到位,否则容易花钱还落埋怨。同样的规律也适合将来的全面社会化抚养。从目前全国公布暑托班计划的地区分布来看,大多数都是发达城市,我猜也和经费问题有关系,落后地区找不出这笔额外的费用,就不来凑这个热闹。
但是儿童暑假没处去的问题不仅城市有,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可能还更突出。现在发达城市响应国家号召比较积极,再次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教育经费必须中央政府统一出,尽量拉平全国的标准。以我对苏州的了解,市区内部各个学校的基本条件也差异巨大,有的学校没有专门的食堂,有的学校没有空调,搞托管的能力也显然大不相同。这次搞托管班暴露的矛盾乘以100倍,差不多就是将来政府搞全面的社会化抚养要遇到的麻烦。
另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父母为什么要送孩子去托管班?
我的孩子就在苏州读书,我也希望他能够参加集体活动,和同学一起在学校运动。但是他和他的大多数朋友都没有选择这个暑托班,原因很简单,就是竞争压力大,而且政府给了充分的空间去竞争。初中毕业孩子能上什么学校、能读什么高中和假期的培训班强度直接相关,只要这个问题不解决,父母就算自己没有多少钱,就算自己完全不擅长选择课外的培训,也会尽可能送子女去培训机构刷题。
现行的义务教育之所以能覆盖所有的适龄儿童,不是因为免费,而是因为法律强制。现在这个最简化版的社会化抚养,如果想取代社会上的培训班,就必须政府强制参加或者对任何形式的私人教育服务收重税,才有可能给孩子们提供可靠的集体活动机会。
当然我猜决策层这次也没有想那么多,就是解决一下暑期孩子没处去、在家里玩手机或者出门搞破坏的问题,给现在的教育模式打了个补丁,顺便测试了一下社会化抚养的最基本问题。
但是往深处想想,我们本来可以不打这个补丁的,因为寒暑假本身就是一个过时的制度。寒暑假起源于近代的欧美教会学校,当时对学校很少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教学模式非常死板,所以要每隔几个月就给学生放假休整一下。另外当时的学校基础设施差,冬天夏天维持舒适学习环境的成本很高,所以干脆就在最热的时候放暑假,在圣诞节之后最冷的时候放寒假,这就是寒暑假的由来。
20世纪初清朝学习西方引进了教育体系,也同时引进了寒暑假制度,最先在袁世凯管理的山东实行,正好山东属于黄河流域,四季分明,夏天热,冬天冷,寒暑假制度就这样在中国扎根,逐步扩散到全国,只是把西方包含圣诞节的假期改成了包含春节。后来的民国和新中国也继承了清末的教育模式,直到我读小学的90天代初,冬天我们还要自己去打柴解决一部分取暖燃料,放寒假依然有很大的合理性。
现在国家已经有足够的财力了,可以给所有的学校都安装取暖和制冷设施。同时学校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不仅仅是把学生关起来背书,也逐渐包括了体育、集体活动和心理建设,甚至在公立学校男女同校之后,还在客观上承担了教学生和异性打交道的职能。在这样的条件下,是否还应该像过去那样设置寒暑假是一个值得严肃讨论的问题。
我设想或许可以直接取消暑假,把寒假缩短成10天左右的春节假,然后在春秋两个季节安排假期,合计两到三个月,气候比较特殊的地方再根据本地情况调整。总之要在气候适合户外活动的时候放长假。这个春秋的放长假时间绝对不上课,不安排教学任务,甚至不允许留作业,时间大致分成三份,1/3参加集体活动,1/3在学校参加个人选择的兴趣班,1/3可以选择回家和家人相处,也可以选择继续在学校活动。国家统一为这些假期活动安排经费,尽可能按照年龄段安排集体旅行。比如说小学的假期以本地的乡土旅行为主,初中生就要见识省内不同的地理区域,高中生就尽量安排一两次横穿全国的旅行。从当年大串联的经验看,这对年轻人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极为有益。
就算学生更喜欢和家人一起行动,春秋季剩下的十几天假期也能提供更大的活动余地,现在的暑假天气太热了,带孩子出去玩可选的地方非常有限。
这种安排显然大大压缩了学生和家长的假期自主选择权,相信很多人会本能的反对。其实我也很怀念我中小学自由自在的寒暑假,但是我也必须承认当时的自由自在包含着巨大的风险。我之前经常举例,说那个时候暑假开学,每个年级少几个学生一点都不稀奇,不是自己到河里游泳淹死,就是爬山摔断了腿打群架砸破头。现在的家长考虑到风险,已经很少让儿童去享受放羊式的暑假了。你给家长过多的自主选择权,就是让他们花几个月工资送孩子去上高价的培训班,或者关在家里玩手机。和这样的暑假相比,以学校安排为主的春秋假期对未成年人来说是福利,而不是限制。
当然了,要提供升级版的春秋假期,还有很多软硬件问题要解决,起码教师就要多雇20%到30%,通过倒班和轮休,保证整体上的休息时间不变。学生大规模的集体外出,需要从全国层面设计旅行路线。每个学校每年都要和外地的不同学校在假期交换校舍,保证学生到各地都能安排食宿。至于说每个学校配备冷暖空调,调整高考和中考的节奏,给假期的活动买保险,这都要花很多的钱。
但无论如何,现在的学生缺乏户外锻炼,高中生的近视率已经到了80%。现在的学生缺乏集体活动,往往是到大学才手忙脚乱学着和其他人配合做事,出现了一大批社交恐惧症患者。这些现实的问题已经在爆发了,每时每刻都在制造巨大的财富损失。为了避免经济在几十年后额外花天文数字的钱,现在花点钱是值得的。就算暂时搞不了全面的社会化抚养,起码我们可以不要因为习惯性的放寒暑假制造额外的问题。
我小学的时候,农村同学觉得春秋放农忙假是天经地义的,现在取消了也没有见到什么大问题。寒暑假的历史可能还不如春秋的农忙假长,隔几年严肃考虑一下寒暑假存在的合理性,这才是科学的教育态度。
印度实行合成旅阻力大
印度时报网站6月7日报道,印度陆军正在组建新的独立战斗部队,名字是一体化战斗群。每个一体化战斗群包括5000名士兵,配属步兵、坦克、火炮单位。督工,你怎么评价印度的军事改革?
一体化战斗群这个词说起来新鲜,其实就是合成化部队的意思。印度陆军到今天才搞合成化改革,类似于高考之前才学什么是三角函数,有用当然是有用,但实在是太晚了一点。
自古以来打胜仗就需要不同的兵种相互配合,吕布临死还给曹操提建议,说你自己带步兵主力,我带骑兵配合,战场上谁也赢不了咱俩。但是古代的军队很少是单纯的军事组织,不同的兵种往往意味着不同的阶层或者社会集团,体现了现实社会的地位和职业。比如说世代从军的小贵族当重骑兵,有点产业的富裕农民当重步兵,贫民壮丁和雇佣军一般当轻步兵,操纵火炮和投石机的是工匠。这些社会集团不可能平时就编入同一个单位一起领工作、一起训练,只能到打仗的时候靠指挥官能力尽可能的合作。
近代的欧洲出现了近代军队把步兵、骑兵、炮兵都变成了身份相似的雇佣阶层,就算军官还保持了很重的贵族色彩,至少士兵的阶层基本统一。在这个前提下所有的将军都意识到平时就把不同的兵种混在一个单位管理做合成化的训练,打仗的时候战斗力会倍增,所以全世界的军队都出现了合成化的趋势。
18世纪前期,欧洲国家的合成单位是军团,给负责一个方向的作战集团分配一大批的步兵旅,几个骑兵旅,再加上独立的炮兵连,在军团司令的指挥下统一行动。这样的单位比较大,需要占据几条平行的道路才能前进,传令兵跨越中间的田野协调各条道路的行动效率很低,双方的侦察兵相遇以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组成合成作战阵型,所以当时的战争相对静态。
法国大革命前后,法国人搞了军事创新,尝试在师级单位搞兵种合成,抽调两三个步兵旅或者骑兵旅,配一定的炮兵,组成一个比军团小的常态化单位。这样的单位沿着一条道路就能前进,指挥官的传令兵沿着这条道路来回跑,就能在前方组成作战队形。这种师级编制连续用了一百多年,大多数国家都习惯了以陆军师作为基本的战争单位,每个师派一个将军来负责。清朝末年搞军事改革的时候,规划全国36个“镇”作为市级单位,一个镇包括两个步兵旅,一个炮兵团、一个骑兵团、一个工兵营、一个辎重营。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步兵的主体地位被机械化单位取代了,空军火力增强也迫使陆军的队形越来越分散,一个旅团级的机械化单位占据的战场空间就超过之前一个步兵师。所以这时候必须在旅团级搞兵种合成,让他具备独立行动能力,否则你进入战场的节奏就会比敌人慢,就会被敌人的机械化单位切开吃掉。面对这个新情况,苏联组织了坦克旅,美国人组织战斗群,都是把坦克营、步兵营和炮兵单位塞进一个上校管理的旅级部队。
二战时候英国和德国军队继承19世纪的传统太多,还是习惯在师级单位搞合成编制。如果他们要派出合成部队,或者是整个师一起出动,或者是在打仗的时候,各部队交换几个营组成旅级团级的临时战斗群。英国人经常选择整个师出动,效率比较低,所以它的陆军总打败仗。德国在复杂地形上能够快速组成合成旅团战斗群,所以陆战比较强。但最后德国的合成化战斗部队还是被美苏的常态化合成旅干掉了。
战后大部分工业国家采用了二战美苏的合成结构,也就是在旅级团级单位搞合成。比如说苏联的坦克团就包括坦克营、机械化步兵营和炮兵营。到了冷战后期,美国开始在营级建设合成部队,中国也在最近十几年开始全面推广合成化的营战术。
现在的印度军队虽然买了不少坦克装甲车,但是它的合成化水平非常低,和北洋军一样在师级搞合成,一个机械化师分成专业的步兵旅、装甲旅和炮兵旅。所以在别人搞合成营的时候,印度刚刚考虑搞合成旅的试点。
那印度陆军的合成化水平为什么会这么低呢?
印度军队的基础是英国的殖民军队,只有一小部分印度军队在二战的时候跟着英国人打过机械化战争,而且英国人自己搞军事改革也比较慢,所以英国的19世纪传统在印度保留比较多。
不过机械化战争打的少并不是核心原因,中国军队没有打过大规模的机械化战争,但还是把合成化改革做到了营级。和中国相比,印度陆军要搞合成化有两个很难克服的障碍。
第一个障碍是军官的素质问题。同样级别部队,合成化军官的素质要求远远超过单兵种的军官。二战前期苏联社会的整体教育水平差,军官的素质不行,指挥合成化单位一塌糊涂,付出了上千万军队的损失,才逐渐学会指挥合成旅。现在印度如果强行学解放军搞合成营,恐怕连日常的训练都组织不了,所以他现在只能保持师级部队的合成,慢慢学着去搞合成旅。
第二个障碍就是社会基础和征兵模式。印度是一个没有完成现代化整合的国家,地区和种姓之间有巨大的文化隔阂,很难日常在一个单位训练生活。所以印度在继承英国军事传统的同时,继承了英国从封建时代带来的乡土陆军体制,每个兵种都有自己特定的招兵范围。
所谓乡土陆军制,就是职业陆军在入伍的时候都归入特定的乡土联队,也可以称为乡土团。有的团是根据地区划分,比如说阿萨姆团。有的团根据特定的种姓划分,比如说贾特团。还有的团根据特定的宗教划分,比如说锡克团。这种乡土团不是作战单位,一个团下属的营可能分散给几个不同的作战师。但是每个团的兵种是固定的,比如说印度的普通步兵统一由30个乡土团负责征集,48个营的机械化步兵属于两个专门的机械化乡土团。传统骑兵的乡组团组成了装甲部队。这个乡组团体制维持了几百年,有些职业军人可能连续十代人都在一个团服役,周围的人都是这十代人的世交。所以兵种内部抱团很严重,不允许其他人侵犯既得利益,小团体内部的忠诚度大于对上级和国家的忠诚。19世纪印度大起义,殖民军造英国人的反,不是印度的军人忽然想赶走英国人独立,而是英国人允许普通人加入军队,本土的军事贵族认为自己的利益被分出去了。
兵种抱团了,就不愿意和其他的兵种合作,打仗的时候要合作,没办法,平时最好分开驻扎。现在旅是印度陆军最大的固定编制单位,每个旅单独驻扎一个地方,有基本的人事和日常管理权利。如果打破现有体制搞合成化的兵种旅,各个兵种都会担心自己的人在里面受欺负,也担心各个兵种争夺合成旅的管理权,伤了和气。所以二战结束75年了,印度的各个旅还是单一的兵种,在1师一级才会搞合成。印度旅以下不能搞合成单位的原因,和古代军队不能搞合成部队的原因差不多。
最近几年,莫迪用资本主义力量打击印度的封建势力有一定的成果,所以可以考虑搞合成旅了。另外一方面,印度现在要和中国对抗,不搞军事改革也实在养不起兵了。
抛开单兵素质和装备水平不说,印度大多数陆军兵力都在陆军师里,一个步兵师,三个步兵旅,一个实际只相当于营的装甲团。如果要和别人打合成化战争,印度必须要用一万多人的师才能凑出一个核心阵型,别人最多用三四千人的单位就挡住了。所以印度陆军的规模非常臃肿,100多万现役人员工资就拖垮了这个并不富裕的国家。60%军费用来养人,买装备就不剩什么钱。别看印度天天喊着买,实际上没有买多少东西,陆军更新的装备尤其少。
现在印度陆军的步兵战车是苏联70年代装备的bmp2,主力的火炮是苏联50年代开发的型号,这还是因为苏联半买半送才能够普遍装备。80年代,印度考虑买一批新型火炮替代这些苏联货,拖到最近几年才买了145门。这意味着印度陆军的火力和机动力极差,必须进一步扩大编制,才能和敌人维持同等的战斗力。
过去印度主要的作战方向是在干旱的平原上对抗巴基斯坦,编制大的问题还不算严重,毕竟师的作战正面比旅还要宽,可以抵消一点效率损失。现在印度要在山脉、河流分割的喜马拉雅地貌上和中国对抗,再细碎的战术方向也要摆一个师才能打仗,否则就有可能被中国的合成营压着打。印度如果不搞师以下的合成化单位改革,恐怕要在和平年代养二百个陆军师了。
之前142期睡前消息节目我们提到过,就算不考虑编制问题,印度陆军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死循环状态。技术水平差就需要大编制防御,而编制大了就会用工资吃光军费,进一步拖累技术水平。莫迪要是不做点什么去节约人力,陆军可能会把苏联的装备用到苏联解体后70年。这就是印度最近军事改革的大背景。
不过持续了几个世纪的职业军人利益集团也不是好惹的,合成化改革必然会在军队内部制造严重的反抗,我们可以看看印度的合成化作战旅会不会建立了又解散。
希望还能有曲建方先生年轻时候的宽松创作环境
节目最后怀念一下我的童年。前天澎湃新闻证实,14集木偶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总导演兼美术设计曲建方先生已经去世了。作为导演,曲建方先生坚持了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立场,挖掘了传统故事最适合现代观众的要素,也敢于嘲笑传统文化不适合现代生活的负面要素,所以它让动画片超越了民族文化,甚至打破了中亚文化和东亚文化之间的隔阂,创造了适合全世界现代观众的文化产品。
作为美术设计,他去新疆考察过两次,做出来的木偶场景夸张且形象。我到上海电影博物馆参观,看到阿凡提的布景,立刻就想买一套回家。希望我们以后还能有曲建方这样的导演,希望还能有曲建方先生年轻时候的宽松创作环境。
好,296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感谢大家收看,我们周二再见。